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牦牛品种资源现状分析

2022-12-27 10:21薛斌黄伟华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22年3期
关键词:大通牦牛青海省

薛斌,黄伟华

(青海大学畜牧兽医科学院,西宁 810016)

牦牛是唯一能在青藏高原及其毗邻的高寒牧区繁衍的牛亚科动物,有“高原之舟”和“全能家畜”的美誉。我国牦牛主要分布在青海、西藏、四川和甘肃四省,少量分布在云南、新疆等地区,是青藏高原上唯一能够充分利用高寒草地资源进行动物生产的优势牛种和特有的遗传资源,是高寒牧区不可替代的生产生活资料,是适合青藏高原区域的生态产业、优势产业和民生产业。

青海省牦牛存栏506.57万头[1],是全国牦牛最多的省份,是全国首个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全国最大的有机畜产品生产基地,素有“世界牦牛之都”的美称。近年来,青海省紧紧围绕乡村产业振兴目标,加快推进牦牛产业振兴,使牦牛产业呈现快速发展势头,产业带动能力明显加强。青海省现有青海高原牦牛、环湖牦牛、雪多牦牛和玉树牦牛4个地方品种(遗传资源)以及大通牦牛和阿什旦牦牛2个培育品种。

1 地方牦牛品种遗传资源

1.1 青海高原牦牛[2]

青海高原牦牛(Qinghai Plateau yak)属肉用型牦牛地方品种,首次全国畜禽品种资源调查时命名。主要分布在青海省南部及其北部的高寒地区,大部分分布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玉树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的泽库县和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天峻县和格尔木市,海北藏族自治州的祁连县和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兴海县等高山草甸草场,草甸操场以莎草科和禾本科草的矮生牧草为主。

青海高原牦牛体格高大,头大角粗;髻甲高而较长宽,前肢短而端正,后肢呈刀状;体侧下部密生粗毛或裙毛密长,尾短,尾毛长而蓬松。公牦牛头粗重,呈长方型,颈短厚且深,睾丸较小,接近腹部,不下垂;母牦牛头长,眼大而园,额宽,多有角,颈长而薄,乳房小,呈碗状,乳头短小,乳静脉不明显。被毛毛色多为黑褐色(占71.8%),嘴唇、眼框周围和背线处的短毛多为灰白色或乳白色。成年公牦牛活重平均为299.57 kg,平均体高为119.15 cm;成年母牦牛活重平均为192.05 kg,平均体高为105.81 cm。研究发现,高原牦牛群体内遗传变异水平较低[3],与牦牛起源单一、群体内遗传多样性贫乏、群体间一致性程度高的情况一致[4,5]。天然草场放牧条件下,4~6月龄全哺乳公牦犊牛屠宰率为48.47%,净肉率为36.73%;18月龄公牦牛屠宰率为45.14%,净肉率为36.74%;成年公牦牛屠宰率为46.22%~51.63%,净肉率为36.21%~45.96%。

1.2 环湖牦牛[6]

环湖牦牛(HuanHu yak)属肉乳兼用型牦牛地方品种,2018年农业部第2 637号公告通过列入国家级畜禽品种遗传资源目录。主产于青海湖周围的山地草场,主要包括海北藏族自治州的海晏县、刚察县,海南藏族自治州的贵南县、共和县、同德县,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乌兰县、都兰县和格尔木市等,青海东部的海东地区以及西宁市、大通、贵德、同仁、尖扎和门源等县(市)。主产区平均海拔2 000~3 400 m,年平均气温为0.1~5.1 ℃,年平均降雨量为269~595 mL,产地自然条件为半干旱的草原草场和草甸草场,以禾本科草为主。

环湖牦牛体格较小,体型紧凑;头部近似楔形、大小适中,大部分有角,角细而尖,部分无角;背腰微凹、胸围大、宽而深;四肢粗短、蹄质结实;公牦牛头型短宽,肩峰较小,尻短;母牦牛头型长窄,略有肩峰,背腰微凹,后躯发育较好。被毛属于混型毛,下层密生绒毛,并伴随粗毛生长,体躯下部生着密而厚的绒毛和粗长毛。被毛多为黑色,部分个体为黄褐色或带有白斑。环湖型牦牛繁殖率在34.28%~67.61%之间,平均54.3%,繁活率在31.45%~61.95%之间,平均为43.40%[7]。我省高原型牦牛繁殖率为48.61% (47.19%~51.84%),繁活率平均为32.07% (27.76%~37.87%)[8]。环湖型母牦牛的繁殖水平高于高原型母牦牛。天然放牧条件下,成年公牛、母牛屠宰率分别为52.7%和48.1%,净肉率分别为39.7%和39.3%;日挤乳1次,初产母牦牛150 d挤乳量为102±4.5 kg,日平均产乳量为0.68±0.12 kg;经产母牛150天挤乳量为188±5.1 kg,日平均产乳量为1.26±0.31 kg,乳脂率为5.5%、乳蛋白为5.2%。

