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李月,黄英
老街是现代人关于家园的记忆承载地,沉淀着独特的气息并有着完整的历史格局和风貌。所有的文化都是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逐渐形成的,老街文化是老街居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某种具有当地特色的生活模式,为了满足居民住房、饮食、邻居交往等方面的需要,各式建筑物拔地而起,商业文化和民俗文化也由此形成。
由于当前并未有统一的概念对老街文化进行界定,所以基于对老街和文化的理解,我们可以尝试对老街文化做出如下定义:在老街空间中,为了满足老街居民特定的需求,随着历史的沉淀而创造出来的不同形态的文化的复合体,它能彰显老街独有的城镇风貌和人文精神[1]。
老街是从古至今多种建筑物的载体,可以称其为“活的博物馆”,衔接了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街名、商业等共同构成了山城巷的街巷空间。街巷空间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交往提供了一个平台,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山城巷中,有法国仁爱堂医院、抗战时期的吊脚楼、四合院、防空洞以及厚庐等,这些建筑是山城巷抗战精神的物质载体,独具历史文化价值,也是重庆山城巷历史面貌的体现。
街道名称与当地文化是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首先,街名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人们根据客观实际和主观意志赋予某一街巷的称号。其次,当地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也会对其产生影响。最后,街名也是当地居民借以表达某种美好愿景和希冀的媒介。重庆山城巷的天灯街一名,来源于传教士为路人点灯照明的故事,又由于山城巷的地势使其似在天上,由此得名天灯街。
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山城巷逐渐成为人们寻找老重庆烟火的目的地,山城巷以历史文化为主线,打造了休闲旅游和特色餐饮的商业街区。
法式教堂仁爱堂旁的空地上,有用废墟打造而成的“荒野花园”,从教堂的断壁残垣上垂落的“玫瑰瀑布”更是成为游客争相驻足留影的网红打卡地。
一个地区的饮食习惯与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息息相关。山城巷的饮食文化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习俗积淀,它深深扎根于山城巷中,见证着山城巷的发展,其饮食文化在不断的与时俱进中逐渐商业化,更加真实地反映山城巷人民的生活变化。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三种饮食上:第一,火锅是重庆人民热情性格的最好写照,在山城巷有一家开了三十几年的步道老火锅,不仅深受当地居民喜欢,而且许多外地游客也不断前往山城巷的步道老火锅打卡,通过火锅这一张明信片来了解山城巷,加强了外地游客与山城巷之间的联系,使得外地游客对山城巷的特色历史文化更为了解。第二,山城巷人一天的生活大都是从一碗小面开始的,这已经不是一种简简单单的习惯,一碗小面麻辣鲜香,讲述着山城巷当地人爬坡上坎的生活,表达着山城巷人的生活态度和文化精神。第三,在山城巷开着一家巷巷大汤圆灵儿姐小吃,汤圆是用糯米粉制作而成,通过独特的工艺做出来的汤圆软糯无比,汤圆的馅料有红糖、黑芝麻、花生等,每一种口味都香甜无比,非常细腻,每天都会吸引无数外地游客前来打卡。
民俗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区域内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养成,并被人们传承下来的一些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是以传统风俗文化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思想意识。重庆是一座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山城巷就位于重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中。在山城巷,交往文化、手工艺文化等都体现出其独特的风貌。
1.交往文化
社会交往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以信息传播和交流为目的而形成的一种社会性活动。人是社会交往的主体,老街中主要存在的是以家庭关系为中心而开展的交往活动,包括血缘群体、居民与外来人员的关系等。
