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海”元素研学资源的开发及研学活动实施
——以海南省为例

2022-12-27 10:11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22年32期
关键词:海盐研学南海

王 健|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

“人·海”关系是人地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对海洋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增强,“人·海”关系越来越紧密,但也出现了“人·海”矛盾。我国是一个陆地大国,也是一个海洋大国,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中小学生首先要从认识海洋、培养海洋意识、理解“人·海”关系做起。研学旅行是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方式,是各个学段课程方案中的必修课程。而海南省作为海洋大省,海洋资源非常丰富,“人·海”元素突出。利用这些优势开展研学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海洋意识,也是落实学科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在中学地理学习方面,普通高中教科书《地理》把“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发展海洋经济、维护海洋权益等建设海洋强国”编入必修部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地理2”内容要求包含“结合实例,说明国家海洋权益、海洋发展战略及其重要意义”“运用资料,说明南海诸岛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固有领土,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由此可见,国家在基础教育层面对海洋意识、海洋权益等的教育十分重视。同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把培养“人地协调观”等学科素养作为学科育人价值,强调普通高中学生要学会从地理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提高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为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因此,充分挖掘海洋元素,开发指向海洋意识培养的“人·海”元素研学资源,开展“人·海”元素研学活动,既是对学生进行海洋权益、海洋意识教育的必要补充,也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一、海南“人·海”元素的研学资源

海南作为我国纬度最低的省份,首先表现在地理位置的独特性。作为我国管辖海域最广的省份,海南省具有无与伦比的海洋资源优势。其虽陆地面积较小,但是岛屿众多。除海南岛外还有众多的岛礁资源,如南海诸岛等。海南先民自有文字记录以来,就在岛上生存。“钻木取火”、“船型屋”、《更路簿》(渔民在历时数百年远航南海诸岛的捕鱼、航运等活动中,记载南海航海路线、岛礁名称、海流等航海知识的手抄本小册子,是南海渔民用生命、血汗和智慧探索南海的结晶)、“千年古盐田”等,处处留下了“人·海”元素的烙印。

海南省有丰富独特的热带海洋研学资源:自然资源方面,有珊瑚岛礁的形成与变化、独特生物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种类丰富的热带海洋生物、气候异常变化对海洋生态的影响、深海研究等;人文资源方面,有岛礁规划与建设,热带海岛独特的供水、发电、污水处理设施等;基础设施方面,有旅游资源的类型及开发,渔民文化、“耕海牧渔”等。

政治性是海洋研学活动的核心价值所在,南海问题极其复杂,让学生了解南海历史、《更路簿》,可树立其国家版图和主权意识。

二、海南“人·海”元素的育人价值

(一)海洋文化

海洋文化包罗万象。人类的生命源自海洋,人类的文化起源于海洋。因由海洋而生成和创造的文化都属于海洋文化。人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如人们的认识、观念、思想、意识、心态,以及由此而生成的生活方式,包括经济结构、法规制度、衣食住行习俗和语言文学艺术等形态,都属于海洋文化的范畴[1]。海洋文化崇尚力量,崇尚自由的天性,其强烈的个体自觉意识、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开创意识,都比内陆文化更富有开放性、外向性、兼容性、冒险性、神秘性、开拓性、原创性和进取精神[2]。

作为全国最大的海洋省份,海洋文化与海洋精神对于海南来说,有着独特的意义与价值。海南先民对于海洋的依赖,以及由此而衍生的海岛文化、海洋文化,已经淬炼成海南人坚韧不拔、敢立潮头、敢为人先的海洋精神,对待困难永葆乐观的生活态度。海南自贸港的建设也离不开这种精神,对青少年的教育更离不开这种精神。

开展“人·海”元素研学活动,可以让青少年近距离接触海洋、认识海洋、体验海洋的风云变幻,感受海洋的辽阔,领会海洋精神的内涵,培养人地和谐的思想观念。

(二)思政教育

首先,增强学生的主权意识、领土意识。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严峻的国防态势及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不断加速和制度的不断开放,导致意识形态领域风险不断加剧。在此背景下,加大对学生国家主权意识的教育刻不容缓。

