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全球产业链发展规律以高水平开放赢得发展主动

2022-12-27 23:35霍建国
清华金融评论 2022年10期
关键词:价值链贸易发展

霍建国

我国已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成为全球价值链的重要节点和全球公认的制造中心。当前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正面临新的布局和调整的压力,面对这一形势变化,我国应深刻把握全球产业链发展规律,未雨绸缪积极应对。

当前我国正面临国际形势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经济增长继续面临下行压力,贸易投资发展受阻,科技竞争和壁垒持续上升,全球资本市场震荡加剧,加之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给全球经济的增长又增添了新的不确定因素。与此同时,美国及部分发达国家面对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崛起,正在通过其技术垄断优势,不断采取封锁限制的手段,企图推进同我国脱钩的政策,以巩固和延续其在全球产业技术方面的垄断势力和主导能力,以支撑其长期获取高额利润,确保其在长期的大国博弈中处于主动,为此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正面临新的布局和调整的压力,面对这一形势变化,我国应深刻把握全球产业链发展规律,未雨绸缪积极应对。

全球价值链理论的演变及发展

全球价值链的基本概念

20世纪70年代,随着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跨国公司在国际贸易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以跨国公司主导的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形成了一种新的发展态势。跨国公司将越来越多的生产环节通过股权或非股权投资方式分包给分布于世界各地的相关企业,从而使生产分工深入价值增值的各个链节点上。跨国公司全球化采购战略还使得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形成了跨区域或跨国界的生产链条,公司内贸易占世界贸易的比重日益增多,各国参与到特定产品生产过程中不同环节的生产或供应活动,而在这一产业转移过程中亚洲新型工业化国家发挥了重要的承接作用,由此伴随而发展的产业内贸易、公司内贸易、产品内贸易、生产要素内贸易等活动进而又强化了全球价值链的分布与发展。

总体来看,全球价值链涉及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即水平分工和垂直分工两种。纵向是指从原材料处理到最终产品形成的价值创造,横向是指跨国家、跨区域的分工协作。全球价值链这一概念提出后,适逢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上升阶段,从而迅速显示出其强劲的理论张力和实用价值,在管理和社会科学领域得以广泛的应用和推广。经济及统计学领域对全球价值链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迅速在经济理论和统计测算方法上相继取得了明显的突破,为供应链管理、价值链治理、国际贸易统计和经济发展等传统研究的融合提供了理论及计量基础。

从近年来的全球价值链文献情况看,全球价值链研究聚焦于一些国家参与国际分段式生产网络的行业和企业特征、跨境贸易投资活动对全球价值链的影响、服务贸易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积极作用、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价值链的能力建设等。在全球价值链链条中,欧盟、北美自贸区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是三大标志性事件,美国和我国分别是重要引领者。美国及带有美国资本背景的跨国公司通过北美自贸区和主导多边贸易规则实现了全球价值链上贸易增加值的迅速扩张,我国则通过扩大对外开放特别是服务业部门的开放和加入世贸组织实现了生产要素在全球价值链上的有效配置。美国和我国同为主要世界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大国。从服务贸易统计看,2018年美国和我国位居世界服务贸易出口和进口前三位。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和进口额占全球份额虽低于美国,但从中美服务贸易增速和走势看,我国服务贸易增长和占全球份额仍有较大空间,随着我国的服务业对外投资活动增多,服务在全球价值链中将发挥重要的“黏性”作用。

价值链新理论研究对我国的启示

一是价值链研究成果充分肯定了经济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正确发展方向,全球价值链内在逻辑的阐述使国际社会对全球化有了新的认识,生产与贸易深度融合的积极作用否定了国际贸易作为零和游戏的结论,说明了国家之间的经贸关系并不是单一的竞争排斥的关系,而是分工合作和竞争互补的关系,一国对另一国在某些产品和服务贸易的限制或障碍会严重影响价值链的运转,进而也会影响到自身的利益,各国应从价值链合作的角度正确看待国际贸易中的顺差和逆差的概念,支持鼓励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是一种积极的正确选择。

二是价值链理论分析的结果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各国参与贸易的程度。传统的国际贸易统计,是按海关报关单为准的货物贸易总值为统计依据的,这种统计方法没有考虑到最终出口产品中包含的进口中间产品的价值,往往造成贸易额的重复统计,导致各国间的贸易数字被曲解,更难以区分各国在相关环节的经济贡献,按此分析中美贸易的不平衡至少有40%是被高估的,为此世界贸易组织积极推进全球价值链下的国际贸易统计方法研究,但由于各国的统计方法不同,目前在技术操作上仍存在较大障碍。

