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竹 马 琳* 谭 茹 邱永鹏
1.宝鸡文理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陕西宝鸡 721013;2.宝鸡扶风县高级中学 陕西宝鸡 722200
思维导图辅助的问题式教学法简称M-PBL,该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经验和教学内容设定学习目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构建与运用自己的知识体系,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案与途径,再根据思维可视化的方式对问题进行理解与表征,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其目的是在形成严谨知识结构的同时培养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元素与化合物是高中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与学生的生活密不可分。“钠的化合物”是元素化合物起始章节,在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1]。作为元素化合物的第一课,教师需精心准备。
M-PBL教学法强调问题的真实性和情境性,也时刻关注着学生的思维发展。与传统教学相比,在M-PBL教学中,教师不再展现既定问题让学生被动地来解决,而是以引发学生好奇心为始,从问题展开,诱导学生深入思考,自主求知[2]。要求学生积极主动,依靠教师和小组合作,对问题进行分析、表征,亲身感知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树立解决问题的意识,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因此,在M-PBL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思维导图设计有效的问题,以确保课堂上学生能积极参与到问题探究和思维导图的绘制中,促进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帮助发展主动性和培养创造性思维。
M-PBL教学法强调学生在“知识海洋”中提出问题以寻求答案,为了找到更全面的学习材料,学生使用Mind map管理信息,以便多角度、多方式检索,并组织所需材料[3]。M-PBL教学法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可利用Mind map促使学生思维逻辑快速发展,激发联想力和创造力,找到看似无关事物之间的联系。考虑到高中学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较快;分析、推理能力日趋成熟;有强烈的自我实现需求等特点,制定如下M-PBL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流程(见图1)。
图1 M-PBL教学法的教学流程图
(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宏观认识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微观理解化学性质。
(2)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根据所学理论和实验现象对过氧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等反应进行有序推理。
(3)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通过对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探究性实验进行对比分析,理解鉴别两者的方法。
(4)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了解钠的化合物在日常生活、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M-PBL结合点]在引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利用思维导图将零散知识以不同的线条和框架联系起来,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图2 “钠的化合物”教学流程图
[旧知引入]
[教师]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金属钠还原性较强,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界中,因此,学习钠的化合物非常有必要,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钠的化合物”。
[与M-PBL结合点]旧知回顾,引入新课,确定核心主题——“钠的化合物”。
[学生]学生回想金属钠的性质以及所接触到氧化钠和过氧化钠。
[教师]在进行钠与氧气的实验时,我们接触到了氧化钠与过氧化钠两种化合物。同学们回忆一下这两种化合物的颜色、状态。
[教师]氧化钠和水的反应与氧化钙与水的反应类似,同学们试着写出氧化钠与水的化学方程式。
环节一
[教师提问]从物质的分类看,氧化钠和过氧化钠都属于氧化物。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又会生成什么样的物质呢?根据钠与氧化钠的物质分类,以及它们与水反应所生成的物质,推测过氧化钠与水反应会生成什么。
[小组实验]向试管中加入少量的过氧化钠固体与水,用手触摸试管底部,将带火星的木棒放在试管口。
[学生]小组实验并记录。试管发烫,带火星的木棒复燃。书写反应方程式。
[归纳总结]
现象描述: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钠与氧气。
以此类推,写出过氧化钠分别与酸和水的化学方程式:
[与M-PBL的结合点]依据金属氧化物的三大通性建立化学性质主体的三级分支,同时由性质决定用途的逻辑关系,创建“用途”次级标题。
环节二
[教师讲授]在初中,我们已经学习过Na2CO3和NaHCO3的一些用途,并了解了它们的一些性质,性质决定用途,下面我们学习Na2CO3和NaHCO3。
[实验操作](1)分别取1小匙的Na2CO3和NaHCO3放入试管中,观察两者之间的区别。(2)滴加少量水进行振荡观察,用手触摸试管外壁,感受温度的变化。(3)继续向试管滴加少许水振荡,观察记录现象。(4)向两只试管中滴加几滴酚酞,观察颜色深浅程度。
[学生]展开讨论,小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碳酸钠为白色粉末,碳酸氢钠为细小的白色晶体,分别加入少量水后,碳酸钠结块变成晶体并伴随发热现象,碳酸氢钠溶解,加入酚酞试剂后两只试管都变红,碳酸钠溶液红色更深。
[归纳总结]
[与M-PBL的结合点]选择Na2CO3和NaHCO3作为子主题,构建钠的化合物的又一分支。
环节三
[教师提问]我们在制作糕点、馒头时会加入小苏打(NaHCO3)而不是纯碱(Na2CO3)。为什么小苏打加入蛋糕、馒头中会产生许多小气孔,变得松软?
[实验探究]加热碳酸钠、碳酸氢钠固体,再用澄清石灰水收集气体并检验。
[学生]观察现象:碳酸氢钠加热之后会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而碳酸钠无现象。
[分析整理]
[与M-PBL的结合点]通过对实验的探究,分析并描述实验现象,由现象到本质,得到次级主体之间的联系,用绿蓝混合色连接完善导图。
环节四
[教师讲授]我们了解到Na2CO3与NaHCO3的水溶液呈碱性,在学习物质转化期间,我们了解到碱可以与酸反应,那么作为呈碱性的盐可不可以与酸反应呢?
[实验操作](1)两只试管中各加5mL碳酸钠与碳酸氢钠溶液,滴加5mL的稀盐酸,观察反应现象;再继续滴加稀盐酸,观察。
[学生]合作完成实验并记录现象:Na2CO3中加入盐酸无明显现象,继续滴加有少量气泡冒出。NaHCO3反应剧烈,马上冒出大量气泡。
[归纳整理]
[与M-PBL结合点]问题引导,实验探究,建立化学性质主体的分支,以性质决定用途建立“用途”分支,完成化合物的学习,以及思维导图的输出。
[板书设计]
教师基于M-PBL教学法进行钠的化合物的教学设计,以问题的解决作为情景,以小组为单位,过程中辅以Mind map工具,帮助整合知识与信息;通过设计思维导图形成具有一定的整合归纳模型,提高学习效率;通过学生作品分析学生建立的网络系统,了解其认知方式,为备课上课、导图设计做更充分的准备。
M-PBL教学法在考虑问题设计的同时也考虑到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合作探究性学习,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Mind map应用到PBL,提供了工具支持,发挥思维导图的优势,为学生分析与归纳提供支持。总的来说,PBL教学法中问题解决过程可以作为Mind map的内容载体,Mind map作为PBL教学法的“脚手架”,拓宽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为问题解决提供有效保障,可以认为两者的有机结合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使课堂效率真正得到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