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 祝振全
众所周知,艺术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只有紧贴生活绘制的艺术,才能历久弥新,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因此,若想高考考场作文出类拔萃、获得优异成绩,素材的选择尤为重要。然而如何选择材料,又成为众多高三学生写作备考时较为棘手的问题。其实,只要善于发现,勤于动脑,便会在生活中发现素材。下面,笔者从七个方面来谈一谈高三一轮作文复习该如何选择与运用素材。
俄国作家别林斯基曾说过,一切东西,在自己的位置上、自己的范围内,都是伟大的。每一个人的人生经历只有在自己的范围内才具有意义、力量和现实性,一旦跨入他人的范围,就变成了幻影:有时可笑,有时可憎,有时则可笑和可憎兼而有之。因此,学生在选择作文素材时,大可不必舍近求远,舍弃熟悉素材而选择冷门素材。这样可能因选择不当使文章显得不伦不类,不仅达不到写作目的,还会贻笑大方。
一般来说,熟悉的事物描写起来才更真实。对学生来讲,最熟悉的莫过于自己的学习生活。因此,在一轮作文复习时,作文训练时多选用最熟悉的学习生活中的事件作为素材,不失为上上策!
比如,一学生在作文《这,才是成熟的模样》中这样写道:
我掉下了眼泪:“老师,我错了。我不应该因为一次摸底考试的失利,就打退堂鼓!我一定会努力,明年,您就等着我高考的喜报吧!”
“孩子,你终于成熟了!真正的成熟,不是外表上的成人化或随意做出决定,而是内心变得强大,愈挫愈勇,每一个决定都经过深思熟虑。这才是成熟的模样!”
当时,望着班主任信任的目光,我笑了。今天,坐在高考的考场上,面对作文题,我再次笑了。
读完之后,你是否一下子就被作者极具吸引力的文字带回到曾经熟悉的校园学习生活之中?运用熟悉的学习生活素材,很容易在无形之中给人一种熟悉、真实的感受。
有人说,家庭生活是人生旅途中的加油站。在作文中,学生完全可以将家庭生活中的事件当作写作素材。从自身的家庭生活出发,深入挖掘,洞察家庭生活背景,审视家庭生活关系,反映家庭生活道理,抓住家庭生活中的人、事、情、理,运用文字,酝酿描摹,加工提炼,最后连缀成句、成段、成篇,恰到好处地将其融入平时的作文里,作文会更具真情实感。
比如,一学生在作文《这,才是成熟的模样》中这样写道:
“爸!你看我这打扮,成熟吗?”小梅自信满满地盯着爸爸问。
“闺女,你快成熟了!”爸爸微笑着说。
“爸爸,你这啥意思?到底是成熟,还是不成熟?”小梅急切地追问。
“哦,闺女还不满意哦,那就是有一点儿成熟了。”爸爸和蔼地说。
小梅骑上电动车走了,奔向离家30里的马山村。听文教局说,那里急缺教师。
简单的父女对话具有一种浓郁而又温馨的家庭生活气息。文章整体基调轻松和谐。虽然语言显得有点稚嫩,但瑕不掩瑜,小梅的行动展现了她“成熟的模样”,这也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社会生活是创作的基础。它无奇不有,无有不新。我们所生活的社会时时都在变化,月月都在发展。学生在写作考场作文时,可以从“社会生活”这个信息源中选择一些新颖的素材,真正做到“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比如,一学生在作文《展有为青年之风华》中这样写道:
看今朝,这是在巩固脱贫战绩、致力乡村振兴、防控疫情蔓延,伟大的时代召唤当代青年敢做有为。“你问我为什么会到乡村来,有些事情总得有人去做,有些青春总得在遥远的乡村秀一秀,年轻人的态度就是乡村的未来。”你是否还记得那个用诗一样的年华践行“不获全胜,决不收兵”承诺的年轻女孩?还有那个看似柔弱,却能掷地有声,发出“愿以吾辈之青春,守护这盛世中华”呼吁的援鄂医疗队队员张静静。虽然她们带着对这个世界最深的爱恋离开了我们,但是她们的心语激励了更多有为青年接过接力棒、继续冲锋陷阵。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你我都是参与者,也都是见证者。作者选用的素材,如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疫情防控,以及在此所涌现出来的社会新青年,时代新青年,都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历史是沉重的,更是厚重的。其厚重性往往表现在一片土地的沧桑变迁、一个民族的盛衰兴亡、一个集体的跌落起伏……如果我们能够在作文中有效地选择并巧妙地利用好一些历史生活素材,会使文章的底蕴更为丰厚。
探究历史生活,可以追根溯源;回望历史生活,可以鉴古知今;学习历史生活,可以展望未来。高考作文一轮复习备考中,学生应及时归纳总结历史生活素材,这样临考时才能游刃有余,让历史生活素材为自己的作文服务。
比如,一学生在作文《身披过往,脚踏前方》中这样写道:
纪念历史,明晰往日之来路。当我们回头望向岁月的长河时,常被先辈们披荆斩棘、乘风破浪的故事所打动。1915年9月,《青年杂志》创刊,后来改名为《新青年》。它的出现,为在黑暗中彷徨的中国指出一条通往民主与科学的道路;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为中国革命的胜利点燃了火种;1978年12月,一次历史性的会议,一个推行改革开放的决定,照亮了中国的快速发展之路。这一个个日期在我们的脑海中依次浮现,时至今日,曾经一位位有识之士的声声呐喊,仍在我们耳畔回响,令人久久不能忘怀。他们曾处黑暗的时代,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奋力追逐光明;他们曾处于雾气弥漫的十字路口,在无畏迷茫的勇气中,他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如今,黑暗的日子过去了,浓厚的迷雾消散了,神州大地上阳光普照。
