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前顾后”细总结,“有的放矢”赢高考
——2021年新高考Ⅰ卷信息类文本阅读多维解析及2022年备考策略

2022-12-27 14:44新疆赵彦秋祝振全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2年3期
关键词:莱辛诗画观点

新疆 赵彦秋 祝振全

(作者单位:新疆乌苏市第一中学新疆哈密市第二中学)

高考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的考查方式一直处于稳中有变的阶段,命题者需紧跟时代步伐,不断优化考查方式。2017年全国卷第一次出现非连续性文本阅读,2020年新高考卷的现代文阅读Ⅰ又将对论述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考查综合为对信息类文本阅读的考查,2021年新高考Ⅰ卷现代文阅读Ⅰ也延续了这种命题方式。《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提到的“掌握利用不同媒介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学习运用多种媒介展开有效的表达和交流”,正是这一类题目的命题依据。这类试题更加注重考查考生的思维过程,突出考查阅读理解、分析和概括、逻辑推断、语言表达等关键能力。信息类文本阅读也对语文综合性与实践性的考查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下面,笔者以2021年新高考Ⅰ卷现代文阅读Ⅰ为例,对信息类文本阅读进行多维解读与分析,从而助力高三备考,做到“有的放矢”,赢取2022年高考的胜利。

一、材料内容和价值分析

1.材料内容

2021年新高考Ⅰ卷信息类文本阅读板块以非连续性文本的形式考查。以德国学者莱辛在其著作《拉奥孔》中提出的“诗画异质”说为中心话题,选用两则与诗画审美鉴赏相关的材料作为设题情境,属于学科认知情境和社会生活情境。材料一摘编自朱光潜的《诗论》,作者结合个人理解,从产生的缘由、推论的过程到得出的结论,对莱辛的“诗画异质”说进行了深入阐释;同时,配有图片,图文并茂,易于考生理解。材料二摘编自钱钟书的学术论文《读〈拉奥孔〉》,作者在提出莱辛的“诗画异质”说后,列举了中国古人对诗画关系的一些看法,以进行对照比较。两篇选文观点明确、文脉清晰、论述严谨、材料丰富,适合用作高考命题材料。

2.核心价值

该板块试题引导考生通过阅读两则材料,对美学领域中的“诗画异质”观点有初步的了解,从而得到美的浸润,接受审美教育,提升审美能力,并深入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自信。

二、命题形式和考查能力

1.命题形式

就命题形式来看,2021年新高考Ⅰ卷现代文阅读Ⅰ设置三道客观题和两道主观题,分值共计19分。客观题整体上注重考查考生从文本中获取与加工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文中信息进行逻辑推理与判断的能力。第4题“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重点考查考生分析文本论证思路的能力。第5题“嵇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重点考查考生结合材料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的能力。

2.涉及的考点

该板块试题涉及的考点:

第1题,理解和分析材料重要信息;

第2题,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

第3题,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关系;

第4题,理解把握文章内容、论证结构和论证层次;

第5题,运用文中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试题特点

信息类文本阅读试题有以下特点:

1.试题的开放性及考查的灵活性增强

如第5题,题干中给出他人看法,让考生据此提出自己的见解。题干内容并未在原材料中直接体现,题目灵活性更强,开放性也更强。考生需要综合理解材料的关键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作答。对考生来说,只有深入文本才能得出独到的见解。这在很大程度上凸显了高考的选拔功能。

2.更加注重对文意的理解、对文章的整体把握

如第4题,让考生分析文本的论证思路。题目考查考生梳理文章脉络和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突出考查考生的分析整理能力。

3.侧重推断能力的考查,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如第3题,考查考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考生无法从原文直接得出结论,因此,需要在充分理解文本概念的前提下,对选项内容分析鉴别推断。这种考查形式与过去全国卷的考查形式相比是一个比较大的创新。

整体来说,信息类文本阅读试题更加注重对思维能力的考查,更加注重试题的综合性和应用性,这反映了未来高考命题的趋势,也是今后高三备考工作的重中之重。

四、答题技巧

信息类文本阅读的内容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文本主要选自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或重要课题成果。解答此类试题要掌握信息类文本阅读的答题技巧,明确答题方法、技巧,方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针对此类试题,笔者以2021年新高考Ⅰ卷现代文阅读Ⅰ为例,从以下方面讲解答题技巧:

