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国生 王小君
(中南民族大学 经济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4)
农业风险是一个具有时代性、区域性与整体性的问题。西部地区农村,由于自然资源禀赋和交通状况相对差,农户在发展特色种植业等农业生产时面临巨大的自然风险及社会风险,可能导致生产或生活的意外变化,进而引起收支的变化。保险天然具有风险分散的属性,通过风险保障、杠杆放大、增信融资等保险机制,冲抵农业生产面临的巨大风险,在保障农业生产、防止农户致贫返贫和提高农户收入中能发挥重要的保障作用。政府可以通过保险补贴和其他配套政策,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减少农户农业生产中因自然灾害造成的支出,提高特色种植业的抗风险能力,为西部地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保驾护航的金融工具。
“北有人参,南有三七”,可见其在各自区域的影响。三七别名假人参,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长于山坡密林下。云南文山州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是三七的主产地,全国90%的三七出于此,文山由此被称为“三七之乡”。三七是云南白药的主要成分。2021年,文山三七产业实现综合产值260亿元,占GDP的20%,三七种植加工对文山经济发展贡献巨大,如表1所示。
表1 2008-2020年文山三七种植情况
2010-2012年,云南连续三年大旱,由于山区抗旱成本高,全州共有65个乡镇受灾,面积占总面积的86.8%,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7667万元。旱灾持续期间,三七单价从2008年的72元涨到2013年时最高700元,波动幅度巨大。近年来,文山州频繁遭遇暴雨、干旱和冰雹等极端自然灾害,譬如2018年6月暴雨、2019年上半年干旱、2020年3月和2021年4月冰雹等,农户三七种植均大面积受遭到毁灭性破坏。加之近年三七价格持续走低和农户的盲目种植,很多刚上规模的农户损失巨大。因此,很有必要推广农业保险来分散风险,降低收入的波动。农业保险是专为农业生产者在从事种植、畜牧和渔业生产过程中,对因遭受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补偿的市场行为。
我国西部地区,大多属于偏远山区,农业生产基础薄弱,要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的金融支持至关重要,农业保险的推广和普及是其重要内容之一。2019年10月,财政部、农业农村部、银保监会、林草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通过提高农业保险服务能力、优化农业保险运行机制、加强农业保险基础设施建设等,到2022年,基本构成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
新常态下的乡村振兴和农村金融政策,体现了政府发展农村经济和鼓励农村金融创新的愿望,为西部地区种植业推广农业保险提供了政策保障。在政策的支持下,宁夏枸杞、贵州辣椒和云南花卉种植等特色产业的农业保险发展迅速。2021年全国农业保险的保费规模为965亿元,同比增长18.4%,为1.88亿农户提供风险保障4.78万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拨付保费补贴333.45亿元,同比增长16.8%(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2022年01月12日(http://jrs.mof.gov.cn/gongzuodongtai/202201/t20220112_3782216.htm/)。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积极发展农业保险,优化和完善“保险+期货”模式,有效防范、应对农业重大灾害,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支持服务(2)光明网(https://m.gmw.cn/baijia/2022-02/23/1302816472.html)。因此,研究特色产业农户的保险需求和保险行为,对于西部地区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保险作为农业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通过风险分散和经济补偿功能,保障农户生产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在需求方面,一般普通农户普遍对保险这种经济补偿机制的运作原理和基础认知不足,农业保险逆选择相当严重。保险行为决策理论认为,由于农户保险的认知不足,仅能把灾害的损失经验和社会环境等部分信息纳入决策,进而影响农户保险购买意愿。20世纪20年代,许多国家已开始采用不同方式向本国农民提供农业保险[1],但不同特征的农户在保险购买上表现出差异,这些特征主要与自然灾害、保险补贴、收入状况和受教育程度等有关。
