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 田举峰 安凤霞
法国诗人布瓦洛说,只有真才美,只有真才可爱。话虽如此,但很多时候,大多数学生的作文里仍缺少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情感、真实的表达。在实际教学中,广大教师探求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分数,关注作文的提分技巧,但却忘了苏轼曾经说过:情发于中,言无所择。意思是:当人们内心受到触动,灵感的闸门打开时,虽然措辞会有些许不当,但真实感受依然灼灼动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要求:“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理解文化多样性。”从这个要求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作文教学必须重视引导学生对“真实”的认知、理解、探寻和表达,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在高考作文写作中真实地表达自己的生活和情感,使高考作文脱颖而出。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说过,真实比虚构更陌生。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诗出自王维的《使至塞上》,通过这句流传千古的名句,读者能够感受到塞外风光的奇特、壮丽。那么,“烟”是如何呈现“直”的状态呢?这“直”字似无依据,但放下书本细想,倒像是真见了这景似的。如果找其他字替换,好像也没有更合适的了。只有到过大漠的人才会明白,大漠无风时,青烟自然直上;长河如带,才更衬得落日浑圆。可见,在文字中回归真实,需要学生拥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和合理的逻辑理解能力。
“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这句话极力描述了所遇之人的美好,然而更多时候却被看作是情感作用下的“视盲”表现。其实,这里包含了极其重要而奇妙的科学知识:
自然界中有很多生物可以发光,比如萤火虫、一些水母、鱼类、鳞虾等。早在上个世纪,科学家们就发现,有生命的物体其实都能发出色谱不同或强度有别的彩光。这些彩光被称为“生命辉光”,但却不能为人的肉眼所见。
1911年,英国华尔德·基尔纳医生通过双花青素染料刷过的玻璃瓶观察病人的治疗情况时,意外发现在那些裸体病人的体表出现了一圈约15毫米厚的光晕。此后数十年,科学家们不断地对“人体辉光”现象进行观察和研究,发现“人体辉光”的强度和色彩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手指尖发出的光比虎口发出的光强,虎口发出的光又比手心发出的光强;胳膊、腿、躯干的“辉光”亮度一般都会比手脚要弱;“辉光”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强,但中年以后“辉光”会呈减弱趋势,所以青壮年的光晕比老人和婴儿更明亮;此外,体质强壮的人发光强度也大于体质较弱的人。人在生气时,“辉光”的颜色会加深并且转为红色,恐慌时则会转为蓝白色,所以“怒火中烧”“面如土色”等成语可以说是一种写实。相爱的两个人的“辉光”会向对方延伸,彼此交织在一起,由此可知,“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一句并不完全是文艺夸张或者浪漫想象,而是涉及真实的自然知识。
综上,笔者认为,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地认识真实的自然,开拓审美视域。真实美妙的自然,是我们文字天赐的绮衣。真实地呈现自然本身的美,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为文不关教事,虽工奚益;为文揣摩世好,是文无品。文章的功用一定是反映真实的社会现象和生活。历史需要记录,往事需要回忆,未来需要畅想,而文字便是载体。然而,很多学生认为,自己的日常生活非常简单,好像除了学习便没有其他了。于是乎,简单、重复的生活场景在文字里不断出现,这样的文字又如何生动、有趣?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关注社会现实,才能让作文更有可读性,尤其是面对高考作文题时,考生如果脱离社会现实,便无从下手。以2021年新高考Ⅰ卷为例,作文材料关注“体育之效”、强与弱的问题。虽然题干从字面上看和教育有关,但这里针对的是“体魄”和“力量”,“教育”和“发展”。如果考生仅囿于学习和学校,不能理解并联系国家教育政策的思想和方向,就很难对这一命题进行深入的解读。我们再来看2021年全国乙卷,作文针对理想的追求与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及其关系进行设题,涉及古人对这一问题的解读,以及对当代青年的启示。如果学生仅以学习体验来解读这一命题,显然难以深入。因此,只有广泛地认识社会现实,有意识地突破我们的选材范围和年龄认知范围,才有可能让写作走向深刻。
