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工支部党建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的价值、楔点与路径

2022-12-27 13:21吕丽娜袁文艺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教工支部深度

吕丽娜,袁文艺

(湖北经济学院 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2021年新修订的 《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明确规定: “坚持高校党的建设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深度融合,为高校改革发展稳定、完成党和国家重大战略任务提供思想保证、政治保证、组织保证。”[1]这为新发展阶段高校党建工作指明了方向。作为党在高校的重要基层组织,教工党支部担负着基层党建的主责主业,同时也肩负着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深入探讨二者深度融合的价值、楔点与路径对于有效贯彻落实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重大战略部署、促进高等教育事业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然而,相对于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言,国内有关 “高校基层党建+人才培养” 的研究成果严重不足[2]。已有研究成果主要侧重于高校典型个案的实证分析,对实践新模式进行总结,如河北农业大学的 “12345” 模式、宁波大学的 “党建+学科+专业” 双促进工作模式、河南大学的党建与学科协同共进模式、昆明理工大学的 “双班主任制度”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的 “名师带名生” 工程等。少数研究者尝试运用共生理论、协同理论等对高校基层党建与人才培养的关联性及其融合对接路径进行了规范研究。总体而言,学界关于二者深度融合机理的研究较为匮乏,对于典型案例背后一般性规律的总结相对不足。本文旨在对二者深度融合的楔点及其作用逻辑进行探讨,并系统分析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融合路径。

一、高校教工支部党建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的价值

二者深度融合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重要保障。高校既是人才培养的摇篮,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牢牢占领的意识形态阵地[3]。当前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的变化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严峻挑战:部分师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呈现多样化和功利性特征, “个人主义” “享乐主义” “拜金主义” 等不良风气受到追捧;所谓的西方 “普世价值” 打着 “自由、民主、平等” 的旗号不断腐蚀师生的思想认识,妄图取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国外恣意诋毁中国的言论更是不绝于耳[4]。在日益复杂尖锐的意识形态斗争形势下,将教工支部党建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有利于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增强师生的政治辨识能力,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者深度融合是开展高质量基层党建工作的必然选择。尽管近年来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得到加强,但在实践中依然存在不容忽视的 “虚化” 现象。如支部学习教育活动与业务工作 “两张皮” , “以会议落实会议” 的情况时有发生[5],部分党员认为党建活动挤占了业务工作时间,学习积极性不高。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支部党建工作缺乏抓手,难以落到实处[6]。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 “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7](P377)只有将人才培养这一核心任务作为着力点,才能让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落地生根。

二、高校教工支部党建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的楔点

根据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党的建设作出的总体布局,高校教工支部可从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和制度建设等多个维度与人才培养进行深度融合。

(一)以支部政治建设引领人才培养方向

党的政治建设包含了双重目标任务:其一是维护、保持党始终是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马克思主义先进政党的 “政治本质” ;其二是维护、巩固党对国家的全面领导权这个 “政治地位”[8]。高校教工党支部要在人才培养中履行好政治责任,当好 “舵手” ,发挥引领作用,不断强化教师党性教育,确保教师在教学科研等各类业务工作中不迷失政治方向,从而使得党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权和党的教育方针得以落实;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学生的公共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充分激发学生刻苦学习的内在精神动力。

(二)以支部思想建设凝练人才培养特色

党的思想建设旨在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保持党的理论的先进性[9]。目前国内高校大多学科门类齐全,同质化办学倾向明显,学科与专业方向特色不足。高校教工支部要强化思想建党,与时俱进,以党的先进理论为指导,组织党员教师抓住新时期我国社会发展主要矛盾,聚焦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的前沿理论与现实问题,结合各自办学基础与优势开展理论创新,形成独特的学科方向与专业特色,从而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培养出契合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特色人才。

(三)以支部组织建设汇聚人才培养师资

要培养一流人才,就必须打造一流的教师队伍。高校教师具有思想相对自由、工作独立性和自主性强等职业特征,工作中方法迥异,崇尚自我引导,对外界干涉可能存在抵触倾向[10]。这不仅阻碍了教学过程的规范化与科学化,还制约了学科方向与专业特色的凝练。教工支部要加强组织建设,帮助党员教师统一思想认识,在保持个性化工作方法的基础上形成必要的规范与标准;促进教师学习交流、取长补短、凝心聚力,变业务工作中的 “单兵作战” 为 “集团作战” ,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学术梯队。

