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逻辑证成与发展路向

2022-12-27 10:14杨威上官望
齐鲁学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二者中国化中华

杨威,上官望

(海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南 海口 571158)

当前,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武装全党”(1)习近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求是》2021年第22期,第4 -17页。的实践历程,是回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何以可能及如何续写的关键前提。从百年党史看,“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2)《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在京举行 中央政治局主持会议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2日,第1版。(以下简称“两个相结合”),能够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关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在理论认知上的深化与实践探索上的突破。其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下简称“二者相结合”),既是首次提出,涉及较为复杂的互动关系,又关涉对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内涵、中国具体实际的范畴边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所指等问题的澄清,是准确理解“两个相结合”的关键所在,因而有必要从学理层面和实践层面予以阐明与界定。

一、理论自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历程

理论自觉,即理论主体反诸自身,以自身为对象或客体进行的反思性认知。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自觉集中体现在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核心问题的科学回答上。其内涵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即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之根本性的清醒认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必要性的自觉担当,对坚持“两个相结合”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重要性的深刻观照。正确把握这一理论自觉,既是理解“二者相结合”的实践历程与理论内涵的主要方法,又是展现“二者相结合”的历史阶段与理论建树的重要依循。

(一)理论自觉的呈显与生成:文化论争与新民主主义文化方向的确立

中华文明曾以其宽广博大的胸襟、丰富多彩的内容、璀璨辉煌的成就屹立于世,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面对近代以来民族危机的加剧与“西学东渐”的冲击,中国传统文化却因囿于封建专制制度束缚而逐渐暴露出种种弱点。为此,先进的中国人在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与学习西方文化之间艰难求索,在历经物质层面、制度层面、观念层面的文化变革之后,宣告了以资本主义文化改造中国传统文化的失败。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如同涓涓细流般传入中国,最终汇聚成影响中国革命全局的强劲潮流。

其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及其大众化过程,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提供的肥沃土壤。尽管基本性质全然不同,但儒家思想中的“大同”“均平富”“小康”等价值理念,同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共产主义”理想目标有着些许相似之处,这也是促成马克思主义走入当时急于救国救民的思想家和革命家视线的重要原因。梁启超受日本学者福井準造《近世社会主义》的启发,在《中国之社会主义》中提出“中国古代井田制度,正与近世之社会主义同一立脚点”,因此社会主义是“吾国固夙有之”(3)《梁启超全集》第一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392页。。这一时期的革命家亦常以中国传统文化认识或解释马克思主义,如孙中山将社会主义释为“幼有所教,老有所养,分业操作,各得其所”(4)《孙中山全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173页。。虽然这些论说对马克思主义的介绍稍显粗浅与简略,却拉近了中国民众与马克思主义的距离,使得彼时民众对于马克思及其学说有了初步认知,为后来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营造了有利的环境。

其二,在这一时期持续不断的激烈论争中,马克思主义凭借其缜密的科学性和彻底的革命性脱颖而出,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进程。在“问题与主义之争”“东西方文化之争”“科学与玄学之争”等一系列文化论争中,面对文化保守主义的“中体中用”和文化自由主义的“全盘西化”等言论,早期共产主义者自觉地将马克思主义视为改造中国与改变世界的思想武器,并将矛头直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其中的封建守旧部分,对其展开了猛烈且彻底的抨击。瞿秋白在《东方文化与世界革命》中提出,东西方文化只有时间发展先后之区别,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东方民族之社会进步的阻碍”(5)《瞿秋白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23 -25页。。因此,只有经过无产阶级革命,才能推进文化进步与实现历史变革。这些论争,一方面体现出早期共产主义者对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文化反省倾向,另一方面则表明关于“两个相结合”的论争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进程。

