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高考信息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二类”陷阱
——兼论2022届高三备考策略

2022-12-27 14:44广东廖聪文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2年3期
关键词:网络文学陷阱选择题

广东 廖聪文

(作者单位:广东省肇庆市广宁县广宁第一中学)

新高考试卷中的现代文阅读Ⅰ又被称为“信息类文本阅读”,主要包括论述性文本和实用性文本。在新高考卷中,信息类文本阅读的总分为19分(新高考Ⅰ卷)或17分(新高考Ⅱ卷)。其中,选择题有3道,每道题3分。因此,保证信息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得分率十分重要。

然而,学生做信息类文本阅读选择题时成绩却很不理想。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学生只是掌握了信息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一类”陷阱(无中生有、因果混乱等),还没有掌握“二类”陷阱(“一类”陷阱细分出来的“分陷阱”)。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归纳出信息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二类”陷阱。下面,笔者以“无中生有”和“因果混乱”的“二类”陷阱为例进行具体阐述。

一、“无中生有”的“二类”陷阱

“无中生有”又称为“于文无据”,是指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依据。具体来说,“无中生有”又可以细分出以下几个“二类”陷阱:

(一)强加比较

所谓“强加比较”,是指原文只是谈到了A事物以及B事物,并没有得出A事物与B事物相比较的结论,如更好、更差、要求更高等,但在某一选项中却出现了二者相比较的内容。下面,笔者以2021届湖北省六校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为例,进行具体阐述。

与“表现现实”的传统文学路径不同的是,在网络文学中,现实世界退居幕后,已经不再是故事发生的主要背景,玄幻穿越类网文要重新建立一个崭新的世界,与之相对应,网络文学对世界的再创造要求其理想读者抛弃现实世界经验和观念的束缚,接受全新的世界设定,沉浸式地进入网络文学文本当中。

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邵燕君等人评选中国网络文学二十年经典作品的标准是目前较为全面的网络文学评价标准,但是其深受传统文学评价标准影响。

B.网络文学要求其理想读者抛弃现实世界经验和观念的束缚,接受全新的世界设定,所以它对读者阅读水平的要求比传统文学更高。

C.网络文学的内驱力来自人们对情感体验的内在需求,其核心竞争力是它能使受众得到过瘾的情感体验,帮他们建立精神秩序。

D.要想让网络文学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旗帜,就不要让它过度商业化、庸俗化,同时要多多包容它,保持它发展的多样性。

【分析】原文提到了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谈到了网络文学对理想读者的要求,但并没有得出“网络文学”“对读者阅读水平的要求比传统文学更高”的结论。B项强加比较,不符合文意。

(二)强加目的

所谓“强加目的”,是指原文只是谈到了A事物做了某些事情,并没有谈到A事物做这些事情的目的。但在某一选项中却得出了A事物做这件事情的目的,标志性的词语如“为了……”。下面,笔者以山东新高考质量测评联盟2020届高三5月联考语文试题为例,进行具体阐述。

另一方面,一些书店出售周边文创产品,定期组织线下读书沙龙、专家学者讲坛,抑或是像日本一些书店那样举行亲子阅读活动等,让书店从单纯的卖书变成一种以读书为纽带的线下社交场所,这其实是一种对书店功能的延伸和拓展,一定程度上也是在重新定义“阅读”,这是过去的书店所不具有的。

2.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实体书店转型过程中,变革与创新贯串始终,新型业态不断涌现,如材料二中提到书店“卖咖啡、卖文创”等。