1.梳理思路,读懂文本,把握作者观点

整体分析文本内容,把握作者观点,梳理各文段之间的逻辑关系,这是解答信息类文本阅读试题的首要环节,有助于准确概括材料的论证思路。把握观点时通常要注意文章标题及文章开篇、结尾、中间出现的观点句、总结句、议论性语句,以及针对话题的带有明确表态性质的完整的判断句。梳理各段大意,便于更准确地完成主观题第4题。

首先对材料一的内容进行梳理:第①段,莱辛提出“诗画并不同质”;第②段,介绍拉奥孔的故事;第③段,莱辛发现雕像《拉奥孔》与史诗记载的拉奥孔有所不同,因此提出“诗画异质说”;第④⑤段,具体解说雕像《拉奥孔》和史诗记载的三处不同;第⑥段,莱辛的结论是“图画和诗所用的模仿媒介或符号完全不同,图画用存于空间的形色,诗用存于时间的声音”;第⑦段,作者侧重阐释“画只宜于描写静物”;第⑧段,作者侧重阐释“诗只宜于叙述动作”;第⑨段,辩证提出“图画也可以模仿动作”“诗也能描绘物体”;第⑩段,转述莱辛的观点作为结论:“图画叙述动作时,必化动为静,以一静面表现动作的全过程;诗描写静物时,亦必化静为动,以时间上的承续暗示空间中的绵延。”

再对材料二的内容进行梳理:第①段,先点出莱辛的“诗画异质”观点,然后列举我国古代提出的类似的观点;第②段,莱辛认为,“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雕塑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所画出、塑出的不可能超过一刹那内的物态和景象,绘画更是这一刹那内景物的一面观”,进一步阐释莱辛的观点“绘画只表达空间里的平列,不表达时间上的后继”。

从整体来看,材料一主要阐释莱辛的“诗画异质”观,①—③段阐述这种观点产生的缘由,④—⑥段是观点的推论和结论,⑦—⑩段是作者结合个人理解对莱辛观点做进一步阐释。材料二先引出莱辛“诗画异质”观的主要论点,然后列举中国古人对诗画关系的研究与讨论,借以照应莱辛的观点。

2.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关系

第3题考查论点与论据的关系,第4题在考查论证思路时也考查了论证方法。因此,答题时要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之间的对应关系。论点和论据是通过论证组织起来的;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论证解决“怎样证明”。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类比论证、假设论证等。

文本中材料一⑦⑧两段用到了举例论证和假设论证,论证“画只宜于描写静物,诗只宜于叙述动作”;⑥⑨两段使用引用论证,直接引用莱辛的结论进行说理;材料二第①段列举晋代陆机、宋代邵雍的例子说明中国古人也浮泛地讲过诗画关系;第②段通过引用唐代传说的例子、宋代沈括的言论和徐凝的诗对莱辛的观点加以阐释。

3.客观题要仔细比对原文,辨析错误项

做客观题时,应在通篇阅读文章内容、把握文本重要信息的基础上,依次迅速定位每个选项对应的文章内容,加以比对辨析。对于考查文本内容理解的题目,要比对特殊词语,如表范围、程度、时间、指代、关联、是非等词。对于论证分析和文意推断题,要比对逻辑关系,如因果、条件、假设、递进、并列、转折等关系;比对依据和结论,可以采用排除法和直选法相结合的策略,准确判断。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选项转述力度较大,需要对文本相关信息进行筛选整合,厘清隐性信息,才能精准选出答案。一般来讲,每个选项会有两到三个重要信息点,陷阱往往会设在这些地方。因此,阅读选项时,要把注意力放在重要信息点上,逐项仔细对照原文。答题步骤为审读题目—对应原文—比对信息—判断正误。

第1题A项中的重要信息点有“质疑”“诗画同质”“第一人”“近代”“广泛影响”。比对原文第①段“直到莱辛才提出丰富的例证,用动人的雄辩,说明诗画并不同质”。原文只是说莱辛用丰富例证“说明诗画并不同质”,没有说明他是“质疑”的第一人,所以A项于文无据。第2题的错误选项都存在曲解文意的情况。A项,材料一第⑧段说“诗只宜叙述动作”,并不能说明“高明的绘画也不如诗歌来得生动和明白”。B项,材料一第⑩段说“图画叙述动作时,必化动为静,以一静面表现动作的全过程”,所以后人根据画作是可以推想出所画对象动作的过程的。D项,比对材料二,选项“后人关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其实没有道理”与材料二中举沈括质疑唐代传说的例子并没有关联。