其次,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海南虽然建省时间较短,文化底蕴比较薄弱,但是南海是历史上我国对外交往的重要通道。郑和下西洋,大批海南人远渡重洋到达印尼、泰国等东南亚国家谋生,为中外文化交流及当地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改革开放后,华侨和侨胞对我们国家的建设也功不可没。长期的南海海路开发使先民了解了气候与航行的关系,形成举世瞩目的《更路簿》。南海海底大量沉船的考古发掘,也为了解古代航船技术及古代文化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

再次,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由贸易港建设突飞猛进,南海岛礁建设成就喜人,生态环境也越来越好。三沙设市后,在中央和海南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岛礁及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吹沙填岛”、机场、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成就喜人,渔民生活及生产环境得到了巨大改善:海岸带生态修复与保护工作效果明显;海南热带雨林公园建设提升为国家战略。这些事例,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意义非凡。

三、海南“人·海”元素研学活动的实施

海洋元素包罗万象,人类对海洋的认识与开发利用不断向深海挺进,人海关系也从和谐走向对立,并不断趋于和谐。目前,结合海南实际情况,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课程标准》及学生认知规律,我们可以从“海洋科技”“海洋文化遗产”“海洋资源”“海洋经济”等方面开展研学活动。下面,笔者结合具体案例探讨“人·海”元素研学活动实施的方案。

海洋科学是研究海洋的自然现象、过程、性质和变化规律及海洋开发利用的知识体系。其研究内容,既包括海洋中物理、化学、生物和地质过程的基础研究,又包括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以及有关海洋军事活动所迫切需要的应用研究(摘自中小学海洋意识教育系列教材《我们的海洋·海南版》)。目前,在海南三亚建有中国科学院深海研究所及中国科学院海南热带海洋生物实验站等科研机构。以下是借力相关科研机构开发的研学方案。

(一)中国科学院海南热带海洋生物实验站研学方案[3]

1.研学目标

(1)能说出南海常见海洋生物的名称及习性。

(2)通过参观养殖大棚与标本馆,识别南海基本的水生生物种类。

(3)通过观察珊瑚养殖池和体验珊瑚组培技术活动,感受珊瑚礁修复工作的艰难,领悟海岸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2.研学课程

课程一:海洋生物知识探秘

【课程内容】

(1)在多媒体教室听研学导师介绍南海绍鱼、海葵、贝类、海龟等海洋生物的名称、外形特征与习性。

(2)在多媒体教室听研学导师介绍珊瑚虫的习性、珊瑚礁的形成及其对海岸的保护作用。

(3)分组到室外养殖大棚及标本馆观察各种海洋生物,并将自己熟悉的海洋生物名称记录下来。

【知识与能力检测】

(1)玳瑁与普通海龟有何不同?

(2)珊瑚礁是怎样形成的?珊瑚礁对海岸有何作用?

(3)分组说出自己参观后已熟记的海洋生物。

课程二:探究珊瑚养殖技术

【课程内容】

(1)分组在珊瑚养殖实验室,听研学导师介绍珊瑚养殖池中水温、光热、盐度、酸碱度的条件。

(2)分组听研学导师介绍珊瑚虫的组培技术(每组人数宜18人)。

(3)观察人工渔礁模型及珊瑚基座实物。

(4)分组进行珊瑚虫组培实验操作、珊瑚基座安装及珊瑚虫喂食(每组人数宜6人)。

(5)各组展示各自的实验成果。

【知识与能力检测】

(1)珊瑚到底是植物还是动物?

(2)珊瑚虫的生长应具备哪些条件?

(3)对珊瑚组培繁殖有何意义?

3.研学成果

认识海洋生物、培养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树立人地和谐观念是本次研学活动的主题。通过参观珊瑚养殖池、看视频、听讲座等形式的活动,学生提高了知识与能力水平,培养了地理实践力等学科素养。

(二)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研学方案

1.研学目标

(1)学会从图中获得有用信息。

(2)通过观看“华光礁l 号”视频及观察水密隔舱船模型,认识了解南宋时期中国的造船技术和“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往来的历史,从而树立民族自豪感。

(3)能够将生物学概念和观察到的生命现象结合起来,形成“结构与功能观”“进化观”等生命观念。

(4)通过手工拼装船模,让学生了解船体的基本结构,并感受中国古代造船技术的高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5)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2.研学课程

课程一:蓝色南海——我的家

【课程内容】

(1)看图找家乡及邻国。研学导师将事前准备好的中国地图、尺子发给各组学生(每组人数宜10人),让学生看图。①找到自己的家乡及海南省的位置;②通过测量及换算说出家乡与海南的距离;③指着图说出南海周边有哪些主要的国家。

(2)在博物馆中寻找可以证明南海诸岛及其周边海域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的证明材料,各小组学生在研学导师的带领下进入博物馆。①通过拍照形式,寻找能证明南海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的材料,可以是文字材料,也可以是古人生产生活的遗迹、痕迹图片;②各组派代表,介绍本组所找到的佐证。

(3)在图上标出“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国家。

【知识与能力检测】

(1)共建“一带一路”有何意义?