高风险是农业生产的主要特征之一,天气变化、病虫害、市场价格波动及其它风险都会给农业生产和农户带来严重影响。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自然灾害已成为我国农业生产不稳定的主要原因之一[2]。作为一种风险管理工具,农业保险能够转移分散风险,分担经济损失以稳定农民收入。对于种植农户来讲,面临最大的风险就是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引发的农业收成不稳定,进而影响绝大多数农民的收入。孙香玉等认为,农业保险的参与意愿与农户对天气灾害的认知度相关,农业保险购买经验的增加可以提高新型天气指数保险的购买意愿[3]。农业保险购买情况受天气和自然灾害因素影响大,在气候风险情境下,农户气候风险认知差别大,农业保险购买行为分化较明显;近年自然灾害越严重或频发,农户保险需求就越大,购买农业保险的概率就越高[4]。因此,提出假设一:农户购买保险受自然灾害变化的影响,自然灾害变化程度越大,购买保险的概率也越大。
Ali Williams等认为,农业保险需求与农户的流动性和收入相关,农业保险能降低农户收入波动,并具有增收效应[5]。国内研究也显示,农业保险补贴与农户收入之间呈相互促进的关系,农业保险补贴不仅可以提高农户收入,促进农业生产稳定,且具有一定的反贫困效应[6-7]。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外部性等市场失灵,农业保险的普及往往需要政策支持,政府常通过保险补贴等形式支持保险市场,鼓励农户购买保险;保险补贴政策越全面,农户购买保险的意愿越强。保险补贴比例提高及“统保”政策,会增加投保人购买保险的积极性,提高保险覆盖率。同时,购买意愿也受投保人财富状况和风险偏好的影响[8]。随着保险补贴和各项政策的落实,农户抗衡自然风险的能力增强,农作物种植规模也会扩大,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农户的收入。据此提出假设二:保险补贴一定程度上增加农户购买保险的概率,保险补贴程度越高,农户种植积极性越高,收入提高显著,具有较强的增收效应。
教育是提高居民金融认知能力的最佳途径,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居民金融素养相对较高[9]。西部农村农户由于受教育程度低,农业保险保障水平显著低于东部沿海地区,以至于农业保险的增收效应难以得到充分体现[10]。关于参与农业保险行为,刘清华和张建斌对内蒙古牧区牧民、刘尚荣对青海海北藏民均进行了问卷调查[11-12]。实证表明,农户的家庭收入、种植规模、教育程度等因素都影响保险的购买。保险认知影响农户保险行为[13]。由于保险认知不高,农户购买保险决策难以做出,往往会参照身边熟人的行为行事。同时,村干部等带头人示范效应也会影响他们购买保险的决策。而在心理层面上,高晨雪等认为,农户对受灾概率的认知更加理性并更倾向农业保险,但对保险产品的接受相对较慢,易受到村干部压力和从众心理的影响[14]。更多学者通过实证检验发现,农户购买金融产品方面表现为从众性[15]。根据行为金融学的从众行为理论,由此提出假设三:农户和子女受教育程度越高,购买保险积极性越高,且农业保险购买行为表现出明显的从众性。
综上所述,农业保险具有较强的风险消减功能,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工具,对促进农户增收、稳定特色种植和乡村振兴具有突出的作用。但大部分学者主要立足于传统经济理论,没有从心理学和社会学角度考察农户保险行为。本文应用行为金融学相关理论,以云南文山州三七种植农户为样本数据,通过农户特征、三七种植、自然灾害、社会网络和政策,考察西部地区保险补贴等配套措施对农户保险行为的影响。同时,通过二元交互项和三元交互项,从心理和社会层面考察农户购买保险的从众行为。
1.数据收集与特征。本文数据来自实地调查。地点包括文山州土锅寨、二塘新寨、三七、大花园和老寨,马塘镇马塘村、新村、兔瓦和卡莫,砚山县小克底、大克底、石丫口、铳卡村和铳卡农场二队以及苗乡三七科技园区。采取当面问卷形式,收回有效问卷450份。
