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琮
今年考研国家线普遍大幅上涨,“400分以上都不算高分”。这背后是考研人数的迅速攀升,越来越多的高校生期望以研究生文凭在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获得竞争优势。
这种现象揭示了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就业心理:其一,“唯学历论”依然根深蒂固,期望借助高学历获取高薪工作、优渥生活和更高的社会地位;其二,“职业歧视论”仍有拥趸,“高、大、上”的工作受人追捧,而需要付出体力的辛苦工作鲜有人问津,尽管有时后者的收入更高。这种就业心理倾向反映了预备就业者对(他们所认为的)体力劳动型岗位存有抵触心理,工匠意愿不足。
很多年轻求职者的就业观承袭于家长和某些流行观念。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人上人——薪资高,工作体面。尤其是普通工薪阶层家长,寄希望于通过教育或考试让孩子改变命运,进入比自己更高的阶层。有的家长宁肯让“吊车尾”的孩子借读也要挤进高中,全然不顾孩子的学习能力;有的家长宁愿多花钱也要让孩子读一所独立学院,不管就业前景如何,只为了听上去好听,给自己心里安慰。
千千万万的个体选择借助文凭提升自身竞争力,造成学历赛道“内卷”愈演愈烈,但与此对应的现实是,“目前我国各类技术技能人才严重短缺,难以支撑和保障产业发展的需求”。每年有大量高校毕业生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合适工作,各行各业也有成千上万的专业岗位招不到专业对口的人才。大量高校毕业生无法将文凭“变现”为收入或社会地位较高的工作的录用通知。
我国教育之使命,在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作出贡献的有用人才。而建设者和接班人并无岗位之限,各行各业只要能为社会主义事业添砖加瓦的人都在“有用”之列,并非仅指高、精、尖行业的从业者或者金领、白领。
面对家长对孩子较高的就业期盼以及年轻就业者的“工匠意愿”不足的情况,国家一直在用政策进行引导和调控。比如,逐渐裁撤一些三本学院,缩减招生规模,将更多高中毕业生推送到将来更容易找到工作的高职院校中。在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十二条中规定:国家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普及程度,在义务教育后的不同阶段实施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分类发展,优化教育结构,科学配置职业教育资源。义务教育即在初中毕业之后,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两条腿走路,针对社会不同层次的用工需求进行人才分流和培养,开展教育活动。早在1995年,“教育分流”已经被写进了职业教育法,这是大势之趋,是无可回避的现实。
所以,家长朋友们在帮助子女规划人生之路时,需要仔细甄别一下自己的孩子是否适于走普通教育之路,如答案不太乐观,就该果断引导其转向职业教育之路。让不适合走普通教育之路的孩子早点萌发工匠意愿,认清发展方向,早学技能,练就专业本领,在未来的职业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这应该成为家庭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