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芳(湖南省衡东县新塘镇完全小学/湖南省衡阳市)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不仅有利于学生个人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习惯以及强化学生的民族精神,同时还有助于丰富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使得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知识充满兴趣,将语文教学的作用有效地发挥出来。
传统文化包含我国现代以及古代的文化以及各种学科: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绘画、音乐、医学等各个方面。传统文化的本质是一种传统的意识形态,其同样也是传统文化教育的根基。我国是一个文化大国,对于本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是我国能够稳定向前发展的重要基石。
目前,逐渐有更多的教师以及学生家长意识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学生的重要性,使得现阶段优秀传统文化热潮正在不断地“升温”。当世界对于中国文化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的时候,全球范围内各个国家已经先后建设了四百个左右的孔子学院以及孔子学堂,注册的学员人数更是高达五十多万。由此可见,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
《三字经》“四书”等古代经典,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渗透,能够有效地推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今后的继承与弘扬,同时还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更深入了解到我国的历史传统,同步推动其提高良好的思想品德水平。例如,在经典蒙书《三字经》中,只用三个或六个字,就将一个深刻的道理展示给学生,体现了我国的传统美德。
小学语文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需要遵循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水平,以及学生的实际学习基础状况等,做到因材施教,开展适应学生综合发展需求的优秀传统文化渗透教育。要使学生能够深切地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美,比如古典文学的韵律之美以及语言之美,全面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语言大部分都是较为精炼的,因此能够很好地体现出汉语的魅力。古代的唐诗宋词时常为人们所吟诵,这些都可用作教学资源。
随着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不断渗透,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过程中,能够逐渐地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强大魅力,对经典产生兴趣。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著作中常常含有一些关于思想道德的内容,对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著作的朗读,以及教师组织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进行学习,比如播放古筝奏乐等音乐作为背景烘托,难呢个使得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感受到的魅力更上一个台阶,最终有效地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借助传统文化,加强学生者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精神,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从而建立童年生活的正确价值观,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自信。中国历史文化可以延续发展到今天的重要原因,恰恰在于中华民族具有丰富的传统民族文化积累,以及中华民族精神的不断发展壮大。所以每一位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都应该传播中华民族文明与精神。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大国缺乏民族文化精神,就可以说是一个民族、不是一个真正的国家。所以,如果一个大国真正想要文化繁荣,那本国的民族文明也就应该丰富多彩,优秀传统文化是延续着中国人民的历史文化与记忆的最基本的精神载体。要让小学生打好人生基础,就必须从小学教育阶段开始渗透。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走进经典课堂,与语文内容不断融合,是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过程中并发挥作用的主要途径。具体作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蕴含着大量的人文精神成果,传统经典无处不体现着身后的历史底蕴。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加以渗透,能够有效地使得学生感受到人文情怀,开拓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例如,在教《诗经》时,学生不仅要对作品的发源地、创作背景有所了解,还要从《诗经》中体会到别具一格的“古风”,体会到先秦时期人们对于情感的表达方式,以及文学修辞所蕴含的美。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够全面地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语言风格,还能对情操有一定熏陶,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而言都是十分有益的。
“文史不分家”的说法很早之前就出现了,在一定意义上,语文和历史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我国历史上的学者司马迁等,不仅在史学方面很有成就,在文学上也颇有造诣。在新课改背景下,素质教育的有关理念需要落到实处,语文教学要做到与其他科目有所关联和融合。在这样的发展前提下,“文史不分家”就是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要求。
将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教学相融合,其本质就是落实“文史不分家”。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众多经典具有文史双重价值,都是使得优秀传统文化流传至今的重要载体,其中承载着大量优秀的、值得借鉴的价值观念。在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过程中,史学与文学得到更为充分、具体的融合,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多的发散,践行科目与科目之间的有效融合,让语文教学模式得到进一步的转型和发展。
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中蕴含着大量的传统道德,例如“岳母刺字”“黄香温席”“孔融让梨”等。这些历史故事中都含有大量的值得学生学习的优秀传统道德观念,例如爱国、诚信、刚正等。在对这些历史故事进行进一步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也会受到历史故事的熏陶,并有所感化,使得其自身的道德素养也得到相应程度的提升,精神境界也得以提高到新的高度。尤其是崇尚德育的今天,更多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著作让学生有了德育的学习素材。
例如历史故事“负荆请罪”,学生通过了解此则故事,能够感受到蔺相如的宽宏大量以及其注重大局观念的良好品格。小学生处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未定型的重要时期,类似这样的历史故事能够对其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建立有良好的推动作用。在对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更深刻地体会到尊敬师长、孝敬父母、诚信待人等人生道理,成为一个道德品行端正的人。
