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航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周燕梅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是人们在职业中应当具备的一种美好品质。自2016年3月5日国家领导人在政府报告中提出工匠精神以来,工匠精神就受到各界人士的普遍重视。在新时代背景下,工匠精神也被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大国工匠的培育具有深远意义。高校作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和输送的主要基地,理应担负起培育新时代大学生工匠精神的重任,寻求新时代工匠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的途径,这既是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一环,也是促进高校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工匠精神是工匠在制造和改进自己产品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精神理念,这种精神理念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生着变化,在当前新时代背景下,传统的工匠精神也增添了新的时代内涵,其内涵主要包含爱岗敬业的职业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追求、团结协作的合作意识、追求卓越的创新品质等内容,从表面上来看,这些精神仿佛只是为了让匠人们打造出一件优秀的作品,但从本质上来看,工匠精神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精神气质,对人格的塑造和道德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
爱岗敬业是新时代工匠精神最基本的精神内涵,这既是劳动者对工作应该持有的一种态度,也是各行各业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的一种美好品质。在传统工匠精神起源之初,工匠技艺只是人们谋求生存的一种手段,随着人们在服务客户的过程中逐渐获得了技艺的精进和客户的夸赞,人们便在获得自我价值的过程中形成了对自己职业的热爱和敬畏,也就形成了我们现在所倡导的爱岗敬业。爱岗就是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了热情,把这份工作看成是一件自己想做的事情,抑或是一种兴趣爱好,最终能够形成干一行爱一行的精神品质,并在事业的沉浸中把这份工作长期保持下去。敬业指的是工作者要对自己的工作怀有一份敬畏之情,在工作过程中始终保持勤奋认真、尽心尽力的职业态度,恪守住心中的职业道德。人们只有打从心底里对自己的职业表现出一种热爱与敬畏,才会在从事这个工作的过程中感到幸福和快乐,并有信心把这个工作做好。
工匠以自己的一己之长制造产品,在技术的不断精进与突破中显露出他人所不具备的精湛技艺,凭借的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工作追求。虽然工匠精神的内涵一直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但精益求精的工作追求依旧是构成新时代工匠精神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精益求精指的是工匠一直走在对产品品质追求的路上,干一行专一行,对产品的要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追求卓越与精湛技能的过程中对产品进行反复的推敲和琢磨,力求达到品质完美。这也就决定了工匠不仅要掌握与本职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在对待产品上还要抱有一颗执着专注、一丝不苟、严格要求、追求极致的心,小到一枚螺丝钉、一枚智能芯片的制造,大到巨轮、飞机等重工业的锻造,都离不开工匠对产品反反复复的琢磨与改进,尤其是在部分零件装配的精确度上,更是体现出了工匠精益求精的工作追求。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工作追求,我国才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成长为世界制造大国。
随着现代化和科技化的不断推进,人们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产学研合作逐渐成为促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的重要因素。以前工匠在制造产品的过程中,可能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自己亲自把关,因而团队意识的重要性并未完全得到凸显,但是在现如今科技创新发展的背景下,每一项科技创新成果从研发到生产,大部分都需要更多人的共同努力,团结协作的重要性也就得到了完全的彰显,因此,协作共进的合作意识也就成为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应有之义。因为要想完整地制造和创造出一个新的产品,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团队的力量才是取得成功的关键。比如,整个复兴号列车在研发制造的过程中,既需要整个核心研发团队的研发,还需要高技能人才队伍的精心制造,毕竟复兴号动车组上光零部件就有五十多万个,可谓是工程量巨大,再加上后续的组装、调试等,仅仅依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完成的,而在这些过程中,无论哪一个环节,都是相互联系的整体,这就意味着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技术者团结协作。
传统的工匠精神注重强调在做事的时候要专注认真、持之以恒,但这并不意味着工匠精神是一成不变的理念,工匠精神的内涵之所以能够在不同的时代表现出不同的意蕴,正是因为其本身就蕴含着一种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精神理念,这种追求卓越的创新品质,要求从业者对产品的各方面不断地进行改进和完善。当前,随着全球现代化和智能化的不断推进,创新也越来越成为赢得竞争的关键因素,中国要想在制造或是智造方面领先于世界,在全球高科技的浪潮中掌握核心技术,就必须寻求更多大国工匠的支持,倡导全社会各行各业的人员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开拓创新、大胆探索,不断进行发明创造,进而推动我国科技的向前发展和产业的转型升级。
在新时代背景下,把增添了新的时代内涵的工匠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机融合是一件非常有必要的事情,这不仅是社会发展对提升高校大学生职业素养的需要,也是顺利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更是推动新时代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在当前竞争愈加激烈的就业环境中,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考察,不再只是考察这个人是否具有较强的专业素质,而且要考察从业者是否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平、较强的心理素质和较高的创新思维能力,这些要求与新时代工匠精神中蕴含的精神理念是高度契合的。因而,将新时代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不断满足时代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新时代工匠精神,能够帮助广大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这是因为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包括爱岗敬业的职业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追求、团结协作的合作意识、追求卓越的创新品质等精神理念,将这些精神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就是对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就业品质的培育,从而帮助广大大学生摆正自己的职业心态,端正自己的就业态度,找准自己在社会中的定位,使他们做到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除此之外,将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能够让大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过硬的本领对往后职业生涯的重要性,从而增强他们进行专业知识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就业核心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就业。
新时代工匠精神中蕴含的精神理念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高度一致,这是因为工匠精神的培育要求大学生应该具有崇高的道德、高超的技能、良好的态度、创新的想法等优秀的精神品质,具体表现为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团结协作、探索创新等,其中摆在首位的就是“德”,这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一致的,同时,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所提倡的人要全面发展也是吻合的,完整地诠释了当前高校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方向和目标。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的到来,世界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严峻的道德考验,基于此,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阵地,更应该把教育中的德育摆在首要位置,以工匠精神引领高校大学生全面发展,进而把住社会发展要求下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大关。因而,高校在运用工匠精神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对他们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更要注重把他们的德育工作放在最为突出的位置,为我国培育出符合新时代人才标准要求的、具有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品质的新型创新人才。
