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 伍家荣
随着2022 年高考落下帷幕,高考历史试卷引起了广大历史教师的极大关注,深入分析和解读高考历史试题,明晰高考的变化与导向,对于指导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变革具有重要意义。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发布的《2022 年高考历史全国卷试题评析》中指出“高考历史命题通过设计开放性试题,加强对学生独立思考和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由此可知,当下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方向是突出“一层四核四翼”中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的考查,这就要求学生具备较好的历史思维能力,能够运用在课堂上学到的思维分析和解决不同情境下的历史问题。
关键能力的培养与历史解释素养的培育具有重要的关联。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 年修订)》中指出,历史解释是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要求学生能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可见,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是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形成客观合理的历史解释的重要前提。“关键能力”是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能力,主要包括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语言表达和文字写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其中,逻辑思维能力是学科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培育的重要思维能力。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历史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帮助学生明晰不同历史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以更全面的、辩证的历史眼光看待历史,推动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落地。
过程性逻辑思维能力,侧重于培养学生从同一事物的不同时空、不同环节进行问题分析,即分析在这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会涉及哪些因素、产生哪些影响等,明晰这一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逻辑联系,深入进行历史问题的探究分析,形成发散性历史思维,推动形成更客观全面的历史解释。
2022 年高考历史全国甲卷41 题第(3)小问的设问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中国海军实力的主要因素。”该小问考查的目的是要求学生基于对材料的分析,对海军实力的变化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侧重考查了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通过对材料进行解析,学生可从国家政策、经济实力、技术进步等角度进行作答。在考场里,为了快速捕捉材料的有效信息,更全面的思考问题,让答案的组织更具有逻辑性,可以运用过程性逻辑思维来解析这一个问题。
有关海军实力的变化,可以从思考海军的发展需要出发,一环一环地进行问题思考。首先,海军的发展与国家的军事发展战略密切相关,材料也呈现了从晚清到现代我国海军发展战略的变化,由此可以推知国家政策的支持为海军实力的发展奠定了政策基础。其次,国家想要发展海军,就得投入相应的资金进行建设,因而需要财政进行支持,这就跟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综合国力的提升相关联,结合所学我们可知从晚清到现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进而可以推出综合国力的提升为海军实力的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第三,海军的发展不仅需要有资金的支持,还需要有强大的武器装备,而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为海军装备的更新换代提供了技术支撑,从而可以建造出更先进的武器设备。第四,武器设备制造出来后需要有人进行操作,这要求海军军队人员有较高的军事素养,由此可以推出军事人员素养的提升为海军实力的提升提供了人才保障。最后,要想更好的发挥好武器设备和军队人员的作用,海军实力的提升还有赖于科学完善的军事训练体系,材料也展示了我国海军的发展逐步从近海走向远海,逐步构建起综合作战体系,由此可以推知在远洋的训练和实战磨炼下,我国海军实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通过对海军发展的战略导向、财政支持、技术支撑、人才保障、训练提升等环节进行分析思考,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就能对海军实力的提升有更清晰的认知和更全面的思考,在答题表述上的逻辑性也更强,以更好的凸显出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为了适应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要求,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和习题讲评中,就要有意识地融入过程性逻辑思维的培养,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达成历史教学的育人目的。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过程性逻辑思维,有助于帮助对教学重难点的解析,提升历史逻辑思维能力,推动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落地。
例如,在讲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时,有一个背景是工人受到了残酷的剥削,而对于尚无社会工作经验的学生来说,要理解当时的工人受到哪些方面的剥削是存在一定难度的,此时我们可以运用过程性逻辑思维帮助学生进行理解。首先引导学生思考工人进入工厂工作后,会进行哪些环节,在这些环节里可能受到什么剥削。第一,在招工环节,如果求职的人比较多,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资本家就可以降低薪资进行招聘,甚至为了减少用工成本雇佣童工,工人为了求职也不得不接受较低的薪资。第二,进入工厂后,资本家正常应该合理安排好工人的食宿,但为了进行剥削,资本家有可能会提供比较差的食宿条件或者甚至是不提供,导致工人的生活环境差。第三,进入到工厂工作时,资本家为了提高效益,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可能会采取强迫等方式增强工人的劳动强度或者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导致工人的工作压力大。第四,如果工人在工作的过程中受伤,而资本家为了降低成本没有给工人提供相应的劳动保障,工人就有可能要独立承担医疗费用甚至面临解聘的风险。第五,由于没有相应的法律保障工人的权益,因而工人在受伤时难以得到有力的法律支持。第六,完成阶段性的工作后,工人本应该领取到相对应的劳动报酬,但是资本家有可能以各种理由克扣工人工资,由此导致工人的收入水平低。
通过对这一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分析,学生可以更好地感受工人会受到哪一些剥削,感受到当时工人的艰辛,增强学生的人文关怀。学生明晰了工人受到那些剥削后就会明白他们为什么要进行斗争和斗争的诉求是什么,从而有助于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必要性和时代性,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背景作出更好的历史解释。
在习题讲评时,运用过程性逻辑思维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题目材料,提高课堂讲评的效率,将核心素养的培育融入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
例.材料元明时期,棉花种植迅速发展并超过桑麻,棉花成为我国纺织业的主要原料。黄道婆在松江传授学自南海的技术,改良织机,使松江迅速成为棉纺织中心,时称“松江棉布,衣被天下”。棉纺织业内部显现出专业化分工的趋势,棉布品种的多样化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出现了专门从事布匹收购经营的棉布字号。明中叶之后苏松地区大量棉业市镇兴起,棉货贸易繁荣。但苏松地区棉纺织业的发展带来的商品经济的繁荣,只是局部小范围的,受到封建经济的束缚,棉纺织业内部的新兴因子发展缓慢。
——摘编自杜君立《明清时期的棉花革命》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元明时期苏松地区棉花产业发展的原因及影响。
在本题中,关于棉花产业发展的原因的问题,学生可以依据材料分析得出相应答案,这里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史料分析概括能力。而在关于影响的问题中,学生从材料中也可以提取相关的一些信息,但是总体上很难进行全面的思考,答题的逻辑性不够强。笔者为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借助过程性逻辑思维引导学生进行问题分析。首先棉花产业的发展需要原料——棉花,因为棉花的种植有利可图,农民就会扩大棉花种植面积,由此会带来农业种植结构的改变和经济的区域化趋势的增强;其次,棉花种植出来后需要纺成纱,由此可以推动手工工场的发展,再结合明中叶这一历史时期,可知手工工场的发展有利于资本主义的萌芽;棉花纺成纱或再进一步加工成衣布后拿到市场去卖,由此可以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又可以进一步促进江南市镇的繁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民众消费能力的提升和服饰样式选择的多样化,民众把衣服买回家之后,有利于推动民众服饰多样化,改变民众的生活。
通过分析棉花产业发展中的不同环节,让学生可以更直观、清晰的认识到其带来的影响,也更有利于学生把握类似题型的解题方法,对历史问题作出更合理、全面的历史解释。
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高中历史教学愈来愈凸显立德树人的时代使命,着力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和价值观念,这要求高中历史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和思路,努力推动核心素养的落地。过程性逻辑思维的培养,指向学生全面性思维能力的训练,在过程性环节的分析中明晰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拓展学生看问题的视野,在此基础上形成合理的历史解释。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合理运用过程性逻辑思维,这不仅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还适应了新高考之下高中历史教学观念变革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