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 燕
(合肥工业大学 图书馆,安徽 合肥 230009)
区域文化是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安徽文化底蕴深厚,地域文化资源丰富,特色鲜明,是我国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图书馆视角下的安徽文化传播研究,旨在挖掘安徽厚重的历史文献资源,梳理并彰显地方特色文化根脉,有助于提高安徽历史文化的影响力,推动文化强省建设。
近年来,有许多专家学者致力于安徽地域文化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其中的研究视角大多从传播学[1]、传播体系[2]等方面为切入点。还有学者结 合 徽 州 文 化 历史档案[3]、5G+数字人文[4]等视角开展研究。在文献资料建设方面,从成立徽州文化研究资料中心[5],采集皖江文化特藏文献[6],构建徽州文化资料利用与网络平台[7]、建立徽州文化资料信息系统[8]等层面研究。这些研究内容及取得的成果,丰富了安徽文化研究的内涵,对一定范畴文化圈的文献资料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现有研究成果显示,以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为视角,对安徽文化传播的关注程度还不够。高校图书馆的主要职能是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从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角度分析,应进一步发挥高校图书馆在文化传承、传播中的作用,充分发挥文献资源优势和专业服务优势,有助于提升安徽地方文化的影响力。因此,基于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视角,以安徽文化传播及区域文化影响力提升为例开展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文献的概念及内涵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演化的。文献之说,最早起源于春秋时代,《论语》载 “文献不足故也”[9](P23);南宋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云 “文,典籍也,献,贤也”[10](P89)。元代马端临撰有《文献通考》,释义所谓 “文” 也,所谓 “献” 也[11](P总序)。如今,图书馆学界认为 “文献” 泛指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12](P4)。
文献资源建设指根据图书情报机构的服务职能,系统地规划、选择、组织和管理文献资源,建立具有特定功能的藏书体系的过程[13]。从现有的研究趋势分析,文献资源建设及相关领域的研究是图书馆学界研究的热点。
区域文化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其形成与所处的特定经济发展阶段、当地的人文、地理环境等相适应。无论是史前文化还是文字记载的文化,最初都以物质形态呈现。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文献已经发展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之一,人们利用文献交流思想、传播知识、传承文化,成为当前学习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传播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文化实践活动,文献是文化传播的基本要素之一。高校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建设过程中,应充分挖掘承载区域历史文化印记的文献典籍,对其搜集与整理、保护与利用、建设与开发,发挥传承、延续和发展区域文化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地方文化建设和发展。
拉斯韦尔提出 “5W” 模式,指出构成传播的五个要素,为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众和传播效果[14]。以文献资源建设为视角的文化传播,是一个有机的信息传播系统,五个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动态有序的有机整体(图1)。 “5W” 模式得到了较为普遍的应用,对新时代建立以文献资源建设为视角的文化传播体系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图1 文献资源建设与文化传播的有机联系
文化传播者,是指文化传播行为的引发者。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社会群体或组织。高校图书馆具备比较完善的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和文献信息服务体系,拥有高素质、专业化的馆员队伍,这是文献资源建设与文化传播的优势体现,是文化传播的信息源。在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视角下的文化传播过程中,图书馆通过搜集反映地方特色的文献资料,编制文献的专题索引、目录,编撰文献综录,校勘、整理手写资料等,将与地方特色文化相关的文献进行整理、宣传推送和广泛传播,成为地方文化延展的根本路径之一。
文献资源建设是将分散、无序状态的各种媒介信息进行采集、筛选、整理等,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组织成为特色显著、载体多样、科学有序的文献资源体系[15]。高校图书馆作为重要的文化阵地,资源建设兼顾学科特色、地方特色等,特别是区域文化资源建设方面,应结合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等特点,采集与文化教育、文化传承发展相适应的各类文献资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文献资源体系,为开展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提供基本保障。
文化传播渠道,是指文化传播内容到达受众的途径,也是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沟通、协调、分享信息的通道[16](P151)。随着多种文献资源载体形式的出现,文化能够更快、更广泛的传播。在文化传播渠道方面,特别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信息传播技术与文化领域的有机融合,开发出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载体,以数字化的方式呈现,有助于读者方便地获取、利用文献信息。同时,高校图书馆将不断拓展信息存储能力和多途径的检索能力,在完善的网络条件和通信条件下,不断丰富文献资源的获取方式。
