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协同育人模式下大学生学术素养与创新能力提升

2022-12-28 04:29:18,孙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7期
关键词:科教学术协同

孙 婷 ,孙 欢

(1.西安外国语大学 经济金融学院,西安 710128;2.渭南师范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院,陕西 渭南 714099)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1]本科教育教学在高等教育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全面提高本科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一环。要提高本科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必须重视大学生学术素养培育与创新能力提升: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毕业后选择继续深造(读研)的道路,在本科学习阶段培育良好的学术素养,对其研究生阶段的学术能力发展至关重要;另一方面,对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的大学生而言,基本的学术素养与创造性思维同样重要,科学的方法论和思维模式有助于分析与解决实践中所遇到的各种复杂问题。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学术素养培育、提升其创新能力,对我国创新性人才的贯通培养和系统培养,对国家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方面的高素质人才输送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当前本科教育和人才培养仍存在一系列问题,制约了大学生学术素养与创新能力的提升,其中一个影响因素便体现为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科教分离:一是课堂教学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分离。我国教育制度长期以来带有鲜明的应试教育色彩,从初等教育一直延伸到高等教育,本科教学环节仍以理论灌输和知识传授为主,相对忽视学生学术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大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二是教师工作的学术研究与教书育人分离。在科研业绩占主导地位的考核评价标准下,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论文写作与课题申报上,教师的学术素养没有外溢到教学工作中,其最新科研成果难以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教师的学术研究与课堂教学并未实现良性互动。要提升大学生的学术素养与创新能力,须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优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变当前本科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科教分离现象。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2018〕2号)指出:“要强化科教协同育人,建立科教融合、相互促进的协同培养机制。”本文主要剖析当前本科教育教学中的科教分离现象,以及大学生学术素养与创新能力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探索以科教协同育人提升大学生学术素养与创新能力的相关措施,以期实现新时代“知识、能力、素质”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促进我国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文献综述

(一)学术素养内涵

根据《辞海》的解释,学术是指具有较为专门、系统的学问;素养是指经常修习的涵养。国内学者常常将学术素养划分为若干组成要素,例如:张克军等将学术素养的内涵界定为“知识要素、思维、技能”[2];牛文涛等将学术素养归纳为“学术意识、学术知识、学术能力、学术伦理道德”四个要素[3];安静等将学术素养的概念归纳为“无畏的精神、独立的意识、批判的思维、热爱的情感”[4]。英文中与学术素养较接近的词汇是academic literacy。《牛津英语词典》对literacy的基本释义为the quality,condition,or state of being literate;the ability to read and write,译为识字、读写的能力,并可引申为competence or knowledge in a particular area,即在特定领域的竞争力和知识,前者相对具体,后者则更加强调综合能力。此外,加利福尼亚大学对其定义还增加了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华威大学则在此基础上增加了迁移技能(transferrable skills)。

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有所不同:研究生教育通常关注学生在专业学科前沿领域的研究能力,倾向“探索未知的世界”,体现的是“专才教育”;而本科教育无论作为社会工作岗位的人才输送通道,或是作为研究生教育的过渡阶段,更加注重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强调道德、意识、思维、方法等因素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潜在影响。据此,本文将学术素养界定为以下四个要素:(1)学术道德是学术素养培育的首要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良好的学术道德是学术素养的第一要素。(2)学术意识是学术素养培育的基本品质。学术意识包括独立思考、严谨务实的态度,敢于质疑与提出问题以及批判性思维等。只有具备较强的学术意识,对事物保持浓厚的兴趣,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3)学术知识是学术素养培育的基础条件。所有的创新都是基于大量理论或者实践知识的积累,丰富的知识积累是学术素养形成的基础。知识储备不足,将导致碎片化的知识点之间互不相关、无法建立起联系,学生难以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进而阻碍新思想的形成与发展。(4)学术能力是学术素养培育的核心要素。学术能力包括文献检索能力与总结归纳能力、数据搜集与统计分析能力、科学的思维模式和方法论,以及相关软件工具的操作应用能力等。

