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志军
(武夷学院 组织部,福建 武夷山 354300)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2018年7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归根到底在于培养选拔一批又一批优秀年轻干部接续奋斗。”[1]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审议《关于适应新时代要求大力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意见》时指出:“新时代新使命要求我们切实及早发现、及时培养、源源不断选拔使用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优秀年轻干部,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活力。”[2]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开班式上指出:“培养选拔年轻干部是一件大事,关乎党的命运、国家命运、民族命运、人民福祉,是百年大计。”[3]
做好年轻干部培养选拔是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的战略任务。对于高校来说,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是加强高校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基础,是加快推动办好人民满意大学的重要保障。高校党委要深刻认识培养选拔年轻干部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健全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机制,不断发展壮大年轻干部队伍力量,为新时代高校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从现实需要和长远发展来看,当前高校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主要是:
一些年轻干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不够重视,参与党内政治生活流于形式,政治理论功底不够扎实,政治素质不够过硬。有些年轻干部对错误言行缺乏政治敏锐性、政治鉴别力和斗争精神。少数年轻干部受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不良风气的影响,放松了党性煅炼,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宗旨意识不强。根据有关调查问卷显示,有58.33%的受访者认为高校年轻干部最应加强的是提升“政治意识”[4]。
从整体上看,一些高校对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不够重视,缺乏长远谋划,存在年轻干部总量偏少、储备不足等问题,特别是35周岁以下优秀年轻干部在二层干部队伍中所占比例较低,一些高校二级学院领导班子中符合担任党政正职的年轻干部偏少,高校干部队伍不同程度地存在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等现实问题。通过对山东省全省高校中层领导干部问卷调查后发现,年龄在36岁以上的干部占97.92%,69.68%的受访者认为“本校中层干部年龄偏大”,同时有81.02%的人认为“本校年轻干部偏少”[5]。
“三门”干部在高校干部队伍中不同程度存在,一些年轻干部缺少基层工作经验,工作经历比较单一。特别是缺少艰苦复杂环境的磨砺煅练,心理承受能力比较脆弱,应急处置、驾驭复杂局面、做群众工作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够强,担当作为的底气和吃苦耐劳的韧性不足。通过对高校年轻干部调查研究分析,63.89%的受访者认为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最需要的是提供不同岗位实践机会,另有51.85%的受访者认为工作经验的积累方面不足[6]。可见实践锻炼缺乏是新时代高校年轻干部培养的现实难题之一。
目前一些高校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机制还不够健全,在干部选拔使用上主要是通过公开选拔和达到一定专业技术职称资格提任行政干部等渠道,成长平台和晋升空间不够宽。有些高校在年轻干部培养选拔上还存在重选拔、轻培养以及论资排辈、平衡照顾等现象。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主要局限于学校内部,高校与地方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之间的交流力度不大,选拔视野较狭窄、选拔环境较封闭。根据有关调查研究,发现有47.9%的受访者认为“重选拔、轻培养”是年轻干部培养选拔时的主要问题[7]。
一些高校着眼提升办学层次和竞争需要,偏重于教师队伍建设,在制定相关政策和经济待遇上,向教师队伍倾斜过大。而对于行政管理干部队伍建设重视不够,日常管理中缺乏激励措施,存在行政管理干部工作任务重、待遇低等现象,导致从事行政管理干部工作的吸引力不强,年轻干部队伍存在思想不稳定,工作活力和动力不足等问题。某高校在对年轻干部队伍激励现状调研中发现,对年轻干部激励机制现状持“基本满意”和“满意”的只有三分之一,大部分人员对目前高校激励措施不太满意[8]。
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引起高度重视,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全面加强和改进年轻干部培养选拔,不断培养造就一批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高校事业的可靠接班人。
1.锤炼政治品格
