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部 王爱玲
党的十九大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持。”在未来的“十四五”布局中,我国将大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将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未来的国家建设和社会治理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高校作为科学研究的主力军,聚集着优质的人才资源、知识资源、技术资料和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同时承担着不可推卸的科研创新职责。为了将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发展得更好,客观上要求高校科研管理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以科学的管理理念指导科研管理,充分发挥科研管理人员的潜能,营造良好的科研管理环境。仆从领导理论作为一种新型管理理论,其内涵特征与目前高校科研管理发展相契合,仆从领导理论在高校科研管理中的有效实施对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实现高校成为创新高地,助力科技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与传统理论相比,仆从领导理论的本质是一种服务领导。格林里夫认为:“一位伟大的领导首先应被看作是一位仆从,我们假定领导身份是一种赐予之物—它可以被收回,但领导的仆人身份确实本质所在—它不可赐予,不可假定,不可收回。领导首先是一位仆从。”[1]仆从领导理念提倡主动服务、系统管理,以尊重人为首要前提,以服务带动效益,实现组织目标的管理模式,其内涵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服务为先。仆从领导理论提倡服务为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为下属服务;(2)为组织的目标和使命服务。格林里夫曾在《作为领导者的仆从》中提出,每个人都希望先得到服务,再得到引导,当人们得到他人服务和引导时,他们也会服务和引导更多的人。梅奥做过的霍桑实验也证实了,当个人需要得到满足时,个人表现效率最高。服务为先是仆从领导理论的首要特质,要求领导者必须能有发自内心的服务意愿。
(2)以人为本。仆从领导理论首先强调服务,但最直接的自然是为人服务。这与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人本主义”异曲同工,强调管理者应该主张通过鼓励关怀等满足人的各种需求,促进人的个性发展和潜能的实现,该理论注重“捧人”,调动人的积极性,促进人的发展,最终通过人的发展带动整个组织的发展。
(3)平等发展。站在金字塔尖对着下面发号施令的领导谁都会做,但他肯定不是一个成功的领导,一个好的领导应该像齿轮一样,通过自己的努力带动整个机器轰鸣前进,[2]仆从领导理论注重人的平等发展,不再是领导在上、员工服从的传统模式。
高校科研团队知识素质水平和学历层次处于人才结构的顶端,且学科体系庞杂,科研管理以校级管理为主。从目前普通高校的实际调研情况来看,高校都设置了类似于科研处的科研管理部门,但科研管理人员的素质差异性较大,很少是管理专业出身,没有系统学习过科研管理知识,甚至一些新进的工作人员学历水平处于本科阶段,没有经历过课题立项及实施过程跟踪和课题结项的科研管理周期,甚至在整个学业生涯也没有科研成果立项,往往都是上传下达的中间枢纽,工作进行到哪一步就走哪一步。但同时因专业性不强,科研经验及管理经验的欠缺,很多时候科研管理人员对政策和管理办法的理解不够到位,工作组织失力,管理和处理问题随意性较大,使得科研精神和科研信息不能准确高效地被传达,造成科研项目程序不规范,科研管理失力影响科研团队成果产出。另外,高校对科研管理团队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缺少必要的有效管理机制与监督机制,造成科研管理人员工作懈怠,工作积极性不高,最终影响整个科研工作的进程和创新产出效率。
