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帆 李学伟
《荀子》作为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作,虽然书中并未明确提到“软实力”(1)国内在引进约瑟夫·奈的“soft power”时,一般翻译成“软实力”,也有的翻译成“软力量”或“软权力”。这一概念,但在此书中却蕴含着“软实力”思想。自其问世以来,有诸多学者研究该书的价值,但少有学者探讨其中的“软实力”思想。这里我们将通过研读《荀子》一书,得出自己对于《荀子》中“软实力”思想的认识。
自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一词以来,它就成为历史学、政治学以及国际关系学界广泛提及和使用的词汇。不过,对于“软实力”这个概念,国内外学术界并没有达成一致的认识。这里我们在约瑟夫·奈以及国内学者对“软实力”概念阐释的基础上,对这一概念作出自己的阐释。
20世纪90年代初,约瑟夫·奈第一次使用了“软实力”这个概念。在此之后,他又通过《“软实力”的挑战》《“软实力”再思考》和《灵巧领导力》等著作不断充实“软实力”的概念。
1990年,约瑟夫·奈第一次在《软实力》中使用“软实力”了这一概念,他认为“软实力”是一种“能够使其他国家追随该国政治立场并实现其利益追求的能力”。[1]同年,他又在《注定领导世界》中对其所提出的“软实力”进行了更加充分的论述,这使得“软实力”这个概念更加完善。
1999年,约瑟夫·奈在《“软实力”的挑战》一文中着重强调“软实力”是一种“借助吸引来达到预期的能力”。[2]2002年,约瑟夫·奈在其出版的著作中强调人与人(或国与国)之间的“合作”,此外,他认为“软实力”的目的是“让他人(或他国)也期待你所期待之事,从而让他人(或他国)追随你”。[3]
在2005年与2006年这两年间,约瑟夫·奈分别在他的著作《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与《“软实力”再思考》中重申了“软实力”包括“吸引能力”这一重要内容。2008年出版的《灵巧领导力》一书中,约瑟夫·奈将“软实力”与“影响力”进行了区分,他认为“影响力”包含“软实力”。
总之,在约瑟夫·奈看来,“软实力”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最核心的内容是吸引他国做出与本国相同价值取向的活动,而其目的好坏则是由实施主体决定的。
随着我国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的作用变大,“软实力”也被学者们重视起来。国内学者主要是通过要素列举法和概念阐释法对“软实力”的概念进行解读的,代表人物有倪世雄和王沪宁等学者。
1.列举要素解读“软实力”
约瑟夫·奈的“软实力”概念引入国内以来,很多学者通过列举“软实力”的构成要素来解读“软实力”。
倪世雄先生在《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提到了“软实力”的三大要素,即“知识、信息和价值”。[4]阎学通先生则认为“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国际吸引力和国内外动员力的叠加”,重点是“政治实力”。[5]
刘德斌先生认为,“软实力”是一种“感召能力”,[6]他还强调这种能力的构成因素主要是文化与制度。苏长和先生认为国与国之间因为“知识、交流、信息”等要素进行合作或竞争时所产生的“操纵与服从的状态”就是“软实力”。[7]楚树龙先生则认为“软实力”是以“价值观、文化、教育、系统力”等为主要内容的,其中最根本的是“创造力、创新能力以及应变调整能力”。[8]
2.直接阐释“软实力”概念
早在1993年时,王沪宁教授是国内最早撰文阐述文化与“软实力”关系的学者,他认为“文化是一种权力,或者一种实力,可以影响他国的行为”。[9]张小明先生认为“软实力”是一个国家所具备的“吸引力”。[10]李希光与周庆安先生认为“软实力”是一个国家“说服他国的能力”。[11]
屈潇影等人将“软实力”概括为“权力实施者依赖有形、无形或两者兼有的各种资源,通过制定、实施非强制性的策略促使潜在权力资源向现实权力行为的转化,以建立符合双方需求的偏好为基础,以权力受动者思想和行为的资源改变为依据,来检验权力实动者目标实现程度的一种能力。”[12]孟亮教授认为“软实力”是一个国家运用自己所具备的各种资源,且以一种对方能接受的方式来“获得他国主动认同的能力。”[13]此外,庞中英先生则认为“软实力”是一国所具备的“无形的实力”。[14]
通过梳理约瑟夫·奈及王沪宁教授等国内学者对于“软实力”的认识,我们认为“软实力”概念的界定可以从实施主体、构成要素和目标三个层面入手。
1.“软实力”的行为主体及目标
就“软实力”的行为主体而言,除了国家以外,还应当包含国家联盟(如欧洲联盟、东南亚国家联盟等等)。
就“软实力”的目标而言,无论是国家还是国家联盟都追求两种目标:一是内向性目标,例如每个国家都希望增强社会凝聚力等等,每个国家联盟都希望增强联盟内部的凝聚力等等;二是外向性目标,例如每个国家希望对外增强本国文化竞争力和增强话语权等等,国家联盟希冀自己在国际舞台上更能发挥作用等等。
2.“软实力”的构成要素
“软实力”的构成要素主要有科技创新力、外交政策吸引力和国际事务参与能力三种。
科技创新力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国家联盟“软实力”强弱的重要因素。在当今国际社会,一国或国家联盟能否在世界范围内拥有话语权,已不再取决于传统意义上的武力、军队等具体资本,而更是取决于飞速发展的科技创新力,而且高新技术创新力的水平高低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或国家联盟“软实力”的强弱。
一般情况下,外交政策可以展示出一个国家或国家联盟所追求的价值观念,倘若这种价值观可以在国际社会上得到一半以上国家或国家联盟的支持,那就能够提升该国或该国家联盟的“软实力”。当一个国家所制定的对外政策引起了他国的自愿追随时,那就说明该国的“软实力”强于他国,此道理同样适用于国际联盟。