(二)学术素养培育

鹿琪等根据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本质、原则和目标,从锻炼科研毅力、坚守学术诚信等五个方面论述大学生学术素养培育的可行性路径。[5]任志成等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为例,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评价体系三个方面分析我国大学生学术素养发展现状并提出相应建议。[6]余继等以剑桥大学教育系为例,采用叙说探究法(narrative inquiry)和内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分析学术素养的内涵及其组成要素并提出相应的培养路径。[7]杨伟利针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学术素养培育的不足,考虑到大学生的兴趣爱好、专业素养、学业水平以及对未来规划的不同,提出了“学术熏陶、参与体验、科研实训、独立运用”的分阶段、分重点、渐进式学术素养培养模式。[8]张克军等围绕学术素养培育模式,基于知识、思维和技能三个角度提出相关具体策略。[2]

(三)科教协同育人

清华大学高等教育学会[9]率先主编并出版了《清华大学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典型案例汇编》。自2012年中科院、教育部联合发布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以来,科教协同方面的相关研究日益增多。程雄等以广东省高校为例,分析了科教结合协同育人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加强政府、高校、教师三方合作的相关对策。[10]周智华等提出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的五种形式,包括将科研资源融入教学过程、鼓励学生参与科研与学科竞赛、科研平台面向学生全面开放等。[11]丁祎昕等通过对全国38家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进行调研分析,从协同创新的视角出发探索科教融合的大学生人才培养机制。[12]单立楠等以浙江大学科教协同的探索与实践为例,思考新时期研究型大学全面推进科教协同的有效路径。[13]王子晨则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日本大学院大学为例,对中日科教融合实践进行了比较研究。[14]徐木兴等分析了当前高校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并提出一系列相应转化路径。[15]

以上文献从多个角度探讨了学术素养的内涵和培育模式,并对科教协同进行相关研究。目前理论界对学术素养的重要性、科研与教学的统一性已形成共识,但是却很少将“科教协同”与本科生学术素养培育和创新能力提升联系起来。事实上,科教协同育人是有效提升大学生学术素养与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学术素养培育与创新能力提升不应局限于科研环节,还应贯穿于日常的教学与课堂中。基于以上研究基础,本文围绕以科教协同提升大学生学术素养与创新能力展开深入研究。

二、本科教育教学中的科教分离现象分析

(一)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分离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普遍以教师为中心,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不足,给予学生自我表现和表达的机会更不足。一方面表现为教师的“教”,大学课堂从头到尾满堂灌的现象并不少见,教师一个人面对一群沉默的学生口若悬河,课堂成了教师的“独角戏”;另一方面表现为学生的“学”,学生普遍对教师的“期待”与“要求”较高,希望教师在课堂上把知识点讲清楚讲全面,而自己课后却很少看课本,自学更是无从谈起。这种“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扼杀了学生的学习探索兴趣,阻碍其独立思考。

要实现课堂教学的科教协同,必然要求教师积极推进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的转型,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从“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应试教育”转变为“以能力培养为主的素质教育”,从“授人以鱼”转变为“授人以渔”,从而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改善课堂教学上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分离的现象。

(二)教师绩效考评以科研为主,学术研究与教书育人相分离

相对教学成效的隐性化、难以数量化而言,科研成果具有较强的显性化、可量化特征。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机构的绩效考评制度相对重科研而轻教学。对高校教师来说,获得职称晋升和业绩奖励的主要依据是学术研究成果,科研对其建立自身声望、吸引校内外资源的重要性显然要高于教学,这使得教师名义上的“个人发展”与课堂教学、学生培养发生了严重偏离。在这种激励目标导向下,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面临很大的科研压力,其从事教学研究实践和人才培养工作的热情大大受限,能够投入的精力和时间也严重不足,从而难以有效履行贯彻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使命和宗旨。