其三,以“十月革命”后俄国社会状况为镜鉴,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中,萌生了“二者相结合”的理论自觉。在《实践论》《矛盾论》及中共中央六中全会的报告中,毛泽东明确了“二者相结合”的必要性,同时强调要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批判性总结。随后,在《新民主主义论》中,他进一步从“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三个维度,阐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分期和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1943年,鉴于共产国际解散后俄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毛泽东明确表示,要把民族优秀传统“看成和自己血肉相连的东西,而且将继续加以发扬光大”(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二十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318 -319页。,从而进一步明确“二者相结合”的工作思路。这些观点足以说明,在将马克思主义“化”为契合中国革命实际的科学指引的过程中,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已经萌生了“二者相结合”的理论自觉。

(二)理论自觉的践行与坚守: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初步实践与曲折探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全面展开,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自觉也在逐步深入,并表现为从奠定基础、艰辛探索到曲折发展的思想演进历程。其一,面对巩固新生政权的巨大考验,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与封建文化糟粕划清界限,开始了在文化领域中的“破旧立新”。中国共产党人开始着手整顿和改革文化传播与科学研究机构,并加大对马克思主义及毛泽东思想的大众宣传与普及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推动新民主主义文化向社会主义文化过渡奠定了坚实基础。其二,运用唯物辩证法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批判与继承,成为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主要思路。在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刘少奇的《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等一系列党的重要文献中都已提及,要立足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并处理“现代的科学文化”与“优秀的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的民族的新文化”(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九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第348页。。其三,面对这一时期的文化建设难题,将推进“二者相结合”视为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通过积极挖掘身边的道德楷模、高度凝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民族品格和民族精神,将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融入自上而下的宣传教育中,从而动员一切力量投入到复杂艰巨的实践中。诚然,这一时期因受“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局部引发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甚至破坏。为了挽回损失,后期对历史文化遗址、革命文化遗迹、传统戏曲艺术、中医药文化等的挖掘与保护工作也被提上日程并得以有序开展。

(三)理论自觉的赓续与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改革开放后,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这一主题,以高度的理论自觉接续推进“二者相结合”,创新性地提出并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战略部署,从而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其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目标更趋明确、主题更加鲜明。首先,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结合世界大势和我国具体国情,对推进“二者相结合”进行了系统规划和具体部署。其中,明确提出要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核心任务,重新树立“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8)《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10页。的文化方针,并且强调在“两个文明”的战略部署中,积极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路径。其次,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将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纳入“三位一体”布局中,同时强调学习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点在于,结合时代所需对其进行“推陈出新,使它不断发扬光大”(9)《江泽民文选》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59页。,要避免“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10)《江泽民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3页。的不良倾向。最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结合新的形势,明确提出在“四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时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包含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的一系列理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

其二,在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规律的探索上更趋主动与自觉。这一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等多个维度,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其中形成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述、新观点,不仅丰富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理论,而且将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规律、人类文明的发展规律的认识上升到新的历史高度,体现出高度的理论自觉与文化自信。首先,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马克思主义者的科学态度与缜密思维,创新性地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拓展和深化了许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尚未涉及的新问题,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敢于理论创新、善于理论创新的宝贵品格。其次,围绕建设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主题,不仅明确了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政党面临的两大历史性课题,而且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对如何加强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提出了诸多独创性观点(11)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1年7月1日,第1版。。最后,围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题,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髓,形成了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谐社会等思想和理论,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建设思想与具体实践。

其三,将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转化运用到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阐释新概念的实践中,为“二者相结合”的具体实践树立了典范。首先,邓小平创造性地汲取“保合太和,乃利贞”(12)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697页。的智慧,提出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同时,借鉴“民劳亦止,汔可小康”(13)王秀梅译注:《诗经》(下),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第656页。和《礼记·礼运》中关于“小康”(14)胡平生、张萌译注:《礼记》(上),北京:中华书局,2017年,第420页。的释义,用以对外阐释“四个现代化”概念。其次,江泽民提出,“历经沧桑”却富有“强大生命力”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珍贵的文化遗产”,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地进行批判性继承(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387页。。1997年,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演讲中,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总结为团结统一、独立自主、爱好和平、自强不息四个方面(16)江泽民:《增进相互了解 加强友好合作——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演讲》,《中国高教研究》1997年第6期,第4页。。最后,胡锦涛将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民本思想,包括“民为邦本,本固邦宁”(17)王世舜、王翠叶译注:《尚书》,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369页。“民为贵,社稷次之”(18)方勇译注:《孟子》,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289页。等理念,转化为“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体现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超越。上述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生成的思想,既扬弃了隐含于传统文化理念之中的惰性心理要素,又保留了中华民族美好、朴素的价值追求,并简明扼要地阐释了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思路,因而也成为以传统文化阐释现代概念的成功典范。