4.主观题要审清题目要求,精准规范写全要点

对于“论证思路”类试题,答题时尽量使用“首先”“其次”“再次”“接下来”“一方面”“另一方面”等词语,对文本内容进行梳理与提取,适当分析文本的论证结构、论证方法和论证角度,对涉及文本论题、论点、分论点、重要判断和论据、结论、各段首尾句、过渡句、蕴含段落大意的关键句等重要语句进行归纳、提炼和概括,有时也可直接引用;对第5题这种开放性的主观题要透彻理解并灵活运用文本观点,如莱辛的“诗画异质观”,深入探究文外材料,如嵇康诗“目送归鸿,手挥五弦”,顾恺之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的内涵,把握文外材料与文内观点的对应关系,规范作答。

五、备考策略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知识获取能力群”提到了阅读理解、信息搜索、信息整理等方面的能力。信息类文本阅读能力也是高考语文考查学生的关键能力之一。因此,在备考时要了解考查要求,明确考点,关注题型的变化,掌握相关的答题技巧,培养阅读能力,重视思维和表达能力的训练。

1.培养学生多领域跨学科阅读,整体提升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信息类文本阅读中,文本中会出现一些专业词语和生僻概念,由这些陌生概念又衍生一些超出学生认知范围和生活经验的信息,那么信息的比对、判断以及观点的推判就是对学生的信息素养发起的挑战。因此,教师在高三备考中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克服畏难心理,还需要引导学生在时事评论、艺术理论、信息科技、政治军事等领域大范围阅读,不断提升跨学科领域理解、判断、处理信息的能力。

2.适当掌握逻辑推理知识,重视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训练

信息类文本阅读中的信息筛选、提取、整合是理解和分析文本内容的基础,也是客观题设置的着力点。只有比较熟练地掌握基本的逻辑推理,如概念、判断、推理、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等知识,才能在答题时精准辨析选项的概念,如理解是否周密、判断是否准确、推断是否合理、转述是否正确,才能明辨正误,正确作答。同时,备考时一定要重视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训练。思维能力主要体现在对文章信息的捕捉把握、理解分析、筛选提炼、疑点辨析等;表达能力主要体现在词语的选择、句子的组织与整合、语言的准确与简明、答案的条理等。教师要在有针对性的训练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3.关注敏感点,了解易错点,及时梳理总结

作答信息类文本阅读题,要熟知客观题常见的设题陷阱,如偷换概念、无中生有、曲解文意、因果倒置、过于绝对、张冠李戴等。在此基础上,关注各选项中的敏感点,如关联词、限定语、绝对化表述等,在教师讲评后,学生要对信息类文本阅读所涉及的文本知识、命题角度、设题误区、干扰项的类型等进行总结,查看自己的失分原因是否存在以下情况:

①粗心大意导致失误;②对核心概念理解不当;③对选项内部逻辑层次识别不清;④比对原文时,不能准确定位差异区间;⑤阅读信息不准确,找不到与原文对应的信息;⑥筛选信息不全面,缺少对信息的整合和概括。

精准定位知识和能力的短板,及时梳理总结,有针对性的改进。

4.教师对学生的解题误区进行个性化指导

教师要根据学情进行指导,对客观题较弱的学生,指导其熟悉试题的命制规律,明确题目要求,把握选项设置的特点,掌握选项常见的错误类型;针对粗心大意的学生制定文本阅读策略,如圈点批注重要词、关键句,提醒关注文本细节,积累设题误区相关知识;对概念不清、理解不当的学生定向训练对文本核心概念的宏观把控能力,同时积累一些常用术语;对整体较弱的学生指导其阅读文本,抓住重点,提炼有效信息,掌握高效阅读的方法技巧,具备高效阅读的能力。

5.训练快速阅读能力,处变不惊,积极应对

近几年,高考试题的阅读量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因此,师生在备考时还要注意训练快速阅读和捕捉信息的能力。要能够快速整合信息,还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面对不同题型、陌生文本处变不惊,从容答题,积极应对考题变化。

最后,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总结了如下口诀,以期为即将参加2022年高考的学子解答信息类文本阅读试题提供一些参考:

梳理文本一点通,了解各段之内容。

熟悉考点你我它,不惧题型之变化。

认真审题心中背,明确考查之范围。

仔细比对甄一甄,熟知设题之陷阱。

厘清思路画一画,规范精准后作答。

及时总结心要到,全面备战赢高考。

猜你喜欢
莱辛诗画观点
观点
诗画
业内观点
新锐观点
多元化文化视角下的多丽丝·莱辛小说研究
观点参考
诗画话
诗画话
诗画话 丁聪配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