从样本特征来看,少数民族和汉族农户分别占53.8%和46.2%;户主年龄总体偏大,以40-60岁的中老年为主,占62.4%;近72.7%的样本农户教育程度为小学,仅有33例为高中;近88.5%样本农户子女受教育程度为初中、高中及以上;家庭劳动人口以夫妻2人为主,占61.2%;农户家庭月均收入3000元以下占了93.8%,1000元以下占比25.3%。
2.模型构建。由于OLS的线性概率估计不能直接使用,故用MLS估计参数,选择Logit回归模型。农户购买保险意愿,分为“愿意购买”或“不愿意购买”,为二分变量,模型如下:
(1)
对(1)进行logistic转换,可得到回归模型(2):
(2)
(2)式中,Y∈0,1,表示农户购买保险的意愿;Nation表示民族成份,为虚拟变量,Xi为解释变量,βi为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表示其他解释变量不变时,解释变量每变化一个单位引起比率(R)变化,即Exp(B)自然对数的变化,R表示调研样本农户购买保险与不购买保险的概率之比;α为截距项,μ为随机误差项。
3.变量说明。被解释变量Y为农户购买保险的意愿,被解释变量为虚拟变量,有意愿取值1,否则为0。解释变量分为五大类:第一类自然灾害,第二类为农户特征,第三类为三七种植,第四类为社会网络,第五类为政策。自然灾害变量范围为近五年自然灾害程度;农户特征变量有: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子女受教育程度、就业模式、家庭劳动人口数、月人均收入;三七种植变量有:价格、种植面积、挖掘面积;社会网络变量有:亲戚朋友购买保险情况、其他农户购买保险情况、村干部或党员购买保险情况;政策变量有:保险补贴、收购支持和技术支持。具体见表2。
表2 解释变量及分类说明
为防止多重共线性问题,在进行线性Logit回归之前,对农户特征、三七种植、天气灾害、社会网络和政策等变量进行方差膨胀因子检验。通过检验,发现“挖掘面积”方差膨胀因子大于5。这是因为,种植面积和挖掘面积有正向关系,这与表1的数据一致,其他解释变量方差膨胀因子均小于5,剔除挖掘面积,可以减少解释变量之间的共线性问题。亲朋购买保险、同村农户购买保险和村干部或党员购买保险的二元交互项及三元交互项目,以及保险补贴、收购支持和技术支持的二元交互项和三元交互项,一定程度上保持独立性,同样避免了严重的共线性问题。运用Eviews11进行Logit回归,将相应的解释变量进行中心化处理后,再检验交互效应,部分分类变量进行多级哑变量赋值(详见表2)。
对表2的五类解释变量分组进行回归,在模型1中,解释变量只纳入前三类,即天气变量组、农户特征变量组和三七种植变量组。本文主要考察对象是农户购买保险的从众效应和保险补贴的政策效应,因此,在接下来的回归中,逐步加入社会网络变量组和政策变量组的一元项、二元交互项和三元交互项,考察这些变量变化引起的农户购买保险行为的变化(结果见表3)。
表3 Logit回归结果统计
从回归结果看,四个回归中的McFadden R-squaredp值均远大于0.2,说明在该水平上可以接受回归模型对调查数据的拟合程度。同时,Log likelihood 值呈现递增趋势,而Prob(LRstatistic) 呈现递减趋势,统计显著,三个值表明四个回归的拟合度逐步提高。四个回归模型各自变量的显著性和系数符号基本保持一致,回归整体经济含义与现实一致,稳健性比较好。
1.农户购买保险行为的自然及内在影响因素。在天气变量上,三七种植很容易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近五年自然灾害越严重,农户购买保险意愿越强,近五年自然灾害程度“一般”和“强”相对于“弱”的系数都为正且统计显著。自然灾害程度“一般”,每增加一个单位将使农户购买保险的发生比率为“弱”的2.72倍;自然灾害程度“强”,每增加一个单位将使农户购买保险的发生比率是“弱”的4倍,两个变量均呈现增量效应。这与曹娟娟和邢悦的研究结论一致[16]。实际上,2010-2012年,云南持续三年干旱,很多种植户受灾,导致三七减产,产量下降,虽然三七单价最高升到2012年的700元,但农户收益降低不少,出现涨价不增收现象,假说一得到验证。
