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文明,魏建华,王路,王立志,王占彪,孟永明
(1. 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新疆 昌吉 831100;2.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河南 安阳 455000;3. 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新疆 昌吉 831100)
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昌吉州)地处天山北坡,农业生产属天山雪水灌溉为主的绿洲农业,耕地面积73.3 万hm2,是新疆的农业大州,农作物常年播种面积在50 万hm2左右[1]。 该地区自1950 年起开始试种棉花,2020 年年底棉花播种面积已达14.5万hm2,皮棉总产量达27.5 万t[1]。 近年来,由于其独特的气候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昌吉州棉花产业发展趋势持续向好。 其中,昌吉州的玛纳斯县是国家商品棉基地县,2010 年被原农业部授予“中国优质棉花之乡”的荣誉称号,多年来,玛纳斯的棉花单产和品质均处于新疆各植棉区前列。 因此,探索昌吉州棉花全产业链发展新模式,可为推动昌吉州棉花产业发展提供新思路和途径,对新疆棉区棉花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据新疆昌吉市人民政府(http://www.cjs.gov.cn)统计数据,棉花作为昌吉州的主要经济作物,年播种面积达到作物总播种面积的30%左右,也是植棉县(市)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并带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 昌吉州棉花种植主要分布在玛纳斯县、呼图壁县、昌吉市、昌吉国家农业园区和阜康市部分乡镇。 全州棉花播种面积从20 世纪90 年代的6.7万hm2逐渐上升, 其中2018 年为16.2 万hm2,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019 年为15.4 万hm2[1],2020年为14.5 万hm2。 从近10 年统计数据(表1)来看,昌吉州的棉花播种面积虽有波动, 但是整体较稳定。 受2021 年棉花市场行情好、 收购价格高的影响,2022 年大多农民、家庭农场主、种植大户等植棉意愿强,植棉面积有望维持在14.0 万hm2左右。
气候变化和管理措施是影响昌吉州棉花产量的最主要因素[2]。 近年来随着科学植棉技术的普及应用,昌吉州棉花单产水平在气候条件不理想的情况下依然保持稳定(表1)。
表1 2011—2020 年昌吉州棉花单产、种植面积、总产
20 世纪90 年代,昌吉州种植的棉花品种主要有新陆早7 号、8 号、13 号,具有特早熟、开花集中、成铃率高等特性,但是品种数量较少。 而近年来棉花品种“多乱杂”现象突出。 据调查,近年来昌吉州666.7 hm2以上规模种植的棉花品种有20 余个,并从原来的新疆自育新陆早系列一家独大,发展成新陆早系列与中棉所系列等品种百花齐放的局面。棉花产业兴旺的同时, 棉花种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几十家棉种企业发展迅速;但激烈竞争下,一些伪劣棉种和套牌棉种开始充斥市场,增大了植棉者选择优质棉种的难度。 自2021 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推行棉花种植“一主两辅”品种(1 个主栽品种、2 个搭配品种)区域布局以来,昌吉州因地制宜筛选推荐优质棉花品种和配套集成技术,优质棉花品种种植比例在80%以上,效果突出。 目前,昌吉州主推品种以中棉113[3-4]、新陆早82 号[5]、新陆早78 号[6]、新陆早67 号[7]、新陆早57 号[8]、新农棉1 号[9]、新陆早84 号等为主。这些品种表现为生育期短,株型好(多呈塔形)、紧凑,结铃性强,集中吐絮性好,霜前花率在90%以上。 与新陆早7 号、8 号等相比,生育期缩短5~10 d,吐絮期集中于霜前,吐絮畅且集中,不早衰。
自20 世纪90 年代中期推广“矮密早”[10]宽膜植棉技术以来,昌吉州棉花产量大幅提升。 20 多年来,“矮密早”模式已经广泛应用。 “矮密早”模式采用一膜六行种植方式, 每666.7 m2保苗株数1.4 万~1.5 万株,最高可达1.6 万~1.8 万株,收获密度平均为每666.7 m21.3 万~1.4 万株,单株结铃5~6 个,依靠群体优势提高单产水平。 但“矮密早”种植模式的劣势也非常明显:一是容易造成棉田郁闭,通风透光差,病虫害发生严重,落蕾落铃多,管理难度大,产量持续提升困难;二是由于密度过大,棉花机采后含杂率较高,影响加工品质。因此,当前生产上正探索北疆棉花生产的合理密度,探索了一膜五行、一膜四行、一膜三行等种植模式。
近几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创立的“宽早优”[11]模式(一膜三行或一膜四行)在生产上的优势逐渐显现。其主要优点是节水节肥,管理简便,易于脱叶机采,棉花品质好,加之良种良法配套,推广应用前景好。 2017 年和2018 年, 中641、 中棉所96A 与“宽早优”相结合的高品质棉生产技术模式在新疆昌吉、精河、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等地累计示范推广1 000 hm2[11];2019 年,入选“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 年十大科技进展” 的 “‘中641’与‘宽早优’相结合的高品质棉生产技术模式”[12]累计推广3 200 hm2。