B.实体书店以高颜值、独特的设计吸引人们去打卡,并提供休闲方式,有的书店发展为网红景点、打卡圣地。

C.在实体书店创办热潮中,很多书店追求规模大、装修漂亮,但有些读者仍然选择去社区的中小书店。

D.为了能在与网上书城的“价格战”中占优势,实体书店重新定义“阅读”,将书店打造成以读书为纽带的社交场所。

【分析】原文只提到了实体书店做了某些事情,但是在D项中,却得出了实体书店做这些事情的目的。D项强加目的,不符合文意。

(三)强加主次

所谓“强加主次”,是指原文只是谈到了A事物以及B事物,并没有谈到哪个事物是主要,哪个是次要。但某一选项却得出了二者之间的主次之分,标志性的词语如“主要内容就是……”“主要原因是……”。下面,笔者以山东省淄博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为例,进行具体阐述。

……民法典在保护民事权利的同时,也有效协调了民事权利与其他利益之间的冲突。例如,妥当处理人格权保护与新闻报道、舆论监督的关系等。民法典确认了诚实信用、权利不得滥用等法律原则,对民事权利的行使进行必要的限制,从而妥当平衡权利的冲突,有利于纠纷的解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民法典以民事权利的保障为核心,它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就是为了保护民事权利。

B.民法典权益保护范围具有开放性,比如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等新型的合法权益不断被纳入保护范围。

C.民法典确认了诚实信用等法律原则,主要内容就是协调民事权利与其他利益间的冲突,解决纠纷。

D.民法典回应了如旅客霸座、高空抛物等社会各界普遍关性的热点问题,体现了时代特点、人民意愿。

【分析】原文提到了民法典有效协调了民事权利与其他利益之间的冲突,但是在C项中,却得出了这些是民法典的“主要内容”。C项强加主次,不符合文意。

(四)强加分类

所谓“强加分类”,是指原文只是谈到了A事物,没有谈到可以划分为A1事物与A2事物。但某一选项中,却把A事物划分为A1事物与A2事物,标志性的句式如“A事物由A1事物与A2事物构成”。下面,笔者以2020年新高考Ⅰ卷语文试题为例,进行具体阐述。

……而地理环境的演变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过程,如长江三峡、黄土高原、长江三角洲等地貌的形成和演变、时间之漫长达到十万至数千万年;我国许多城市的兴起距今已有1 000年,而像武汉如从原始部落聚居算起,距今已达4 000~5 000年,从原始城址的出现算起距今也有3 100~3 600年。这种形式的演变过程,只有全面系统地进行观察和研究,才能探寻出规律性的内容。有了客观的规律,方能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禹贡》和《汉书·地理志》都对以往的地理现象做了追溯,包含沿革地理的知识,也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

B.沿革地理在中国古代较为发达,是因为古代学者需要借助它来开展儒学和历史研究,但它并没有独立的学术空间。

C.学科意义上的历史地理学兴起于西方,它的研究体现了发生学原理的应用,最能彰显现代地理学的科学特征。

D.地理环境由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构成,两者的形成和演变都遵循一定的规律,而且都会经历较为漫长的演变过程。

【分析】原文中只是谈到了地理环境,但是没有谈到地理环境可以划分为“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D项强加分类,不符合文意。

二、“因果混乱”的“二类”陷阱

“因果混乱”可以细分出以下四种“二类”陷阱:

(一)因果颠倒

所谓“因果颠倒”,是指原文谈到A是原因,B是结果。但是某一选项却把A说成结果,把B说成原因,标志性的句式如“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下面,笔者以2015年全国卷Ⅱ语文试题为例,进行具体阐述。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文本之所以是一个“召唤结构”,一个原因就是它有一些内容有意不写或不明写,需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

B.文本的“否定”要素具有对接受者所生活的现实加以否定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接受者接受文本并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而实现的。

C.“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

D.作品被艺术家创作出来以后就成为历史,作品是通过接受者的理解而存活于现实,并发挥作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品的生命力存在于理解之中。

【分析】在原文中,“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这一句是观点句,观点句表述的是结果,可以理解为“结果B”。“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这一句是对观点句的解释,可以理解为“原因A”。但是C项却把二者的因果关系颠倒过来,不符合文意。

