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主要通过生活促进孩子的学习

2022-12-27 12:22殷飞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幼儿100 2022年40期
关键词:经验幼儿园探究

文/殷飞 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孩子的课堂学习效率除了与他的专注力品质有关,还和孩子的生活经验有关。专注力品质决定孩子能不能听到,听到什么以及听到了多少,而生活经验影响孩子是不是能够听懂,能听懂多少,能产生多少自己的想法。

一、幼儿园课程改革要重视孩子的家庭生活经验

幼儿园教师有时会感慨,现在不少孩子看起来很聪明,能说会道,但是在讨论具体问题时却常常一问三不知,甚至还会因为生活常识的缺乏而闹出笑话来。

观察发现孩子的能说会道,内容可能是某个动画人物,或者是他们喜欢的小游戏,但是如果问他们:柳树叶和梧桐叶哪个更大?一年内先有春天还是先有夏天?妈妈年龄大还是奶奶年龄大?他们可能会支支吾吾,甚至不知道什么是柳树叶。

不少家长和一些专家会诘问:“孩子为什么一定要知道柳树叶?我们为什么不能跟随儿童的经验和认识?为什么不能问他们奥特曼和光头强谁更厉害?”

生活中缺乏应有的常识性了解,会制约孩子的学习,也会影响教育改革的推进。当孩子因缺乏生活经验而学习效率低时,幼儿园教师试图通过调整课程去适应孩子,却没有想到要在家庭教育中倡导家长帮助孩子提升生活经验和常识认知。

目前的一些幼教理念也正是在这样的儿童经验现状中被提出来的,举着“儿童为本”的大旗,鼓励课程要“追随儿童”。乍听起来,这样的教育追求好像很科学,但是实际上,它对当下儿童生活经验不足的状况和儿童未来深入学习的生活障碍缺乏一定的认识。

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需要双管齐下:一方面要研究儿童的经验和认知现状,设计适合儿童现状的课程;另一方面要研究儿童的生活,指导家长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

二、生活经验:系统知识学习的基础

1.生活经验是知识系统化的基础。

儿童的理性认识建立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当孩子缺乏丰富的感性经验时,很有可能难以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举例来说,如果孩子没见过“大雪”,他就无法真正理解“大雪纷飞”“白雪皑皑”“冰天雪地”这样的词语,充其量只是囫囵吞枣地接受、记忆,然后模仿表达而已。

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研究,儿童在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认知建立在感知运动体验的基础上,通过表象和具体形象,才能增进他们的理解,促进其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婴儿阶段的感知运动体验和幼儿阶段具体形象的经验不是系统的,而是点状的、零散的、随机的。但这些零散的经验不断积累,为系统的知识学习奠定了经验的基础。如,在孩子对色彩的认知上,家长不应该奢望仅仅通过色卡,就能一次性教会孩子认识各种颜色。有经验的家长会在生活中通过和孩子一起认识青青的草、红红的花、白白的云、蓝蓝的天等生活中的元素,丰富孩子的经验。

通过这些经验的不断积累,孩子将点状的知识系统化,形成有关颜色的系统知识。

在孩子的学习问题上,“欲速则不达”对于家长而言是形象而中肯的警告。家长需牢记,丰富的生活经验是孩子未来知识体系的基础,也是孩子理解能力提升的重要基础。

2.经验是孩子理解能力的基础。

系统的知识是由人类千百年来不断体验、总结进而系统化而形成的。学校通过系统化的课程将人类文明高效地传递给孩子,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在教育上就可以“任性”,能在任何时候“把一切的知识传授给一切的人”。

教育受制于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而孩子的理解能力则和他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如孩子进入小学会接触到数的概念、图形的认识、比较的概念以及科学课上对物体性状的认识,这些都需要经验作为基础。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容易引起共鸣的一个例子就是小学数学里数量单位的填写。网络上也常看到小学生家长在辅导孩子功课时的崩溃,如,孩子会把“铅笔20()”中的括号里填上“米”,家长会无可奈何地对孩子大喊:“我要用 50 米的大刀才能砍你这20 米的铅笔?!”这类问题集中体现了孩子生活经验的缺乏。

