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思政视域下青年担当精神培育路径研究

2022-12-27 18:11璇,赵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精神政治思想

翁 璇,赵 平

(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芜湖241002)

大学生的担当精神培育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工作之一。习总书记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培养大学生的担当精神,有助于帮助大学生增强责任意识,让担当精神真正成为高校大学生奋发向前的思想品质。网络是现代大学生重要活跃场所之一,也是高校了解学生思想发展状况的重要介体,网络空间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培育大学生担当精神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一、担当精神在新时代中的精神内核

纵观古今,担当精神一直是民族发展的精神向导。担当精神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责任意识和百折不挠精神的延续,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敢为人先、不懈拼搏精神的发展,更是新时代抗疫救国、民族振兴的精神支柱。

1.担当精神的古代精神意蕴

精神意蕴是埋藏在厚重文化中的精神基因。担当精神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一直都是指引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的重要精神支柱。不论朝代更迭,社会变迁,担当精神始终根植于中华民族深厚的血脉之中,为中华儿女的开拓创新、奋勇向前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周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要发奋图强,为国为民担当国家大任;范仲淹仕途不顺,虽历宦海浮沉但仍然心忧国事,其所作《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鲜明昭示其身去庙堂、心忧家国的担当品质。北宋儒学家张载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具像化表示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激励读书人通过立心、求道、问学、为世,为万世万民寻道,不计个人得失,担当起读书人将道发扬光大的使命。从古到今,担当时代大任者一直为民众历代相传,碌庸无为者只能泯灭于历史的烟尘中。历史上的仁人志士在担当精神的引领下于历史长河中被世人铭记,廉颇在意识到自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时,勇敢承认错误,敢做敢当,背负荆条向蔺相如请罪;魏征对国家大业坚守住崇高责任,为国为民不顾个人安危犯颜直谏;林则徐在列强入侵,国家饱受欺凌时始终没有低头,在虎门将迫害国人的鸦片销毁,极大冲击当时已经麻木的国人心灵。“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担当永远不是“逞一时意气用事”,而是无论国家安定还是动乱,“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对国家和人民一直持有大爱,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始终铭记于心,这就是印在中华儿女的基因中始终熠熠生辉的担当精神。

2.担当精神的近代思想引领

思想引领是在迷茫中、困惑中寻找正确方向的思想旗帜。近代中国,清廷羸弱,无力抵御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坚船利炮,导致近代中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封建势力的残害、帝国主义的压榨、官僚资本的压迫,让中国人民无时无刻不在被“吸食”血肉。但总有先行者,为国家为人民,冒死挺直脊梁。“人谁不死,但愿死得其所尔”,在黄海海战中,邓世昌驾驶致远舰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舰,虽不幸撞到鱼雷,但“足以夺其气而成事”。1919年的巴黎和会深刻地体现了“弱国无外交”,在“公理战胜强权”变成空谈的情况下,“弱国”的学生们用信仰挑起民族觉醒的大梁,他们凭借对祖国的热爱、对不公的抗争,不仅在街头发出呐喊,更是动员各地各界,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强权,打开了通往新民主主义的道路。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承担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伟大使命。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从荆棘中开辟一条带领中华儿女站起来的血路,于黑暗里寻找未来发展方向的明灯,在革命中夺取了中华民族的伟大胜利,在改革里实现中国的富强,充分发扬了中国共产党人敢于担当勇于作为的精神。除了党的领导,共青团在传播马列思想、唤醒中国青年、凝聚青春力量方面也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斗争中冲锋陷阵、在革命武装中奋勇向前、在枪林弹雨里坚守阵地,为中国革命贡献了青春,担当了使命。担当精神是中华儿女、共产党人、中国青年勇担大任的精神支柱,更体现了中华儿女、共产党人、中国青年敢为人先的思想品质。

3.担当精神的现代价值追寻

价值追寻是国家创造未来的价值导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提到“担当精神”,对青年大学生提出责任要求,“当代中国青年一定能够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在激扬青春、开拓人生、奉献社会的进程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壮丽篇章”[2],深刻地表达了国家对青年大学生担当精神培育的重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有人称这一代青年为“垮掉的一代”,然而面对突如其来新冠疫情,他们让我们见识到了属于他们的担当,逆流而上,援驰疫区,无私奉献;也有无数选择支教的大学生,放弃优渥的物质条件,传播知识,带去希望,用自己的奉献点燃青春的火炬;更有青年大学生放弃城市的繁华喧嚣,深入基层,在泥泞中走到群众的身边,倾听他们最真实的声音。在“两个一百年”的奋斗节点,要不断践行担当精神,把个体和国家融为一体,用社会责任感去服务社会,用坚定的步伐迈向祖国需要的地方,用钢铁般的意志和不畏难、不服输的劲儿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广大青年需要在习近平青年观的指引下发奋图强、砥砺奋进,用青春和热血构筑新时代宏伟蓝图。”[3]青年是最具创造力和创新激情的群体,也是最有生机、最有闯劲、最有活力的群体,新时代的青年要始终牢记初心使命,迎难而上、敢于、勇于、善于担当,听从党的指挥和人民的召唤,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繁荣发展而努力,为新时代国家发展的百年大计而拼搏,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而奋斗。

