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晋河淮诗考述

2022-12-27 09:04:15

陆 路

本文所说的河淮地区,南至淮河,北部大致以黄河、淇水为界,东迄大海,西达潼关。河淮地区又分中原和齐鲁两个次文化区。汉晋政区有一定变化,西晋较汉政区要分得细些,故本文在为诗歌系地时,大体以西晋政区为纲,兼考虑文化传统。中原地区大致相当于西晋司州之河南郡(尹)、荥阳郡、弘农郡(不包括潼关以西地区)、河内郡、汲郡大部(不包括淇水以北地区),豫州大部(不包括北部原属徐州之鲁郡以及淮河以南原分属荆州和扬州之安丰郡、弋阳郡),兖州之陈留郡、东郡(濮阳国)西部,徐州中部(彭城、下邳、东莞等郡),约相当于今河南省大部(不包括淇水以北的鹤壁、濮阳市区、滑县道口镇、安阳等地,以及信阳市之淮河以南地区即其下属之息县的淮河以南、罗山县、光山县、新县等地)。齐鲁文化区大致包括兖州大部(不包括陈留郡、东郡西部),豫州之鲁郡,徐州北部(东海郡、琅邪郡、东莞郡等),青州,冀州之平原郡、乐陵郡大部(笃马河以南),约相当于今山东省大部(不包括省辖聊城市北部即临清市、高唐县等,德州市北部即夏津县、武城县、市区、宁津县、乐陵市、庆云县等,以及滨州市小部分地区即无棣县北部临近德州庆云县之地)。①本文历史地理政区依据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现行政区划依据杜秀荣、唐建军:《中国地图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11年。

河淮地区是汉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汉晋时期文化最发达的区域,亦是诗歌最兴盛的区域,该地区诗歌创作是东汉西晋诗歌创作风貌的集中体现并具有导向意义,是汉晋诗歌地理研究的最关键区域之一。本文拟系统考析汉晋河淮地区的诗歌创作(文中认定诗歌遵循属地原则,河淮诗即指作于河淮地区的诗歌),为河淮文学研究提供地理空间视角,有助于全方位理解河淮文学,也是汉晋文学地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中原地区

(一)司州

1.河南郡

汉代置河南郡,西晋时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辖洛阳市大部,郑州市西部(巩义市、登封市等),许昌市之禹州市,平顶山市之汝州市,三门峡市之义马市等。治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东)。

(1)洛阳

a.汉

东汉时期洛阳作为都城,宗室、达官、文士等汇聚,多有颂德之作,如东平王刘苍《武德舞歌》,崔骃有《安丰侯诗》(安丰侯指窦融),班固《两都赋》后附有明堂、辟雍、灵台、宝鼎、白雉五诗,歌颂东汉在洛阳之文治德政,前三首为四言诗,后二首为骚体诗。班固骚体诗《汉颂论功歌》二首,颂汉之德,且诗中提及都城和象征朝廷及帝皇所居的“太微”,则当亦作于洛阳。此外梁鸿在离开洛阳前作《五噫歌》。中平三年(186),汉灵帝刘宏“奏《招商》之歌,以来凉气也”。①王嘉撰,齐治平校注:《拾遗记》,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44页。初平元年(190)正月,董卓于都城洛阳逼少帝刘辩饮毒酒,刘辩作《悲歌》,唐姬起舞作歌应之。②范晔撰,李贤注:《后汉书》卷一〇,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451页。二歌皆为骚体。

《古诗十九首》中有不少是游子居洛阳时所作,可以确认作于洛阳的有《青青陵上柏》《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已疏》等。《青青陵上柏》诗中所述长衢、王侯第宅、宫殿、门阙等,分明是洛阳景象。陵上柏,约指北邙山上坟墓旁之柏树。《驱车上东门》“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上东门在洛阳,《初学记》:“洛阳有……中东门、上东门。”③徐坚:《初学记》卷二四,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582页。下引皆据该本,仅随文夹注。李善注引《风俗通》:“葬于郭北北首,求诸幽之道也。”郭北正指洛阳北门外之邙山。可知该诗亦约东汉末作于洛阳。《去者日已疏》:“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白杨多悲风,萧肃愁杀人。”④萧统编,李善等注,俞绍初等点校:《新校订六家注文选》卷二九,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869页。该书以奎章阁藏六家注《文选》为底本,下引皆据该本,简称《文选》,仅随文夹注。此诗紧接《驱车上东门》之后,出郭门见坟墓与《驱车上东门》之郭北见墓是一样的。《东城高且长》之东城,一般以为即洛阳城东边城墙,正是在东城出的上东门,则亦作于洛阳。

曹操《薤露行》诗中写董卓乱政,挟献帝西迁长安,焚毁洛阳宫室。“建安元年(196)秋七月甲子,车驾至洛阳……八月庚申,迁都许。己巳,幸曹操营”。⑤范晔撰,李贤注:《后汉书》卷九,第379页。汉献帝到洛阳后,宫室依然残破,八月庚申(八月二十七日,196年10月7日)迁都许,是年八月无己巳日,《后汉书》误,当为九月己巳(九月初七,196年10月16日),汉献帝至曹操营,此时献帝已为曹操所控。是诗描写董卓焚毁洛阳宫室外,还描述了群臣的无能:“惟汉二十世,所任诚不良。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⑥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二七,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369页。下引皆据该本,仅随文夹注。这些亦可为曹操挟持汉献帝迁都许张本。故是诗建安元年八月挟汉献帝迁都许昌前作于洛阳。曹丕《孟津诗》大约作于建安二十年。⑦陆侃如:《中古文学系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第338页。“(建安二十年)三月,公(曹操)西征张鲁,至陈仓,将自武都入氐;氐人塞道,先遣张合、朱灵等攻破之……十二月,公自南郑还,留夏侯渊屯汉中。二十一年春二月,公还邺”。“其后大军西征,太子南在孟津小城”。⑧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45—46、607—608页。建安二十二年冬十月以曹丕为魏太子。曹丕为太子后,建安二十三年七月曹操亦西征,但此次西征刘备至建安二十四年冬回洛阳,建安二十五年春曹操即卒于洛阳,可见并未回到邺城,而诗中明写“翊日浮黄河,长驱旋邺都”,则陆侃如之说可从。是上文所引《王粲传》中之“太子”为后来追诉,则是诗约建安二十年十二月作于孟津(今河南洛阳市孟津县会盟镇)。