投身于国际事务的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国家联盟的“软实力”。如果一个国家或国家联盟有较强的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那么其在国际事务中就会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其也就越有机会促使他国或其他国家联盟接受本国或本国家联盟在国际事务中的政治立场与经济诉求。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得出了自己对于“软实力”的定义,即“软实力”是某一国家或国家联盟通过科技创新力、外交政策吸引力和国际事务参与能力来达到一定目的的能力。这种“软实力”的目的主要是形成对国内民众的感召力和对国际社会的吸引力。
通过对约瑟夫·奈与一些国内学者关于“软实力”概念的梳理,我们对“软实力”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里我们将从其构成要素方面梳理《荀子》这一典籍中所蕴含的“软实力”思想,并分析这些“软实力”思想对国家产生的影响。
《荀子》中的“软实力”思想主要由“隆礼重法”“重义存利”和“化性起伪”等内容构成。
首先,“隆礼重法”是“软实力”的构成要素。《荀子》认为“礼”是“法之大分,类之纲纪”[15]5,“礼”在维护统治中处于主导地位。《荀子·议兵》认为如果统治者能够用礼仪凝聚士人,士人就会归附,国家就会有凝聚力。因此,《荀子》希冀通过“礼”来规范各诸侯的行为,稳固统治秩序。与其他儒家学者的著作所不同的是,《荀子》认为“法”是“治之端”,[15]141“礼”和“法”都可以使国家强盛,各诸侯国的统治者“隆礼尊贤”[15]179就可以称王,“重法爱民”[15]179就可以称霸。
其次,《荀子》十分注重“义”在列国竞争中的感召力。“义”是节制与克制,是维护统治秩序的手段,《荀子》注重“义”,但并不反对以合理方式追求“利”,并且认为“义”与“利”都是使国家富强的方式,这可能和当时社会生产力得到一定发展有关系,只不过《荀子·王制》认为“义”是最根本的,且“最为天下贵”[15]94。因此,《荀子·荣辱》认为“先义而后利”[15]31是光荣的,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去做不仁义的事则是最大的恶行。《荀子·王霸》中则认为诸侯“义立而王”[15]122。
最后,在《荀子》看来,人“生而好利”[15]275(《荀子·性恶》),即“性”是人生来就有的一些欲望;“伪”是“可学而能,可事而成”[15]276(《荀子·性恶》),即“伪”是人后天通过教育等实践活动所养成的品德。虽然人性本恶,但在理想状态下,“性”可以转化为“伪”,最终达到“性伪合一”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国家的“软实力”就会得到加强。
《荀子》中的“软实力”思想对一个国家的作用主要表现对内具有凝聚民心和维系社会稳定等方面,对外则可以一统天下。
《荀子·修身》中提到如果没有礼的规范,人就会无法生存发展,事情就会无法做成,国家也会因此而无法安宁。《荀子·大略》中认为“隆礼”能够维护等级秩序,使社会平稳运转。《荀子》还认为“法”是治理国家的开始,“重法”可以“戒其心”[15]111(《荀子·富国》),维护统治,而且通过“重法”能够达到“君子以修百姓宁……国家既治四海平”(荀子·成相)[15]293的功效。
《荀子·强国》中多次指出“义”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天下混乱是因为“弃义背信”[15]190;奸臣贼子猖獗是因为“上之不贵义、不敬义”[15]189所以,坚持“义为本”,做到“慎礼义、务忠信”[15]190就可以使国家统一稳固。不同于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著作,《荀子·富国》关注到“利”的作用,其将“利”和富国相结合,认为使民众从事一定的事务,从中获得一定的利益,人民就会安居乐业,这有利于国家安定。可见,荀子认为“软实力”可以富国,也可以一统天下。
《荀子》认为世人本性皆恶,不过通过教师对民众进行教育可以使人向上向善。《荀子·大略》中强调国家要想兴旺强盛,必须要“贵师而重傅”,[15]333做到这样,法令制度就不会遭到破坏,《荀子》关注到教师与教育对于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在维护统治方面,《荀子·性恶》中认为如果国君没有威严,国民得不到“礼”与“义”的教化,又没有刑罚的存在,国家就会出现强大的一方侵害弱小的一方,人多的一方就会压制人少的一方,然后“天下悖乱而相亡”[15]280的局面。可见,荀子认为人性本恶,要避免天下大乱,就要重视“伪”,坚持教育,通过“化性起伪”来提高国民素养,维护统治。
综上所述,由“隆礼重法”“重礼存利”和“化性起伪”构成的“软实力”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具有重要作用。它们不仅可以教化民众,提高国民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还可以维护统治秩序,达到富国强兵,甚至一统天下的目的。
《荀子》虽然是战国时期的一部作品,但是它却蕴含丰富的“软实力”思想。《荀子》中的“软实力”思想主要是由“隆礼重法”“重义存利”和“化性起伪”这三个要素构成,并通过倡导“礼”“义”和加强法治与教育等方式来获取的一种吸引力,这种“软实力”在当时可以提高一个诸侯国的竞争力。在当今社会,随着“软实力”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竞争中的重要参考因素,《荀子》中的“软实力”思想对于今天仍然有重要意义。在实现“中国梦”这一伟大战略构想中,它启示我们要“化性起伪”,即重视教师与教育的作用,还要重视“礼义”和“法治”的作用,即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同时也要贯彻落实法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