“农户特征”中,年龄系数为-0.346,年龄每一单位变化将使农户选择购买保险的发生比率只有原来的0.356倍,边际递减,说明随着年龄增长,农户购买保险的意愿降低。这是因为,年龄较大的农户思想观念相对保守,金融认知不足且不相信保险。农户民族成分系数为-0.597,说明少数民族农户购买保险的意愿弱于汉族,选择购买保险的发生比率只有汉族的0.663,缘于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初中教育程度相对于小学的系数为0.623,每单位变化使农户购买保险的发生比率提高0.013倍,虽边际递增,但不显著,可能对于金融知识,初中文化与小学差不多,都没得到很好地解读。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相对于小学的系数为0.523,购买保险发生比率为小学的1.218倍,边际递增且统计显著,但人数占比只有7.5%。同时,子女初中教育相对小学的系数为0.123,边际递减且统计不显著,子女高中相对小学的系数为0.093,边际递增且统计显著,每单位变化将使农户购买保险的发生比率上升0.518倍。这主要是因为子女受教育程度高,能更好地帮助父母解读保险的相关信息和政府政策。同时,子女受教育程度高也会提高农户对于保险的认知,这与邵全权的观点[6]相符,假设三“农户和子女受教育程度越高,购买保险的积极性越高”得到验证。
就业模式方面,兼业农户购买保险积极性不如与专业户高,系数为-0.127,边际递减,即每单位变化将使农户购买保险的发生比率只有专业的0.336倍。兼业户拥有非农生计资本和更高的收入,不完全依赖三七种植,种植规模越小,越不愿意购买,自身分摊风险的能力越强,购买保险的意愿越弱。人均收入系数为正,且统计显著,放大比率为1.336,表明收入越高,购买保险的积极性越强。农业种植收入提高了保险购买比率,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农业支持保护制度,这与冯文丽和苏晓鹏的观点[17]一致。家庭劳动人口,3人及以上相对于2人家庭而言,系数为正,放大倍数有所提高,但统计不显著。人均月收入系数为 0.493,系数为正且统计显著,每单位变化使农户购买保险的发生比率变为原来的1.336倍。价格变量体现明显,系数为正且显著。价格上涨,农户种植意愿变强,扩大种植面积、购买保险的积极性也增加,价格系数为0.239,且每单位变化将使农户购买保险的发生比率增加2倍,与表一数据相吻合。
2.农户购买保险行为的社会及外在影响因素。模型 2加入了“社会网络”和“政策”,考察农户购买保险的社会及外在影响因素。亲戚朋友购买保险、其他农户购买保险和村干部购买保险均能增加农户购买保险的意愿,系数均为正且统计显著,对数值均呈放大性。亲戚朋友购买保险的系数为1.368,每增加一个单位将使农户购买保险的发生比率放大4.228倍。其他农户购买保险的系数为1.219,每增加一个单位将使农户购买保险的发生比率放大3.008倍。村干部或党员购买保险的系数为0.710,每增加一个单位将使农户购买保险的发生比率放大1.832倍。根据行为金融学理论,由于金融认知不足,农户在购买保险时表现出为很大的从众性。政府政策方面,“保险补贴”“收购支持”和“技术支持”系数均为正且统计显著,三个变量均能更好地刺激农户购买保险,与罗向明的研究结论[18]一致。其中,保险补贴每增加一个单位,将使农户购买保险的发生比率放大1.937倍,收购支持每增加一个单位,将使农户购买保险的发生比率放大6.637倍。假设二得到验证。保险补贴放大倍数不如收购支持,之所以发生这么大的反差,可能缘于农户更愿意有较稳定的市场,认为保险补贴对于收益的稳定远不如收购支持,这为保险补贴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了启示。
3.社会网络和保险政策的二元交互效应。模型3考虑了外在因素的二元交互效应。亲朋好友购买和其他农户购买的交互项系数为0.897,保险每增加一单位,农户购买的发生比率是原来的2.028倍;亲朋好友和村干部或党员购买的交互项系数为0.354;保险每增加一单位,农户购买的比率是原来的1.528倍,其他农户和村干部或党员购买的交互项系数为0.217,每增加一单位,农户购买保险的发生比率是原来的1.327倍,显示农户身边熟人购买保险对其购买保险有正面影响;农户在对购买保险不确定的情况下,很容易参考身边人的购买情况而作决策,表现为从众性。这与高晨雪的研究结果[14]一致。社会网络变量中,三个变量的二元交互项系数均为正且统计显著,结合模型2,假说三“农业保险购买表现为具有明显的从众性”得到验证。
保险补贴和政府收购支持的交互项系数为0.753,且每增加一单位,农户购买的比率是原来的8.628倍,保险补贴和技术支持的交互项系数为1.103,且每增加一单位,农户购买的发生比率为原来的7.682倍,收购支持和技术支持的交互项系数为1.318,且每增加一单位,农户购买保险的发生比率为原来的6.378倍。政策变量中三个变量二元交互项系数均为正且统计显著,放大倍数均超过6倍,明显高于回归2中没有交互之前的倍数,这说明政府政策捆绑在一起实施,效应强于单独实施。这缘于人们习惯于把不同类别的政策分成不同的“心理账户”,不同类别政策捆绑一起的心理账户效应大于单独分开的心理账户效应。政府保险补贴需要配合其他政策同时实施,才能更好地引导农户购买保险。