2014 年以来, 国家棉花目标价格改革政策在新疆实施,昌吉州棉花产业结构趋于合理,棉农基本收益得到保障。 2020 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昌吉市开展棉花“保险+期货”试点,保险公司赔付标准为2.15 元·kg-1, 高于同年国家补贴标准0.24 元·kg-1,使植棉收益和抗风险能力显著提高。 2021 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呼图壁县和玛纳斯县开展棉花质量补贴试点。 棉花补贴与质量挂钩、棉花“保险+期货”试点等创新型保障制度,为探索新型棉花补贴模式和棉花市场价格形成机制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目前昌吉州棉花加工业仍以初加工为主,轧花企业从植棉者手中收购棉花后轧出皮棉,再向纺织企业售卖。 棉花产业上中下游的种植者、加工企业与纺织企业之间尚未建立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因此当地棉花产业受棉花市场波动影响较大。 例如,2021 年棉花市场行情较好,种植者获取利润较多,而加工企业压货,还贷压力大。反之,棉花市场行情不好时,收购企业压价,种植者收益少。
多年对土地的过度开发利用,造成昌吉州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加之气候变化影响,地表水也在逐年减少。 因此,近年来各地对农业用水都进行了严格的控制,实行定量供给。
受2021 年棉花以及农产品市场行情好的影响,自2021 年秋收后各县(市)耕地承包价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每666.7 m2普遍在1 200~1 300元,最高可达1 900 元;同时农资价格不断上涨,特别是氮、磷、钾肥料价格持续升高;这些都对植棉效益造成一定程度影响。
品种是棉花产量和品质的决定性因素[13]。 新疆宜棉区地域广阔、生态条件差异较大,各宜棉区对棉种要求不同, 这就要求棉种有较好的生态适应性。 目前,新疆种子市场的棉种种类繁多,从20 世纪90 年代以本地培育的品种为主, 发展到现在引进品种与本地品种并存的局面。 相较于以往,新品种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应用周期大大缩减。此外,由于新疆植棉地域广、 宜棉区的空间分布较为稀疏,棉种市场分散,加大了市场监管部门对其监管的难度,销售假种、劣质棉种等问题难以根治。 例如,一些棉种企业为了扩大棉种销量, 虚夸种子特征特性,隐瞒实际生育期,使植棉风险增加;有的套用当前优势品种,抓住植棉者追逐“网红品种”的心理,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使群众难以甄别。
目前, 昌吉州棉花全产业链上各环节联系松散,这制约了昌吉州棉花产业的发展[13]。 所产棉花的品质指标不能满足下游纺织企业需求,造成产不对需的结构性过剩,以及从业人员总体技术水平不高等问题,阻碍了当地棉花产业向中高端价值链发展。 从加工产能上看,2020 年昌吉州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公示认定的棉花加工企业共有63 家,建有77 条生产线,按每条生产线年加工1.5 万t 籽棉计算,总加工能力达120 万t 籽棉左右。 由此可知, 昌吉州当前30 万t 左右的皮棉产量远远不能满足加工企业的需求。
从每年棉花交售季节的“你争我抢”现象可以看出,棉花收购市场的“放活”,使每年棉花初级产品(籽棉)的交易异常活跃,但这种无序竞争也严重制约了昌吉州棉花产业良性发展。
分析上述昌吉州棉花产业发展困境,笔者认为打造棉花高产优质全产业链是破局的关键。打造棉花全产业链条的核心是发展订单生产、规模化种植[14]。纺织企业认定的高品质棉花的基本特征为组织化生产、规模化种植、一致性好、品级高。 以订单需求为生产导向, 提高棉农和企业植棉积极性,降低植棉风险,发展高质量棉花生产;以规模化种植为途径,提高规范化管理标准,保障高质量棉花生产,提高原棉品质一致性。 打造棉花全产业链的具体措施如下。
优质高产棉种是打造棉花全产业链、促进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借助科研力量,培育优质高产品种至关重要。应加强新疆棉种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合作,采用常规技术、生物技术等方法,结合杂种优势利用,培育早熟、高产、优质、抗性好的优良棉种。 同时,立足棉花产业链下游纺织行业对棉花品质的要求, 根据昌吉州各植棉区的生态环境条件,选择推广1~2 个优良棉种。 以“一主一辅”(1个主栽品种、1 个搭配品种)、“一厂一品”(一个加工厂只收一个棉花品种的籽棉)为原则在植棉区选择和推广棉花新品种,从而提高棉花品质一致性。
棉种行业的规范化管理也是棉花全产业链优化的关键之一。 因此,应结合新疆棉花产业发展实际,严格执行棉种经营行业标准,着力培育具有发展潜力的现代化种业龙头企业,逐步提高主推棉种质量,为昌吉州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