三是按价值链分析法评估,我国的实际出口增加值是被高估的,说明我国虽是出口大国,但并不是强国,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仍需提高。应借鉴价值链理论概念,分析我国贸易的实际贡献,找出差距,确立新的发展目标,一方面我国应鼓励企业向产品价值链的两端发展,即加快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发展,同时也有必要依据价值链理论,调整我国的经贸政策,促进贸易结构的转型升级。

四是价值链的作用说明了我国支持自由贸易的发展方向,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积极作用是正确选择。近年来,由于美国转向了贸易保护主义,过度强调美国优先的政策定位,全球自由贸易发展受到挑战,多边贸易体制受到威胁,与此同时,区域贸易合作却处于上升趋势。我国有必要积极参与区域自由贸易合作机制,创造有利于我贸易发展的外部环境。目前我国不仅在亚洲地区的生产贸易中居于主导地位,在国际市场上我国也是重要的制造中心和贸易大国,在全球价值链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为积极应对美国鼓吹的同我国脱钩的政策,我国必须加大多边和区域合作,适应国际经济发展的新潮流,通过参与自贸区合作,拓展更广阔的贸易发展空间,在发展贸易投资合作中实现互利共赢。

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

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全球化浪潮,对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及推动世界经济增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其间我国作为后起的发展中国家,通过对内深化改革和对外扩大开放,以吸引外资和扩大出口为发展主线,加快了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步伐,并迅速发展成全球出口大国和制造业大国,目前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制造业规模,行业齐全的工业体系成为支撑我国国际贸易竞争力的重要源泉。

世贸组织统计资料显示,中国制造业占全球制造业产值的比重已超过25%,在全球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在发展的广度方面,我国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和525个小类,是当今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此外我国的供应链和产业配套能力在全球已形成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以消费电子产业为例,我国深圳地区已形成世界上最具成本优势和规模最大的电子信息产品供应链,美国苹果公司的手机、戴尔公司的电脑产品在全球共有700多家供应商,其中近一半在我国。我国的汽车零部件生产配套能力直接影响全球主要汽车厂家的生产和供货。说明我国已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成为全球价值链的重要节点,我国已发展成为全球公认的制造中心。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竞争环境,我们应该认识到,巩固和提升我国全球制造中心的地位,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竞争格局,仍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

首先要认识到我国目前仍是初级阶段的“全球制造中心”,从现代国际经济竞争格局和国家竞争优势的发展规律看,一国要想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必须具备四个必要条件:一是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和人力资本的素质,二是国内市场的消费潜能和市场开放的吸引力,三是技术创新的主导力和可持续创新的能力,四是市场在资源优化配置方面的主导因素和产业政策的配套能力。从上述四大要素看,我国都具备了一定的优势,但也要看到我国的不足。例如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就是一大短板,我国的工业制成品出口比例很高,但仍缺乏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自主营销渠道。我国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例上升较快,但产业创新能力和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仍有待提高。结论是,要想巩固和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仍有许多努力的空间。

其次要看清全球产业链竞争的特点和变化趋势。一是欧美主导国际竞争格局的现状不可能长期存在,全球制造中心的国际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19世纪英国在工业制成品和贸易方面的垄断地位,20世纪上半叶美国在全球经济贸易发展中所确立的主导地位,以及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崛起和在贸易投资方面的冲击力,都已是过眼烟云,以上各国依次轮回替代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从全球制造中心的发展轨迹看,至少可以得出三个结论:一是全球制造中心必须辅以强大的工业体系和发达的全球营销网络,具备明显的要素优势和技术创新优势。二是作为全球制造中心的国家,必须拥有足够的国内市场需求和开放的市场环境。三是全球制造中心的转移变化是客观趋势,任何一个国家不可能永远占据这种中心的地位,只能努力使之延长或有限度地保住一些核心领域。

最后要科学把握全球经济贸易格局发展变化的大趋势。目前全球竞争日益激烈,国家间的竞争态势已取代企业间的竞争格局,成为当前国际竞争的主流,其中大国竞争的态势又表现得尤为突出,矛盾的焦点体现在国际经济治理和竞争规则的主导权以及各主要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有四大趋势需要我们认真把握:

一是在未来发展的大趋势中,新兴经济体将逐步发展为全球经济的主导力量和全球制造业的主体,但在短期内全球的技术进步和创新仍将以主要的发达经济体为主,新兴经济体在制造业方面的综合竞争力将持续上升,但在核心竞争力方面仍难以全面超越发达经济体。