b.魏

黄初四年(223),曹植作《责躬诗》《应诏诗》。曹叡《步出夏门行》,诗云:“步出夏门,东登首阳山。嗟哉夷叔,仲尼称贤。君子退让,小人争先。惟斯二子,于今称传。林钟受谢,节改时迁。日月不居,谁得久存。善哉殊复善,弦歌乐情。”(《乐府诗集》卷三七,第546页)林钟指代季夏六月,“林钟受谢”则该诗约作于六七月间,《三国志·魏书·文帝纪》:“(黄初七年)六月戊寅,葬首阳陵。自殡及葬,皆以终制从事(裴松之注:《魏氏春秋》曰:明帝将送葬,曹真、陈群、王朗等以暑热固谏,乃止)。”曹丕去世,吴质作《思慕诗》(《三国志·魏书·吴质传》)。黄初七年六月葬文帝于首阳山,汉魏洛阳城在白马寺东、偃师西,首阳山在偃师西北,则首阳山就在洛阳城以东。明帝未送葬,则是诗非作于此时,颇疑因未送文帝葬,此后某年六月文帝安葬纪念日曹叡曾至首阳山谒文帝陵,在首阳山感怀伯夷叔齐事而作是诗。曹植《元会诗》,《三国志·魏书·陈思王植传》:“其年(太和五年)冬,诏诸王朝六年正月。”则是诗即描写元会之盛况,约太和六年(232)正月作于洛阳。《三国志·魏书·毌丘俭传》:“青龙中,帝图讨辽东,以俭有干策,徙为幽州刺史,加度辽将军,使持节,护乌丸校尉。”①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卷二、卷二一、卷一九、卷二八,第86、607、576、762页。据万斯同《魏方镇年表》,青龙四年至正始九年(236—248)毌丘俭为幽州刺史,②万斯同:《魏方镇年表》,见《二十五史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2619—2620页。则毌丘俭《之辽东》大约是年离开洛阳前往幽州时作。正始四年正月,曹芳加元服,傅玄作《庭燎》。③陆路:《汉晋北朝赠答诗考述——以洛阳为中心》,《东南学术》2021年第6期。嵇康景元三年(262)见杀于洛阳,此前系于狱中作《幽愤诗》。④童强:《嵇康年谱汇考》,见范子烨主编:《中古作家年谱汇考辑要》卷一,西安:世界图书出版西安有限公司,2014年,第518页。

阮籍《咏怀诗》其九云:“步出上东门,北望首阳岑”,其六十四云:“朝出上东门,遥望首阳山。”⑤阮籍著,陈伯君校注:《阮籍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240、369页。汉魏洛阳城出上东门正可北望首阳山,故二诗约作于洛阳一带,具体时间未详。贾充初娶李丰女,正元元年(254)李丰被杀,其女即贾充妻流徙,大约李氏徙乐浪前于洛阳与贾充作有连句。⑥陆侃如:《中古文学系年》,第572页。傅玄早年“州举秀才,除郎中,与东海缪施俱以时誉选入著作,撰集魏书”,⑦房玄龄等:《晋书》卷四七,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1317页。作《长歌行》,诗云:“抚剑安所趋,蛮方未顺流。蜀贼阻石城,吴寇凭龙舟。二军多壮士,闻贼如见雠。投身效知已,徒生心所羞。”(《乐府诗集》卷三〇,第443页)大约参撰魏书时,为自己光著文而不满,作是诗表达希望能投身于灭吴蜀建大功的战争中。是诗大约景元四年灭蜀汉前作。

c.晋

应贞、荀勖曾从晋武帝游华林园并赋诗,应贞《(晋武帝)华林园集诗》李善注:“《洛阳图经》曰:‘华林园,在城内东北隅,魏明帝起名芳林园,齐王芳改为华林。’干宝《晋纪》曰:‘泰始四年二月,上幸芳林园,与群臣宴,赋诗观志。’孙盛《晋阳秋》曰:‘散骑常侍应贞诗最美。’”(《文选》卷二〇,第1245页)荀勖《从(武帝)华林园宴诗》:“习习春阳,帝出乎震。天施地生,以应仲春。思文圣皇,顺时秉仁。”⑧欧阳询撰,汪绍楹点校:《艺文类聚》卷三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714页。下引皆据该本,仅随文夹注。仲春即二月,是时荀勖正为中书监加侍中,自当参与此次宴集,则应贞、荀勖二诗泰始四年(268)二月作于洛阳。二诗皆为四言颂德之作。应贞和荀勖诗题中的“晋武帝”“武帝”是后来加的。荀勖另有《三月三日从华林园诗》:“清节中季春,姑洗通滞塞。玉辂扶渌池,临川荡苛慝。”(《初学记》卷四,第69页)大约只剩残句。可知作于季春三月,并非与《华林园宴诗》同时作,大约晋初某年上巳日游华林园时作。应贞《华览崇文大夫唱》,据诗题和所存四言四句看似亦作于洛阳。成公绥《中宫诗》二首写后妃之德,成公绥晋初曾为博士、秘书丞、中书郎,泰始九年卒,①房玄龄等:《晋书》卷九二,第2375页。陆机著,杨明校笺:《陆机集校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第1063页。是诗作于泰始元年至九年间。左思《咏史诗》约非一时一地所作,据诗中内容大致可判断作于洛阳者有:其一“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是诗当作于左思20岁左右,即咸宁初,当时还未平吴,故有“左眄澄江湘”之说。是时左思家早已到洛阳,故可知作于此。其四“济济京城内”当亦作于洛阳,其五“皓天舒白日,灵景耀神州。列宅紫宫里,飞宇若云浮。峨峨高门内,蔼蔼皆王侯”(《文选》卷二一,第1295—1299页)。紫宫为天子之所居,高门、王侯亦居京城,可知亦作于洛阳。二诗具体创作时间未详,要之作于泰始七年或八年移居洛阳后。裴秀《大蜡》写朝廷在京师洛阳行蜡祭之礼,蜡祭为岁末之祭,裴秀卒于泰始七年,是诗约此前作于洛阳。刘伶《北芒客舍》以铺叙绘冬夜之寒,抒内心之凄厉,刘伶“尝为建威参军。泰始初对策,盛言无为之化。时辈皆以高第得调,伶独以无用罢。竟以寿终”,②房玄龄等:《晋书》卷四九,第1377页。则泰始初刘伶尚在世,是诗大约晚年作于洛阳北芒。咸宁四年(278),潘岳辞官归乡巩县,咸宁五年举秀才为郎,出为河阳令,潘岳因此怨之,离开洛阳前题宫中之阁,作《阁道谣》。③俞士玲:《西晋文学考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17页。

