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听—唱”法,解决小学低段歌唱教学中的音准问题

2022-12-27 03:14夏秋雁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22年36期
关键词:音阶音高音准

□夏秋雁

歌唱是小学音乐课堂中最基础的实践活动,也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发展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音准是歌唱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之一。《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的学段任务中对音准提出了要求。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着音准问题,低段学生尤为明显。所谓音准问题,是指学生在歌唱中出现“音高偏离乐曲规定音高的一切跑音现象”。产生音准问题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学生缺乏音高意识,缺少音准练习,等等。

当前,大部分的音准研究都从听觉入手,强调“音乐是聆听的艺术”,注重让学习者从单音到音列,逐步建立完整的音高概念。听觉不仅包括外在感知能力,还包括内心音乐听觉。没有内心音乐听觉的积极参与和有效支持,学习者就无法识别和再现音乐形象,也就无法对音高进行调整。所以,音准的形成依赖于高度发达的听觉系统。然而,歌唱中的音准问题并非单纯与听觉有关,发声习惯也是影响音准的重要因素。“对于自身‘发声乐器’作必要了解,掌握基本发声能力,更易于内心音高的表达。”听觉与发声是互为制约的关系,它们不仅是控制音高的手段,也是调节音高的标尺。

基于这样的事实,教师在教学中引入了“听—唱”法,旨在解决小学低段出现的音准问题,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听—唱”法中的“听”指的是内心听觉,“唱”指的是科学的发声方式。后者对歌唱过程中的音准控制起到保障作用,而前者是决定音准的核心因素。听并不是起点,唱也不是终点,二者是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两个方面(如图1)。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教学中,“听—唱”法不能只停留在单纯的“听”和“唱”的层面,而应成为帮助学生增强艺术体验的重要手段。

图1

教师可以从音乐学习的特点出发,以学生为主体,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音乐,循序渐进地参与到“听—唱”活动中,从而掌握歌唱中的音准,加深音乐审美体验,提高音乐表达能力。

一、构建体验式“听—唱”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低段学生仍具有前运算阶段的特征。因此,教师要用多种有趣的方式帮助学生进入音乐世界。体验式“听—唱”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注重课堂情境的创设及对音乐内涵的呈现。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探索音乐,而后通过有效的聆听活动体验和感悟音乐,最后通过演唱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锻炼歌唱能力。具体可分为“入情—融情—动情”三个阶段,如图2。

图2

“入情”阶段注重学生的初步体验,即让学生通过聆听音乐或开展音乐游戏、情境练声、体态律动等活动,体验音高、节奏、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的重要性,丰富学生的内心听觉体验。“融情”阶段注重让学生初步形成概念,即在情乐交融中学唱歌曲。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学习掌握歌曲旋律和歌唱难点,学习科学发声,进而把握音准。“动情”阶段关注学生的深度体验,属于歌曲的表演创造阶段。教师通过引导,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带领学生用多种歌唱形式表现歌曲,增强内心听觉体验。

在人音版《音乐》二年级上册歌曲《大海》的“入情”阶段,教师借助纱巾这一物品,以体态律动的方式带领学生初步感知“大海摇篮”这一音乐形象。

师:跟随老师放松身体,想一想音乐把我们带到了哪里。

生:海边。

师:是啊,歌曲唱到了“大海像摇篮”,你们能不能用纱巾做摇篮?

(学生双手握住纱巾的两端,跟随节拍左右摇晃。)

师:仔细观察,看看老师的动作有什么变化?

生:动作随着旋律的高低而变化。

师:你们真会听音乐!让我们随着旋律的变化,用纱巾表现起伏的海面。

上述体验环节中,教师利用纱巾激发学生聆听音乐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聆听活动中关注音高的变化,帮助学生提升内心听觉能力。该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了学生的音乐体验,为后续的歌曲学习打下了基础。

又如,教学人音版《音乐》二年级下册的歌曲《音乐小屋》时,教师借助可视化的图形谱和柯尔文手势音阶图,带领学生体验音高。同时,教师利用圆形的音符贴纸,引导学生将自己想象成皮球,学习控制气息,用科学的发声方法把握音准,表现有弹性的声音。