(2)中国海洋国土面积有多大?南海的面积又有多大?

(3)举出实例,说明中国对南海诸岛及其周边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4)影响中国对外贸易重心由陆路转向海路的商品是( )

A.丝绸 B.铁器 C.漆器 D.瓷器

(5)中国对外贸易重心由陆路转为海路始于( )

A.汉代 B.魏晋南北朝

C.宋代 D.唐代

课程二:感受中国古老造船技艺的魅力

【课程内容】

(1)在研学导师的引导下,观看“八百年守候——西沙华光礁1 号沉船特展”,了解南宋时期海上贸易的鼎盛概况。

(2)听研学导师讲解造船知识,并分组拼装船模。

(3)各组展示船模成果。

【知识与能力检测】

(1)“华光礁I号”沉船属于哪个时期( )

A.唐代 B.南宋 C.西汉 D.明代

(2)“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开辟于哪个朝代?这条航线的开辟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3.研学成果

该研学方案旨在通过观看实物、图片及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南海历史,认识“海上丝绸之路”;了解我国古代先进的造船技术,树立民族自豪感和坚定文化自信。南海博物馆展出的文物数量大、种类多。学生在感受到震撼的同时,国家主权意识、海洋意识也会得到增强。

(三)海南莺歌海盐场研学实施方案

1.研学目标

(1)通过实地考察莺歌海盐场及其附近海域的地理环境,能推理分析莺歌海盐场晒盐的有利条件。

(2)查询资料并采取小组合作方式,针对莺歌海盐场衰落的现状,因地制宜地提出盐场今后的发展方向。

2.研学课程

课程一:万顷海滩变银山——晒盐

【课程内容】

(1)参观莺歌海盐文化馆,了解莺歌海盐场制盐的主要工艺流程。

(2)认识海盐文化馆中有不同年份的老盐样品,理解被称为盐中极品的老盐生产的三大条件。

(3)实地考察莺歌海盐场,分析其晒盐的有利条件。

【知识与能力检测】

(1)莺歌海盐场的主要工艺流程有哪些?

(2)观察莺歌海的海滩,这种海滩属于什么类型的海岸?

课程二:莺歌海盐场的前世今生

【课程内容】

莺歌海盐场有过辉煌的过去,但后来随着生产设备老化、生产面积减少、生产能力降低等原因,产盐量日益减少,所以需要转型。那么,该如何转型?

【知识与能力检测】

(1)莺歌海盐场衰败的原因有哪些?

(2)莺歌海盐场需要转型,请你为其转型提出一些建议。

3.研学成果

该方案旨在通过海南莺歌海盐场的研学活动,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学生在研学过程中记录所学内容,初步尝试完成研学任务。最后,小组合作探究莺歌海盐场晒盐的有利条件,并充分发挥头脑风暴,为盐场今后的转型发展提出建议。

“人·海”元素研学活动,出发点在“人·海”,重心在“研”和“学”,落脚点在“素养”。开展此类研学活动,应遵循“科学性”“乡土性”“实践性”“综合性”等原则。教师在进行课程资源开发时应努力做到:依据科学性原则进行筛选,遵循“由近及远,由已知到未知”的教育规律,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点突出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结合研学旅行实践,开发适合学生亲身体验、动手实操、合作探究的课程资源,有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与实际参与,充分发挥研学课程的育人功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认知,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当然,核心素养的培育不是一日之功,海洋意识的形成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行,方能致远。

猜你喜欢
海盐研学南海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盐城监:跨越千年的海盐文化
清新福建 生态海盐
南海明珠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北海北、南海南
依托研学旅行 实现实践育人
海盐可可
研学之旅
福盐,海盐中的贵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