政治品格即政治品行、政治素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年轻干部作为党的事业接班人和服务群众的生力军,讲政治是第一位的,如果不重视政治品格的锤炼,就不能正确理解和执行党和国家的政策,不能及时发现和校正偏差,在大是大非面前缺乏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态度。我们要组织引导年轻干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重要论述,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教育引导年轻干部提高政治站位,坚定政治立场、强化政治意识,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要教育引导年轻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让年轻干部经受严格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把初心和使命落实到本职岗位上、一言一行中,不断提高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
2.加强理论武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学习理论上,干部要舍得花精力,要全面系统学,及时跟进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学习理论最有效的方法是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3]。要组织建立“青年干部读书班”“青年读书会”等,引导年轻干部多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经典著作,经典论述等,努力学好“必修课”、练好“基本功”。特别是要精研细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二、三卷),以及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在河北正定以及在福建厦门、宁德、福州等地工作期间的系列采访实录,让年轻干部从中学习领袖精神,不断汲取政治营养,筑牢信仰基石。
3.筑牢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理想信念不坚定,不相信马克思主义,不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上不合格,经不起风浪,这样的干部能耐再大也不是我们需要的好干部。”[9]我们要积极选派年轻干部到各级党校、行政学院以及有关培训机构进行党的政治理论学习,系统接受党性教育,强化信念宗旨意识。要加强对年轻干部的政治引领,改进年轻干部培训班办学方式,切实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注重跟踪培训考核,做好在培训中考察识别干部。要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用好红色资源,全覆盖组织年轻干部到老区苏区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参观学习,使年轻干部在感悟党的历史中接受精神洗礼,扫除思想灰尘,增强政治“免疫力”,进一步坚定信仰追求,始终牢记初心使命。
4.增强规矩意识
“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10]人不以规矩则废,家不以规矩则殆,国不以规矩则乱,全面从严治党,需要铁的纪律。没有严格约束和严格执纪,我们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就会沦为一句空话,就不可能把党管好、治好、建设好。我们要教育引导年轻干部增强纪律意识和规矩意识,不断增强遵规守矩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干任何事情都要想到规矩“标尺”、纪律“戒尺”,自觉用规矩标尺衡量自己的言行,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立德树人、师德师风的模范,做新时代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学校的实践者和推动者。
1.注重日常发现
韩愈《马说》有云:“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识才用才,首先在于发现人才。我们要运用好日常推荐考察、蹲点调研、专题调研等手段,全面了解掌握年轻干部分层分类比较、师生群众口碑、社会反映等信息情况。坚持全程跟踪管理,与专项考核、年度考核、任期考核、表彰奖励、监督检查等工作有机结合,了解和掌握年轻干部的日常表现及在重大事件、重大关头、关键时刻的表现,逐人建立成长纪实档案。对新发现的优秀人选,及时纳入视野、补充进来,对不合格的年轻干部及时调整出去,动态做好优秀年轻干部“数据库”。
2.加强内部挖掘
“没有无用的人才,只有不合适的岗位”。有时与其花大量精力、花重金去外部招聘引进,不如在内部重点培养有潜质的干部人才。我们要注重掌握和发现一批在本校重大活动、重点项目、省级课题、国家课题等教学科研实践中涌现出的有发展潜力、有培养前途的优秀年轻干部,并大胆使用起来。要注重从本校中已担任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者三年以上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获得博士学位的优秀人才中提拔使用一批年轻干部。要建立“师带徙”机制,为每位年轻干部安排一些党性强、业务精的老干部进行结对帮扶指导,更好地传授工作经验,答疑解惑,促进年轻干部快速成长成才。
3.创新工作机制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人才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高水平的师资人才队伍是实现高校跃升发展的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我们要采取多种方式,广开进贤之路,不断拓宽干部人才特别是优秀年轻干部人才的来源渠道。一是加大引进,大力组团开展“筑巢引凤”“招贤纳士”活动,招聘引进一批紧缺急需人才。二是创新引才方式,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采取顾问指导、短期兼职、对口支援、“候鸟服务”、项目合作、二次开发、“飞地引才”等方式,从域外柔性引进人才或团队。三是公开选拔,面向社会优秀人才,考试录用一批年轻干部人才。四是竞争上岗,在本单位本系统内部报名参与角逐,择优选拔一批年轻干部人才。五是破格提任,针对特别优秀,工作特殊需要的年轻干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可以大胆选拔使用一批。