1.3 雪多牦牛[9]

雪多牦牛(XueDuo yak)属偏肉用型牦牛,2018年农业部第2 637号公告通过列入国家级畜禽品种遗传资源目录。主要分布在黄南州河南县赛尔龙乡及周边地区,中心产区为赛尔龙乡兰龙村,是经长期驯化和人工选育形成的地方遗传资源。

雪多牦牛体格较大,头较粗重而长,额宽而短;髻甲较高,颈肩结合良好;前胸发达,胸深,肋开张;体型宽而长、躯体发育良好,侧视长方型,体躯较长,背腰平直,腹大而不下垂,后驱丰满,肌肉发达,尻部较宽而平;角尖间距宽,角先向两侧平伸,再向上生长,少数角尖后生长;前肢粗短端正,后肢多呈弓状;蹄圆坚实,两悬蹄分开距离较其他品种大;被毛基本全为黑色,被毛粗、垂顺、亮泽,鬃毛短。极少数个体头、背、四肢、尾部有白色花斑,前胸、体侧及尾部着生长毛,裙毛四季界线清晰,尾部毛呈扫帚状。雪多牦牛成年公母牛胴体重分别为130.7±9.7 kg 和108.2±14.1 kg;成年公牦牛屠宰率和净肉率分别为52.3 %和42.1%;成年母牦牛屠宰率和净肉率分别为49.9%和41.2%。初产牛日均产奶0.82 kg,经产牛日均产奶1.3 kg,初产牛150 d产奶量123 kg,经产牛为195 kg,初产牛153 d校正产奶量为241.1 kg,经产牛为382.2 kg。

1.4 玉树牦牛[10]

玉树牦牛(YuShu yak)主要分布在玉树藏族自治州境内,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告第381号将玉树牦牛列入国家级畜禽品种遗传资源目录。玉树牦牛被毛以全黑、黑褐色为主,背线、嘴唇、眼眶周围短毛多为灰白色或污白色,前胸、体侧及尾部着生长毛长达20~28 cm;玉树牦牛绝大多数有角,角粗壮,皮松厚,偏粗糙型,颈部结合良好,额宽平,胸宽而深、前驱发达,腰背平直,四肢较短而粗壮、蹄质结实。公牛头粗大、鬐甲高而丰满,体躯略前高后低,角略向后向上、向外开展再向内合围呈环抱状,角尖略向后弯曲;眼大而圆,眼球略突而有神。母牛头部较轻,面部清秀,角细而尖,角型一致;鬐甲较低而单薄;体躯长,后躯发育较好,肌肉丰满,乳房较小,呈盆碟状,乳头短而细,乳静脉外露不明显。

玉树牦牛头大,角粗壮,皮松厚,偏粗造型,前躯发达,后驱较差,鬐甲高、较宽长,尾短并有蓬松长毛,前肢短而端正,后肢呈刀状,体侧下腹周生粗长毛;背线、嘴唇、眼眶周围短毛多为灰白色或污白色。毛色以黑褐色较多,占71.55%,栗褐色占5.47%,此外,还有黄褐、灰花和白色等。

玉树牦牛成年公牛平均体高128.9 cm,平均体长146.7 cm,平均胸围197.7 cm,平均管围21.6 cm,平均体重393.2 kg。成年母牛体高110.2 cm,体斜长146.7 cm,胸围155.2 cm,管围14.3 cm,体重212.9 kg。成年公牛屠宰率和净肉率分别是51.7%和41.2%,成年母牛屠宰率和净肉率分别是51.2%和41.5%。

2 人工培育牦牛品种遗传资源

2.1 大通牦牛[11]

大通牦牛(Datong yak)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和青海省大通种牛场(现青海省牦牛繁育推广服务中心)培育,2004年通过农业部畜禽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第一个国家级牦牛新品种。为含1/2野牦牛基因的肉用型牦牛新品种,因其育成于青海省大通种牛场而得名。大通牦牛主要分布在青海省大通县北部,草地类型以高寒草甸和山地草甸为主,可食牧草主要是禾本科草。