在全球产业结构深刻调整、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时代,中国制造业需要一批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探索创新的大国工匠,当然,这不仅仅是中国制造业的需要,还是中国教育界、科学界、医学界等各个领域都迫切需要的优秀人才。因此,我国应在全社会范围内大力弘扬这种新时代工匠精神,形成一股工匠风气,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更是要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个社会重任。因而,将工匠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机结合,有助于我国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有助于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现如今,我国经济向着稳中向好的方向发展,制造业也朝着制造强国的方向发展,但与此同时,我国离制造强国这个目标还有很长的距离,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制造技术、工艺、品牌等方面还是相对落后的,要想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就必须把工匠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起来,在全国高校大力弘扬和培育新时代工匠精神,让高校为国家培育和输送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全能型工匠,进而有效推动我国经济进一步朝着高质量方向发展,推动国家产业转型升级。
新时代工匠精神具有育人、激励、引导等多种价值功能,这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功能具有一致性,将新时代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从完善课程教学内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以及拓展实践方式方法四个方面入手。
各大高校要想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培育新时代工匠精神,就必须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把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与大学生现有的课程体系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新时代工匠精神培育的课程教学内容,其中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要与时俱进,把新时代工匠精神的真实事例编写到教材中,在课程讲授的过程中紧跟时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并及时关注学生的动态反馈,让大学生对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和代表人物有更加深刻的了解,通过充分发挥榜样示范的作用,增强大学生对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情感体验,最终达到对大学生工匠精神的教育目的,以此促进大学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的自觉性、主动性,实现高校大学生对新时代工匠精神的自我需求感和自我效能感,让大学生在进行课程学习后能够渐渐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规划自己的职业方向,培育正确的职业观,最终成为引领时代的建设者。
教师讲授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决定了新时代工匠精神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渗透力度,决定了学生对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汲取程度。为了能够更好地在高校进行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弘扬和培育,高校必须不断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首先,高校要为全体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或是深造途径,鼓励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课外教学培训活动,促使教师在学术的交流和学习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其次,教师要学会运用新媒体进行教学,在疫情暴发的时代大背景下,面对教师和学生之间无法面对面进行教学的困境,以网络进行授课的形式成为了教学模式之一,因此,高校教师必须学会如何运用新媒体进行教学,通过新媒体教学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最后,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还应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在实际生活中以身作则,努力使自己成为工匠精神的带头者、践行者和传播者,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来影响和规范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在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多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引导和教育。
要想让大学生实现对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完全“消化”,只是通过完善新时代工匠精神培育的课程内容和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结合校园文化建设的隐性育人资源实现高校对新时代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校园文化作为高校育人的潜在教育中介,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以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作为校园工匠文化的切入点,打造一个具有高校特色的校园工匠文化群体,营造良好的校园工匠文化氛围,能够让高校大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渲染和强化自己的工匠精神之魂,增强高校大学生对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弘扬和践行。因此,各大高校必须加强对校园文化氛围的建设,可以将挖掘本校校训的基本内涵、优化校园文化的景观建设、开设工匠精神的宣传栏目等作为弘扬工匠精神、培育高校大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让这种长期积淀的无形力量渗透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最终使这些文化在厚积薄发中迸发出巨大的潜在能量。
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新时代工匠精神,能够将高校大学生工匠精神最终落实到实践中来。因此,高校理应拓展新时代工匠精神培育的有效方式方法,通过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搭建起践行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实践平台,从而达到锻炼和检验学生职业素养和真实操作水平的目的。具体来说,学校和企业之间应当相互配合,实现1加1大于2的最佳优化效果。比如,学校在学生完成学校设置的基本课程理论学习后,可以对其进行学业成绩的评估,然后再让表现为良好的学生参与到企业实际岗位的操作中来,与此同时,企业也要对参与实训的学生设置一个合适的考察期,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后,再决定是否最终录用。这样既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对自己理论知识和技术能力进行巩固和检验的机会,最终在查缺补漏中成为用人单位所需要的新型创新人才,同时也能让企业对学生的能力有真正的了解,实现学生与企业的共赢。除此之外,高校还应鼓励学生多关注日常生活,积极参与实践。同时,高校也要为没有参与校企合作的大学生开设专门的实践基地,给学生创造一个模拟的真实体验环境。
综上所述,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新时代工匠精神进行有机结合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青年时期是人一生中最为关键的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青年时期的重要教育课程,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新时代工匠精神,有利于更好地促进高校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好地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更好地为国家建设输送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