(四)理论自觉的熔铸与升华:不断开辟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着力破解党和国家面临的重大难题过程中,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历史自觉和实践自觉,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兼具时代性、民族性、实践性的创新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意境上的熔铸与升华。

其一,以深厚的历史感悟深化理论自觉,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到新的历史高度。一方面,习近平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1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379页。“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20)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25页。与“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21)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2页。,因而“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2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64页。。有鉴于此,我们既要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与凝聚力,守住一脉相承的文化气质与文化底蕴,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又要善于从中挖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基础,因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2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64页。。另一方面,还要在唯物史观的科学指引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源泉转化为永葆党的革命性、纯洁性、实践性的态度与方法。特别是要善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格物致知”的道德追求、“躬自内省”的道德反思、“革故鼎新”的道德鞭策,转化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思想源泉。

其二,以深刻的历史观照激活理论自觉,在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具体实践中,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生机与时代活力。一方面,在唯物史观的视域下,将中国古代治国思想中包含的辩证思维、和合理念、务实态度、为民情怀融入新发展理念,从而为发展中国家探索现代化道路提供了中国方案。具体而言,即以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为指导,在将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思维运用到构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体系过程中——以“守正创新”的思维激活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活力;以“允执厥中”的方法协调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以“民胞物与”的态度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协和万邦”的胸怀倡导亲仁善邻、美美与共的开放心态;以“天下为公”的境界追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的社会公平。另一方面,在辩证唯物论的视域下,将中国古代哲学的辩证思维、务实性思维、整体性思维等方法论,运用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过程中,从而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提出,成功地将马克思主义学说中关于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设想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现实需求结合起来,因而成为推进“二者相结合”的生动实践。

其三,以强烈的历史担当筑牢理论自觉,在推进“二者相结合”的过程中对外传播文化形象与政党形象。一方面,积极向世界传播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文化。习近平多次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的是“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2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31页。,他常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等文化理念,向世界介绍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外交观点。另一方面,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和理想追求阐发中国共产党人的情怀担当。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25)习近平:《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页。以“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代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既是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秩序构建的学说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产物,同时也生动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大同世界理想的执着追求与责任担当。

二、契合互补: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逻辑证成

探索“二者相结合”的实践路径,直接指向对“为何相结合”“何以相结合”“如何相结合”的逻辑追问,是关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逻辑、发展规律及未来走向的前提性问题。之所以称其为前提性问题,是因为这一逻辑追问将全面澄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如何适应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需要,并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互补中得以融通发展,最终实现同中国现代化进程协同共进的。

(一)“为何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预设前提

蕴含在“二者相结合”这一命题之中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是二者得以相结合的预设前提。换言之,这一命题的提出,既遵循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符合合规律性要求;又满足了人在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客观需求,具备合目的性特征。

合规律性,又称“理性合理性”或“逻辑合理性”,回答的是“是什么”的问题,属于事实判断的范畴,强调命题的提出既要遵循价值中立和实事求是的价值标准,又要符合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具体而言,“二者相结合”的过程,即是在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合乎科学性的客观事实的整合过程。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成果的科学总结,它是不断发展并持续开放的,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不断汲取着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而传统文化则是在潜移默化中形塑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根基。基于此,这一命题的提出,是在考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逻辑的基础上,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所得出的科学认识,它能够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更深厚的文化基础和更广阔的未来前景。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质基因需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需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现实需要相适应。习近平多次强调,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要“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26)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第11页。。基于此,这一命题的提出,是在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基本原则所作出的事实判断,其所强调的是,以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传统文化的时代活力与发展生机,进而使得中华民族最突出的文化优势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需求相适应、相协调。