咸宁五年冬,夏侯湛以尚书郎随贾充征吴。④陆侃如:《中古文学系年》,第685页夏侯湛《征迈辞》云“上伊阙兮临川,柎骏马兮授鞍。中衢兮载叹,敛鞚兮盘桓”。⑤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三五八,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1670页。下引皆据该本,仅随文夹注。该诗约咸宁五年随贾充伐陈,从洛阳城出发经伊阙山时作。从伊阙山再往南行经前亭作《离亲咏》:“剖符兮南荆,辞亲兮遐征。发轫兮皇京,夕臻兮泉亭。”(《艺文类聚》卷二〇,第372页)“雒阳周时号成周……有前亭(注:杜预曰县西南有泉亭,即泉戎也)”。⑥范晔撰,李贤注:《后汉书》志一九,第3389页。汉晋时洛阳城在今白马寺东。前亭在伊阙山南,约在今洛阳伊川县北。两地今有近50公里,按当时的交通条件确实一早从洛阳城出发到前亭已是傍晚了。咸宁六年(吴天纪四年,280)春平吴,是年四月改元太康。程咸《平吴后三月三日从华林园作》、王济《平吴后三月三日华林园》、王濬《平吴诗》即咸宁六年春吴凯旋归来后作于洛阳。华林园在洛阳。孙皓初到洛阳时作《尔汝歌》。⑦刘义庆撰,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笺疏》,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918页。石崇《大雅吟》颂平吴之事,大约亦此时作。陆云《征东大将军京陵王公会射堂皇太子见命作此诗》,征东大将军京陵王公指王浑。陆云诗云:“淮方未靖,帝曰攸序。公于出征,奄有南浦。”⑧陆云撰,刘运好校注:《陆士龙文集校注》,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年,第247、252页。正与王浑镇淮南寿春平定江南的生平相合。“太康六年正月戊辰,以征南大将军王浑为尚书左仆射”。⑨房玄龄等:《晋书》卷三,第76页。“转征东大将军,复镇寿阳……拜尚书左仆射,加散骑常侍”。⑩房玄龄等:《晋书》卷四二,第1202页。结合王浑传及本诗诗题可知王浑为征东大将军,《武帝纪》误。皇太子命陆云作诗,则太康六年陆云已为太子舍人。⑪房玄龄等:《晋书》卷九二,第2375页。陆机著,杨明校笺:《陆机集校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第1063页。诗又云:“祝融衔节,火正缉熙。”是诗至晚太康五年(284)夏作于洛阳。张华《太康六年三月三日后园会》、王赞《三月三日诗》、潘尼《巳日诗》,《三国志·魏书·少帝纪》:“(少帝)日游后园,每有外文书入,帝不省。”⑫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卷四,第130页。可见后园在洛阳宫中。是时张华为太常,王赞为太子舍人,二诗即太康六年作于洛阳。李密《赐见东堂诏令赋诗》,太康八年,李密迁汉中太守,武帝诏见东堂令密赋诗(《晋书·李密传》中存残句六),诗中有怨愤,武帝忿而免密官。①陆侃如:《中古文学系年》,第718页。左思《娇女诗》,《左棻墓志》:“兄女芳,字惠芳。兄女媛,字纨素。”②毛远明:《汉魏六朝碑刻校注》第1册,北京:线装书局,2008年,第329页。左思《娇女诗》写的即是左思二女左芳、左媛。据诗中描写左思二女当时十余岁,则是时左思大约三十余岁,则是诗大约太康末或元康初作于洛阳。孙楚《会王侍中座上》,王侍中约指王济。据《晋书》卷四二《王济传》,王济将葬,孙楚哭之甚悲,且学王济所好之驴鸣。可见孙楚与王济交往密切且颇敬重之,且王济曾任侍中。故是诗中之王侍中大约即王济。据曹道衡考证王济太康五年至十年(至少至是年)间为侍中,③曹道衡、沈玉成:《中古文学史料丛考》,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171页。是诗大约即此期间作于洛阳。孙楚《太仆座上诗》,太仆亦指王济。诗云:“朝钦厥庸,出尹京畿。回受太仆,四牡。”(《初学记》卷一二,第309页)可见先为河南尹(即京畿尹)后官至太仆。《晋书·王济传》:“出为河南尹,未拜,坐鞭王官吏免官,而王佑始见委任。而济遂被斥外,于是乃移第北芒山下……寻使白衣领太仆。”④房玄龄等:《晋书》卷四二,第1206—1207页。王济出为河南尹约在太康十年或太熙元年,不久即领太仆,则是诗约作于太熙元年(290)。

《世说新语·文学》:“夏侯湛作《周诗》成(注:文士传曰:‘湛字孝若,谯国人,魏征西将军夏侯渊曾孙也。有盛才,文章巧思,善补雅词,名亚潘岳。历中书侍郎。’湛集载其叙曰:‘周诗者,《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六篇,有其义而亡其辞。湛续其亡,故云周诗也。’)示潘安仁。安仁曰:‘此非徒温雅,乃别见孝悌之性。’(注:其诗曰:‘既殷斯虔,仰说洪恩。夕定辰省,奉朝侍昏。宵中告退,鸡鸣在门。孳孳恭诲,夙夜是敦。’)潘因此遂作《家风诗》。(注:岳《家风诗》载其宗祖之德及自戒也。)”⑤刘义庆撰,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笺疏》,第299页。束皙《补亡诗》六首(即《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约与夏侯湛《补亡诗》六首(存一首)同时作。潘岳太康十年免职,永熙元年闲居洛阳,是时与夏侯湛交往,见其《周诗》而作《家风诗》。⑥潘岳撰,王增文校注:《潘黄门集校注》,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09页。潘岳亦作有《补亡诗》六首(已佚)。⑦葛洪撰,杨明照校笺:《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75页。潘岳《河阳县作》其一“长啸归江山,拥耒耨时苗”,李善注:“岳《天陵诗序》曰:‘岳屏居天陵东山下。’”(《文选》卷二六,第1656页)《太平寰宇记》卷五:“天陵山,在县南六十里。潘岳《家风诗》所云天陵岩,谓此也。”⑧乐史撰,王文楚等点校:《太平寰宇记》,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67页。今所见《艺文类聚》卷二三所录潘岳《家风诗》为四言体,其间未提及天陵岩。王俭《褚渊碑》“经始图终,式免祗悔”李善注引潘岳《家风诗》曰:“经始复图终,葺宇营丘园。”(《文选》卷五八,第3810页)则潘岳另有五言《家风诗》,大约是诗中提及故乡之天陵岩,该诗仅剩李善所录二句。大约与四言那首同时作。