作者不仅能将历史生活中的事件和人物信手拈来,还能运用自如,足见其文学素养和文字功底积累之深厚。
所谓“小人”,即小人物,身边的平凡人、普通人。写作时选用小人物生活素材,更贴近平凡人的生活,可以以小见大,见微知著。每一部作品里的小人物,虽都是芸芸众生,但都或可圈可点、可歌可泣,或可悲可怜、可恨可叹。选择小人物生活素材,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
在文学泰斗——鲁迅先生的多种作品里,小人物生活素材的选用比比皆是。比如,愚昧无知为儿治病,购买沾染革命者鲜血的馒头的华老栓;迂腐潦倒而又死要面子活受罪,满口“之乎者也”的孔乙己;狭隘保守愚昧无赖而又独具“精神胜利法”的阿Q;勤劳善良终被封建礼教吞噬的祥林嫂;始终微笑徒手请命而惨遭反动派毒手的刘和珍……正是因为先生在文章里以无数处于生活底层的小人物的生活为素材,读者才能够从这些文章中真正解读到那个不为人知的黑暗的社会大环境,以及当时社会中千千万万人悲惨的命运。
比如,一学生在作文《老杨小胡面店》中这样写道:
封城的日子终于结束了,街面恢复了往日的热闹。今天来吃面的客人依旧很多。“快快快!”老杨忙得四脚朝天,小胡便在一旁给他打下手。“喂喂,油放多了!”“这个汤太咸了,你放了多少盐?”厨房里传来了老杨责骂小胡的声音,被责骂的小胡没吭声,站在一旁任凭老杨数落。虽然有老杨这个大师傅在,面店的生意不成问题,但看着不成气候的徒弟,老杨有些着急了。这天,顾客不如往常那么多,老杨洗好了锅、烧好了水,正打算给徒弟上课,却瞥见小胡坐在餐桌旁剪纸。老杨窝着一肚子火:“在干嘛呢?还不快来擀面条!”小胡对着老杨撇撇嘴,似乎想说什么,但终究把话咽了下去。
疫情之后的生活气息怎么写?本文作者善于就地取材,抓住了一个面店中的两个小人物,以此入文,寥寥几行文字,烟火气满满,生活气浓浓。尤其是对两个小人物的刻画和描摹,生动形象。为了做好生意、做活生意,老杨辛勤之余恨徒弟不成器,小胡心系面店意图剪纸创新,两位主角就这样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
“伟人”通常指那些功绩卓著、受人尊敬的人。他们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在某个领域,通过自身和团队的不懈努力,获得了普通人无法企及的成就,这些成就对当时或者后世都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对国家、民族乃至全人类都是有益的。比如,共产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带领中国人民缔造新中国的毛泽东、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这些伟人,我们耳熟能详。作为考生,为了增强文章写作的说服力,可适当科学、客观、公正地运用“伟人”生活素材。
比如,一学生在作文《千面承华夏,万载铸国魂》中这样写道:
毛泽东同志意气风发,心怀天下。这是中国面孔的气度。他少时立志,以天下为己任。他的诗词磅礴大气,正如他本人,领导中国共产党一步一步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带领人民走向红日初升的全新的中国。遇到敌人他霸气无畏,进行国家建设他果敢自信,面对百姓他温暖真诚……时代的千锤百炼铸就了一位有血有肉的伟人。这就是中国面孔,这就是国魂的气度。
毛泽东同志这个“伟人”生活素材,这张具有典型性的中国面孔,为世界所震撼。同时,也正是在数张如毛泽东同志这样的伟大面孔的带领下,中国人民不仅“站起来”了,也“富起来”了,更“强起来”了。如此使用“伟人”素材,文章也更显大气。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一学生曾在自己的作文中这样写道:
英雄是历史的标记,在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历史中,都不乏英雄人物。英雄已经成为国家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他们印证了舍身取义的真谛,诠释了视死如归的气概。他们的事迹犹如天空中的启明星,指引着一代代的中华儿女,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国人民;成为中华民族一座座宏伟的精神丰碑,永世流传,没有英雄就没有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
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在现实生活里,我们虽然是小人物,但都有成为英雄的机会,并且也应该学习英雄的精神并以其为榜样;在考场作文中,学生可以用笔尖书写英雄,用文字歌颂英雄,以此达到崇尚英雄、尊重英雄的目的。当我们面临大灾大难时,应该铭记为守护一方安好而无私奉献的英雄人物;当我们岁月静好时,更应该铭记那些曾为国、为民捐躯的英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