大通牦牛体型外貌具有明显的野牦牛特征。被毛黑褐色,背线、嘴唇、眼睑为灰白色或乳白色。髻甲高而颈峰隆起(尤其是公牦牛),背腰部平直至十字部又隆起,即整个背线呈波浪形线条。体格高大,体质结实,结构紧凑,发育良好,前胸开阔,四肢稍高但结实,呈现肉用体型。体侧下部密生粗长毛,体躯夹生绒毛和两型毛,裙毛密长,尾毛长而蓬松。公牦牛头粗重,有角,颈短厚且深,睾丸较小,紧缩悬在后腹下部,不下垂。母牦牛头长,眼大而圆,清秀,大部分有角,颈长而薄,乳房呈碗状,乳头短细,乳静脉不明显。成年大通牦牛在6岁时,公牦牛体重平均为381.7 kg,体高平均为121.3 cm;母牦牛体重平均为220.3 kg,体高平均为106.8 cm。天然草场放牧条件下4~6月龄全哺乳公牦牛屠宰率为48%~50%,净肉率为37%~39%;18月龄公牦牛屠宰率为45%~49%,净肉率为36%~38%;成年公牦牛屠宰率为46%~52%,净肉率为36%~40%。大通牦牛作为人工培育的牦牛,在大通牦牛育种中运用了分子遗传标记技术,包括功能基因的遗传多样性分析[12]、RAPD标记[13]和AFLP 标记[14,15]等。大通牦牛与其他品种牦牛的遗传距离(DR)较大,即基因差异程度大,这为近交和杂交在大通牦牛育种中的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由此可充分预测杂种优势,亦可有效防止近交衰退。周长卿等[16]对大通牦牛的研究解释了大通牦牛的低氧高压适应性,这对于大通牦牛生活力以及抗逆性的进一步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2.2 阿什旦牦牛[17]

阿什旦牦牛(Ashidan yak)也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和青海省大通种牛场(现青海省牦牛繁育推广服务中心)培育而成的世界上首个无角牦牛,2019年获得国家畜禽新品种证书(农02新品种证字8号),属肉用型牦牛培育品种。阿什旦牦牛的培育主要采用群体继代选育法,以无角牦牛为父母本,通过完善的四级繁育体系而育成。阿什旦公牦牛体格高,头角粗甲高宽,前肢短端正,后肢呈刀状,体侧下部密集粗毛或裙毛密集长,尾短,尾毛长蓬松。牦牛头粗,长方形,颈短厚,睾丸小,靠近腹部,不下垂。母牦牛头长,眼睛大,额宽,大部分有角,颈长薄,乳房小,碗状,乳头短,乳静脉不明显。毛发颜色为黑褐色,嘴唇、眼框周围和背线的短毛多为灰白色或乳白色。阿什旦牦牛成年公牛平均体高131.23±6.68 cm、平均体斜长146.67±8.12 cm、平均胸围196.63±9.94 cm、平均管围20.24±1.59 cm,体重379.42±30.67 kg。根据官久强等[18]报道,4岁公麦洼牦牛的舍饲净肉率为39.41%,屠宰率为51.10%。4岁阿什旦公牦牛的舍饲净肉率和屠宰率分别为46.26%和55.25%,都显著高于麦洼牦牛。阿什旦牦牛是肉用型牦牛新品种,适宜在高寒牧区和半农半牧地区舍饲养殖,不但能提高养殖效益,而且可以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缓解草畜矛盾、改善生态平衡,有效解决牦牛养殖长期依赖天然草地分散放牧的单一生产方式,有助于牦牛适时出栏,满足市场需求。

3 小结

青海省的牦牛品种资源丰富,其中4种为地方品种资源,2种为培育品种资源。在牦牛培育中,应在保护地方遗传资源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这既是地方牦牛遗传资源保护工作的需要,也是畜牧业结构调整,提高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需要和满足牧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对于人工培育牦牛而言,在经过培育后,其后代生长发育表现良好,体重增加,抗逆性提高,体质强壮,提纯效果显著。应进一步加快牦牛的提纯、复壮进程。牦牛的提纯在技术上要配套输入,提高综合技术的开发和配套应用。改善种群质量,以提高母畜比例和犊牛繁活率。适当减少牦牛饲养数量,提高个体质量,既能减轻冬春季节草原放牧的压力,又能保护冬春季节脆弱期的草原生态。在犊牛的生长发育期,减少人工挤乳量,使犊牛能很好地生长发育,提高牦牛整体质量。

猜你喜欢
大通牦牛青海省
距离完美只差一点 上汽大通MAXUS G90
青海省高速公路集中监控运营管理模式探索与实践
赛牦牛(布面油画)
牦牛场的雪组诗
Yak of All Trades
美仁大草原的牦牛(外一章)
青海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开幕
图说:2019 青海省政府工作报告
青海省海南州诗歌作品小辑
寻找你心中的完美之车
——上汽大通D90……虞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