(二)强加因果

所谓“强加因果”,是指原文谈到了A事物与B事物,但二者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而某一选项却把A事物与B事物说成有因果关系,标志性的句式如“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下面,笔者以山东省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为例,进行具体阐述。

……孟子作为传统善文化的奠基者及推进者,提出了“四端说”,他强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初,性本善”是中国人启蒙教育及习成做人的基本认知,体悟并践行“良知”是个体道德修为的基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孟子之所以提出了“四端说”,是因为其认为善是中国人启蒙教育及习成做人的基本认知。

B.仁爱主义、集体主义及和平主义呈并列关系,是善文化谋求人类共同生存的道德价值观。

C.因果报应论与道教的“承负”果报论等使中国人致力于在现实社会中谋求立德以成就不朽。

D.将中国传统善文化基因发展延续,具有增强文化自信与推动中华民族复兴的双重意义。

【分析】在原文中,“孟子……提出了‘四端说’”可以理解为“A事物”。“‘人之初,性本善’是中国人启蒙教育及习成做人的基本认知”可以理解为“B事物”。A事物与B事物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但是,A项,却把“A事物”说成了结果,把“B事物”说成了原因,强加因果,不符合文意。

(三)变换原因

所谓“变换原因”,是指原文谈到A是原因,C是结果。但某一选项却认定B为原因,C为结果,标志性的句式如“因为……所以……”。下面,笔者以2016年全国卷Ⅲ语文试题为例,进行具体阐述。

文学中有历史。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即使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也会产生新的传说,这些传说将来会不会成为研究这个时代的史料也未可知。

B.“五四”之前,很多涉及历史的神话传说之所以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史料,是因为这些作品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题上存在争议。

C.在历史研究中,当代学者会把文学作品作为史料看待,在他们看来,《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艺术手法差异并不重要。

D.文学作品能否成为史料,取决于历史学家的眼光,而历史学家对文学与史学关系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当时的学术背景。

【分析】在原文中,“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可以理解为“神话传说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史料”,可以理解为“结果C”。“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可以理解为“原因A”。原文中A是原因,C是结果。在B项中,虽然结果是“C”,但是却把“原因A”换成了“原因B”,即“这些作品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题上存在争议”“原因A”与“原因B”虽然有相近之处,但是却不完全等同。B项变换原因,不符合文意。

(四)缺少原因

所谓“缺少原因”,是指C这个结果是由A和B同时产生的。但某一选项却说成仅仅因为A,标志性的句式如“因为……所以……”。下面,笔者以2021届江苏省南通市部分学校高三6月临门一脚检测语文试题为例,进行具体阐述。

……西方“新史学”的传入及社会文化史研究的兴起,带来对影像的革新性认识,影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影像史学”也随之成为热词……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西方“新史学”的传入,革新了史学研究领域对影像的认识,影像因此受到了更多关注,“影像史学”也成为热词。

B.国内除了学术界、出版界发掘、出版多种影像史料,网络媒体还公布大量影像史料,后者极大地拓展了史料的范围。

C.从数量上看,影像史料要远远少于文字史料,因此历史研究者目前无法像解读文献材料那样熟练地解读影像史料。

D.影像史学作为一种历史研究和记载方法,在“求真”方面具有其他史学完全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也有其局限性。

【分析】在原文中,“西方‘新史学’的传入”可以理解为“原因A”,“社会文化史研究的兴起”可以理解为“原因B”,“‘影像史学’也随之成为热词”可以理解为“结果C”。在原文中,C这个结果是由原因A和原因B同时影响导致的。但是A项仅说因为原因A导致结果C,少了原因B。所以A项缺少原因,不符合文意。

三、信息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备考策略

《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语文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中指出:“信息性阅读是以求知求真的态度与方式阅读文本,从而不断拓宽知识面、增强认知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其对象主要有论述性文本和实用性文本。”从考查能力来看,信息性阅读的考查核心是思维能力,但命题仍将注重对理解分析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判断与推理能力的考查。