简媜说,四月的天空如果不肯裂帛,五月的袷衣如何起头?作品内容反映时代、反映社会,彰显的是文字的社会价值。尽管我们不断强调《掩耳盗铃》《皇帝的新装》是寓言、童话,却没有人认为这两个故事是完全虚构的,反而叹服作者描述真实的巧妙手段,让我们看到了深刻的社会现实。因此,教师在高考作文备考中需要引导学生关注更广泛的社会现实。
细节决定成败。笔者认为,这句话在作文写作中也同样适用。一般来说,没有细节的作文,不是“大”而“空”,便是“枯”而“干”。细节里包含着情物的灵性和光影、时间的过去和未来、阅尽人生的感叹和哲理。如果没有“排出几枚大钱”的细节描写,孔乙己就只有可憎而没有可悲;如果没有“晴天穿靴子、带雨伞”的细节描写,别里科夫便只有可恶而没有可怜。这些细节充实了文章内容,让人物形象变得立体,让哲理从幽微走向清晰。如简媜在《落葵》中所写:
所以好花需配以好瓶,置于厅堂中最好的位置,又讲究地铺设娟秀的桌巾作为底衬,如此才放心赏花。这固然是人的本性,精心去实践一份美,但牵涉的细节有些非人能控制。
小处瓶花如此,扩及人情世故亦是如此,往往可得者十分不及三,美无法圆满地被实现,人也在缺憾中惊心度日了。
这一段文字令人心折之处,便是我们无法从中辨清是哲理在说明细节,还是细节在说明哲理。当细节和哲理互证之时,便实现了生命的成长和文字的成熟相与为一了。
关注细节的真实,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如西奥·德莱塞在《我的梦中城市》中写道:
我有一次看见一个可怜的、一半失了神的而且打皱得很厉害的小小缝衣妇,住在冷街上一所分租房子厅堂角落的夹板房里,用着一个放在柜子上的火酒炉子在做饭。在那间房的四周,也有着充分空间可以大大地跨三步。
“我宁可住在纽约这种夹板房里,不情愿住乡下那种十五间房的屋子。”她有一次发过这样的议论,当时她那双可怜的没有颜色的小眼睛,包含着那么的光采和活气,是我在她身上从来不曾看见过,也从来不再见到的。
这些外貌、环境、语言和心理上的细节表现了小缝衣妇悲惨的生活处境,表现了“我”内心对小缝衣妇的同情,但同时也彰显了她对生活不息的热望。笔者认为,如果教师的作文教学不能教会学生认识、理解、学习和呈现这些细节,那么就难以让学生在写作中体现出对他人和社会应有的人文情怀。
文生于情,情形于文。我们要抒发真实恰当的情感,并且使其和文字相融,这样才能使别人感同身受。情感随着文字潺湲,在情感真实的同时,还要注意情感抒发的方式要贴合真实的生活。强哭者虽病不哀,强乐者虽笑不和。以高中学段书写“母爱”为例,学生不能再围绕雨天妈妈送的那把伞而纠缠不休,而应该看到更多可以展现母爱的事物。
同时,感情的抒发也应有更丰富的表达方式。我们心中的情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并不是随时会发生,也不是随时会停止,我们要保证它真实地再现在我们的文字中,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我们要保证它抒发时的充实具体,一定要做情与景、与事、与人的融合,而不是为了抒情而抒情。这里我们可以借鉴《孤勇者》的抒发方式:爱你孤身走暗巷,爱你不跪的模样,爱你对峙过绝望,不肯哭一场,爱你破烂的衣裳,却敢堵命运的枪,爱你和我那么像,缺口都一样。这里每一句都是直接抒情,但每一句又都指向可以感知的具体形象和具体细节,这种表达方式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我们的意识形态和观念也越来越丰富,人们对生活、人生、社会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元化。文明的进步以宽容和尊重为上,给予每个生命选择自我的权利和自由。然而,这并不等于我们不需要明辨是非。在学生的成长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与选择,远离似是而非的“毒鸡汤”,与真正的自我同行。高中学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尽可能利他的价值观,在求同中存异,在存异中求同。这样,学生的高考作文才能被主流价值观所认同,才能针对题目进行符合命题要求的有深度的讨论。
高考作文命题紧跟时代热点、联系家国情怀、强调青年责任、主张互利共赢,所以教师的高考作文指导一定要从思想认知上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观点真实正确,是作文的第一生命。保证基本观点的正确,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认同,这样的文章才会更加富有感染力。在观点真实正确的基础上,学生要尽可能地运用自己的语文素养,独树一帜地表达对人生和世界的哲学认知。
怜渠直道当时语,不著心源傍古人。学生希望自己的声音是独特的、不媚俗、不迎合,但却不能刻意地脱离那些应趋同的价值判断。写作本身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寻求趋同的路径,而真实才是大家都认可的价值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