孙银鸽
叶楠、白桦是信阳籍文化名人的重要代表。原名陈佐华的叶楠生于1930年的信阳市平桥区中山铺镇,2003年逝世,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代表作品有电影剧本《巴山夜雨》《甲午风云》《傲蕾·一兰》等,他的电影剧本或小说多半被拍摄成电影电视并获得国际奖项。他被称为“一位风格独特、作品丰富的影视文学作家”,叶楠在文学创作领域进行了多样化尝试,题材广泛,视角独特,艺术形式多样。许多作品被列入中国新文学系电影集和散文集。他的获奖作品体现了他对文学的深入思考与生动实践。叶楠是当之无愧的多栖作家。
原名陈佑华的白桦和其兄叶楠同年出生,2019年逝世,是中国现当代著名的诗人、小说家、剧作家,曾经担任湖北作家协会副主席和上海作协家协会主席。白桦的人生经历较其兄叶楠丰富且坎坷,他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曾在贺龙同志身边工作过,白桦创作丰厚,在小说、影视剧本、戏剧等方面均有很高造诣。在文学爱好者的印象中,白桦才识渊博、翩翩风度,浪漫主义风格贯串其作品之中,《今夜星光灿烂》《山间铃响马帮来》还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杰作。白桦小说内涵丰富,宏大的历史叙事、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与反抗以及对新中国建设的向往与赞美,当然还有政治旋涡以及对那个时代人类命运的思考、改革开放后国家的发展等都得以生动体现和具体展现。当然,在文学被特殊时代影响之深时,他个人及家人因为文字遭遇了痛苦和磨砺,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一般,让他对文学有了更深的认识与体会。田野间的白桦树是俄罗斯文学中的一种意象,深冬的白桦林中,白雪皑皑间白桦犹如一颗颗站立的钢铁卫士,坚硬、笔直、带给人奋进的力量。正因兄弟二人对于文学的思考与贡献,国际学界通常将陈佐华、陈佑华二人称为 “中国文坛两棵长得一样的树”。
名人文化作为一个地方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特色,是文化软实力的生动体现。郁达夫曾说:“江山也需文人捧,堤柳而今尚姓苏”。作家的文学作品往往会为一些景观增添独特的文化内涵和韵味。
地域文化影响并作用着校园文化,信阳地处大别山腹地,青峰楚韵,人杰地灵,人才辈出。这里是子路问津、亡羊补牢、司马光砸缸、优孟衣冠、闻鸡起舞等成语故事和历史典故的发生地,拥有孙叔敖、黄歇、何景明、周祖培等信阳籍历史名人,更有信阳民歌、皮影戏、花鼓戏、剪纸、羽饰等大别山民俗风情。作为著名的革命老区,信阳被誉为“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是土地革命时期鄂豫皖苏区的首府所在地,是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抗日的重要战场,是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落脚地、走向全国胜利的转折地,具有别样的地域特色。
校园文化是地域文化的生动体现。高校作为区域间知识传播和积累、提供智力支持、服务地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场所,应该引入本地文化的精髓,赋予校园文化品牌以新的活力。“高校要从本土资源和地域文化入手,共享社会文化资源,深入挖掘校园文化品牌内涵,使校园文化品牌充分发挥校内外文化教育功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挖掘信阳本土文化元素并和校园文化有机结合,是提升校园文化水平的有力抓手。1945年秋,白桦、叶楠两兄弟考入河南省立信阳师范学校。叶楠学习了普通科,白桦则选择了艺术科,开始系统接受外国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等学科学习。 第二年,成绩优异、表现突出的两人进入学生会,叶楠担任校刊《师铎》主编,《豫南民报》《中州日报》等文艺刊物上多次发表了两位作家的杂文、散文、诗歌等作品。作为信阳民主运动中心,信阳师范学校的进步学生活动得到上级组织的鼓励与支持。邵燕祥曾这样表述,叶楠、白桦两位作家他们来自河南信阳,将自身丰富的生活经历和艺术实践运用到对人生的感悟中。从豫南走出的二位少年,经历战争与动乱,看过繁荣与和平,从西南少数民族到东北黑土地之上,从遥远的村庄、广阔的蓝色海洋到繁荣的城市,足迹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文章中饱含民族与家国大义,彰显了当代作家的良知与信心。