因此,在信息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备考中,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为保障信息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训练扎实有效,一线教师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精细备考

信息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与其他试题一样,有着自己的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要想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就必须做到精细化备考。部分教师只是让学生大量做题,然后简单讲解做错的题或者让学生自己对答案。这种方式让学生对试题的认识只是停留在浅层,不利于学生从“会一篇”走向“懂一类”。也有部分教师引导学生把握信息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一类”陷阱(无中生有、因果混乱等),但还没有引导学生具体把握“二类”陷阱,因此学生对该类试题了解的较为片面。

上述两种粗放式的备考方式,不利于将思维的训练落实到位。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精细化备考呢?

首先,教师要制定具体可行的备考方案。有计划地推进,不能毫无目的地随机找些试题去做。按照信息类文本阅读选择题需要安排的时间选定经典的训练题目,设置好单位时间的训练量。试题要符合针对性、典型性、新颖性、丰富性的原则。所谓针对性,指的是试题要和理论高度契合;所谓典型性,指的是首选高考真题,或各省市的模拟试题;所谓新颖性,指的是选近几年的试题,最好是近五年的试题;所谓丰富性,指的是试题的训练量要充足,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思维能力的构建。当然,试题很难同时符合以上四个原则。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

其次,教师要将常见的信息类文本阅读的命题陷阱组织成一个序列。因为序列化的训练会更加科学有序,避免疏漏。更重要的是,教师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归纳出信息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二类”陷阱。“二类”陷阱的针对性更强,能够帮助学生有效解题,让学生从“会一题”走向“懂一类”。

(二)精练精讲

题海战术一直被人们诟病。高三备考需要的训练量应该因人而异,要在充分明确学情的基础上确定。避免盲目大量刷题与训练量不足这两个极端。正确的做法是题量适中,精练精讲。

首先,要选好训练内容。如近两年的新高考试题、权威的模拟试题、高水平的原创题等。

其次,要合理安排训练时间,有计划地推进。鉴于2021年高考卷的阅读量加大、主观题难度加大,提升答题速度非常有必要。要在保证阅读质量和答题质量的前提下,通过训练提升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答题速度。在训练前期,学生对各类陷阱不熟悉,答题速度慢是正常的。教师应该以学情为起点,以目标为终点,中间搭建几个“台阶”。先让学生熟悉各类陷阱,然后精选试题,使学生在训练中熟悉各类陷阱,提高答题准确率。当学生的答题准确率达到一定百分比的时候,就可以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此基础上进行限时训练。

最后,精练必须与精讲相结合。教育心理学认为,反馈能够增强学习效果。学生在训练中遇到的问题,产生的困惑,都要通过教师的精讲来解决。如果只练不讲,训练的效果会大打折扣。试题的精讲还要考虑学生的答题情况,务必要突出重点,直达疑难。既不能面面俱到,不分轻重;又不能蜻蜓点水,粗枝大叶。教师在精讲的时候,要将试题的错误类型与命题陷阱对应,最好细分到“二类陷阱”这一级上,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唯有在精练的基础上进行精讲,才能使备考更高效,从而走向成功。

本文的创新点是细化了信息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二类”陷阱。这些“二类”陷阱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归纳出来的,具备一定的可操作性。当然,其他的一些“一类”陷阱,也可以细化出“二类”陷阱,限于篇幅,笔者不再一一赘述。此外,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会存在更多变式,教师需要灵活运用以上的“二类”陷阱。

笔者总结上述“二类”陷阱,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信息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这些“二类”陷阱未必能代表全部。相信一线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够归纳出更多、更完善的“二类”陷阱。

猜你喜欢
网络文学陷阱选择题
数列选择题精选精练
例说速解选择题的几种有效方法
对待网络文学要去掉“偏见与傲慢”
网络文学竟然可以这样“玩”
网络文学趋向“一本正经”
揭秘网络文学
十种妙招握在手 破解选择题无忧
陷阱
陷阱2
陷阱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