事实上,科研与教学并不是对立和矛盾的,教学中偶尔产生的思想火花可以为科研带来灵感,科研中新的发现和结论也可以促进课堂内容的深化和“与时俱进”,二者在一定程度可以达到相互统一。通过科教协同培养机制,将教师的科研成果溢出到课堂教学中,将教师的科研素养溢出到人才培养上,能够带领学生走进专业学科的前沿领域,从而真正实现“科研反哺教学”,改善教师工作中的学术研究与教书育人分离现象。

三、大学生学术素养与创新能力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我国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强调对知识的吸收与记忆,以分数作为评判学生、选拔人才的标准。

当前我国大学生学术素养培育与创新能力发展仍处在一个不成熟阶段,存在诸多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学术意识方面,发现问题的能力不足。在本科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这种现象,无论是在课堂答疑环节,还是在毕业论文的选题环节,很多学生并不是很清楚自己想要问什么或者想要研究什么问题。要提高学术素养与创新能力,必须加强对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培育,使其能够从社会实践、文献阅读以及与教师的课堂互动中主动发现问题、敢于提出质疑并进行独立思考。第二,学术知识方面,知识的积累缺乏系统性与贯通性。当前,互联网尤其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应用,渗透到人们日常工作、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许多大学生而言,互联网是获取知识、答疑解惑的主要便捷途径,似乎可以有效解决诸多问题。然而,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是系统的、连贯性的,内容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术素养的培育是建立在大量知识储备和思考的基础上,进而实现“量变引起质变”的一个过程。互联网提供的多是独立零散的信息,过于依赖搜索引擎及“一问一答”的碎片化学习方式,难以有效实现知识的积累与融会贯通,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形成。第三,学术能力方面,一是信息的获取与处理能力不足。在本科教学中,对于课堂上安排的案例分析与讨论或者是课后布置的研究报告,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无法获取充足的、高质量的信息,包括相关文献检索和数据搜集;在获取信息后又常常对其处理不够,主要表现为对研究文献的梳理缺乏条理性,对统计数据的分析方法不够科学,从而难以获取正确结论。要提高学术素养与创新能力,必须加强学生对信息获取渠道和数据处理方法的掌握,使其能够有效识别、利用优质信息资源,并从中得到可靠、有用的研究结论。二是欠缺科学的思维方法。科学的思维方式是培养优秀人才不可或缺的因素,它能够帮助思考者明确目标并逐层分解,全方位地深入剖析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指出:“青年时期是培养和训练科学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16]要提高大学生的学术素养与创新能力,必须加强方法论的培养,加强逻辑思维、系统性思维、辩证思维、数理思维等科学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的训练,使其发现事物内在的客观规律,科学把握自然现象与社会问题的本质。第四,学术道德方面,缺乏对知识产权的尊重以及相应的学术诚信。在研究报告撰写及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环节,经常会发现“复制、粘贴”的痕迹,个别甚至整段大篇幅抄袭,这不仅严重扼杀了大学生的创造力,更违背了基本的学术诚信与学术规范。青年阶段正是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时期,他们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长远来看不仅影响我国学术研究与创新发展,更关系着国家未来软实力的高低。因此,必须将学术道德摆在学术素养培育的首要地位,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和思想品德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本科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各环节中来。

四、以科教协同提升大学生学术素养与创新能力的措施

(一)积极推进课堂教学革命

在科教协同育人模式下,教师应尽快转变自身观念,重新认知自我定位,不再充当“知识的搬运工”“课本的复读机”角色。“教师应该站在学生周围,帮助学生在自我发展中克服困难,逐步在头脑中建构课程目标所需要的认知框架。”[17]

第一,鼓励教师将学科前沿动态、学术思想及自身科研成果融入专业课教学中。“学而不思则罔”,一个学科的发展是不断向前的,如果专业课程只是一味地固守旧知识,而不去开发和探索新知识,必然不利于启发和引导学生思考。在专业课教学中,通过专题讲座、前沿讲座、研究报告、讨论课等形式引入学科发展前沿和教师学术研究内容,能够进一步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使其对学科的整体把握具有一定的全局性和前瞻性,从而变“被动接受旧知识”为“主动探索新知识”。