俞士玲通过细读文本,比较诸诗内容、章法、用韵等,以为张华、陆机、左思、张载之《招隐诗》乃同题赛诗之作,大约元康二年(292)作于洛阳,是时诸位诗人皆在洛阳。⑨俞士玲:《陆机陆云年谱》,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第98—102页。闾丘冲惠帝时曾为散骑侍郎,其《招隐诗》大约亦与张华等同时作。陆机《赴洛》《东宫作》,《赴洛》二首李善注:《集》云:“此篇赴太子洗马时作。”下篇云:“东宫作”,而此同时云赴洛,误也(《文选》卷二六,第1666页)。则上篇为《赴洛》,下篇当题为《东宫作》,元康元年末陆机为太子洗马直至元康四年秋出补吴王郎中令。⑩陆机著,杨明校笺:《陆机集校笺》,第1065—1071页。元康元年潘尼为太子舍人直至元康四年出为宛令。《赴洛》描写了离开故乡时的情景以及对故乡的思念,大约作于元康元年末或二年初到洛阳为太子洗马时。《东宫作》亦作于为太子洗马期间,二首虽非同时作,但皆作于为东宫属官时,大约编者因此将二诗混于同一题下。陆机《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赋》、潘尼《七月七日侍皇太子宴玄圃园》,大约元康二年或三年秋作于洛阳,二人同为太子属官。潘尼《皇太子社诗》云:“太簇协青阳,履端发岁首。孟月涉初旬,吉日唯上酉。我后迩天休,设社祈遐耇。”(《艺文类聚》卷五,第86页)太簇指正月,履端指元旦,从元康二年到元康四年间只有元康四年的正月初一是酉日(那年元旦为丁酉日),与诗中“吉日唯上酉”相合,故是诗大约元康四年正月作于洛阳,是时潘尼正为太子舍人。潘尼为太子舍人时还作有《皇太子上巳日》《三月三日洛水作诗》。张华是时为中书监作《上巳篇》。陆机是时为太子洗马作《棹歌行》:“迟迟暮春日,天气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秽游黄河。”(《艺文类聚》卷四二,第757页)可知写洛阳之上巳节。诸诗约元康二年或三年上巳作于洛阳。陆机《日出东南隅行》“方驾扬清尘,濯足洛水澜。蔼蔼风云会,佳人一何繁。南崖充罗幕,北渚盈軿轩”(《文选》卷二八,第1793页),亦描写洛阳女子春日出游洛水之滨,或亦作于上巳之日。陆机《皇太子清宴》序:“元康四年秋,余以太子洗马出补吴王郎中。以前事食(仓)卒,未得宴。三月十六,有命清宴。感圣恩之罔极。退而赋此诗也。”①虞世南:《北堂书钞》卷六六,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273页。下引皆据该本,仅随文夹注。则是诗当为元康五年作于洛阳。陆机《尸乡亭》云:“东游观巩洛,逍遥丘墓间。”(《艺文类聚》卷二七,第485页)《后汉书·郡国志》:“偃师有尸乡(李贤注:《帝王世纪》曰:尸乡在县西二十里)。”②范晔撰,李贤注:《后汉书》志一九,第3390页。则是诗作于偃师(今河南洛阳偃师市东)尸乡亭,当作于入洛后,具体创作时节未详。陆机《君子有所思行》:“命驾登北山,延伫望城郭。廛里一何盛,街巷纷漠漠。甲第崇高闼,洞房结阿阁。”诗中描述登北邙山所见洛阳城的繁华。陆机《长安有狭邪行》:“伊洛有歧路,歧路交朱轮。轻盖承华景,腾步蹑飞尘。”(《文选》卷二八,第1787、1796页)描写洛阳道路纵横,击毂摩肩。二诗当作于洛阳,具体创作时间未详。陆机出北门见邙山坟冢而感叹人生作《驾言出北阙行》。

潘岳《于贾谧坐讲〈汉书〉》、陆机《讲〈汉书〉》,陆机诗云“税驾金华,讲学秘馆”(《北堂书钞》卷九八,第409页),可见是在秘书监讲《汉书》。贾谧“历位散骑常侍、后军将军。广城君薨,去职。丧未终,起为秘书监,掌国史”。③房玄龄等:《晋书》卷四〇,第1173页。据《贾充妻郭槐柩铭》,贾充妻郭槐卒于元康六年,④毛远明:《汉魏六朝碑刻校注》第2册,第312页。贾充妻郭槐卒,贾充以贾谧为嗣,则贾谧为贾充孙,贾充卒于太康三年,依礼,祖父已卒,为祖母服斩衰三年丧,则贾谧当为郭槐服丧三年,实二十七个月,至元康九年。贾谧未终三年丧,起为秘书监,大约在元康八年,则陆机、潘岳等约是年为贾谧讲《汉书》,二诗即作于此时。潘岳《鲁公诗》仅剩残句“如地之载,如天之临”(《文选》卷二〇颜延之《应诏燕曲水作诗》李善注,第1260页),贾充、贾谧父子皆称鲁公,潘岳为贾充僚属,又谄事贾谧,作诗颂扬充、谧皆有可能,从残句中看不出鲁公指何人,故姑且存疑。石崇作《还京》,石崇被免征虏将军,假节、监徐州诸军事在元康八年,故是诗大约是年免职后作于洛阳。石崇《思归引》序言其年五十去官,归河阳别业,而作《思归引》,石崇永康元年(300)被杀,时年五十二,则其五十岁去官正指元康八年自下邳免官,去官后石崇回到金谷园。⑤陆侃如:《中古文学系年》,第654、770页。石崇妾绿珠(本姓梁,交州合浦郡人,今属广西博白)作《懊侬歌》,诗云:“丝布涩难缝,令侬十指穿。黄牛细犊车。游戏出孟津。”(《乐府诗集》卷五八,第667页)孟津云云,可知是诗大约亦作于与石崇在洛阳时。潘岳《关中诗》李善注:“岳《上关中诗表》:‘诏臣作《关中诗》,辄奉诏竭愚,作诗一篇。案《汉记》:孝明时,护羌校尉窦林上降羌颠岸,以为羌豪,岸兄颠吾复降,问事状,林对前后两屈,坐诬罔,下狱死。齐万年编户隶属,为日久矣,而死生异辞,必有诡谬,故引证喻,以惩不恪。’”(《文选》卷二〇,第1221页)“元康九年春正月,左积弩将军孟观伐氐,战于中亭,大破之,获齐万年”。可见潘岳《关中诗》正是元康九年春正月平定齐万年关中之乱后,在洛阳奉召作。潘岳诗中还赞扬了为此而战死的周处,与此同时西戎校尉阎缵亦上诗赞之。①房玄龄等:《晋书》卷四、卷二八,第95、1571页。是月河间王司马颙为平西将军,以阎缵为西戎将军,是时还未随颙前往关中,故得以与潘岳一同作诗。

