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市路南区教育局 马 韬
目前,很多学校都在努力探索深化美育的有效路径,但美育仍是整个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尤其是在乡村学校,因其自身的独特性,深化美育工作必须做到因地制宜。唐山市路南区积极推进育人方式变革,落实“五育”并举,充分发挥乡村学校的自身优势,倡导学校就地取材、扎根民间,实施更接地气的美育,使美育的重要地位越发凸显,逐步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乡村学校的美育发展之路。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在乡村,广阔乡村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地域资源,鲜活的美育资源就蕴含其中。这些资源都可以为学校美育所用,以缩小城乡之间的美育发展差距。
唐山市路南区稻地镇边庄子小学因地制宜,以本地区常见五谷杂粮或其他植物的种子、果实为原材料,成立“民艺五谷画”社团,以点带面,开发了“民艺五谷画”美育校本课程,开展了丰富的美育活动。一是与学科教育有机融合。制作五谷画,学生先要认识五谷。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观察种子和果实的外形特征,精心挑选合适的材料。一堂堂生动的地理课、科学课、劳动课悄无声息地走进课堂,以浓烈的色彩浸润学生的心田。二是与审美能力相生相长。学生边学习边动手制作,学会了运用构图、线条、明暗、色彩、造型等手法绘制作品。他们以“五谷”做颜料,用“种子”做笔墨,或粘或贴或撒,勾勾点点,一幅幅极具乡村气息的粮食画经过他们灵巧的双手跃然纸上,谷子、黍米、芝麻,甚至野草种子,经过加工变成了艺术品。三是美育与劳动实践同行。校本课程将农务劳作作为课程之一,在学校开辟种植园地,种植了谷子、高粱、豆子和花生,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学生挖土栽培,用手亲近土地,感受春天的苏醒和秋天的丰收,了解农作物的种植节气时间、简单的种植方法及维护,包括后期对作品进行防腐、防蛀、防燥等一系列特殊技术处理,将作品长期保存和收藏。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讲过:乡村教师是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那么,美育教师就是为灵魂插上翅膀,让乡村小学生认识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人。在乡村美育师资极度短缺的现状下,路南区稻地小学充分发挥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利用美术教师吴兴洲的烙画专业特长,带动周边有特长的教师,组建美育教研组,成立了葫芦烙画、葫芦雕刻、民乐葫芦丝、纸插、纸桥等多个具有传统及乡村特色的学生社团,将学校美育打造成了学校的品牌特色。一是小葫芦大文章。稻地小学的“葫芦娃”手工社团分葫芦烙画、葫芦雕刻、葫芦彩绘三个小组。社团紧紧依托学校的劳动基地,让学生用画笔记录下葫芦的生长过程,收获的葫芦作为雕刻、彩绘的原材料。经过种植、观察、采摘、制作葫芦坯、绘画、雕刻、上色、固色等复杂的工艺流程后,平凡的葫芦在学生的手中脱颖而出,变成一件件美轮美奂的作品。学生在创作中描绘着心中的梦想,感受着民俗文化的魅力,探寻着美的真谛。他们对美的追寻就是教育者的希冀。“葫芦娃”手工社团被评为路南区优秀社团,作品多次参加市、区艺术实践工作坊、特色课程展示活动。二是丝竹雅韵,葫芦情深。在学生深深喜爱上了葫芦后,学校又开展了葫芦丝进课堂活动,实行全员参与。为了将课程落到实处,学校依托每年艺术节,开展以班为单位的葫芦丝合奏比赛。这样的活动不仅为全体学生搭建了展示的平台,也让学生在美妙的乐曲中感受到小葫芦的大作用。三是废物利用,以美育智。学校纸插社团利用废旧纸牌、广告纸、旧挂历等材料,折叠成三角插,并拼装成各种物品,如各种花瓶、各种小动物等。纸桥社团利用废旧纸张制作纸桥,比试纸桥的承重力。纸插、纸桥社团,不仅做到了资源的再利用,起到了环保节约的作用,而且在制作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科学探索精神,更可喜的是这类制作性的作业,减少了学生玩手机、电脑的时间,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兴趣爱好起到了积极作用。
民间艺术是乡村学校发展美育的重要载体。剪纸是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也是我国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一无二的艺术语言和审美价值。女织寨小学将剪纸技艺引入美术教学,实现了艺术传承、以美育德、以美化人的目标。学校在实施校本普及的基础上,组建了低、高两个梯度的剪纸社团,由美术教师组织活动,并定期聘请著名的剪纸大师给全校师生传授技能。大家不仅学习传统剪纸、现代剪纸,还尝试立体剪纸、剪纸贺卡、剪纸贴画。剪纸课程富有创意性和趣味性,深受学生的喜欢。一把剪刀、一张彩纸,上下左右、纸随剪转,心随纸动、物形而出。通过剪纸学习,学生不仅知识增加了,技能、思维、创新、审美等方面也都得到了提升;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创造思维以及动手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耐心和细心,更加深了学生对民间剪纸艺术的认识,从而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除日常训练之外,学校还结合民俗节日和重大庆祝活动进行有主题的剪纸创作,例如,为庆祝建党100周年创作了《唱支山歌给党听》和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春节时剪“属相”和“福”字等吉祥图案,创作了“剪纸歌”微视频。这些作品体现的不但是学生们对艺术的追求,更是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近年来,唐山市路南区坚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人制宜开展乡村学校美育工作,深度构建了“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美育发展新格局。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乡村学校与城区学校美育差距越来越小,有的学校甚至令城区小学黯然失色。
全区乡村小学设有50多个美育社团和工作坊,艺术表演方面有合唱、民乐队、葫芦丝、竖笛、舞蹈、戏剧等社团,艺术作品方面有手工编织、书法、石头画、黏土、装饰画等工作坊。“双减”政策落地后,借助课后服务的平台,乡村小学以“课堂+社团+工作坊”的模式大力发展美育,以丰富的课程资源为支撑,多视角、多维度、多层次地开发、整合、应用身边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学校自身特点,着眼于多数学生的兴趣与需求,有效构建起系统的美育课程体系;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名师送课”“大师工作室”“城乡教师交流”“创建体艺之乡”等多种工作机制,极大地盘活了乡村学校美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