二是在大国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全球治理和贸易规则的重塑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间贸易投资的发展将受到严重影响,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简称WTO)改革将充满矛盾和各方博弈,贸易摩擦和不同形式的限制措施将继续阻碍和影响全球贸易和投资的健康发展,区域贸易投资合作的作用和影响将进一步上升,并将发挥重要的影响。

三是跨国公司在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中将继续扮演主体作用,跨国公司作为全球经济竞争的主体地位不会改变。历史经验表明,尽管形式上经济学家的理论和政府的行为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但实际上社会的进步仍是社会生产力推动的结果,而跨国公司仍将是这一进程的重要推动力量,因此未来国际竞争格局的变化和竞争的焦点将围绕国际投资规则的重塑和各国投资环境的修复与调整。

四是国际产业链变化的新趋势。当前全球制造中心的空间布局正在从全球化向区域化调整,从单一化向多极化和均衡化转变,部分国家可能会凭借其在某一领域的优势发展为区域单一产业的制造中心,因为任何国家都不可能以封闭的形式占据全球的垄断地位,开放和相互融合发展是最有效的发展模式。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跨国公司不会收缩其产业链投资,而只会加强其在一些优势领域的投资,从而有利于形成多极化的技术优势和产业链布局。

努力提升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竞争地位

为巩固和扩大我国在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竞争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我们应高度重视以下几方面工作:

力促实体经济振兴发展,打通阻碍发展的体制障碍

实体经济的发展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中投资引领和工业产值的增长以及对外贸出口的支持作用,涉及经济稳增长的核心和国家竞争实力的变化。要在政策设计和市场竞争机制方面形成保障,要注意到在我国现有经济结构中实体经济、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出口企业实际上是相互交叉的,多数情况下是一个实体兼有四个身份,这一群体的主要困难是长期承受着高成本融资的压力和市场竞争环境不利等诸多因素,阻碍了它们的发展和扩张。所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关键是要优先解决好国企、民营和外资三大经营主体的公平待遇问题,并且要解决好它们的融资渠道,降低它们的融资成本。应该注意到在目前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和调控中,产业政策的作用已让位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所以应通过进一步深化我国的金融体系改革,确保银行信贷的运营同实体经济发展能够紧密结合起来,避免大量资金在金融系统内或国有企业内的封闭循环,无法形成对实体经济的有效支持。特别要落实好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政策,这一政策的落实关系到未来我国经济的增长活力,关系到我国制造业的繁荣发展及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下大力气改善营商环境,稳定产业链和供应链

保持外商投资的稳定增长特别是国际跨国公司的在华投资至关重要,因为当前外资在我国经济中的比重和作用仍是十分关键的。中美贸易冲突最严重的冲击点,不是外贸,而是外资,因为稳住制造业就可以稳住外贸,但要想稳住外资则需要良好的投资环境。在当前我国经济仍然面临下行压力之际,稳外贸和稳外资显得尤为重要,甚至从整个“十四五”看落实好这“两稳”都是至关重要的。稳外资的核心是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在这方面近两年已经取得了积极的成效,我国连续三年在世界银行的营商环境排名中有了大幅度的改观。尽管如此,我国仍有很多方面需要继续努力改善,“十四五”期间改善营商环境的重点应聚焦在三个方面:一是努力做到政策信息的公开透明,增强国家宏观政策和部门政策的透明度,加强对企业预期心理的积极引导;二是按照国民待遇原则,规范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各项经济政策,避免可能存在的歧视性政策,从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角度考虑确保市场竞争的公平性;三是加强对垄断部门和垄断行业的规范和限制,进一步提高执法的规范性、稳定性和连续性,稳定企业的心理预期。

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积极融入全球价值链合作

通过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不仅巩固形成了货物贸易大国的地位,同时在贸易结构和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方面也取得了积极进展,一般贸易出口和民营企业出口比例已超过50%,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例持续上升,服务贸易规模不断扩大。面对当前国际竞争的新格局,继续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仍是主要发展目标,外贸发展的重点要逐步转向建立新的内生增长驱动模式方面,以更多市场化改革的方法促进制造业的发展和企业竞争优势的提升,因此如何巩固提高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和出口企业的经营能力将成为我国外贸稳定增长、积极主动参与全球价值链合作的重大课题。要重点做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继续转变政府职能,深化外贸体制改革。继续推动市场化改革进程,加强市场开放的法律体系建设,继续简化市场准入条件及政府审批,提高主管部门对企业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构建高水平的市场开放体系,加强外贸政策的透明度和统一性,处理好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的互动关系,提高应对贸易摩擦的能力,逐步形成外贸与内贸互动,外贸与对外援助、利用外资、“走出去”的联动发展格局。