二、网络思政培育大学生担当精神的现实意义

青年大学生的担当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培养工作之一,也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关注的热点问题,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培养接班人的任务之一。培养青年大学生的担当精神,帮助青年大学生不断增强国家“主人翁”意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责任意识,让担当精神真正的成为高校青年奋发向前的思想品质。

1.有利于坚定地弘扬中国精神

习近平对青年寄予厚望,他指出:“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是未来的领导者和建设者。”[4]培养青年大学生的担当精神,有利于充分发扬他们民族精神中的爱国基因和时代精神中改革进取的创新品质。青年大学生的担当精神,不仅仅是嘴上空喊的口号,更是要付诸实践的行动,国家要发展、民族要振兴、人民要幸福,这一切都离不开青年人的担当。青年大学生要以足够的信心、决心、意志去迎难而上,攻坚克难,争做自觉、自信、自强、自立的“四有青年”。互联网中丰富的信息和层出不穷的娱乐软件,很容易使大学生沉溺于这种网络环境而迷失自我,加重负面情绪的滋长。此外,大学生在心理层面仍处于“断乳期”,一定程度上仍追求标新立异的观点,但是他们知识储备尚不充分,思考问题的方式也不够成熟。敌对势力和不法分子利用网络向青年大学生灌输错误的历史虚无主义、个人主义和普世价值,极易消解和歪曲青年大学生对中国精神的认识和感知[5]。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时代,对青年大学生担当精神的培育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指向,培养青年大学生在互联网中自我教育能力,明白自身的使命担当,承担助力国家繁盛和民族发展的责任,实现中国梦指日可期。网络时代的新中国青年大学生,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信仰,跟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引,与国家同在、与人民同在、与使命同在,把爱国主义始终牢记心间,传承先辈的奋斗担当,弘扬中国精神,做新时代的逐梦人。

2.有利于助推大学生人生出彩

担当精神的培育于宏观维度是为了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于微观维度更是为了我们自己的成长成才。担当精神有利于大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坚定理想信念,实现人生目标,对自己的人生和未来负责。青年要自洽期望值,树立自己的目标,牢记自己的使命,有目标才有奋斗的动力,在奋斗中坚持自己的初心。此外,理想信念是青年的精神之钙,担当精神是理想信念的精神根基,培养个体的担当精神,充分发挥互联网多维度多渠道的培育作用,厘清网络与现实中的壁垒关系。切实研究担当精神的培育路径,可以从积极乐观的态度、敢于担当的精神、开拓创新的品质三个层面来分析。首先,要培养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积极的态度才能立鸿鹄志,有大可能,能大作为,利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广域性以及传播的实时性,将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及时传输给学生,帮助同学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其次,要培养敢于担当的实践精神。担当精神不是嘴上空说,要付诸实践,主动承担责任,积极履行义务,只有主动担当、敢于担当、积极担当才能肩负起民族复兴的大任。要利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时间地域限制性低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帮助学生甄别筛选适合自己的活动,给学生创造更多实现人生理想抱负的机会。最后,要培育开拓创新的思想品质。青年大学生是最有活力和创造力的群体,借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活跃性和创造引领性,充分发挥青年大学生的创造活力,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学习前辈们的创新实例,领悟经验,自发奋进,从无到有,攻坚克难,把理想变为现实,把爱国家和爱人民刻在基因里,努力成为国家和人民期盼的有志青年。

3.有利于高校把握正确育人方向

高校要避免在网络乱象、错误思潮中迷失正确育人方向。为了正确把握育人方向,高校培育青年大学生的担当精神,必须将其对象化并映射到贴近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用鲜活通俗的表现形式让学生理解担当精神。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形式之一,高校要注重及时更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对于互联网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高校既要注重政治性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同时也要体现趣味性和实时性。大学生在信息丰富的互联网时代能够接触到很多知识,教育者的教授内容很可能已经被学生们提前了解到,教师要加强自身教学技能的训练,深入学生中了解学生内心诉求,提高自身教学的亲和力,增添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青年的价值观决定了整个社会未来的价值观,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协调利用好线上线下双渠道培养模式,融合传统文化的“精气神”和现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具像化明白何为担当精神。以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以现代青年大学生培养目标为导向,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为媒介,培养大学生对党赤诚、对国家热爱、对正能量的追求不动摇,实现高校青年大学生锐意进取和开拓创新的担当精神培养。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视域青年担当精神的实现路径