面对当前水资源紧缺的压力,要实现昌吉州棉花产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发展棉花高效节水生产模式。 目前昌吉州棉花种植已经实现了100%水肥一体化的膜下滴灌,但在智能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上还有很大发展空间[15]。 同时,应探索其他节水技术,包括推广“宽早优”植棉新模式,通过改进滴灌系统、示范应用安全先进的滴灌带等产品和配套技术,避免“跑冒滴漏”。
充分发挥州县各级农业技术团队优势,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 新疆农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等科研力量,组建优质棉专家指导组,深入一线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对生产形势、存在问题等进行综合分析,准确研判,提出有效应对措施。 尤其应在节水、节药、节肥等节本增效措施上下功夫,以应对植棉成本上涨过快的问题。此外,应通过田间技术培训、关键节点实地指导服务,形成稳定的技术推广体系,推动重大技术的应用落实到位。加强对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培训指导,引导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植棉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以棉花产业提质增效为目标开展各类社会化服务。
一是大力推广“一厂一品”籽棉加工模式[16]。 按照昌吉州优质棉产业链布局需求, 梳理加工条件、产能、工艺技术达标的棉花加工企业,将其纳入优质棉生产加工企业目录;同时与种植基地、种业公司、下游纺织企业等开展合作,签订订单,按照下游需求确定棉花品种选择、 生产种植措施和加工计划;籽棉生产和加工实行单种、单收、单垛、单轧,保证质量,对于溢价部分要充分考虑种植者、轧花企业的共同分配,体现优质优价,以提高优质棉种植者的积极性。 对确定实施“一厂一品”的轧花企业,应优先纳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质量补贴试点企业名单,同时银行等金融机构要给予贷款利率、贷款期限延长等方面的支持。 二是加快棉花生产加工标准体系建设[17]。 充分利用国家棉花产业联盟(China Cotton Industry Alliance,CCIA)落户昌吉的优势,以提高棉花品质、棉纤维加工水平、棉花产业管理能力为基础,形成具有昌吉特色的“科研- 生产-加工- 流通- 纺织- 服装- 贸易” 全产业链发展体系,建立产业链各环节的准入标准和培训机制,推进全州棉花产业“由量向质”转型[14,18]。三是建立质量追溯体系、打响昌吉棉花品牌。 依托线上服务平台和线下管理服务体系,联结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供需关系,建立从种植到成衣的全产业链关键节点信息的溯源系统,实现纺织品服装、皮棉与籽棉的精准对应关系。 同时围绕CCIA 棉花品牌建设,组建以CCIA、新疆农之鑫农机专业合作社、昌吉现代种业产业联盟、新疆联盟优棉科技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为主体的昌吉州棉花品牌创建联合体,推进CCIA 生产、加工标准的应用,实现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信息化、集约化的产业集群化发展,形成昌吉优质棉产业发展模式,引领和带动全疆优质棉产业发展。
把项目建设作为支撑优质棉产业的有力抓手,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优质棉基地建设项目、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施肥技术应用项目、种业基地建设项目等,将全州优质棉基地建设成为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的综合集成技术试验、示范区。
一方面,进一步完善国家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将棉花品质纳入补贴标准的参考指标,把“优质、优价、优补”政策直接传导给上游的棉花种植者、收购加工者,实现从源头上重视棉花品质[20]。 另一方面,植棉县(市、园区)应当积极争取国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州财政支持,加大对棉花全产业链的扶持。 对推行“一厂一品”生产加工模式,实现单种、单收、单垛、单轧、单组批的优质棉基地,实行优质棉质量补贴。鼓励专业团队参与国棉品牌打造、市场营销,创响“CCIA”国家棉花品牌[20],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围绕皮棉订单式销售、棉制品品牌建设做足文章,争取形成昌吉州优质棉制品品牌并辐射全国。 同时,注重培育一批懂棉花、爱棉花、专心为棉花全产业链服务的专业技术队伍,同棉花产业链条的各个龙头企业合作, 提供相关实践培训,参与棉花项目, 丰富相关从业人员的实践经验,通过理论、实践相结合培养技术全面的棉花从业人员,为昌吉州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