潘岳《悼亡诗》三首、《杨氏七哀诗》,据潘岳《杨仲武诔》序,杨仲武为潘岳妻杨氏之侄,据序文杨仲武卒于元康九年夏五月,是时已“丧服周次”即杨氏已去世一周年(《文选》卷五六,第3665页),可知杨氏卒于元康八年夏,俞士玲以为《悼亡诗》其二云“清商应秋至,溽暑随节阑。凛凛凉风升,始觉夏衾单”大约作于元康八年秋即杨氏卒后不久。其一云“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约作于冬春之际,杨氏已下葬。其三云“亹亹期月周,戚戚弥相愍”则作于杨氏卒后一周年,约与潘岳《杨仲武诔》差不多时间作。《杨氏七哀诗》“漼如叶落树,邈若雨绝天”则与《悼亡诗》其二相似时间作。②俞士玲:《西晋文学考论》,第127—128页。永康元年欧阳建与舅石崇等一同被杀于洛阳,欧阳建被杀前作《临终诗》。陆机《园葵诗》二首李善注:“《晋书》:赵王伦篡位,迁帝于金墉城。后诸王共诛伦,复帝位。齐王冏谮机为伦作禅文,赖成都王颖救之,免死,故作此诗,以葵为喻,谢颖也。”(《文选》卷二九,第1905页)陆机为成都王颖所救在永宁元年(301),是诗即是年作于洛阳。大司马齐王冏辟为东曹掾张翰,在洛阳见秋风起思吴地故乡,作《思吴江歌》。张翰永宁二年八、九月间去洛回吴,③曹道衡、沈玉成:《中古文学史料丛考》,第136页。则是诗即此前作于洛阳。张载《七哀诗》其一云:“北芒何垒垒,高陵有四五。借问谁家坟,皆云汉世主。恭文遥相望,原陵郁膴膴。季世丧乱起,贼盗如豺虎。毁壤过一抔,便房启幽户……昔为万乘君,今为丘中土。感彼雍门言,凄怆哀往古。”其二云:“秋风吐商气,萧瑟扫前林。阳鸟收和响,寒蝉无余音。白露中夜结,木落柯条森……丘陇日已远,缠绵弥思深。忧来令发白,谁云愁可任。徘徊向长风,泪下沾衣襟。”(《文选》卷二三,第1445—1448页)大约在登北芒山时见汉帝陵遭破坏化为丘墟,感叹人事变迁、世事难料。正因看透了世事而称疾告归,二诗即此前作于洛阳,大约作于惠帝末或怀帝永嘉初,具体时间未详。张.协.《咏史诗...》咏汉代疏广、疏受乞骸骨还乡事,大约作于张协辞官归隐时,“于时天下已乱,所在寇盗,协遂弃绝人事,屏居草泽,守道不竞,以属咏自娱……永嘉初,复征为黄门侍郎,托疾不就,终于家”。④房玄龄等:《晋书》卷五五,第1519—1524页。则永嘉前张协已告归,约与张载告归差不多时期,具体时间未详。

潘尼《上巳日帝会天渊池》、阮修《上巳会》、闾丘冲《三月三日应诏诗》二首,《晋书》卷二一《礼志下》:“赵王伦篡位,三日会天泉池,诛张林。怀帝亦会天泉池,赋诗。陆机云:‘天泉池南石沟引御沟水,池西积石为禊堂。’本水流杯饮酒,亦不言曲水。”天泉池即天渊池,唐人修《晋书》时避唐高祖讳而改。则天渊池在洛阳。潘尼永嘉三年(309)三月自中书令迁太常卿,阮修为太傅行参军转太子洗马,⑤陆侃如:《中古文学系年》,第824、826页。潘尼卒于永嘉五年,据《晋书》卷五《怀帝纪》,永嘉五年六月,刘曜入京师,尚书闾丘冲等遇害。则有永嘉间闾丘冲为尚书,正可应诏作诗。潘尼诗云:“谷风散凝,微阳戒始。春服既成,明灵降祉。”(《太平御览》卷三〇,第145页)闾丘冲诗云:“暮春之月,春服既成。升阳土润,冰涣川盈。”(《艺文类聚》卷四,第64页)用语亦相似,似为同时之作。诸诗大约永嘉元年至四年,某个上巳日作于洛阳。卢谌《时兴诗》,《晋书》卷四四《卢谌传》:“好老庄,善属文。选尚武帝女荥阳公主,拜驸马都尉,未成礼而公主卒。后州举秀才,辟太尉掾。洛阳没,随志北依刘琨,与志俱为刘粲所虏。粲据晋阳,留谌为参军。”诗云:“北逾芒与河,南临伊与洛。凝霜沾蔓草,悲风振林薄……形变随时化,神感因物作。澹乎至人心,恬然存玄漠。”(《文选》卷三〇,第1935页)诗中述及北芒山、黄河、伊水、洛水,结合所写季节,可知该诗作于永嘉五年六月洛阳陷落前某个秋季,具体创作时间未详。“形变”四句正是庄子思想,是卢谌好老庄的体现。据《晋书》卷一〇三《刘曜载记》,咸和四年(329)石勒杀刘曜,于是年被石勒幽于洛阳时,孙机作《为刘曜进酒》:“仆谷王,关右称帝皇。当持重,保土疆。轻用兵,败洛阳。祚运穷,天所亡。开大分,持一觞。”①房玄龄等:《晋书》卷二一、卷五、卷四四、卷一〇三,第671、123、1259、2701页。童强:《嵇康年谱汇考》,见范子烨主编:《中古作家年谱汇考辑要》卷一,第484页。颜延之《北使洛》,“义熙十二年,高祖北伐,有宋公之授,府遣一使庆殊命,参起居,延之与同府王参军俱奉使至洛阳,道中作诗二首,文辞藻丽,为谢晦、傅亮所赏”。②沈约:《宋书》卷七三,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891页。诗云:“前登阳城路,日夕望三川。在昔辍期运,经始阔圣贤。伊谷绝津济,台馆无尺椽。宫陛多巢穴,城阙生云烟。”(《文选》卷二七,第1706页)“三川”正指黄河、洛水、伊水,“伊谷”四句描述洛阳宫室之残破,伊水、谷水皆注入洛河。义熙十二年(416)冬刘裕军攻下洛阳,颜延之等前往洛阳庆功,该诗即作于是时。