合目的性属于价值判断的范畴,回答的是“应当如何”的问题,是指人们在将自身的目的变为现实的实践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方向性特征。这一命题的提出,既符合合规律性要求,又具备合目的性特征。首先,这一命题的生成,是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的集中体现,充分挖掘蕴含其中的优质基因,并将其与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结合起来,这既是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迫切需要,也是探索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在要求。其次,这一命题的生成,是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应有之义。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如欲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就不能仅仅停留于与中国社会现实相结合,而是要通过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传播过程,深深扎根于中华大地。在此意义上,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方面,要让马克思主义同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相结合,以增进中国人民对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心理层面的认同与共识;另一方面,还要汲取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及借用传统文化的生动表达方式来传播马克思主义,让马克思主义“说中国话”。最后,这一命题的生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建设文化强国,铸就中华文化的新辉煌。推进“二者相结合”,即是要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客观审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并以其彻底的革命性、缜密的科学性及扎根人民的实践性推进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转化与发展,从而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转向。

(二)“何以相结合”:厘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逻辑

尽管隶属于不同的思想文化体系,但二者实现契合互补的可能性则取决于双方的不同特质、所处的社会背景及所依靠的主体力量。在此基础上,阐明“何以相结合”的关键在于,讲清楚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两种复杂思想体系如何达成内在契合,并为彼此提供参鉴或相互补充,进而实现融通互渗。

其一,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性与实践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为二者的契合互补提供了前提。一方面,尽管文化根基不尽相同,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性与实践性特征,使其并非是仅仅适用于解释资本主义社会的僵化教条,而是能够超越东西方之间的地域区隔,能够阐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属于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马克思恩格斯多次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性在于其“是任何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条件”(2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574页。,因此,在实际运用时须“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2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76页。。基于此,这一命题强调的是,将具有普遍适用性的马克思主义播撒于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土壤中。而这里的“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是其理论内容,而并非仅仅是其表现形式。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是中华民族得以形成并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之一。作为崇德尚智的伦理型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诸多与马克思主义相似的价值理念。例如,儒家所追求的“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的人生境界,与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真正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2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64页。以实现真正的、彻底的解放和自由,有着相近之处。此外,二者都讲求辩证思维,反对个人主义,追求社会目标等。这种契合不是个别、偶然的,而是丰富、多样的。这便使得二者有了某种程度的兼容性,能够互补而非完全排斥,亦即二者具有契合互补的可能性。世界文明交流史的大量事实已确证,人类文化精神具有天然的内在契合性,这使得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成为可能。而具有胸怀天下宏大格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既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又以积极进取的态度从中汲取有益于自身发展的精神滋养。

其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为二者的契合互补提供了实践场域。二者能够实现契合互补的关键在于,既具备“相结合”的特质与关系,又具有“相结合”的实践基础。实践场域的生成加之主体层面的共同努力,“二者相结合”才会由可能走向现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科学指导,其指导思想应该是在“两个相结合”指引下生成的马克思主义。在此背景下,“二者相结合”即是以更有活力、更富朝气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协同共进,并使之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进而推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当代中国大地上生动而丰富的伟大实践,能够为“二者相结合”提供现实基础,并不断推进其向纵深发展。

