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名家来赏月

2022-12-27 15:58
小星星·作文100分 2022年9期
关键词:竹帘踪迹桂树

奔 奔

每逢中秋佳节,赏月就成了一个不可或缺的节目。从古至今,有数不清的文人墨客在中秋赏月、赞月,留下了无数优美篇章。今天,就让我们跟着名家一起来赏月吧!

月 迹(节选)

贾平凹

“月迹”,即月亮的踪迹。

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得满足;中秋的夜里,我们在院子里盼着月亮,好久却不见出来,便坐回中堂里,放了竹窗帘儿闷着,缠奶奶说故事。奶奶是会说故事的,说了一个,还要再说一个……奶奶突然说:“月亮进来了!”

孩子们先是“在院子里盼着月亮”,结果“好久却不见出来”,于是失去了耐心,“便坐回中堂里……缠奶奶说故事”。这一系列行动,很符合小孩子的心理。

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气儿不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呢。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却慢慢儿又亏了,缺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奶奶说:“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

月亮透过竹窗帘儿,悄悄地溜到穿衣镜上,然后越爬越高,先是“白道儿”,再是“半圆”,而后“满盈”。紧接着又“亏了,缺了”,直至“没了踪迹”。

月亮为什么会消失?这是因为随着月亮升高,角度发生变化,月亮便没法映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

我们就都跑出门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我们都走近去,不知道那个满圆儿去哪儿了,却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抬头看着天空,星儿似乎就比平日少了许多。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清清晰晰看见里边有了什么东西……

孩子们出门寻找消失的月亮:一出门,不见圆月,只见“尽院子的白光”;一路找到院子中央的桂树下,却只见桂树那疏疏的枝、疏疏的叶和累累的花骨朵儿,就是看不到那满圆的月亮;直到抬起头,才发现月亮正在头顶,又大又圆,里面好像还有什么东西……哦,找了半天,原来月亮就在头顶呀!

赏析:这段文字写的是一群孩子中秋赏月的情景,只是作者并没有正面描写如何赏月,而是通过小孩子的视角,写孩子们在中秋夜充满好奇地盼月亮、看月亮、寻月亮的过程,含蓄地表达了小孩子对美的盼望、追求与珍惜,充满了童真和童趣。

贾平凹在文章中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拟人化,“长了腿”,“溜”进屋子“爬”竹帘格儿。这一“溜”一“爬”,运用得极其巧妙,不仅让安静的月光有了传神的动作,更契合了标题“月迹”,将月亮走过的踪迹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纯真美好的童年的留恋。

奔奔老师有话说:同学们,你们注意到了吗?在作品中,贾平凹并没有单纯地描写月亮的形状和光芒,而是运用了大量笔墨描写孩子们追寻月亮的过程,“悄没声儿”地融入了小孩子对美好事物充满好奇与向往的情感。当然,这要细细地品,静静地读,才能体会到。在写作中,我们也要像名家这样,不能把景物和思想感情割裂开,而要做到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猜你喜欢
竹帘踪迹桂树
母狮子的踪迹
“天下第一帘”养成记
耄耋老人的竹帘情
竹帘上的艺术之美
为什么独角仙总是爱打架
森林里的“彩色踪迹”
老广州:“水城”的踪迹及风情
Osmanthus Glorifies the City
我敢
生命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