科研管理处作为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核心部门,其主要工作是保障高校科研工作能有序高效开展。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家提出“协同服务创新”,高校科研管理服务与服务对象不断延伸,科研管理人员要与科研人员深入对接科研工作,科学布局和统筹科研管理。但部分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应高校科研工作发展需求。科研管理部门没有明确自身的职能定位,受传统的行政管理思维的影响,高校科研处的权力过于集中,在管理过程中普遍采用行政方式,工作方式上重管轻理,过于强调课题申报和结题验收,欠缺对科研过程及结果的质量监控。校级科研机构包揽科研管理各项工作,针对不同学科院系的科研工作难以做到精准施策,科研管理权难以下放至二级学院。各二级学院没有专职科研管理人员,多数都是教师或者行政人员兼任,管理专业化水平不高,工作内容繁杂且日渐程序化,工作内容多是接受与发布通知、收集整理材料等,校级科研管理部门没有做到顶层设计、统筹规划、系统管理,院级管理部门对科研工作不能提供监督和指导。层层工作传达派发使得科研人员疲于应付,严重束缚科研自主性的发挥。
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一定程度体现在其创造出的科研成果对社会的贡献上,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变化要求高校在科研创新方面不断突破,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科研项目推进到成果产出周期性长,而科研项目立项之后都会有时间限制,即科研项目契约,契约的签订和契约关系的形成一方面保证了科研项目的有序进展,但也限制了科研人员的创造性及其他创新可能性的产出,以至于项目对接成果,科研经费管理严格及科研过程容错性不强,科研人员谨慎细微,限制了广大师生科研创新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另外,目前,普通高校对引进的人才进行合同制管理,采取“非升即走”的聘用制度,人才晋升直接挂钩科研成果,这在一定程度给科研人员造成了巨大压力,容易造成科研盲目攀比的现象,严重阻碍了科研人员的内驱动力。
目前,部分高校科研评价趋向于科研成果评价,存在评价指标单一,重数量不重质量,忽视科学研究的客观规律,过分强调科研结果与科研人员的晋升、奖金和职称评定挂靠,使得评价体系丧失激活内部动力的初心,成为监督和评判科研人员的标尺,科研人员为了与评价指标对靠,出现大量学术不端现象或者科研心理浮躁。
仆从领导理论要求科研管理者把科研参与者的发展需求和高校科研发展目标放在首位,通过各种服务激发科研人员及科研团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不是依靠下达任务安排工作来达到管理目的。
仆从领导理论注重在科研目标的科学分析基础上对科研管理活动进行决策安排,以满足科研参与者及社会科技改革创新需要,创建科研创造的乐土。基于更长远的科研发展思考,避免科研成果脱离社会需求,使科研项目积极顺应经济发展需求。
仆从领导要求倾听科研参与者的愿望,同时内省自身科研管理工作本质,理解科研参与者的工作,并要对科研参与者移情思考。科研管理工作要实现民主管理,汲取科研参与者的意愿,以挖掘其主观能动性。
仆从领导理论注重在科研管理组织内部培养以社群关系为导向的管理群体。科研管理参与者的内在价值远远超越了他们所做的表面贡献。仆从领导下的科研管理人员与科研参与者是“伙伴关系”,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个人,而是凝聚多人力量和权力努力实现科研目标的多个人。[3]所以,科研管理者与科研参与者之间是一种平等的伙伴关系。[4]
高校干部群体应加强仆从领导理论的学习,通过理论知识学习,树立全局观念,要以一域服务全局,有上下一盘棋思想,通过知与行、学与用相结合将仆从领导理论思想精髓与科研管理实际相结合,增强为师生服务意识,从思想上尊重、感情上贴近、行动上执行,最大限度地促进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面对繁复的科研管理工作流程和精细化的科研经费管理工作,学校干部应坚持依法廉洁管理,通过创新服务方式,做到为科研服务“零距离”,处理解决科研问题“零缺位”。高校干部作风具有风向标的作用,通过干部作风建设为高校各部门仆从管理树立标杆。通过聘请专业的科研管理人员组织科研管理队伍建设,科研管理工作者应不断优化自身的定位,开发服务型职能,不断提升科研管理相关专业素养与综合能力,积极参与科研管理培训,对科研管理工作进行合理统筹规划,提高工作质量与效率。将工作性质由“管理”转向“服务”,提高服务意识,以自身人格魅力的塑造,提升科研管理队伍整体形象,赢得科研工作者的尊重和支持。仆从领导理论要求以服务激发科研工作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管理工作要提升专业层次,保持管理的创新性和服务性。