(2)河南尹洛阳以外地区

东汉时巩县(今河南巩义市)《诗说七言汉摩崖题记》有无名氏七言诗一首。③马健中:《巩县〈诗说七言汉摩崖题记〉考》,《中国书法》2015年第7期。西晋潘尼《赠司空掾安仁》,泰始八年贾充为司空,潘岳为司空掾,诗云:“发采故乡,扬辉蓬宇。文绣煌煌,衣裳楚楚。何以会宾,荜门环堵。何以备肴,杀鸡为黍……收迹衡门,旋轸上京。主事之殷,以君之明。缉熙台鼎,协济和羹。歧路多怀,赋诗赠行。”则潘岳自家乡赴任,临行潘尼赠以是诗。④俞士玲:《西晋文学考论》,第131页。此家乡指其家族实际居住地巩县(今河南郑州巩义市西南)。⑤傅璇琮:《潘岳系年考证》,《文史》第14辑,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238页。诗又云:“坐则接茵,行则携手。义惟诸父,好同朋友。”⑥罗国威整理:《日藏弘仁本文馆词林校注》卷一五二,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5页。下引皆据该本,仅随文夹注。则潘尼与潘岳在一处生活,其家亦居于巩县。潘尼《赠河阳》,《秋兴赋序》:“晋十有四年,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见二毛。以太尉掾兼虎贲中郎,将寓直于散骑之省。”晋十有四年正是咸宁四年,是年潘岳辞官归乡巩县,咸宁五年举秀才为郎,出为河阳令。⑦俞士玲:《西晋文学考论》,第117页。《晋书·潘尼传》:“初应州辟,后以父老,辞位致养。太康中,举秀才,为太常博士。历高陆令、淮南王允镇东参军。”⑧房玄龄等:《晋书》卷五五,第1510页。则咸宁间潘尼正在故乡巩县,大约咸宁五年潘岳自洛阳出为河阳令,先至故乡巩县,潘尼作是诗以赠。潘岳《伤幼子辞》序:“惟元康二年春三月壬寅,弱子生。夏五月,余之长安。壬寅,次于新安之千秋亭。甲辰而弱子夭,越翼日乙巳,瘗于亭东,感嬴博之哀,乃伤之。”⑨严可均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晋文》卷九三,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1997页。《太平寰宇记》卷五《河南道五》:“千秋亭,在(渑池)县东二十里,潘岳丧子之处。《西征赋》云:‘天赤子于新安,坎路侧而葬之。亭有千秋之号,子无七旬之期。’”⑩乐史撰,王文楚等点校:《太平寰宇记》,第71页。潘岳《思子诗》:“造化甄品物,天命代虚盈。奈何念稚子,怀奇陨幼龄。”(《艺文类聚》卷三四,第597页)亦伤幼子而作,则与《伤幼子辞》同为元康二年五月作于新安县(治今河南三门峡市渑池县东),新安县原属弘农郡,西晋太康初移属河南郡,潘岳作是诗时新安县已属河南郡。

2.河内郡

河内郡始置于秦,治怀县(今河南焦作市武陟县西南)。西晋时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辖焦作市大部等地区,移治野王县(今河南焦作市泌阳市)。

(1)魏

嵇康在河内山阳(今河南焦作市东南)认识了阮侃(字德如),嵇康作《与阮德如》,⑪房玄龄等:《晋书》卷二一、卷五、卷四四、卷一〇三,第671、123、1259、2701页。童强:《嵇康年谱汇考》,见范子烨主编:《中古作家年谱汇考辑要》卷一,第484页。阮侃作《答嵇康》二首,其一云“早发温泉卢,夕宿宣阳城”,宣阳即今河南新乡市获嘉县宣阳驿。从焦作至获嘉县今最短距离40余公里,当时的交通条件早上从山阳出发,傍晚可以到达宣阳。戴明扬以为宣阳为宜阳之误,①嵇康撰,戴明扬校注:《嵇康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第117页。除了没有直接的文献证明外,山阳至宜阳(今河南宜阳县西)现在的最短距离有140余公里,依照当时的交通,阮侃不可能早上在山阳与嵇康分别傍晚到宜阳。嵇康娶曹林孙女后,也曾居洛阳,洛阳距宣阳现在最短是150余公里,按当时的交通,早上从洛阳出发,傍晚也是不可能到达宜阳的。故嵇康该诗约作于山阳、阮侃诗作于宣阳。具体时间未详。嵇康《思亲诗》表达对母兄之思念,《与山巨源绝交书》中有“吾新失母兄之欢,意常凄切。女年十三,男年八岁”(《文选》卷四三,第2819页),嵇康景元三年遇害,嵇绍10岁,则该文作于景元元年,《思亲诗》亦作于是年,时居山阳。②童强:《嵇康年谱汇考》,见范子烨主编:《中古作家年谱汇考辑要》卷一,第512页。景初二年,司马懿从京师出发征辽东(据《三国志》卷三《魏书·明帝纪》在是年春正月),经过故乡温县(今河南温县)曾作歌。③房玄龄等:《晋书》卷一,第10页。

(2)西晋

潘岳《河阳县作诗》二首,其二云:“日夕阴云起,登城望洪河。川气冒山岭,惊湍激岩阿。归雁映兰洔,游鱼动圆波。鸣蝉厉寒音,时菊耀秋华。引领望京室,南路在伐柯。”(《文选》卷二六,第1658页)根据诗中描述,可知已经在河阳经历了春夏秋三季,潘岳咸宁五年出为河阳令,是诗约咸宁五年或太康元年作于河阳(治今河南孟州市西)。潘岳《在怀县作诗》二首其一云:“挥汗辞中宇,登城临清池……驱役宰两邑,政绩竟无施。自我违京辇,四载迄于斯。”其二云:“我来冰未泮,时暑忽隆炽。”(《文选》卷二六,第1662页)则潘岳咸宁五年出为河阳令的第四年徙为怀县令,是诗则太康三年夏作于怀县(治今河南武陟西南)。《内顾诗》二首其一:“静居怀所欢,登城望四泽。春草郁青青,桑柘何奕奕。芳林振朱荣,渌水激素石。初征冰未泮,忽然袗绤。”④吴冠文等:《玉台新咏汇校》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138页。与潘岳任怀县令时节相合,甚至与《在怀县作诗》行文亦有相关处,约太康三年或四年春作于怀县。

3.弘农郡

西汉始置弘农郡,至西晋时弘农郡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辖三门峡市大部(不包括义马市和卢氏县),洛阳市洛宁县,以及陕西省辖渭南市之潼关县、华阴市等。治弘农县(今河南三门峡市灵宝市北),华阴在潼关以西,属于关陇文化区。所以此处考证的是弘农郡华阴以东地区的诗歌。

西晋孙楚《答弘农故吏民》诗云:“昔我先侯,迈德垂化。康哉之咏,实由良佐。惟余忝辱,弗克负荷。每历贵邦,仰瞻泰华。”(《艺文类聚》卷二九,第515页)则孙楚先人或曾在弘农郡任职,孙楚曾多次至弘农郡,故该诗具体创作时间未详。永兴元年(304),张方劫持晋惠帝至长安,潘尼大约随驾至长安,其途中作《迎大驾》,⑤俞士玲:《西晋文学考论》,第143页。诗云:“南山郁岑崟,洛川迅且急。青松荫修岭,绿蘩被广隰。朝日顺长涂,夕暮无所集。归云乘幰浮,凄风寻帷入。道逢深识士,举手对吾揖。世故尚未夷,崤函方崄涩。狐狸夹两辕,豺狼当路立。”(《文选》卷二六,第1665页)则此行确实是从洛阳到长安,是诗当作于途中还未入函谷关时。