(四)以支部作风建设端正人才培养理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作风建设一以贯之的中心命题。将党的作风建设落实到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上,就是要坚持并落实 “以生为本” 的办学理念,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聚焦学生思想、情感、人格、学识和能力的全面成长,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在专业课程设置上顺应产业结构和学生就业结构多元化的趋势,构建厚基础宽口径、适应学生差异化发展的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方法改革上注重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打造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创造的空间[11],增强学生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五)以支部纪律建设净化人才培养环境

根据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优质的外部环境是蕴育人才的土壤。高校育人环境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构成,其中,由教风和学风组成的软件环境是育人环境的深层结构要素,其作用不容小觑[12]。当前,高校在教风与学风建设上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如部分教师重教书轻育人、重科研轻教学;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目标与动力、主动性。教工支部要开展纪律建设,通过正党风来促教学和育学风,使教师形成严谨治学、爱岗敬业、求真务实、潜心育人的师德师风,并带动学生营造广泛学习、详细求教、谨慎思考和踏实实践的优良学风[13]。

(六)以支部制度建设确保人才培养规格

党的制度建设是指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建实践经验具体化为党内法规制度并使之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14]。执行是制度生命力之所在,随着我国党内法规制度日臻完善,制度治党已成为党的制度建设的主要任务。高校教工支部制度建设的重点在于消除制度执行末端的梗阻,教育管理教师在人才培养活动中自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协调好国家标准与自主办学的关系,在严格执行人才培养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开展自主创新,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达到 “制度化、有序化和系统化状态”[15],守住人才培养质量底线。

如图1所示,在高校人才培养情境下,教工党支部在自我建设过程中发挥出独特的政治整合功能,成为覆盖和渗透师生的组织网络体系的重要结点,将师生有机纳入到教学这一集体行动中[16]。其中,制度建设起到规格保障作用,通过增强教师的规则意识和制度执行力,确保培养的学生达到专业基本规格要求,守护住质量底线;纪律建设如同 “空气净化器” ,促进教风与学风的改善,为人才成长营造出优良的外部环境;作风建设让 “以生为本” 的办学理念落地生根,促进人才培养各环节的优化,有效对接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需求;组织建设以其强大的组织动员力使师资队伍形成共识、相互取长补短,达到协同增效之目标,大力促进学生专业能力与素养的提升;思想建设为学科专业发展提供了先进的理论指导,推动学科专业不断与时俱进、开展特色创新,打造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政治建设承担起价值引领责任,锻造学生的人文精神,塑造学生专业素养的灵魂。各项党建工作各施其职、相互配合,由外而内、从低到高稳步促进学生高质量发展。与此同时,人才培养又为教工支部党建工作提供了实践场域,使党的基层组织根植于人民群众,突出服务国家、社会和学生的导向,践行群众路线,有效避免党建工作的 “悬浮化” ,从而最终实现教工支部党建与人才培养互融互促的良性循环。

图1 高校教工支部党建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机理示意图

三、高校教工支部党建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的路径

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高校教工支部党建工作和人才培养工作是相互交融、相辅相成的两个系统。两个系统既有各自的运行规律,同时又拥有诸多共同的内部构成要素和赖于运行的外部环境。首先,要打破两个系统固有的组织边界,本着精简和灵活的原则对组织结构进行优化整合,变相互独立式结构为彼此嵌入式结构,为二者深度融合提供组织机制;其次,要改革两个系统彼此封闭运行的模式,秉承开放与共享的理念,构建教工支部间、教工支部与学生支部间、校内支部与校外组织间资源共享、协力培养人才的大党建网络,完善二者深度融合的运行机制;再次,要对两个系统的活动内容进行梳理,在两者交叉结合部找准关键抓手,以点带面,精心设计二者深度融合的实施机制;最后,要关注两个系统融合运行的规章制度建设,形成从决策、执行到监督的全过程制度体系,为二者融合提供保障机制,巩固融合工作的成果并使之常态化。

(一)优化党建组织体制,探索 “党建+学科” 互融互促组织模式

1.调整教工支部组织架构。改变以系部或教研室为单元的传统做法,将教工支部建在学科或专业上,使支部成为学科的学术中心或专业的示范平台,为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实现 “同频共振” 创造组织条件。此外,要适度控制组织规模,人数较多的支部可再以教学团队、课程组或科研团队为单元建立党小组,以降低集体行动的成本,增加沟通的深度和广度。