当前,我国高校需建立完善的科研管理制度,坚持“条目清晰,实操应用性强”的原则,对学校内部科研管理部门的工作范围进行界定,对科研政策和学校科技工作者的科研项目要求进行阐释,对校内科研设施建设情况和使用规则进行说明,并做好职责划分,实行责任制管理。高校内部专业体系丰富,文理工科科研工作类型差异化明显,高校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的主要思想,合理地统筹规划、整合思想,为科研工作者提供积极的科研环境。另外,要提升科研内容的服务性,以满足科研促进教学的发展需求,达到人才队伍培养的主要目的。在实践的历程中,建立“评价—反馈—改进”闭环式持续改进机制,为科研工作者提供良好的学习与科研环境,促进高校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更好地为社会服务。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合理地引导大家主动参与到其中。保障科学研究的系统性与持续性,加大校企的合作,以应用为导向,保持技术的前瞻性,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加大理论技术的指导,提高技术的合理咨询。
高校科研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服务科研人员,以实现科研技术取得突破,实现科研成果的落地。高校科研管理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对科研管理各环节进行信息化建设能有效提高服务创新的力度,高校要努力建设科研管理系统,并及时对系统进行更新和维护,建立电子科研管理平台,实现线上数据传输和信息共享和科研资料共享,节省科研的时间,减少科研工作量,保证科研工作能够快速发展。通过信息化的建设,不断优化管理流程,对科研项目过程中要提交的表格等进行统计,分项提交申报材料,过程检查材料、研究成果统计等整个流程周期的所有材料、一方面防止资料的遗漏、缺失或者未来遗失;另一方面也解决了科研管理人员喊破嘴,科研人员跑断腿的实际问题、实现了数据多跑路、人员少跑腿。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应积极挖掘和收集科研信息及数据,挖掘社会在科技知识和技术方面的需求,预测和把握国内外科研重点领域和重大课题需求,再联系高校内部各学科之间现有资源的优势,为高校科研人员提供科研方向和思路。再通过信息化建设,将校内科研资源与校外企业进行联通,实现不同科研实体间的优势互补,实现长远发展的仆从管理路径探索。
打破校院两级科研管理鸿沟,建立以需求为导向、服务为原则的管理体制,形成以科研管理部门牵头,高校内部各部门联通合作的科研协同管理机制。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要利用产学研用多方协同平台,推进微观管理方式向宏观管理方向转变,减少科研资源配置的过度干预,巩固强化学术委员会的资源配置作用和学术指导地位,普及仆从领导意识,实现科学管理和民主管理,管理过程中以科研人员为本,充分尊重科研人员的主体地位,刺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高校科研部门要积极寻求政府、企业和行业的多方利益契合点,建立深度合作的利益互通共享制度,结合学校科研发展基础和发展目标,结合国家和行业的发展需求,实现横向联动发展,突破纵向体系制约。
科研管理评价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科研活动主体是老师,其主要评价对象也是教师,科研管理评价的目标是为教师服务,为科研项目的产出和落地服务,在管理评价中要坚持统筹兼顾,助力科研工作可持续健康发展。另外,高校科研管理评价要兼顾国家和社会需求,以评价指标倾向推动科研方向和重点趋于实际需求,以保证科学研究有价值,科研成果有质量。
相关链接
罗伯特·K.·格林里夫(Robert K.Greenleaf,1904-1990)的仆人式领导是一种存在于实践中的无私的领导哲学。此类领导者以身作则,乐意成为仆人,以服侍来领导;其领导的结果亦是为了延展其服务功能。仆人式领导鼓励合作、信任、先见、聆听以及权力的道德用途。仆人领导不一定取得正式的领导职位。仆人式领导首先是仆人,他怀有服务为先的美好情操。他用威信与热望来鼓舞人们,确立领导地位。 他与那些为领导而领导者截然不同,他所渴求的恰是缓和那种不同寻常的领导力、削弱对资源的占有。对于那些以领导为先的领导者来说,在领导地位、威信以及影响力确立之后,或许才能够谈到服务。领导为先和服务为先是领导哲学的两个极端。处于它们之间的,则是混杂着的其他各式人类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