文献资源传播受众,是文献资源信息传播过程中的接收者和反馈者,是传播作用显示的对象。受众参与文献资源传播活动,及时反馈文献资源传播的效果等。受众也是信息需求的活跃主体,文献资源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满足社会群体的文献信息资源需求。从地方文化传播方面,图书馆通过宣传、交流、互动等多种方式,为他们提供优质、高效的地方文献资源服务,不断增强不同类型的读者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
文献资源建设成效的保证与提升,依据读者反馈的信息,对不同文献资源的择选,通过不同文献载体的传播,以及传播模式的多样性等,均会影响文化传播效果。传播效果是传播者的传播行为引发受众的思想、态度和行为等方面变化,以及传播活动对受众和社会产生的影响[17](P75)。因此,文献资源建设要适应地方文化发展的传播需求,注重传播渠道的选择以及传播内容的呈现方式等,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区域文化传播效果的提升。
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与文化传播的历程,按时间顺序梳理可知,分别经历了相互适应阶段、持续作用阶段、协同发展阶段,这三个阶段形成 “S” 型框架模型(图 2)。
图2 文献资源建设与文化传播的 “S” 型框架[18](P47)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科学技术普及以及图书、报刊、影视等作品的创作纷彩呈现,政府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文化传播活动,为我国传统文化传播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此背景下,图书馆在藏书建设的指导思想上,开始注重图书的收藏,以 “小而全” 或 “大而全” 为馆藏建设目标,保持重要文献、特色资源的完整性与连续性[19](P108),也不同程度地重视收藏富集地方历史渊源、独具特色的地方文献。
在皖高校图书馆作为传承区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注重藏书建设的全面性,依托文献资源传播地方传统文化,藏书建设与文化传播之间相辅相成,形成较有特色的格局。
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发起受众调查,以及第一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的召开,推动了传播学的本土化。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图书馆的馆藏从纸质文献发展到缩微资料、视听资料、机读资料等多种载体形态。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在纸质资源建设的同时,电子文献资源建设也日新月异。在皖高校图书馆通过丰富的载体形式和传播渠道,对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播发挥了引导、带动和辐射作用。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 “充分发挥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群艺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20]。这为图书馆、文化馆等文化机构的未来发展作出了新的部署。
其间,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建设理念、载体形态等方面的变革。图书馆注重加强馆藏特色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将分散的资源按专题组织、分类、整理,建成专题数据库[21](P342),为地方传统文化建设,构建具有地理或人文特色的数据库平台做好充分准备。在皖高校图书馆也不断利用资源优势,加强地方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建设,汇聚古往今来在政治、经济、文教、地理、历史、民风民俗、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文献史料,多角度、多层面展示安徽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内涵,积极发挥地方文化的传承作用。
目前,在皖高校图书馆开展地方文献资源建设,面临的挑战:地方文献资源相对分散,规模参差不齐,对资源深层次的揭示还不够,尚未形成一体化的地方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影响地方文献的发现、利用以及传播;在地方文献资料内容方面,还不够丰富和充裕,地域性、多样性不够突出;文化传播渠道仍以纸质文献为主,多种渠道的有效融合还不够;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有机融入大学生的学习教育还不够,引导与激发他们对地方文化的兴趣,并培养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仍是需要长期解决的问题。同时,与读者之间还没有形成常态化、动态化的文献利用反馈机制。鉴于此,本研究以问题为导向,进一步探索解决路径,以促进区域文化传播和提升区域影响力。
在皖高校图书馆基于地方历史、地理、经济、文化、风俗的发展演变,在加强地方文献资源建设方面,第一,系统收集地方志、地方史、地方丛书、地方报纸、民间文献等特色文献,切实保留和延续区域文化自身的丰富内容和鲜明特色。第二,对这些文献包含的信息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建立清晰的书目数据库。第三,做好信息导航,进行多主题词及关键词索引,增加检索途径,编制二、三次文献,对文献深层次开发,由无序到有序,由零散到系统化,对文献资源整理、筛选和揭示[22](P30),建设安徽高校地方文献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将分散的资源集中利用与共享,不断提高地方文献资源的利用率,让地方经典文献成为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上述方面,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处于安徽高校图书馆的先进行列,其以古籍、徽州文书、民国时期文献为馆藏特色,古籍收藏总量位居在皖高校图书馆之首,特别注重地方志、地方文献的收藏。为读者提供分类浏览和多途径检索,可按 “经、史、子、集、丛、方志” 六大类进行浏览查找,同时提供书名、作者、版本等检索项检索。近年来,完成全国古籍普查平台登记,全省首家编纂出版《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等,在积极发挥文献传播的主体作用方面,其经验和方法值得借鉴。