在二位作家的作品中,老家信阳的山水、风土人情带给二位作家难忘的童年体验,信阳母亲河——浉河的清波给少年时的他们以无穷的乐趣,成为作家创作生涯中不断汲取养分的珍贵画卷。对家乡的眷恋、热爱、赞美多次出现在其作品中。他们关于故乡的描写形式多样,有小说、诗歌、散文等等。其中,以《每一颗星都照亮过黑夜》《夏夜》为小说代表作,特别是包含作家深情回忆与怀念的如《放河灯》《故乡的河》《我想问那月亮》《信阳人说信阳》《我的爹娘》《黄国故里人》等散文作品,“当我第一次学写‘泉’字的时候,我想到的是贤山寺背后那股叮咚的泉水。当我第一次学写‘河’字的时候,我想到的是浉河。此后,当我一千次、一万次写到‘河’字的时候,我想到的还是浉河,那条在我心灵中永不干涸的、故乡的河!”[1]将一位在异乡游子对于童年往事、父母亲情、信阳小城的种种眷恋尽情展现。叶楠的小说《淹没不了的往事》《遥远的乡情》《青河边的故事》以及散文作品如《我是个永远的肄业生》《硝烟中的童年》《卖大力丸的》《看戏琐忆》等运用回忆视角追叙童年往事。白桦在《南方周末》发表的《身后已无事》文章中深情呼喊:“火化后的骨灰希望由我的儿子和孙女们,悄悄送往自己的老家……信阳市东北郊的阳山脚下,撒在田野、树林、草丛和溪水里。终点也是起点,与大自然一起永生。
目前,信阳市仅在平桥区郝堂村建有叶楠、白桦文学馆,陈展了两位作家部分作品和资料,是人们缅怀和追思两位作家的一个纪念地,但由于条件所限,在实现沉浸式体验、实体馆与互联网实时传播的广度与深度方面都有很大差距。因此,可根据两位作家在文学作品中的场景和环境来创设情境体验,满足游客的心理期望和精神需求。同时,联合市文联、市作家协会等部门开展活动,定期进行临展,介绍传播信阳籍作家作品,品味豫风楚韵,有助于人们了解信阳山水、感悟风土人情,成为传播本土文化的优质平台。
校友文化是基于母校文化基础之上的校友和校友、校友和母校之间的一种情感维系。“母校的文化理念是学生的宝贵记忆,难忘的求学岁月、师生情、同学情等让学生与母校之间存在着一种非亲情的“血缘”关系。”[2]
叶楠、白桦两位先生多次在公开场合或著作中表达了对母校的眷恋,白桦更称母校是他心灵中永远“珍藏的画卷”,他们曾先后于1993年和2003年两次专程参加母校90周年和百年校庆,并发表演说。2013年,在建校110周年到来之际, 学校领导李泽华、陈兴炎专程到白桦先生上海居所进行采访,白桦先生深情回忆“这里的(原信阳师范学校)老教师给我留下的印象是质朴、温暖,敬业爱生的,对我一生影响最深的老师还是信阳的老师”。令人欣喜的是,母校文学刊物《白桦林》在一届又一届校友的关心与支持下不断成长壮大,已出期刊66期,为青年学子搭建了文学交流、提升的平台。
作为这种“血缘”关系的延续,二位先生可以作为学校思政教育在文学文化方面的呈现。白桦曾说,他一生都在追求生命的真谛,唯恐落入歧途,也深知自己前进的方面充满迷雾,真切表达了他一生对文学事业的孜孜追求,对民族文化内涵和精神的呼唤,对国家及民族美好未来的期待。这些思政元素从文本中走向课堂,对于学校教育类专业、语文学科的学生来说是一笔难得的财富。一方面可以从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成果这一层面,对先生成长求学所处环境进行深入挖掘:比如通过校史资料的研究,寻找当年校刊《师铎》中二位先生的文章,对其时其人其物进行回忆性整理;另一方面,发挥学生社团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重要载体的作用,充分利用白桦林文学社、兰亭书法社等文化社团品牌优势,适应小学教育和语文教育学科发展要求,开展白桦叶楠文学讲座、文学作品讨论、征文等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中感受校友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碰撞。
“优秀的校园文化品牌是高校不可估量的无形资产,是高校软实力的重要竞争力之一,是学校的精气神所在。”[3]优秀的校园文化品牌会通过“润物无声”的方式将学校所独有的历史文化和育人理念展现出来。例如,充分利用学校历史博物馆资源,将学校历史博物馆打造成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品牌基地,构建并提升高校文化教育新的格局;通过文化轴线规划的不同方式,打造具有特色的文化长廊,形成品牌,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提升校园文化艺术质量。如果将叶楠、白桦二位作家的相关素材搜集到图书馆,并形成馆藏样式,那么它所发挥的作用主要集中在学习参观和思政教育两方面,具体通过活动分析如下:
案例一:将参观叶楠、白桦文学馆纳入入学第一课教育,学生通过所在院系申请进文学馆参观学习。在参观与听讲解中可以让学生尽快了解校园文化,并快速了解校史校情、进行文化浸润,增加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通过院系集中组织参观校园文化馆,对于新生及时了解新学校新环境有一定帮助,但也要注意不能仅仅局限在集中参观这一有限形式上,应丰富其沟通及参与模式。比如,可先在白桦林文学社所在的语言与传媒学院进行重点培育,充分利用该院师生师范类专业较好的文学底蕴优势,进行小范围的读书会、征文活动,进而在全校范围内推而广之。
案例二:将思政课上到文学馆内,感悟作者的赤子之心和家国情怀。
走出教室,来到文学馆中进行自主探究是学校思政课拓展延伸的渠道之一。叶楠、白桦都留下了丰厚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的深度和广度值得在校青年大学生去学习、感悟、品鉴。通过校团委、院系团委或学生党支部、团支部主题团日活动、主题党日活动在文化馆内开展重温入党誓词、入团誓词活动,细致了解二位作家励志的成长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索热情。现当代文学专业课可以把文学史、作品解读放在文学馆交流大厅内,引导学生通过细读文本,了解二位作家的文学创作及人生经历,感受薪火相传的传承力量。由此可见,文学馆可以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延伸,馆内主题文化的渲染对学生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
要提高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水平,必须对机制进行创新发展,不断引进新鲜血液,保持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生机和活力。“把校园文化品牌融入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使二者有机结合,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核心”。[4]一方面,创新校园文化的形式和内容,根据师生实际所需来打造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同时,不断提升品牌形象,完善品牌理念,形成创新、发展、再创新、再发展的有效循环,不断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求,并根据短期规划适时调整学校长远规划和生源特色,确保品牌的时效性、创造力和科学水平。对专业讲解人员和研究人员的储备和培养是文学馆建设的重要一环。文学馆应考虑从资金保障、管理规划等方面强化保障,建设一支以学生志愿讲解团队为主、相关专业教师为辅,相互协调发展的师生队伍。而且要定期对讲解人员进行文化及口才培训,充分利用播音社、校园广播台等人才优势,多方面提升讲解团队的综合素质。组织专题学习,对馆内藏品、书籍做到烂熟于心,适时将思政课上到文学馆内,有效发挥高校校园文化馆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普及作用。
文学馆的建设目的在于打造校园文化名片,如果以馆藏模式来将二位作家的作品及心路历程进行展示,还需要对馆藏内涵进行深入研究。如开展学校项目立项,搞好叶楠、白桦藏书资料的研究整理,创建精品课程,提升其在思政教育中的地位。举办文学沙龙、观影等活动,为文学爱好者提供思想交流平台。作为校园文化名片,还应创新传播方式,提高校内传播的质量和速度。比如利用学生自主研发的“我i校园”这一区域宣传品牌,以图文、声影立体化的方式集中传播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的相关内容。再如发挥师生群智,设计作品,制作文学馆明信片、文具、相关吉祥物等文创作品,最大限度地点燃学生的主动创造性,增加文学展馆的附加值,努力实现从一个充满文化氛围的学习场所,到学生课余时间愿意去逛去探索的有趣地方,在不断丰富其内涵的基础上,成为高校特色文创品牌并发挥作用。
综上,叶楠、白桦两位先生作为信阳职业技术学院的优秀校友代表,多次在公开场合表达了对母校的眷恋,白桦更称母校是他心灵中永远“珍藏的画卷”。特别是在2013年建校110周年前夕,白桦先生因身体原因不能返校参加庆典,在上海居所内,老先生还深情回忆“这里的(原信阳师范学校)老教师给我留下的印象是质朴、温暖,敬业爱生的,对我一生影响最深的老师还是信阳的老师”。二位先生在所著所述中对母校的深切眷恋,对文学事业的孜孜追求,对民族文化精神的美好明天的深情呼唤是优秀校友的情感体现。以校友文化建设和校园文化品牌打造为核心,以作家所留下的文学作品为纽带,是发挥其在高校育人价值和社会宣传价值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