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宁安路小学 刘彬超
汉字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能负载文化的文化。在日常识字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重视汉字的工具性而忽略汉字的文化性。其实,识字的过程应是一种文化的熏陶和感染。追本溯源学汉字,在汉字演变中习得做人的道理,培养民族自豪感,培植文化自信,是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教学功底,也是学校须承担的历史使命。
1.培养谦恭礼让的君子风范。比如:“人”字,造字之初,“人”字是一个侧面站立拱手行礼的形象。汉字演变至今,“人”字由侧面站立形象转至正面站立,顶天立地的中国人形象跃然而出。在指导学生书写“人”字时,可以利用汉字形意结合的特点,要求学生身体坐正,脚下踏实,头脑中想象自己面前是一位身姿挺拔、双脚开立、目光坚定的军人。有了这样的铺垫,学生笔下的“人”才能饱含精、气、神。“从”字,两个“人”字进入一个田字格,第一个“人”字尽量把自己缩窄,并把捺变短为点,只为给第二个“人”字进入时留足空间。“从”字的书写,尽显中国人谦逊有礼的美德。
2.传承尊长爱幼的优良传统。比如:“保”字右边是一个需要别人用两手扶持的孩子的形象。“保”字演变过程中,或像负子于背,或像怀子于前,总之是大人又背又抱、照顾孩童的形象。而“孝”字上部从老,下从子,表示子承老。一“保”一“孝”,让我们似乎看到一个几代同堂的大家族里,孩子无忧、老人无虑、尽享天伦、和乐融融的场景。
3.激起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比如:“奋”字本义是鸟用力振翅飞翔。鸟儿尚知努力,21世纪的少年定要昂扬向上、奋发图强。“发”的本义是把箭射出去。我们会由此联想到飞人刘翔,像一支射出去的箭一样奔向终点。刘翔的奋力奔跑,不仅创造了体育神话,也是对人体极限的挑战。这也是中华民族基因中挑战自我伟大精神的体现。汉字形体表达的意义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使人能从汉字中汲取无穷的精神食粮。
4.感悟乘势迈出的辉煌历史。比如:“出”字在甲骨文、金文中皆从止,从凵。“止”的甲骨文像人脚。“出”字形表示人从半地穴式的原始居住处攀登阶梯而出。“乘”字在甲骨文、金文中皆像人登在树木上。这两个汉字还原并印证了远古时代先民穴居和巢居的历史。无论穴居还是巢居,农业经济发展起来之后,大家都选择在地面上居住了,这标志着人类文明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一“出”一“乘”,中华儿女在不断开拓进取,我们“乘”着飞船在太空自由“出”入,月球背面也留下了世界探月史上的第一行足迹。“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途上,我们必须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中国的汉字就像一块块长城砖,构建起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汉字是民族文化的化石,是历史的载体,是前人智慧的结晶。对汉字渊源的探求就是挖掘汉字的文化底蕴——深厚的文化意涵、独特的文化魅力、浓重的爱国情结。汉字背后的文化内容,需要我们引领学生去了解和发现,“以字化人,以字育人,以字培元,以字固本”,培育文化自信,振奋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