安徽省幅员辽阔,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各地区民风民俗不同,形成徽州文化、皖江文化、淮河文化等文化圈。基于地方文化资源建设角度,高校图书馆积极收集、组织、挖掘区域文化中体现安徽历史、哲学思想、科技思想、遗址名城等丰富内容的文献资料,开展目录学、文献学、民俗学等研究,以更好地展示安徽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多角度地传播和传承地方文化。
黄山学院图书馆作为徽州地区文献资源中心,在收集徽州谱牒、徽州文书、徽州民间医药等地方文献资料方面形成了特色;还收藏了反映徽州地方人、地、事及徽州人著述的古籍图书、手稿、手抄本等资料,形成了收集、保护与利用的完整模式,这对其他高校图书馆在地域特色文献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整理与利用等方面,起到示范作用。
合肥工业大学图书馆注重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在纸本文献资源建设方面,收藏有安徽省志、安徽省情、安徽通史、县志、地方史等,涵盖历史、地理、经济、工业技术、农业科学等领域;在数字资源建设方面,建有安徽名人专题数据库,徽州建筑文化及徽商数据库等;在资源揭示利用方面,对古籍文献进行重新排架,开展古籍清点、整理、著录等工作,实现馆藏特色文献资源管理有序化、科学化,对推动地方文化的传播发挥了积极作用。
文献载体的演变,体现出文献是知识内容和物理载体的融合[23](P2),特别是运用数字化记录手段的网络文献资源,提高文献传播效率。高校图书馆对不同载体的地域文献进行搜集、重新整理、组织与利用,形成有序的文化传播体系。运用书刊、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及新兴媒体的数字化传播渠道,有效地吸引读者,让读者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对地方文化的认同[24](P68)。
阜阳师范大学图书馆重视地方文献资源传播,通过专家荐书书架、古籍室(古籍、地方文献)、地方文化研究专题数据库、微信服务平台等渠道传播地方文化。同时,编撰《书海撷香》会刊,开展经典阅读、图书漂流等活动,传播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随着文献载体和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文化传播已不仅仅限于文字和书籍,举办读者沙龙、文化讲座、文化展览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这些普及和传播地方文化的新模式,成为传受互动的新途径。
在皖高校图书馆立足特色文献资源、专业化馆员队伍等方面的优势,梳理提炼地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文化传播,效果显著。例如,通过 “大学生读书会” “留学生社团” “孔子学院” 等不同读者群体,将地方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加以展示,逐渐增强受众群体传承弘扬地方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发挥大学所在区域图书馆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辐射作用。
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通过参与、体验地方传统文化活动,如剪纸、书法、绘画等工艺与艺术活动,积极将安徽文化对外传播交流,成为传播地方特色文化的使者。
安徽大学图书馆持续开展品牌项目 “阅读经典” 讲座、 “经典润心田,书香满校园” 的阅读推荐,以及 “弘扬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主题征文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促进地方文化传承与创新;同时,开展 “传承非遗文化,感受古籍之美” “连缀补编,勾连古今” 等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体验活动,让传统文化薪火相传。馆员作为文化传播的使者,赴海外孔子学院任汉语教师,在异国他乡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些推送特色文化的新举措,值得学习推广。
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视角下的安徽特色文化传播,指通过对地方特色文献资源的传播,引起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对安徽地方文化在思想、情感等方面的共鸣,进而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读者获取、利用文献信息后,可以通过不同方式向文献传播者反馈。因受众个体之间的文化差异,不同年龄阶段的读者在社会阅历、知识积累、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不同,形成个体或者群体的差别。高校图书馆可以根据不同读者群体的特点,针对性地开展文献资源建设、文献资源利用等方面的调查,征集读者的意见和建议,并建立完善的反馈机制,有利于提高文献资源的传播效果。
合肥工业大学图书馆为深入了解读者对地方文献资源的需求,提升文献资源对地方文化的传播效果,加强与读者的交流互动,在主页上设置 “咨询服务平台” “读者推荐” “读者信箱” 等信息收集渠道,不定期发布调查问卷,开展读者座谈会等,面向读者长期征集文献资源需求。此外,开通图书馆微信平台,提供读者线上咨询服务等,实现传统服务与数字化信息服务的有机结合,及时了解读者对文献资源建设、文化传播等方面的反馈信息,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提升文献资源传播的效能。
安徽地方文化特色鲜明,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高校图书馆在构建馆藏文献资源体系时,统筹兼顾学校的学科发展[25],积极收藏、利用地方文献,不断探索新时代文献资源建设方略,注重地方文化的传播和传承,建立具有区域性、地方特色的文献资源体系,进一步发挥高校图书馆在区域文化发展、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提供优质的文献资源服务,为推动地方文化传播和提升区域影响力做出新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