当然,孩子的理解能力不仅指向周围的物理环境,也包括对人和社会现象的理解,以及对自己的理解。这些都需要生活经验作为基础,才能让理解更加深入,引导孩子从表层学习进入深度学习。

三、生活问题:促进孩子思维深度的发展

家长常有这样的体会:孩子在某个阶段对什么都好奇,什么都要问为什么,有些“为什么”常常令家长难以回答。

1.“是什么的为什么”,促进孩子探究事物的本质。

随着孩子掌握的事物名称有了一定的量,达到可以正常交流的水平,他们对“是什么”的问题兴趣就会下降,而开始对“为什么叫这个名字”的问题开始感兴趣。如,孩子和妈妈出门,会拉着妈妈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一旦妈妈回答了,他又会接着问为什么叫这个,为什么叫那个。孩子这时的“为什么”属于“是什么的为什么”,这是孩子深入探究问题的初始阶段。

在探究“为什么”的过程中,孩子们的思维会有差异。如,孩子会从颜色角度将看到的红颜色花总结为“红花”,而不再问它的名称。一些孩子会继续打破砂锅纹(问)到底:“我知道都是红颜色的花,但是它们长得不一样,分别叫什么?”另一些孩子则不想深究:“我明白了,它们都是红花。”家长对孩子的反应要保持一定的敏感,因为这对孩子的认知和好奇心而言是一个分水岭。

如果孩子是第一类深究型的,建议家长顺势而为,如给孩子买一些植物大百科全书,或者在手机上下载介绍植物的相关 APP,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同时也让孩子明白:通过一定的方法,未知的世界是可以探究的。这样做,不至于让孩子在多次探究无果后,放弃探究的努力。如果孩子是第二类非深究型的,家长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细节意识,如可以多问问孩子:“它们都是红色,可以都叫红花,我们来看看,这两种花的花瓣形状有什么不同?”以此鼓励和帮助这一类型的孩子在表象的认识中进行细化和深化。

2.“因果关系的为什么”,促进孩子探究事物间的关系。

孩子在经历了“为什么叫这个”的好奇后,会慢慢发展到因果关系的“为什么”阶段,开始对事物间的关系产生好奇。如,孩子可能会问:为什么要刷牙?为什么学跳舞要每天练功?为什么小树苗春天会发芽?等等。这些都是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中随时会遇到的现象,家长应该向孩子详细讲解问题背后的道理,不要武断地把孩子的发问理解为孩子想“耍赖”,不肯刷牙或不想练功。

对于不喜欢主动发问的孩子,家长要引导孩子去观察、探究,培养其探究的意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个好问题抵得上若干个好答案,它会刺激孩子的思维,让孩子在没有产生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

当孩子主动发问时,家长需要小心谨慎地和孩子讨论。对孩子成长造成最大消极影响的便是家长的不回应,以及家长对孩子提出的问题表现出的不耐烦。这样极容易打消孩子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当然,也不建议家长直接告知孩子答案,以免孩子养成依赖性和思维惰性。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探究,也可以用孩子能明白的语言向孩子作适当的解释,并尝试着从另一方面抛给孩子一些问题。如,和孩子探讨了做某件事有什么好处后,可以引导孩子探索:“如果不这么做,会怎么样呢?”

不同孩子主动发问的出发点也会存在不同。有些孩子的主动发问是对问题本身的好奇,还有些孩子的主动发问是对家长要求的反抗和挑衅,如“为什么不能一边看电视一边吃饭”等。这类挑衅的发问对亲子关系建设以及家长的教育能力是一次很好的提升机会。家长通过和孩子讨论带有挑战性的“为什么”,既能帮助孩子理解问题,又能学会如何与孩子沟通。家长的耐心解释能引导亲子关系进入良性互动的模式,平复孩子的挑衅,同时也让孩子习惯于理性对话,为维持良好的亲子关系奠定基础。

很多家长会在日后抱怨:孩子不好教,不讲道理,不愿意和父母沟通。其实,在幼儿园,家长就要反思自己与孩子沟通的方式是否存在问题:是理解孩子情绪后的耐心解释“爸爸知道这么做有难度,我们一起再试一试”,是简单粗暴地打断孩子的问题“不要再说了,很烦人的”,还是自以为是地曝出孩子的小心思“我知道你的意思,就是想偷懒”呢?