近几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断深入人心,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文明、和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内容,无一不被包含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涵中,核心价值观实质上就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和道德的弘扬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不断渗透,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去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对国家社会发展有用的人。
美育在现在也成为素质教育理念当中的一大重点内容。不同的民族在审美上有所不同,而中华民族的审美观虽然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雨洗礼,仍然传承至今。在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当中仍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大体框架并没有发生较大的改变。因此,将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放到如今的语文教学课堂中,让学生学习,对于学生的美育方面的启蒙是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的,能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观念。
在优秀传统文化书籍《诗经》中,就涉及不少审美方面的内容。例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体现了古人对于女性的审美观念,认为真正美丽的女子要心地善良,同时仪态端庄娴静,不仅是外在,更有内在心灵之美。
现如今,我们正处在一个价值观多元化发展的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开始偏向世俗化、肤浅,这样的价值观念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小学而言有着强烈的负面影响,多数小学生崇尚追星和羡慕一些浮于表面的浅薄“美感”。随着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不断渗透,小学生将能更为充分地了解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观念,理解什么样的美才是真正的“美”,并更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各种美。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推行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是十分必要和关键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能够使得学生对我国古代以及现代的文学家思想有一定的了解,同时能够使得学生深刻地领略到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首先,想要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提供给学生大量阅读优秀文学作品的机会和时间,使学生在不断阅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阅读的良好习惯,并摸索到属于自己的阅读方式。在此基础上,语文教师再加以正确的引领,让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著作的阅读产生浓厚兴趣。在学习之余,课下的时间里学生也能找出固定的时段来阅读优秀传统文化作品。教师可以让学生将我国古典文学著作与国外的文学著作进行对比和分析,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在完成这一系列任务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再对语文书中的课文进行深入阅读,并尝试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体会文章蕴含的道理。
在学习任何事物之前,兴趣永远是最大的动力和支撑,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关知识也是同样。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能够使学生的阅读量得到显著的扩大,使学生感受到阅读带来的成就感,同时对于学生语文的学习也有较大的帮助,提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求知欲望。
大部分小学生在接触和学习语文知识时,时常会出现分不清学习侧重点的情况。这主要是由于语文科目的初步学习是十分基础的,这对于今后深入的语文科目学习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学生在今后的语文科目学习中是否能够有所感悟和提高。实际上,小学阶段的学生,其思维处在不断发展的阶段,同时语文知识内容又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这使得学生很容易感到学习上的乏味,从而不能准确地把握知识的真正概念,从而难以通过学习知识内容来解决和应对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应当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来展开教学,使课堂教学内容得到进一步的丰富,使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得以增强,从而能够更全面地掌握知识的含义并运用知识。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分组教学的形式开展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在分组教学模式下,学生之间能够形成良好的合作。竞争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是无处不在的,但合作实际上比竞争更重要。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能够充分发挥长处,形成具有良好竞争力的合作优势,从而在学习中得到共赢。教师还要注意的是,在合作教学开展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对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也要敢于“放手”。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通常是教学的核心,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其内心对知识点的看法和掌握状况都很难被有效地被评估,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善于转变教学中心,将学生在教学中的位置转变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更看重学生的个人想法,依照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基础状况,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例如,学生在阅读优秀传统文化相关文章时,对其中的词汇理解产生误解时,教师不应当急于纠正学生的错误,而应询问学生为何得到这样的误解,让学生表达自己心中所想,而后再去纠正学生的错误理解。这样学生对于错误才会更有印象,同时也更能接受教师的指点。
总之,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对此,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提高学生课外阅读量,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有效地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推动学生全面、综合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