1.在强化培训中提升能力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我们队伍里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11]我们要教育引导年轻干部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要围绕立德树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实施“十四五”规划等一系列部署,分类分级开展专业化能力培训。要积极选派年轻干部参加各类菜单选学、业务短训、专业化机构跟班培训,不断弥补知识弱项、能力短板、经验盲区,推动年轻干部开阔视野、拓宽思路。要定期举办“青年大讲堂”“青年干部沙龙”、主题讲坛、专题讲座等,加强思想交流、业务交流,促进年轻干部不断更新观念、掌握专业方法、增强履职能力,成为胜任本职工作、适应学校事业发展需要的行家里手。
2.在基层历练中砥砺品质
习近平同志在与中央和国家机关到省区市交流任职干部培训班学员座谈时强调,“地方尤其是基层一线是领导干部了解实际、向广大群众学习的好课堂,也是领导干部磨练作风、提高素质的大考场。”[12]习总书记年轻时在延安梁家河村插队7年,与基层群众建立了真挚深厚的感情,在基层一线的生动实践中获取智慧和养分,练就了过硬的为民服务本领。年轻干部扎根基层,就如同正在成长的小树苗,只有根扎得深、扎得稳,才能不畏严寒酷暑,不惧风吹日晒。我们要贯彻落实“四下基层”制度机制,引导年轻干部到学校疫情防控、教学科研、学生管理等基层一线开展专题调研、情况调查、跟班学习,密切与基层师生联系,了解掌握实情,接好地气。要选派年轻干部到乡村振兴、脱贫攻坚、重大项目挂职任职以及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参加对口支援、科技服务团等工作,在改革发展主战场、维护稳定第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前沿锤炼能力。
3.在艰苦环境中磨炼成才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古往今来,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磨炼干部的品质,考验干部的毅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后备干部要注重在艰苦岗位、复杂的环境中去锻炼、识别。铺‘路子’不如压‘担子’,这才是培养干部的好办法。”[13]我们要引导年轻干部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走出“温室”,到矛盾比较多、任务比较繁重、环境比较艰苦的地方,接一接“烫手的山芋”,当一当“热锅上的蚂蚁”,让年轻干部在重大任务、重点工作和重大活动中培养煅炼,促进其增长才干,提升能力。要注重选派年轻干部到重要岗位、关键岗位、正职岗位上进行真枪真刀磨砺,让他们打一打硬仗、扛一扛重活、攻一攻难关,在摸爬滚打中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抗压能力,真正提高处理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练就出一身真功夫、真本领。
1.抓好教育管理,戴好“紧箍咒”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干部是选出来的,更是管出来的。严管就是厚爱,是对干部真正负责。”[14]从严管理干部就好比选种育苗,再好的种子撒到地里,如果没人浇水施肥、修枝剪叶,也难以茁壮成长。我们要利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专题交流研讨等方式,不定期举办干部监督管理相关法规制度培训,提高年轻干部依法行政能力和遵纪守法观念。组织年轻干部到廉政教育基地、职务犯罪监狱现场实地学习,深刻接受警示教育,让他们知敬畏、懂规矩、守纪律。要发挥制度作用,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出国(境)审批、社团兼职、提醒函询诫勉等有关制度,切实做到用制度管人管事。
2.坚持动态监督,开启“探照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干部经常性的管理监督,形成对干部的严格约束。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这是一条铁律。组织上培养干部不容易,要管理好、监督好,让他们始终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警觉。”[13]加强对干部的动态监督不仅是约束,更是对干部的保护。近些年来,一些干部因治家不严、交友不慎走上了犯罪道路,教训十分深刻。我们要延伸监督的领域,充分运用网站、举报箱、举报电话等方式,加强对年轻干部“八小时以外”的监督了解,教育引导他们进一步纯洁社交圈、净化朋友圈、规范生活圈。要建立健全全程跟踪制度,运用日常考核、专题调研等结果,每年对其表现情况作出结论性鉴定,提出成熟度意见,并加强分析研判,为选准用好优秀年轻干部提供参考
3.加强沟通协作,打好“组合拳”
要建立干部监督协作配合机制,构建大监督工作格局。探索建立年轻干部工作监督协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纪检监察、组织人事、财务审计、综治计生等有关部门的联系,确保分工明确、各有侧重、互相配合、通力协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要加强年轻干部监督不定期反馈、沟通信息、提供线索、交流情况,推进干部监督管理信息资源互通共享。要加强分析研究,发挥监督合力,对发现和存在的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及时进行约谈提醒、批评教育,促进年轻干部在健康的人生轨道上成长进步。
1.改进考察方式