四、生活应用:促进知识整合与能力提升

目前的学校知识教学更多还是分科进行,即使有一些学校进行整合式学习的探索,也离不开不同学科的知识基础与体系化的训练。

幼儿园的课程学习将教育内容相对清晰地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近代幼儿教育大家陈鹤琴先生将它们形象地比喻成人手的五个手指头,称之为“五指活动课程”,意为这些领域是孩子成长的各个方面,它们完整地存在于每个孩子的身上,就像五根手指存在于手掌上一样,可以灵巧地伸展,协调地完成着各项任务。孩子的日常生活一样蕴含着这五大领域,家长可以通过完整的生活带动这五大领域完美地发挥作用,促进孩子生命的完善。

知识可以分领域,但生活是整体的。目前很多幼儿园课程改革也越来越趋于整体性,如通过主题活动将五大领域融入其中。孩子们感兴趣的、容易感知的、季节性的以及可以动手操作的活动成为课程的明线,而背后的暗线是孩子五大领域的能力与素养的发展。

幼儿园的生活化课程的“生活”是被课程化了的生活,它终究不是鲜活的生活。当然,幼儿园的生活课程也不应该追求和家庭一样自然的生活形态,否则就失去了学校(幼儿园)的独特教育意义了。

家庭教育中,家长要有意识地将日常生活提升为孩子的成长空间,重视生活教育的机会。这不一定需要家长有多么高深的学问,更重要的是需要树立这种意识。如,家长可以在准备晚饭的过程中,给予孩子参与劳动的机会:可以带孩子去菜场,在采买菜品的过程中增加孩子对金钱、各种蔬菜的认识;可以每次买一些孩子能够参与处理的菜品,比如让孩子帮忙剥豌豆,并让孩子观察每个豌豆荚里最多有几颗豌豆,数一数一共剥了多少颗豌豆等;还可以准备相关主题的绘本和孩子一起读一读……

家长引导孩子将幼儿园学到的知识与本领运用到生活中,有不少途径。如,在六一儿童节带孩子去孤儿院,在重阳节带孩子去养老院,给那里的孩子或老人唱歌跳舞,让孩子的本领在现实生活中得以施展,发挥其价值。这类实践活动不仅有利于增强孩子在幼儿园学习的价值感与学习信心,也能让孩子各领域获得的知识与经验得以综合和更加系统。

五、家园合作:促进孩子学习习惯的稳定

家庭生活是孩子在园学习以及日后在小学学习的经验基础,同时在家庭生活中的应用也在进一步深化和优化孩子的在园学习成果。

尽管家庭和幼儿园(学校)是相互分割的空间,但是孩子的生命及其发展却是整体的。因此,一方面,教师要了解孩子的家庭生活经验;另一方面,家长也要了解幼儿园(学校)的教育要求,通过家园(校)合作相互衔接,统地促进孩子的成长。

孩子之间的发展差异,除了孩子与生俱来的差异外,更多在于家园合作的差异。

科学洗手可以直观表现这一差异。洗手,每个孩子都能学会,基本上没有什么个体差异性,而且每个孩子在幼儿园老师的督促下都能按要求科学完整地洗手。但是,为什么孩子回到家后,很多不会主动洗手呢?这是因为孩子在家没有得到和幼儿园一样持续的要求,没有养成稳定的习惯。

家长应该主动了解幼儿园的教育要求,在家庭生活中有意识地贯彻这些要求,以保证孩子在家庭和幼儿园不同的环境中都能按照一定的规范做事,让好习惯在稳定而一致的要求中得到强化。

猜你喜欢
经验幼儿园探究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我爱幼儿园
欢乐的幼儿园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爱“上”幼儿园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Can lucid dreams kill you?
当你遇见了“零经验”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