首先是血缘群体,家庭成员之间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互动,以提供成员之间所需的物质需要,抑或是在情感等精神层面予以家庭成员难以取代的慰藉,因此,年轻一代会在日常交流和互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内化家族特有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且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
其次是居民与外来人口之间的交往,由于老街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会吸引外来人员移民老街抑或是吸引商铺入驻,老街本地居民在与外来人员的交流互动中展现本地传统风俗习惯、方言文化等,外来居民也会将其他多样性的文化带到老街,相互融合交流,逐步构成一张社会关系网。在老街长期居住的过程中,居民的某种经常性活动持续介入、不断赋予该空间某种观念、符号等意义,有关个体或群体的具有真实生活意义的经验及具体事件不断积累,使空间转变为“场所”[2]。
2.手工艺文化
《中国大百科全书》把手工艺定义为“以手工劳动进行制作的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工艺美术,有别于以大工业机械化方式批量生产规格化日用工艺品的工艺美术[3]。在山城巷,手工艺是其独特历史文化的重要标志,其手工艺文化主要包括糖画和刺绣这两个方面。
首先是糖画,它是山城巷中的一种典型手工艺文化,是手艺人以糖为原料进行加工和创造的,被称为“非遗年货”。在山城巷,随处可见糖画摊,一块板子、一把勺子、一瓢糖,串起山城巷人独特的回忆,也许是亲人的陪同、朋友的欢声笑语,也许是逐渐遗忘的童年生活。
其次是刺绣,它是手艺人以针和线为主要工具并在织物上绣出各种图形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手工艺文化。在山城巷,皂罗袍刺绣是一家以全手工刺绣为特色的服饰店,该店的经营范围包括两大类别,一个类别是全手工刺绣,即各种独具当地特色的旗袍、汉服以及当代的服饰,手艺人以针为笔、以线为墨,绣出山城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另一个类别是以民国风为主要特征的各种首饰。刺绣不仅仅是一件简单的服饰,更是山城巷人对文化以及艺术的追求。
老街文化的地域化是指文化在一定地域环境中,与环境相融合并打上了地域烙印的一种独特文化。山城巷的地理位置以及自然环境使其形成了独具历史文化风貌的地域文化。山城巷地域文化种类繁多,若对其进行加工与改造,能够让当地的文创产品迸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例如,山城巷中包含古迹、历史建筑、地方特色产品以及各种人文风情。在山城巷随处可见各种街巷及梯道,这是由于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而形成的,它沿崖而上、依山傍水,上下两边分别贯穿着上下半城,其中有法国仁爱堂医院、抗战时期的吊脚楼、四合院、防空洞以及厚庐等,这些建筑是山城巷抗战精神的物质载体,独具历史文化价值,也是重庆山城巷历史面貌的体现。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重庆山城巷在烟火气下有了国际范儿。首先是游客群体的国际化,从历史深处走来,越来越“年轻”的山城巷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打卡。其次是美食方面,在一路爬坡上坎的过程中可以品尝到各地的特色美食,火锅、汤圆、茶馆和咖啡店等,满足各个地方人群不同口味的需求,让游客在打卡重庆特有美食的同时还能吃到更多地方的小吃。最后是艺术方面,山城巷还隐藏着“诗意的虫洞”傅榆翔雕塑油画作品国际巡回展。国际化是山城巷顺应现代化发展的表现,未来将会有更多方面体现国际化特征。
随着时代的发展,重庆山城巷的老街文化呈现出与时俱进的特色。在山城巷,通过“微革新”使历史古建筑和老街文化得到延续,逐渐走向大众视野。在历史古建筑方面,采用现代化的手段对其进行修复与保护,让大众重新认识它们;在饮食文化方面,在继承传统老街文化的基础上引入现代元素,符合现代人们的各种口味;在文创产品方面,把老街特色和现代特色结合起来,符合大众审美。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山城巷的生存和发展遭遇一些困境与冲突,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山城巷居民的日常生活。
从人们大量的调查与研究表明,山城巷及其周围地区都在一定程度上遭到极为严重的破坏。一方面,由于当地政府对山城巷文化缺乏保护。21世纪以来,当地政府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肆意占用山城巷大量的空间,使其空间环境遭到极大的破坏。另一方面,由于山城巷历史较为久远,加上管辖覆盖不够全面,导致很多地方出现脏乱差的状况,影响了山城巷的整体美观。
山城巷商业文化呈现“趋同效应”,即系统演化过程中的一种机制,使得各个主体相互影响,进行相同或相近的学习活动。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塑造的老街形象及文化带给人们“千篇一律”的感受,都呈现出商业化趋势,各种盈利性酒吧、超市、奶茶店充斥其中,使其失去老街本色,使得老街对人们的吸引力逐渐下降,山城巷也不例外。