(二)豫州

西晋时期豫州包括颍川、梁、陈、汝阴、汝南、襄城、沛、谯、安丰、弋阳等郡,除安丰、弋阳外皆属中原文化区。中原文化区的八郡中,襄城郡外,另七郡皆可知有诗歌。

1.颍川郡

颍川郡始置于秦,治阳翟县(今河南许昌市之禹州市),西晋时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辖许昌市大部(不包括襄城县)、漯河市大部(不包括舞阳县)、周口市的一部分(市区、西华县等)等。治许昌县(今河南许昌市东)。

(1)汉

曹操《蒿里行》云:“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乐府诗集》卷二七,第398页)“关东”二句指初平元年正月山东州郡起兵讨董卓,“淮南”句写建安二年春袁术自称天子,“刻玺”句指初平二年春,袁绍、韩馥谋立幽州刺史刘虞为帝。“(建安二年)秋九月,(袁)术侵陈,公东征之。术闻公自来,弃军走,留其将桥蕤、李丰、梁纲、乐就;公到,击破蕤等,皆斩之。术走渡淮。公还许”。①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卷一,第15页。是诗约作于建安二年秋离开许都讨伐袁术前。仲长统《见志诗》二首,《后汉书·仲长统传》:“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常以为凡游帝王者,欲以立身扬名耳,而名不常存,人生易灭,优游偃仰,可以自娱,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又作诗二篇,以见其志……尚书令荀彧闻统名,奇之,举为尚书郎。后参丞相曹操军事……献帝逊位之岁,统卒,时年四十一。”②范晔撰,李贤注:《后汉书》卷四九,第1645—1646页。二诗当作于为尚书郎前,大约荀彧因《见志诗》闻仲长统之名。正因作是诗时仲长统在许昌,荀彧方得见诗,且举为尚书郎。故是诗作于许昌。建安间荀彧为尚书令(卒于建安十七年),则仲长统是诗作于此期间,具体时间未详。蔡琰作《悲愤诗》,建安元年匈奴右贤王去卑回匈奴,蔡文姬被掠入匈奴亦在是年,在胡中十二年则建安十二年回到中原。③刘跃进:《秦汉文学编年》,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625、643页。建安元年曹操将献帝前往许昌,则是诗至早建安十二年作于许昌。“建安十三年八月壬子(八月二十九,208年9月26日),曹操杀太中大夫孔融,夷其族”,④范晔撰,李贤注:《后汉书》卷九,第385页。孔融《临终诗》即被杀前作于许昌。

(2)魏

曹叡《棹歌行》云:“发我许昌宫,列舟于长浦。翌日乘波扬,棹歌悲且凉。大常拂白日,旗帜纷设张。将抗旄与钺,曜威于彼方。伐罪以吊民,清我东南疆。”(《乐府诗集》卷四〇,第593页)《三国志》卷二《魏书·文帝纪》:“(黄初六年)……三月乙巳,还许昌宫……辛未,帝为舟师东征。五月戊申,幸谯……八月,帝遂以舟师自谯循涡入淮,从陆道幸徐。九月,筑东巡台。冬十月,行幸广陵故城,临江观兵,戎卒十余万,旌旗数百里。是岁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江,乃引还。”诗中即写从许昌出发,东征孙权,大约黄初六年曹叡随父曹丕出征。是诗即作于从许昌出发后不久。曹.叡.《苦寒行...》云:“悠悠发洛都,荓我征东行。征行弥二旬,屯吹龙陂城。(一解)顾观故垒处,皇祖之所营。屋室若平昔,栋宇无邪倾。(二解)奈何我皇祖,潜德隐圣形。虽没而不朽,书贵垂休名。(三解)光光我皇祖,轩曜同其荣。遗化布四海,八表以肃清。(四解)虽有吴蜀寇,春秋足耀兵。徒悲我皇祖,不永享百龄。赋诗以写怀,伏轼泪沾缨。(五解)。”(《乐府诗集》卷三三,第497页)《三国志》卷三《魏书·明帝纪》:“(太和六年)十二月,行还许昌宫。青龙元年春正月甲申,青龙见郏之摩陂井中。二月丁酉,幸摩陂观龙,于是改年;改摩陂为龙陂,赐男子爵人二级,鳏寡孤独无出今年租赋……(二年)夏四月,大疫。崇华殿灾……秋七月壬寅,帝亲御龙舟东征,权攻新城,将军张颖等拒守力战,帝军未至数百里,权遁走,议、韶等亦退。”《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建安二十四年)十月……王自洛阳南征羽,未至,(许)晃攻羽,破之,羽走,仁围解。王军摩陂。”⑤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卷二、卷三、卷一,第84—85、99—104、52页。是诗中已称摩陂为龙陂,则作于青龙元年摩陂改称龙陂后。青龙之年号即来自于颍川郡郏县(今河南平顶山市郏县)摩陂中有青龙出,并改摩陂为龙陂。诗中之“皇祖”正指曹操,“故垒处”即指建安二十四年十月曹操自洛阳南征关羽途中驻军郏县摩陂。据上文所引材料,太和六年十二月曹叡到许昌宫。青龙元年曹叡是从许昌至郏县观摩陂,诗中所述曹叡是从洛阳出发,则是诗约非作于青龙元年到龙陂时。青龙二年曹叡在洛阳,是年七月从洛阳出发东征孙权,大约经过龙陂时想到祖父曹操曾屯军此地,而作是诗,称颂曹操功业,因东征孙权诗中自然亦会抒发继承祖父遗志平定吴蜀之抱负。

(3)晋

成公绥诗云:“洋洋熊耳流,巍巍伊阙……远涉许颍路,顾思邈绵绵。”(《艺文类聚》卷二七,第485页)熊耳河在今郑州西南,伊阙山在今洛阳南,据诗中所述,约作于自洛阳前往颍川途中。

2.陈郡(国)

秦置陈郡,治陈县(今河南周口市淮阳县),汉代时称陈郡(国)、淮阳郡(国),西晋太康二年并入梁国,惠帝时复置陈郡,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辖周口市大部(不包括市区、项城市、西华县、扶沟县等)。

西晋陆机《吴王郎中时从梁陈作》,刘良注:“梁、陈,二国名。机为吴王郎中令,行过之,故作此诗也。”(《文选》卷二六,第1672页)陆机元康四年秋自太子洗马出为吴王郎中令。梁国治睢阳(今河南商丘睢阳区),陈郡治淮阳(治今河南淮阳),故是诗大约元康四年秋作于睢阳、淮阳间。

3.梁郡(国)

秦时置砀郡,治睢阳县(今河南商丘市睢阳区),西汉时改称梁国,西晋时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辖商丘市大部(不包括民权县、睢县、永城县)等。

东晋义熙十二年冬刘裕军攻下洛阳,颜延之等前往洛阳庆功,归程途经梁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区)作《还至梁城作》,诗云:“故国多乔木,空城凝寒云。丘陇填郛郭,铭志灭无文。木石扃幽闼,黍苗延高坟。”(《文选》卷二七,第1709页)描写梁城一带所见之凋敝景象。