其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二者实现契合互补的根本保证。这一命题从萌发到在实践中不断得以丰富深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两个相结合”基本规律及未来走向的精准把握,是对高度的理论自觉、文化自信、实践自觉的生动彰显。首先,这一命题的提出,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理论自觉。“坚持理论创新”(30)《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在京举行 中央政治局主持会议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2日,第1版。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十条宝贵经验之一。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和宝贵经验在于,以鲜活丰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为马克思主义更好地把握中国具体实际提供现实场域,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更深厚的文化品格(31)参见杨威:《论新时代巩固中国共产党领导权建设的逻辑理路》,《湖湘论坛》2020年第3期,第31 -37页。。其次,这一命题的提出,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文化自信。面对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趋势有着清醒的认识——唯有贯通“两个相结合”的历史脉络,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协同共进,才能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华文明的沃土中茁壮成长乃至根深叶茂。最后,这一命题的提出,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规律及未来走向的精准把握。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恢宏历程可以看到,其在引发中华文明深刻变革的同时,亦在不断实现着自我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因此,以二者的契合互补,实现思想根基同文化土壤相结合,实现人类的最先进思想同中华民族最突出的文化优势相结合,进而为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国社会提供更肥沃的文化土壤,为中国现代化进程提供更充沛的文化动力,理应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擘画宏伟蓝图的题中之义。民族复兴之路曲折而艰难,但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早已在百年辉煌中为无数铁一般的事实所证明。换言之,中国共产党在主体维度构筑起推进二者契合互补的领导力量;在实践维度,二者的契合互补也将成为中国共产党把握时代趋势、破解时代课题的根本遵循。

(三)“如何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融通要义

为了更加准确地梳理命题隐含的内在逻辑,有必要对其进行较为详细的语义分析。对这一命题所包含的关键词进行语义梳理和逻辑分析,能够对命题的逻辑结构进行更为清晰的理性认知。

其一,关于这一命题关涉的两个主体所指向的语义内涵。首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性和革命性高度统一的世界观和方法论”(32)靳辉明:《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几点思考》,《高校理论战线》2009年第6期,第33页。,它精准指向这一理论内部最基本、最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内容。同时,它以抽象的理论形态寓于个别事物之中,因而只有与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发挥其指导作用。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两个相结合”所生成的文化背景,又是认识并把握中国具体实际的主要抓手。因此,“二者相结合”强调的是与“优秀”文化相结合,这无疑是摒弃了传统文化的糟粕;同时,强调的是与动态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不仅是已经并且还将持续与“外国优秀文化”相结合的“优秀”文化,还是立足于动态发展的中国具体实际、能够反映中国基本国情的“优秀”文化。

其二,关于“同”“相结合”所指向的结构关系。首先,“和”与“同”均为现代汉语的常见连词,但就词义的情感倾向而言,“和”强调的是两个以上的具有一定关系的事项的连接,情感色彩并不强烈;而“同”用作连词时的情感倾向性更为清晰,特别是当双方为具有共通性的两个以上的事物时,“同”更多地指向双方在方向上的一致性和目的上的统一性。因此,这一命题用“同”而非“和”,表达出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构成因素的情感倾向。其次,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相”即动作双方由一方而来、且有一定对象的交互动作。因此,较之于“指导思想”,“相结合”更加凸显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性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性。这就意味着,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动态的、开放的,是兼收并蓄并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时,“相结合”又突破了思想上的束缚,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到新的时代高度。因此,“同”和“相结合”两个关键词体现出马克思主义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既不停留于二者的差异,也不承认二者的对立,而是强调在差异互补的基础上实现相融相通——既要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中,又要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潜在活力,将蕴含其中的优秀因子注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之中。

三、融通超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发展路向

立足新的历史方位,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不仅需要科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各国文化,“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装自己”(33)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第13页。,还需要深刻总结“两个相结合”的实践历程,特别是要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挥主体力量,在扎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为深入推进“二者相结合”作出新的努力。

(一)固本培元: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方向

准确把握“二者相结合”的目标定位,就要坚持其中最重要的政治前提与政治方向,即要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方向。反之,则可能走向改旗易帜、虚化马克思主义的邪路。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深刻阐释了人类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无产阶级政党与社会主义国家认识文化规律、发展文化事业指明了方向。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坚持将自身的发展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前途命运紧密关联在一起,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的经验总结,形成了关于文化发展特别是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转化与发展等系统认知。当下,只有始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方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与轨道行稳致远。另一方面,要坚持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方向不动摇。历史业已确证,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产生的深刻影响,是在其中国化创新理论的指导下实现的。只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资源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增进中国人民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认同与共识,才能提升马克思主义的亲和性与融入度,从而更好地发挥其科学指导作用。