1.山城巷主体的缺失。
一方面,经济发展带动大量城镇迅速崛起,这些新兴的城镇相较于历史久远的山城巷更能吸引人,大多数当地居民就从山城巷搬迁到新兴的城镇中去生活。另一方面,年轻人在大学毕业后选择留在基础设施和工资待遇更加优越的大城市。这两方面的原因使得山城巷的当地居民大量流失,保护缺乏主体[4]。
2.山城巷不同主体文化保护理念上的冲突
目前,对山城巷文化保护存在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应该原封不动保留老街文化,他们认为对山城巷进行各种商业化改造会破坏其原生状态。另一种观点认为,要想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老街文化,需要对老街进行商业化改造。只有这样山城巷才能够与时俱进,既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又能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这样才能减少居民外流,更好地传承和保护山城巷的文化。
首先,老街的“老”不仅是指建筑物、街巷的陈旧和所具有历史的厚重感,更因为它是几代人的童年记忆,保护老街的原真性首先要以修缮为,主保护建筑物及街巷空间布局。现一提到老街,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仿古”,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改造老街的方式会在短时间内让老街面貌一新,也会在短期内带来较大的收益,可这样一味地将“仿古”作为改造方式,会导致老街空间正义缺失现象严重,因此挖掘山城巷现存的古建筑,如吊脚楼、四合院等有特色的居民楼,对街巷布局在不影响原有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微调整至关重要。
其次,挽留原住居民并且保持其生活的延续性。近年来,一些老街区改造采取拆迁的方式不断转移原住居民,不仅导致原汁原味的老街居住环境发生变化,也是在剥离原住居民与其构建的社会文化环境。因此,要保护山城巷的原真性,首先是人。人作为文化创造与传承的主体,能将习得的东西以凝固、概括等方式保存、整合与传递,进而实现文化传承。[5]都说城中老街是人间烟火气最浓的地方,回到这里就可以找到一丝慰藉,除了老街古色古香的街道和建筑,更因为这里有最淳朴的人情世故,有最真切的邻里关系。从世界范围来看,居民在老街文化保护过程中逐渐主体化。例如,在保护意大利博洛尼亚古城的过程中就提倡人与房屋相结合。
除此之外,应当收集山城巷居民对现代化生活的诉求,切实解决居民在老街区居住遇到的一些困难,比如,厕所现代化、排水防污系统的完善、老旧危房的修缮、公共活动区域的整改等,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有利于老街文化的延续和传承。
当我们在感慨每一个现代化城市都长得一样的同时,承载城市特色的老街道也在悄悄消失,年轻人慢慢搬离,原本的活力渐行渐远。历史街区是一个城市的文脉,随着城镇化速度的加快,保护历史街区、传承独特记忆应以其文化特色为中心,开发多种“文化+”产业,从而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幸福街区。
1.文化+地方课程
地方课程是指地方根据国家教育目的及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特色而开发的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重庆山城巷的历史沿革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其中抗战时期的厚庐公馆和1900年修建的法国仁爱堂等建筑物背后都有一个记录历史的小故事。学校除了安排国家课程,可自主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这为老街的文化传承开辟了另一条通道,改造老街的政府主管部门应与学校合作,开发具有山城巷特色的课程资源。具体来说,学校可以开设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体验两种类型的课程。开发地方课程不仅可以为学校注入新鲜血液,增强学生对地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也可以为老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动力。
2.文化+互联网
借助互联网实时、共享、个性等特点,将老街历史文脉与互联网相结合,实现老街文化的传承和宣传。首先,政府开通以老街文化为主题的官方网站、微博、抖音等,通过发布老街文化保护等决策信息来促进相关热点的社会交流。其次,通过拍摄微视频或者微型纪录片的方式,将山城巷一些具有特色的景点和古迹上传至网络平台,起到宣传作用。最后,可以对山城巷的民谣、传统技艺进行系统的采样,建立云资源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