2.健全 “双带头人” 教工党支部书记成长机制。一方面,要加大 “双带头人” 教工支部书记的培养力度。对学术能力强、党务工作能力相对弱的教工支部书记,定期开展党务工作培训,提升其政治理论水平与党务工作能力;为党务工作能力强而学术能力相对弱的教工支部书记,拓展学术发展通道,帮助其快速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另一方面,让支部书记兼任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以便统筹安排党建与学科建设活动,实现党建工作和人才培养同向发力。

(二)创新党建活动模式,构建 “大党建+人才培养” 的工作网络

1.开展教工支部间联建活动。目前高校的各个学科往往分属不同院系,基层党建活动一般在院系党委下属的支部展开,这种条块分割模式不利于学科交叉互融。教工支部党建活动可打破学科和院系界线,积极开展支部联建活动,整合师资力量,促进各学科融合协调发展。

2.开展教工与学生支部联建活动。一是实施 “名师带名生” 工程,挑选业务精湛的优秀党员教师担任学生党员的导师,在思想和专业上对学生进行全面引导[17]。二是开设 “名师讲坛” ,选派优秀党员教师定期为学生举办讲座,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远大志向,拓展学术视野。三是定期开展联合主题党日活动,师生共同交流学习,及时发现并解决人才培养中的实际问题。

3.开展校政行企支部联建活动。组建由支部党员教师、实习基地党员和学生党员共同组成的联合党支部,围绕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开展实践活动,打造产教研融合高地,搭建创新性人才培养平台[18]。稳步推进协同育人工作。

(三)拓展党建活动内容,创新 “党建+人才培养” 的活动载体

1.精心组织课程思政。首先,要强化教师课程思政意识,扭转课程教学重智轻德局面,引导教师消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对失衡的现状。其次,要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可在党建活动中开设课程思政专题,开展教学观摩与评比活动,激励教师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改进课程思政方法。最后,要完善教师课程思政考核机制,将课程思政教学组织与效果纳入党员民主评议内容,推动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提升。

2.深入开展教科研与党建融合主题党日活动。教工支部要将政治理论学习与教科研实践有效融合,围绕项目申报和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等专题来运作主题党日活动,如组织教师从党的基础理论和会议精神中发掘科研选题,动员教师围绕推进 “双一流” “双万计划” 建设开展教研和教改,推动教师产出大量上接国家政策 “天线” 、下接办学实践 “地气” 的高质量教科研成果,为高水平人才成长创造必要条件[19]。

3.持续推进 “我为学生办实事” 志愿服务活动。教工支部要发动教师利用专业特长和个人资源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如组织教师为学生提供学科竞赛、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和科研立项活动指导,实施 “卓越创新人才培育工程” ;组织教师为学生提供考研、考公和考证指导,推进 “学生职业成长工程” ;组织教师开展 “重点学生关爱行动” ,对困难学生进行结对帮扶,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四)完善相关制度链条,构筑 “党建+人才培养” 的长效机制

制度是用以规范人们行为的规则或章程,在党建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中发挥托底功能。高校需要建构从决策、执行到监督的一系列制度链条:在决策层面,可推行教工支部书记列席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并增设院系重大决策形成前广泛征集支部意见的程序性规定,落实教工支部在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引进、绩效考核和评先评优等重大事项上的知情权和建议权,强化教工支部积极促进事业发展的责任意识。在执行层面,要加强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将解决人才培养突出问题嵌入支部 “三会一课” 、主题党日活动、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和谈心谈话等组织生活的规程当中,确保融合工作常态化。在监督层面,要完善基层党支部书记考评机制,将党建与人才培养等业务工作融合情况纳入教工支部书记年底述职考评内容,作为考核等次确定的重要依据,促使支部书记带头履行好深度融合的责任。

猜你喜欢
教工支部深度
福建教育学院教工及校友美术作品展
支部联建润“甘泉”
福建教育学院教工及校友美术作品展
强支部才能支部强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支部+支部,党建破“地界”——汉阴县基层党组织“三联”机制之“支部联建”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健康体检数据分析肥胖及相关疾病——以中央民族大学退休教工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