(二)守正创新: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转向的维度和限度

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转向的维度和限度,既是做好转化与发展的难点,又是领会“两个相结合”之精神实质的关键。这其中最重要的即是要警惕文化虚无主义与文化复古主义的错误倾向。一方面,要警惕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特别是矮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质疑革命文化、消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不良倾向。中华文明蕴含着深厚的实践力量,这种影响和熏陶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其从思想转化为实践,需要基于一定的思想条件、时代条件和社会条件。马克思主义作为革命的理论,其科学性和真理性能够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潜在力量。另一方面,要警惕打着“文化自信”旗号出现的以封建主义否定社会主义、以低级思想形态否定高级思想形态的文化复古主义。这种错误倾向在思维方式上陷入了形而上学,宣扬用孤立、片面及静止的观点看待问题,是思想上的倒退,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百害而无一利。在实践过程中应该明确的是,我们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质基因,赋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以更刚健的精神风骨和更鲜明的文化品格。例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关于爱国主义精神的诸多表述,譬如“苟利社稷,死生以之”(34)李梦生译注:《左传译注》(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第1151页。“国尔忘家,公尔忘私”(35)方向东译注:《新书》,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74页。等等,这些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追求的表述,能够涵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文化气质。又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功崇惟志,业广惟勤”(36)曹音:《尚书·周书释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5年,第121页。等要求,成为中国人修炼心性、砥砺品格的“根”和“源”,这些表述彰显了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与智慧,能够转化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文化理念。

(三)扎根实践:在解决中国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凝聚推进“二者相结合”的强大合力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二者相结合”,既要以问题为导向,在解决中国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明确相结合的实践遵循,又要凝聚共识,形成中国共产党、人民群众、新时代青年的强大合力。其一,要以问题为导向,正如前文论及,这一命题并非两个主体之间的简单叠加,而是要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滋养,来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具体问题,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动力之源。其二,要面向世界,即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一方面,对于本民族文化,要葆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坚持结合世界潮流的发展变化,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资源,并对其进行合理的转化与发展,同时以本民族独有的文化形式对外传播中国价值理念。另一方面,要秉持更广阔的视野和更从容的心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以中华民族的气度和中华文明的底蕴,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其三,要与人民大众贴近,既要满足大众的精神文化需要,使其更贴近大众生活,又要形成中国共产党、人民群众、新时代青年的强大合力。具体而言:首先,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秉持高度的理论自觉,结合时代需求进行理论思考,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证明,党的历代领导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有着深厚的积淀和透彻的感悟。中国共产党人具备实现这一命题的先天优势,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改革和建设的过程中,能够实现二者的融会贯通,创造出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协同共进的宝贵财富。其次,这一命题最核心的内在逻辑,体现于时代性、实践性、人民性。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立场,而回答人民提出的问题、满足人民的需求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奋斗目标。推进“二者相结合”需要落到实处,无论是理论创新还是实践创造,都需要人民群众的具体劳动才能实现。因此,实现这一命题,必然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最后,推进“二者相结合”需要充分发挥新时代中国青年中流砥柱的重要作用。实现“二者相结合”,实质上涵盖了从理论建构、逻辑论证到具体部署、增进共识等诸多环节,其关键在于实现自上而下的发展方向与自下而上的实际践行的有机统一。广大青年对中国现实和世界大势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理解力,他们既能够在理论层面对推进“二者相结合”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又能够在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为“二者相结合”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因而应该成为推进结合的主体力量。

结语

“二者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人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在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经过严谨且充分的论证而提出的重大命题。从探索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形式的过程中提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转化与发展,再到坚持“两个相结合”的战略部署,凸显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规律等基本问题在理论认识上的深化与实践探索上的突破。步入新时代,我们必须坚持“两个相结合”,以更加有效地发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作用,更加充分地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更加深入地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伟力!

猜你喜欢
二者中国化中华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Sweden's Icehotel went all out for its 30th anniversary
摇曳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