4.社会网络和保险政策的三元交互效应。模型4考虑了外在因素的三元交互效应。亲朋好友购买、其他农户购买和村干部或党员购买的交互项系数为0.472,且每增加一单位,农户购买的发生比率为原来的3.781倍,与各变量原来的放大倍数相比,并未发生太大变化,但系数为正且统计显著,边际递增明显。保险补贴、收购支持和技术支持的交互项系数为0.818,且每增加一单位,农户购买的发生比率为原来的7.378倍,与各变量原来的放大综合倍数相比要大,且系数为正、统计显著,边际递增明显,表明一揽子政策的捆绑效应明显强于单一政策,与实际的政策组合效应一致。
表3中,模型4相对于其他模型,模拟效果更好。回归结果显示,三七种植农户保险购买受外在因素影响大,政府的保险补贴有很强的诱导性,但需要配合其他政策,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同时,农户在对购买意愿不确定的情况下,很容易参考周围种植户的决策,从众行为明显。通过保险购买交互效应图,可阐释农户购买保险的从众效应。先将村干部或党员购买、亲朋购买和其他农户购买数量的均值分别加减一个标准差(标准化后的变量和变量的二元交互项的均值、标准差分别为 0和1),然后计算四种情况(亲朋购买多其他农户多、亲朋购买多其他农户少、亲朋购买少其他农户多和亲朋购买少其他农户少)的LnY/(1-Y)值,作反函数处理,绘制成交互效应图。图1显示,村干部或党员购买保险对农户购买保险增长的影响不是很大,说明基层干部的示范效应未取得显著成效,但随着身边其他农户保险购买的增加以及亲朋保险购买的增加,农户购买保险的概率增加特别显著,从众效应明显。假设三“农业保险购买具有明显的从众性”进一步得到验证。
图1 农户保险行为的交互效应图
5.保险补贴对农户的收入效应。为验证保险补贴的增收效应,以家庭人均收入为被解释变量,以保险补贴和表二的其他变量为解释变量,进行线性回归,结果发现,随着保险补贴的增加,政府收购行为和技术支持推广,对农户经济收入增加明显,且统计显著,保险补贴的普及有助于提高农户的经济收入,具有较强的增收效应,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很好的支持保护。假设二“增收效应”得到验证。鉴于篇幅限制,线性回归模型和数据分析不再罗列。
农业保险具有风险分散和经济补偿功能,能保障农户的生产稳定,为乡村振兴提供金融支持。以上以云南文山州三七种植农户的调研数据为样本,通过农户特征、自然灾害、社会网络和政策,运用行为金融学相关理论,实证研究三七种植农户保险购买的行为,认为农业保险提升了农户风险管理能力。通过模型1和模型2的Logit回归发现:一是农户购买保险受自然灾害程度的影响,自然灾害越重,购买保险的概率将增加;二是农户及子女受教育程度越高,购买农业保险积极性越高,在保险购买不确定的情况下,购买行为表现为明显的从众性;三是保险补贴、政府收购和技术支持均能有效提高农户购买保险的积极性。
回归模型3和4的交互效应检验显示:在村干部、亲朋和其他农户多方购买保险的情况下,农户从众行为更加明显;在有政府收购或技术支持的条件下,保险补贴能有效增加农户购买保险的意愿;既有收购支持又有技术支持的条件下,保险补贴更能提高农户保险的购买意愿,可进一步增加农户的经济收入,具有明显的增收效应。因此,建议在提高农业保险补贴和普及农业保险知识外,还应注重通过配套政策的组合使用,来培育农户购买保险的积极性,更好发挥农业保险的支持保护作用,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稳定的金融支持。
第一,推动农业保险有序创新,提高金融机构的服务能力。推动农业保险产品的有序创新,加强保险业同其他金融机构风险的横向管理,加快推出一系列创新性保险产品,完善特色产业保险、指数保险等保险品种,拓展保险在灾害救助和社会风险防控等方面的作用,提高农户抗风险能力。
第二,注重政府保险补贴和其他政策配合使用,发挥政策的组合效应。行为金融学“心理账户”理论认为,政府无论是拨给金融机构的间接补贴,还是给种植农户的直接补贴,都应捆绑在特定的金融服务形态上,否则效果将大打折扣。可以把保险补贴捆绑在其他援助上,比如实施合约农业及技术培训等条件约束的保险补贴模式,增强农户购买保险的积极性,分散农业种植风险。
第三,加强农业保险推广,发挥示范效应。加强种植户、党员和村干部的示范推广,发挥保险行为的从众效应,让更多的农户主动积极地使用商业保险,管理和分散农业风险,保障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
第四,增强金融意识,加强基层农业保险知识培训。金融教育有利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带动农民持续增收,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广农业保险教育,让更多农民应用保险,帮助他们更好适应新型农业和现代化农业发展需要,提高获得稳定收入的能力,加快推进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