“考察准确,任用干部得当。考察失真,任用干部就必然失误。任用失误,则贻害无穷。”[15]我们要走进干部工作、生活、社交领域,深入课堂、实验室、学生宿舍等了解情况,全方位、多角度、近距离为干部“画像”。按照职能相近、工作相近的原则,区分机关部门、教学单位、教辅机构等不同特点,考虑岗位职责相近性和对象差异性,探索有针对性地建立务实管用的考核评价办法,既注重正向评价、也注重反向评议,既注重领导评价,也注重群众口碑,既看显绩又看潜绩,努力把在教学科研管理一线担当实干、表现突出的优秀年轻干部选用起来,让勇于攻坚克难有作为的干部脱颖而出,让敢担当善作为的干部有舞台,不断激发干部的工作热情。
2.强化正向激励
心理学上著名的“毕马龙效应”表明,一个人被赋予怎样的期待,给予多大的激励与关注,将很大程度上影响他的工作成效[16]。就干部而言,适当的关爱激励有助于强化责任担当,激发干事热情。我们要统筹运用综合激励机制,让年轻干部觉得有奔头、有盼头、有甜头。在政治上关心引导,对从职务晋升、考察学习、专业培训、荣誉表彰、走访慰问、推选“两代表一委员”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在工作上创造条件,积极帮助提供办公场所,改善办公设备,提供工作经费以及同等条件下优先评聘职称等。在生活上关怀照顾,力所能及地协调解决住房、子女上学、家属就业等困难,解除年轻干部的后顾之忧。在经济上提供保障,探索实行统一性和差异化相结合的薪酬奖励办法,进一步提高工资福利待遇,不断激发各方面、各层次年轻干部的工作热情和奉献精神,切实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归宿感和获得感。
3.切实呵护保护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要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要强化干部正向激励,旗帜鲜明地为那些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17]我们要真正落实容错纠错机制,做到合理区分,大胆容错,树立“支持干事、宽容失败”正确导向。要建立干部个人申述制度,注重听取干部的说明和申辩,最大限度保护干部合法权益。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对那些被误解、误判的干部,要及时查证、及时澄清、及时正名。要不定期开展谈心谈话,认真倾听干部的所思所想、意见建议,积极做好思想引导、加油鼓劲,让年轻干部轻装上阵、踏实干事。
1.精准相出“良驹”,及时提拔使用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11]“为政之要,重在用人;事业发展,关键在人。”[18]我们要加大年轻干部的使用力度,结合领导班子日常调整抓好常态化配备,使年轻干部在整个干部队伍中占有一定的比例。要以正确的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要在“赛马”中“相马”,及时大胆选拔使用经过实践考验、经验丰富、实绩突出、表现优秀的年轻干部,切实让优秀年轻干部在最好的年龄,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发挥应有作用。
2.打破“隐性”台阶,让有为者有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有的地方使用干部,涉及具体人时,往往只看资历,看轮到谁了,论资排辈、平衡照顾,而不是看谁更优秀、更合适,用非所长,结果干部干得很吃力,问题堆了一大堆,工作也难以打开局面。用什么人、用在什么岗位,一定要从工作需要出发,以事择人,不能简单把职位作为奖励干部的手段”[13]。我们要敢于破除论资排辈、平衡照顾、求全责备等陈旧思想,对符合条件,需要重点培养的优秀年轻干部,在使用上不简单看任职先后,可以适当安排到一些重要岗位进行煅炼使用。对于那些经过艰苦地区、复杂环境和关键岗位中磨练,经受实践考验,确实能力突出的优秀年轻干部,要不拘一格,安排到党政正职岗位大胆使用。同时要注重好中选优,讲求质量,防止唯年龄倾向,防止揠苗助长、违规操作等情况发生。
3.加大交流力度,保持“一潭活水”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如果在一个岗位时间太久,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疲惫,容易使人缺乏激情,缺少动力,形成思维定势,不利于工作的正常开展。古人说得好,“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水,如果不流动,就是“一潭死水”,散发出让人难闻的味道,只有求新求变,事物才会有生命力。同样的道理,只有让干部能够活动起来、流动起来,为他们“舒经活血”,既能够推动干部的健康成长,也能够进一步激发整个干部队伍的生机和活力,能够更好地推动党的事业,把服务群众的工作做得更深、更实、更有效。我们要敢于打破地域、条块限制,加强学校共建、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加大高校与高校、高校与地方党政机关、高校与国有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之间的交流力度,有计划地选派优秀年轻干部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交流任职、挂职,多渠道交流使用高素质、创新型、专业化、综合性年轻干部。同时要加强学校内部的交流轮岗,对在同一部门或者同一岗位工作时间较长的,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进行轮岗交流、多岗位煅炼,进一步丰富阅历、提高素质、施展才华,不断激发年轻干部队伍的生机与活力。
综上所述,年轻干部是党的事业和国家的未来。我们要高度重视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切实解决影响和制约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切实加大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力度,努力打造新时代的优秀年轻干部队伍,不断增强党的战斗力和执政能力,真正实现党的伟大事业和国家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