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宁边区是抗战时期中共中央所在地。在边区成立最初两三年里,由于国民党政权的存在,边区政令不一、摩擦不断,严重影响边区稳定和中共精力,既而影响全国抗日大局……
边区境内各县存在两套政权班子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中共为团结抗日,经与国民党政府多次谈判,1937年3月,将陕甘宁苏区改为陕甘宁特区,5月改称陕甘宁边区,9月6日成立边区政府,首府设在延安。
根据国民政府行政院1937年10月12日第333次会议,陕甘宁边区管辖范围为18个县;12月,中共与国民政府谈判商定,边区区域增加了5个县;不久,由蒋介石指定,国民政府再划定3个县为八路军募补区;至此,边区管辖范围共26个县,面积约13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50万。
虽然国民党政府同意陕甘宁边区管辖26县,但未明文规定,甚至出尔反尔,拒不兑现承诺,后来还多次发动对边区的进攻。更为奇特的是,边区境内各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同时存在着两套政权班子,一套是由边区政府委派的县长和政府工作人员,一套是由国民党政府委派的县长和政府官员。
形成这种奇怪现象有它的历史原因。有些县,原属陕北老革命根据地,1936年红军东征时,国民党趁机侵占。国共合作抗日达成协议后,这些县都划归边区政府管辖,但是,国民党原先的县长和政府官员仍然把政权紧紧抓在手里。另外一些县则是“西安事变”前后红军从东北军、西北军手中接防,后由国民党政府正式划归边区的,红军驻防后陆续建立了政府机构,但国民党原先的县长和政府官员仍然存在。这些国民党县长大都组建了保安队,成为日后制造摩擦事件的主要力量。
毛泽东提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如果说关中、陇东由于地处陕甘宁边区边缘,国共力量犬牙交错,爆发冲突难以避免的话,地处边区腹地的绥德警备区,则完全是由国民党顽固派挑起的摩擦事端。
黄河之滨的绥德警备区,东邻山西,西连宁夏,北通绥远,是陕甘宁边区抵御日军进犯的屏障,也是延安通往华北各抗日根据地的咽喉,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该区所属绥德、米脂、葭县、吴堡和清涧五县的大部分农村,原系苏区。抗战开始后,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将该五县划为警备区,由陈奇涵任司令员,指挥八路军留守部队负责河防,国民党军86师师长高双成则撤走所驻部队。但国民党所设的政权机构,既不撤走,又不改组,反而不断加强其反动统治,选派何绍南任陕西省第二行政区专员兼保安司令,并兼绥德县县长。
何绍南赴任绥德后,即拟制《防止异党陕北活动办法》及《陕北工作大纲》,提出采取积极与消极两种办法瓦解中共,逐渐缩小以至消灭“赤化区域”的计划,并要求撤销陈奇涵的警备司令、萧劲光的河防司令职务,改由国民党派员担任,国民党中央军进驻绥德,并增编两个保安团为正规军。从1938年上半年至1940年,何绍南制造和支持了大量反共摩擦事件。1939年5月,何绍南授意安定县县长田杰生袭击八路军驻杨家园子部队,保安队用机枪扫射,打死打伤八路军官兵数十人。他还伪造八路军臂章及115师通行证,冒称八路军私贩烟土,毁坏八路军声誉。
1939年8月下旬,在晋西北作战的八路军120师359旅旅长王震接到中央军委命令,调359旅回师陕北加强黄河河防。因情况紧急,王震急行军2000余里,于10月初到达绥德,并被任命为绥德警备区司令员(陈奇涵已调任他处)。王震一面要拱卫陕甘宁边区,一面要和何绍南作斗争。
在军事上,王震把359旅旅部兼绥德警备区司令部设在城北仓廒山上,居高临下,监控全城。王震得知何绍南的主力在绥德二郎山上修筑有工事,就下令将两门大炮架在旅部驻地山头上,对准二郎山何绍南的阵地。在其保安团驻兵的地方,王震下令加强我方兵力部署。保安队在清涧县城驻扎着一个营,有二三百人,王震也派去一个营,有五六百人。在黄河边的枣林坪,保安团驻扎一个连,王震派驻一个营。他还经常派出巡逻队上街巡逻,严格纠察国民党散兵游勇和保安团丁的胡作非为,维护城镇治安;并在何绍南的保安司令部门前增设岗哨,与其哨兵形成一比一的格局。
1939年5月5日,毛泽东在留守兵团军事会议上指出,我们巩固陕甘宁边区,有一个方针、两条原则,一个方针就是“一步不让”,两条原则就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和“人若犯我,我必犯人”。1939年12月27日,延安《新中华报》以《既吃摩擦饭又发国难财——何绍南私贩大烟土》为题发表“特讯”,揭露何绍南冒充八路军贩卖烟土被绥德警备司令部查获之事。由于何绍南不敢再去绥德当专员,加之名声太臭,国民党政府无奈于1940年1月29日发文,准予他辞职,另派包介夫到绥德接替他的职位。
但是,何绍南并不死心,在西安与国民党党政要员密谋后,又于1940年2月12日夜潜回绥德,鬼鬼祟祟召开会议策划反共。他到处散发传单,造谣中伤共产党八路军,并阴谋纠集13个保安中队,企图偷袭359旅。王震获悉后,除令部队作好反击准备,还应人民要求,召开群众大会公布何之罪状。何绍南见我方早有防范,未敢贸然行动。
国共双重政权现象得以消除
为了把何绍南彻底赶走,2月15日,萧劲光联名时任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致电蒋介石等人,列举何绍南破坏抗战、危害国家民族利益的种种罪行。对如何处置该犯,毛泽东修改电文时写道,请“将该犯官何绍南加以逮捕,并解至陕北,组织巡回法庭,令民众代表参加审判,置之重典,以肃法纪,而快人心”。
在萧劲光、林伯渠致蒋介石等人的电报中,除要求严惩何绍南外,还建议将绥德警备区所属5个县的行政事宜归隶边区政府,并委任王震兼任绥德地区专员,以利保卫河防。
1940年2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正式成立绥德分区,辖绥、米、葭、吴、清5县,任命王震为分区专员兼警备司令,自行解决了绥德地区的行政问题。已经声名狼藉的何绍南还不甘于失败,又先后煽动枣林坪、清涧、安定等地的保安队哗变为匪,袭击八路军河防驻军,359旅当即予以还击。
何绍南则于2月29日深夜,率领绥德附近7个保安中队,将所存文件、弹药等纵火焚毁后向西逃窜。新任专员包介夫和各县反动县长随同逃跑。359旅组成临时兵团向西追击,歼灭大半敌人,何绍南狼狈逃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何绍南被人民政府逮捕,1954年在绥德被依法处决。
何绍南逃走后,王震遵照毛泽东的指示,一面令部队恢复城镇秩序,一面联络上层人士,争取地主阶级中的开明分子。鉴于绥德分区借助反摩擦斗争消除双重政权取得重大胜利,党中央决定,全部赶走这些专事摩擦的“县太爷”!1940年2月19日,毛泽东亲笔拟稿,以萧劲光名义给国民党当局发了一份电报,要求将边区境内国民党县长撤走,以消除各种摩擦事件的祸根。慑于中共的理直气壮和强硬态度,国民党方面在回电中不得不同意边区各县县长应由边区政府委派,遂使这些国民党派来制造摩擦的县长一一离开了边区。至此,陕甘宁边区持续近三年的国共双重政权现象,终于得以消除。
(摘自《党史博采》孟俭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