二是积极参与国际自贸区建设,继续推动自主降低关税进程。未来几年WTO改革将面临艰巨挑战,主要贸易方在改革议题上难以达成一致,估计多边贸易体制改革在短期内将难以结束。我国除了注意在多边贸易体制改革中积极发挥作用外,为适应全球自贸协定发展的新格局,我国应更加主动拓展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自贸协定,主动发挥在已建成的自贸区中的积极引领作用,特别是要发挥好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简称RCEP)和中日韩自贸区中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还要考虑实行积极主动的自主降税过程以适应国际竞争的新格局。探索建立与国际高标准贸易规则相适应的贸易便利化促进体系,加强我国企业的诚信建设和电子商务建设。努力实现同国际高标准开放体系的全面对接。

三是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提高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尽管我国的经济结构已发生了巨大变化,服务业的发展已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但稳定发展对外贸易仍是我国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关键是要在培育外贸企业的竞争新优势方面下功夫。培育以技术、质量、品牌、服务为核心的对外贸易竞争新优势,推动海外营销网络的构建,完善外贸发展的促进体系,推动传统产业通过创新巩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比例,积极推广贸易方式和商业模式创新,加强对大数据背景下的电子商务、网络贸易、运输工具和新结算方式的应用和普及。

四是努力提升服务业出口的国际竞争力。逐步实现服务贸易进出口的平衡发展。服务贸易的巨额逆差是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面临的新课题,要采取有力措施扭转服务贸易发展的被动局面。因为服务贸易巨额逆差的存在,不仅严重制约了我国货物贸易的扩大进口前景,而且会对我国经常项下平衡产生宏观上的压力。我国必须通过扩大服务业开放,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构建公平竞争的服务贸易市场环境。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高服务贸易发展水平和竞争力。建设为出口企业提供设计研发、公共实验室、试验检测、注册认证、信息咨询、展示营销和仓储物流等服务的公共平台。推动形成有利于中小型服务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从税收和融资环境等方面入手,逐步建立适应服务贸易发展的税收政策体系。

加快落实市场开放举措,继续吸引跨国公司来华投资

在国际竞争加剧和贸易摩擦上升的影响下,我国利用外资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呈现低速增长态势。当前我国仍面临着稳定扩大利用外资的艰巨任务,这也是确保我国经济稳定增长的关键。当前在外资进入方面,我国不仅面临来自全球产业链调整的挑战和欧美投资政策的限制,而且随着发展中国家进一步加大引资政策的优惠力度,更将使我国利用外资面临激烈的竞争。我国必须继续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利用外资政策,着力改善利用外资的市场环境,将扩大利用外资同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产业竞争力、提高在国际分工中的影响力结合起来,保持利用外资的稳定增长,确实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效益。重点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全面落实负面清单管理方式,完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是当前世界上开放度最高的管理模式,真正做到严格按清单执行仍是有相当困难的,所以清单的范围、大小、长短并不完全代表市场开放水平的高低,关键要看对清单外的投资产业是否真正实行了自由许可。还要看准入前国民待遇原则的落实情况,是否在国内市场能够形成国企、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政策的规范统一。目前我国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改进余地,所以艰巨的任务仍是要打造法治化的营商环境,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特别是要坚决清理部门和行业的规章制度和行业管理文件,使之完全符合国民待遇原则,下大力气规范市场竞争行为,促进垄断性行业的改革,为外资发展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推进投资审批便利化,在外商落户、办理手续等方面提高服务意识。

二是完善利用外资政策。制定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领域、节能环保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与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相适应的产业引资政策。其中加快服务业的开放和扩大服务业招商引资尤其重要。从国际投资发展趋势看,目前国际资本对服务业投资需求较大,且我国许多高端服务领域因开放滞后,导致相当一部分高端服务业竞争力不强,发展缓慢。扩大这些领域的开放,不仅可以实现短期内扩大利用外资的目的,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为我国国民经济增长做贡献,从长期看还可以带动我国高端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提高扩大出口的能力。当然,一方面我国要加快服务业的开放,同时也要注意不断地提高有关管理部门在市场准入开放后对事中事后的监管能力,妥善处理好扩大开放和提高监管水平的关系。只有在监管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我国才更加有信心加大开放力度,加快高端服务领域开放及开拓新型利用外资方式。要开放重点产业和机械制造业外商参与兼并收购的政策,赋予外商投资企业享受国内相关技术创新和研发的支持政策。