随着网络在中国的普及率不断提高,互联网也逐渐成为青年大学生重要活跃场所。利用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平台,发挥思想政治课程育人的精准性、全面性、导向性,实现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青年担当精神的融合发展。

1.网络思政理论课程建设

针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逐渐走向多媒体化、网络化,互联网技术和高等教育的融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青年大学生的担当精神的培养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吸纳丰富的教育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用精准化的理念和碎片化的形式实现青年大学生“四有青年”的培育路径。网络本身具有开放性和无限性,应当构建“课内+课外”双渠道驱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课内,可以通过“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媒体教学模式吸引学生兴趣,将教学知识潜移默化地教授给学生。此外利用互联网大数据追踪技术,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观察学生学习动态,再结合培养目标引领学生学习方向,帮助大学生加快对责任意识的理解和掌握。课外通过开展各种下基层的教学实践活动,如去基地进行理论宣讲、贫困地区支教、“三下乡”等,这些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本,彰显其主体性,满足存在感、尊严感和获得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担当带来的幸福感,孕育担当精神,再结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平台搭建的自评系统,每日自评,及时明白自身的缺点和需要改善之处,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更能让学生了解最真实的祖国,明白身为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自身与生俱来的使命担当。科技和时代都在不断发展,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要和时代的需求相呼应,网络给青年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可能和平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结合互联网技术,可以将理论说服和典型事例用动态化的语言教授给大学生,让青年大学生在学习中反思,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应对青年大学生多元需求的自适应内容,针对其当前需求的变化提供针对性的教学互动,从社会多方位因素出发凝聚社会教育优质资源,使青年大学生学习成长和实际生活环境中都受到社会教育潜移默化中的正面教育及其影响,从而实现青年大学生担当精神深处认同,自发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网络思政实践运行机制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虽然重点是线上的互联网教育,线下的实践教育辅之以配合。互联网时代,青年大学生和互联网紧密联系,恰当使用互联网可以拥有学生的海量数据,利用得当就是加深学生和老师交流的工具。对高校青年担当精神的培养也可以利用互联网从线上和线下两个层面着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在网上的活动数据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对比,精准发现担当精神培养中存在的隐性问题,例如,现代青年大学生群体中“娘炮”“佛系”“躺平”“摆烂”等现象,亟需针对其背后的根源进行精准防控和精准施策,在线下的实践课教学可以和学生们共同探讨研究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和解决的途径,让学生自己探寻该如何培养担当精神和责任意识,帮助青年大学生及时发现并解决自己思想上的隐性问题。同时,利用这种数据资源,高校的党委、团委、行政部门等可以结合学生思想政治动态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精准化的正能量的教育资源推送,切实培养学生勇于担当、锐意进取的思想品质。通过全过程全方位的数据跟踪,掌握每一个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发展变化;通过大数据的整理分析,定制精准化的个性教育策略;根据整体教育教学进程和授课中个体表现反馈,针对性地输送积极健康、奋发向上的教育资源,实现双向的良性教育互动,全面化、准确性地为大学生提供精细有效的个性化教育管理服务。

3.汲取疫情时期思政教育模式创新经验

疫情时代,各种突发情况给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带来不小的挑战,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也是培育青年担当精神的重要契机。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是向混合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转变的契机,在混合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将身边的担当案例融为教学素材,结合青年价值观的总体要求和具体培养目标设计教学方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混合式转变。思政教育模式设计理念的创新转变需求,对思政课教师自身的要求也提出不小的挑战。思政课教师需要掌握数据处理技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性发展,加快思政课混合式教学的结构化变革。思政课教师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引导学生组建学习小队收集担当案例,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志愿者和医护人员的使命担当。通过对学习资源的了解、分享和吸收,将学习资源内化为自身精神源动力,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方向和建构空间。疫情时代,生活中有很多勇于担当的实际案例,可以结合先优事迹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的很多担当事例因为时间或者空间的原因与学生逐渐拉远距离,难以激发共鸣,而疫情期间很多奉献和担当的例子就在身边,缩小模糊感,增加感知度,给予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帮助学生学习并建立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此外,教师充分发挥疏导功能,对学生在精神视域中的困惑排忧解难,强化青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统领学生的思想追求和价值追求,强化学生的“四个自信”,实现人生的价值追寻。

结语

国务院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分别从“坚定理想信念、加强身心素质、提升知识素养、积极社会参与”四个方面阐述对当代中国青年加强素质、全面发展的要求,这一代青年人生逢盛世,享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迎难而上,引领新风尚,发扬正能量[6]。青年是中华民族最年轻、最敢拼敢闯的群体,帮助他们早立志、立大志,在实践中磨砺他们的骨气、增强他们的志气、培育他们的底气,面对困难坚定向前,国家的繁荣、民族的兴盛指日可待。

猜你喜欢
精神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