第二,鼓励教师结合学术研究对讲授内容进行修订补充,及时更新现有教材中的陈旧观点和数据。教师通常每年讲授同样的课程,如果采用的教材、教案数十年都不变,将导致课堂教学跟不上学科的发展。因此,应密切关注学科领域的最新动态,根据学科发展不断调整培养计划,根据课程要求及时更换与修订教材、补充和完善教学大纲,从而确保专业教材的先进性和实践性,实现专业课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

第三,推广研究型教学,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研究型教学更加鼓励独立思考与批判性思维,其认为知识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学生也不应只是一味吸收与全盘接受。研究表明,圆桌教学中学习空间和物理环境的改变[18],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翻转课堂能将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19],将教师职能由“传道授业”转向聚焦于“答疑解惑”。因此,可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例如小班教学、圆桌教学、翻转课堂、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广泛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学能力,增强其发现问题的意识。

(二)加强大学生学术素养的系统性培育

大学生涯中最主要的科研活动是完成毕业论文(设计),但由于找工作、考研占用了大四学生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导致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普遍不佳。其根本问题在于,在本科教育教学阶段往往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学术素养培育,导致学生前期接触科研的机会非常有限,科研训练严重不足。通过完善科教协同培养机制,在本科阶段对大学生学术素养进行系统性培育,包括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学术意识引导、学术知识储备和学术能力训练。

因此,可在本科期间增加开设学术论文写作、计量软件应用、社会实践调研等相关课程,或者在部分专业推广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将各级各类科研平台和科研资源面向大学生开放,选拔优秀学生加入专业教师的科研项目中。一方面,可使大学生有机会较早接触科研活动,全面了解科研的基本过程,掌握科研的基本方法,激发自身的研究兴趣和潜在创造力;另一方面,还可将高校教师特别是暂时未带研究生的青年教师从繁杂琐碎的科研事务中解脱出来,使其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教书育人工作。

(三)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

当前,高等院校考核评价体系往往重科研、轻教学,高校教师以此为行为导向。为了激励高校教师将更多精力投入教学活动,需要将其教书育人成果进一步显性化、明晰化,并且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通过制度设计从根本上进行激励和约束。

第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确保高等教育的正确价值导向。在教育价值导向上,高等教育的价值观正在由最初的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再向价值本位转变[20],高校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还包含人格的塑造和道德的培育,以及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学术道德是学术素养培育的首要因素,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至关重要。因此应高度关注高等教育的价值导向,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化对高校教师的思想品德与政治教育,切实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以及思政教育能力。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在教师考评中严格实行师德师风问题一票否决制;在相关学科积极推广使用“马工程”教材,继续加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并进一步完善二者之间的协同育人机制。

第二,将教书育人成果明晰化,并纳入高校教师考核评价体系。一是把教书育人的显性化成果作为高校教师年度绩效考核的加分项,例如指导本科毕业论文获得优秀,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获奖,在各类别教师授课比赛中获奖,主持或者参与教学改革实践与研究项目等。二是对于教书育人的隐性化成果,尝试将其明晰化并纳入教师年度考核体系。例如,将一定的课时工作量与特定类型或相应级别的科研成果进行换算,把学生对课程教学的量化评价作为授课教师工作绩效的考评因素之一。教书育人的显性成果相对容易量化,操作层面上的难点在于隐性成果,如何将教书育人的隐性成果明晰化并对其进行合理量化评价,仍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猜你喜欢
科教学术协同
《科教导刊》征稿函
科教导刊(2022年11期)2022-06-22 10:15:42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科学大众(2020年23期)2021-01-18 03:09:08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中国博物馆(2019年2期)2019-12-07 05:40:44
科教之窗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汽车观察(2019年2期)2019-03-15 06:00:50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商周刊(2019年2期)2019-02-20 01:14:22
科教之窗
科教之窗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中国卫生(2016年5期)2016-11-12 13:25:26
协同进化
生物进化(2014年2期)2014-04-16 04:3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