三是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引导外资流向。要通过采取差异化引资策略,促进东部地区服务业扩大利用外资,适当开放投资价值较大的部分专业服务领域,积极稳妥扩大银行、证券、保险等各类服务业的对外开放;促进中西部地区制造业利用外资,放宽中高端制造业外资准入条件,鼓励在中西部地区建立产业转移承接基地,创造条件确保中西部地区在吸引产业投资方面形成新的优势。

促进对外投资的健康发展,巩固以我为主的全球生产网络布局

根据国际投资理论,我国已进入对外投资快速增长期。“十三五”时期,我国对外投资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投资领域和国别日益拓展,商贸服务业、采矿业、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合计占我国对外投资总额的90%,中国香港、东盟、欧盟、澳大利亚、美国、俄罗斯、日本等7个地区和国家占我国对外投资总额的75%,这说明我国对外投资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但由于近几年我国经济持续面临下行压力,我国更加谨慎地对待贸易和外汇平衡问题并采取了较严格的外汇管理措施,我国虽实现了较好的国际收支平衡,但在海外投资的发展方面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从长远发展角度及参与全球价值链竞争考虑,我国应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妥善处理好海外投资的发展方向,重点应实施以下四方面策略:

一是高度重视全球生产网络的发展格局。形成中国制造的全球布局,鼓励我国有竞争优势的传统产业有序向境外转移,逐步形成中国制造业主导的海外生产网络基地,延长我国主导的产业链;为企业产业链转移形式的对外投资项目提供相应的便利化支持,为企业资产整合提供法律支撑。同时应加快推动银行、保险、仓储、运输、批发零售业价值链向境外延伸,逐步形成全球配套服务体系。

二是继续加强境外经济合作区建设。提升我国现有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工业园区的发展水平,在“一带一路”沿线有条件的地区建立境外经济合作示范区。加大边境经济合作区的发展,赋予边境省区更为积极灵活的便利化措施,推动边境经济合作区发展成为集边境贸易、加工制造、境外资源合作开发与深度加工、生产服务以及区域性物流集散等多功能于一身的综合性产业合作区,发挥好边境合作区在带动边区经济贸易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

三是创造条件促进商贸流通企业扩大海外投资。在海外投资的发展方面,目前我国的高端制造业还不具备全球布局和掌控生产网络的能力,因为现阶段我国在高技术产业上基本还停留在为国际跨国公司配套生产的阶段,但我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商贸物流产业中已基本形成了海外投资的能力,所以要积极推动国内金融及商贸流通企业的服务业到国外设点。鼓励产销一体化的企业在国外设立特色批发市场,建立营销网络和配送和中心。培育我国的商贸流通跨国企业。

四是巩固在海外主要市场上已存在的竞争力。随着我国海外投资的快速发展,海外市场的服务继续加强,目前我们虽已在主要投资国建立了投资企业协会,用以维护我国企业的海外投资权益,但其服务功能还不够专业。应支持国内的贸易促进机构和投资促进机构积极在海外的主要市场布点,并提供贸易投资咨询和服务。继续改善海外投资并购便利化服务,提供海关、税务、银行、外汇管理方面的便捷措施,鼓励企业扩大海外投资领域。加强海外经营队伍培训,提高海外经营的能力和水平,使其在投资东道国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同时要加强风险防范研究,树立我国企业在海外商业存在的良好形象。

全面加强国际经济合作,建立广泛的国际经济合作伙伴

随着国际经济贸易形势的复杂变化,国际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新的改变,欧美长期主导国际事务的局面已显得力不从心,以我国为首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已成为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潮流。国际经济合作已成为当前大国争夺势力范围的主要象征,我国要分清主次,有选择地实现重点突破,要按照周边是首要、大国是关键、发展中国家是基础的原则,有序拓展国际合作的新局面。一要抓紧有利时机突破中日韩合作的新局面,根据已生效的RCEP协议,深耕细作东南亚市场,在中美关系短期内难以全面修复的前提下,要下大力气突破中欧合作的障碍;二要继续巩固和加强“一带一路”建设,积极扩大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投资合作,拓展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新空间,实现互利共赢的发展模式,同时还要采取有力措施寻求突破我国和海湾合作组织自贸协定谈判。因此,要继续推动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Agreement for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简称CPTPP)的进程,以高水平开放赢得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动。

猜你喜欢
价值链贸易发展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浅谈低碳价值链构建——以A公司为例
基于价值链会计的财务风险识别与控制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贸易统计
全球价值链重塑战略机遇期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贸易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