二、确立渐进式“听—唱”教学机制,帮助学生明确音高概念

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尝试用直觉符号来表示物体,并开始掌握一定的语言技能,所以该阶段被认为是儿童学习音乐的最佳阶段。小学低段的学生刚好处于这一阶段。教师要利用聆听活动发展学生的内心听觉,再教学生使用科学的发声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音高概念。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遵循“感知先行—技能为本—方法为辅”的原则。感知先行,指的是帮助学生养成能聆听、能比较、能调整的演唱习惯,引导学生依靠联觉提升听觉敏锐度,积累稳定音高的经验,唤醒学生对音高的心理感知能力。技能为本,指的是用声音游戏激发学生的歌唱兴趣,并通过高位朗诵、母音练习、移调发声、气息练习等方法,帮助学生掌握音高调控能力。方法为辅,指的是提高学生解决起音不准、长音不足、高音胆怯等问题的能力。具体如图3。

图3

以人音版《音乐》二年级下册歌曲《云》的教学片段为例,教学片段如下。

活动1:以身体音阶唤醒已有音高经验,调整音高

师:请大家跟着老师一起复习身体音阶,让声音像一条直线一样从头顶延伸出来。(小腿do;大腿re;腰部mi;肩膀sol;头顶la)

活动2:以身体知觉助力气息支撑,构唱音程

师:轻声唱出老师用身体表示的每一个音,要让自己感觉到小肚子鼓鼓的,尽量把音符连在一起唱。(构唱乐曲的主干音)

活动3:用柯尔文手势积累直观体验,调整状态

师:请大家根据老师的手势来接唱旋律。

(师唱)(师做手势,生接唱)

师:让我们在音乐的伴奏中再完成一次歌唱接龙。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运用身体和手势的变化,让看不见摸不着的音高有了具象的表现。学生体验音高的变化,感知音程之间的“距离”,逐渐形成内心听觉能力和音准控制能力。

之后,教师以画图形谱的方式辅助无伴奏歌唱,引导学生充分关注“mi-sol-do”的音高变化,让学生直观地体验歌唱姿势、气息控制、咬字吐字等对音准的影响,启发学生边聆听边调整声音。学生通过这样的技能练习,逐渐养成在演唱中仔细聆听,并依靠听觉控制、调整音准的习惯。

三、使用顺序性“听—唱”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掌握固定音高

现代音乐学科体系认为:大多数儿童首先认识的音程是小三度、大二度和纯四度,唱名是sol、mi、la。从美国到匈牙利,再到日本,儿童的唱游歌曲和童谣都建立在其中两个音或三个音的基础上。例如,柯达伊强调以五声音阶的教学作为儿童音乐教育的出发点,从儿童的日常生活经验和表达习惯出发,安排五声音阶的教学顺序,即sol-mi-la-dore,为学生准确歌唱七声音调打下基础。

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教师以五声音阶作为学生的认知基础,结合人音版小学低段教材中的相应歌曲,以常见的二、三、四度音程建构为训练目标,按“mi-sol-la-do-re”的顺序进行音阶教学,逐步帮助学生掌握固定音高。具体内容如表1。

表1 音阶教学内容

“听—唱”法是一种能有效解决低段学生音准问题的教学方法。教师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听—唱”法,使“内心听觉”与“歌唱技能”相互促进。实践证明,使用该教学方法能够有效解决音准问题,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班级整体的歌唱水平有了明显提升,歌声动听整齐,音色和谐统一,为后续的班级合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总体而言,教师要用理性的思维深入研究教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让课堂教学为学生音乐素养的发展助力。

猜你喜欢
音阶音高音准
大小调五声音阶,来了解一下
对称音阶(Symmetrical Scale)解析
里盖蒂《小提琴协奏曲》中的“双律制音高组织”研究
改进音高轮廓创建和选择的旋律提取算法
把握歌唱关键期 有效培养音准感
序列的蜕变——皮埃尔·布列兹室内乐作品《无主之槌》音高组织初探
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聊聊音高的魅力
编钟、音阶、和声与数学之美
翻译的书与翻开的局——纪念《论各民族的音阶》翻译三十年
浅谈影响合唱音准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