4.谯郡(国)

汉末曹操分沛郡立谯郡,治谯县(治今安徽亳州市),西晋时辖境大致相当于今安徽省辖亳州市大部以及河南省辖商丘市之永城市等。

(1)汉

“(建安十三年)秋七月,公(曹操)南征刘表……十四年春三月,军至谯,作轻舟,治水军。秋七月,自涡入淮,出肥水,军合肥……十二月,军还谯”。①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卷一,第30—32页。曹丕《于谯作》云:“清夜延贵客,明烛发高光。丰膳漫星陈,旨酒盈玉觞。弦歌奏新曲,游响拂丹梁。”(《初学记》卷一四,第350页)正是写冬夜在谯县宴饮。是诗建安十四年十二月作于谯县(今安徽亳州)。刘桢《赠五官中郎将》其一:“昔我从元后,整驾至南乡。过彼丰沛都,与君共翱翔。”(《文选》卷二三,第1480页)正是对随从曹丕在谯县宴饮的回忆。王粲《从军行》(悠悠涉荒路),熊清元结合《文选》卷二七王粲《从军行》后四首写景之特点,指出四首作于建安十九年七月随曹操征孙权时。②熊清元:《王粲〈从军行〉五首后四首系年考辨》,《黄冈师专学报》1990年第2期。“悠悠涉荒路”一首云:“朝入谯郡界,旷然消人忧。鸡鸣达四境,黍稷盈原畴。馆宅充廛里,女士满庄馗。自非圣贤国,谁能享斯休。”(《文选》卷二七,第1736页)则是诗建安十九年秋征东吴经过谯县(今安徽亳州谯城区)时作,谯县为曹操故乡,故称“圣贤国”。

(2)魏

大约嵇康正始初离开家乡谯郡铚县(治今安徽濉溪县南)前往山阳县(治今河南焦作市东南)前,与郭遐周、郭遐叔作诗赠答,即郭遐周《赠嵇康》三首、郭遐叔《赠嵇康》二首、嵇康《答二郭》三首,③童强:《嵇康年谱汇考》,见范子烨主编:《中古作家年谱汇考辑要》卷一,第480页具体创作时间未详。

(3)东晋

范泰《经汉高庙》,《宋书·武帝纪中》:“义熙十三年正月,公以舟师进讨,留彭城公义隆镇彭城。军次留城,经张良庙。”《宋书·范泰传》:“随军到洛阳。高祖还彭城,与共登城,泰有足疾,特命乘舆。”①沈约:《宋书》卷二、卷六〇,第41、1616页。则范泰随刘裕北伐。汉高庙在河南永城芒砀山,四省交界处,距张良庙不远,大约在留城(在今江苏沛县)拜张良庙后,经过永城谒汉高庙(在芒砀山,在今河南永城)。是诗作于义熙十三年初随刘裕北伐经过高祖庙时。

5.沛郡(国)

西汉时分秦泗水郡立沛郡,治相县(今安徽濉溪县西北),汉末曹操分沛郡立谯郡。西晋时辖境大致相当于今安徽省辖宿州市大部(不包括砀山县、泗县等)、淮北市大部、蚌埠市北部(固镇县、五河县),江苏省辖徐州市北部(丰县、沛县等)。

项羽《垓下歌》(《史记》卷七《项羽本纪》)、虞姬《和项王歌》(《史记正义》引《楚汉春秋》),②司马迁:《史记》卷七,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33页。二诗汉高祖五年(前202)项羽和虞姬为汉王军围困于垓下(今安徽灵璧县东南)时作。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十月,刘邦在沛县作《大风歌》。③班固:《汉书》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74页。是时尚用秦历以十月为岁首。

(三)徐州

西晋时期徐州包括彭城、下邳、东海、兰陵、琅邪、东莞、临淮、广陵等郡,其中彭城、下邳属中原文化区,东海至东莞四郡为齐鲁文化区,临海、广陵属淮南文化区。中原文化区之两郡,现可知皆有诗歌。

1.彭城郡

西汉始置彭城郡,治彭城县(今江苏徐州市),西晋时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江苏省辖徐州市中部(即不包括东部的邳州市、睢宁县、新沂市以及西北部的沛县、丰县等),山东省辖枣庄市、济宁市之微山县等。

(1)汉

韦孟《讽谏诗》,“韦贤字长孺,鲁国邹人也。其先韦孟,家本彭城,为楚元王傅,傅子夷王及孙王戊。戊荒淫不遵道,孟作诗风谏。后遂去位,徙家于邹,又作一篇。其谏诗曰……其在邹诗曰……孟卒于邹。或曰其子孙好事,述先人之志而作是诗也”。④班固:《汉书》卷七三,第3101、3107页大约楚王戊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应吴王反,韦孟遂去位归邹,是诗约去位前作于楚国都城彭城(今江苏徐州)。

(2)东晋

傅亮《从征诗》,《宋书·傅亮传》:“亮从征关、洛,还至彭城。宋国初建,令书除侍中,领世子中庶子。”《宋书·武帝纪》:“义熙十二年八月丁巳,率大众发京师。九月,公次于彭城,加领徐州刺史……十三年正月,公以舟师进讨,留彭城公义隆镇彭城。”⑤沈约:《宋书》卷四三、卷二,第1336、36—41页。义熙十二年八月刘裕北伐,是年九月至义熙十三年春正月暂驻彭城,诗云:“息徒西楚,伫楫旧乡。”则是诗正作于此时。傅亮《从(武帝)平关中》云:“鞠旅扬城,大搜徐方。旅旌首路,元戎启行。弭楫洪河,总辔崇芒。”(《艺文类聚》卷五九,第1066页)“鞠旅”指刘裕从彭城起行进讨,“弭楫”是对刘裕自彭城北伐关中所经路程之设想,黄河、芒山(位于今河南永城市北)正是至关中的必经之地。诗题中“武帝”为后来所加。是时大约作于义熙十三年正月随刘裕自彭城出发前。义熙十二年刘裕北伐,回到彭城在义熙十四年正月,是年九月九日刘裕在彭城为孔靖(义熙十二年从刘裕北伐)送行,命僚属作诗,谢瞻、谢灵运《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即作于此时。谢晦《彭城会诗》、谢灵运《彭城宫中直感岁暮》大约义熙十四年岁末作于彭城。①谢灵运著,顾绍柏校注:《谢灵运集校注》,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3、27页。王昙首亦同时赋诗(已佚)。②沈约:《宋书》卷六三,第1678页。

2.下邳郡(国)

西汉时分沛郡、广陵郡置临淮郡,治徐县(今江苏泗洪县南)。东汉时,临淮郡之东阳、射阳、海陵等县并入广陵郡,分东海郡置下邳国,汉章帝时以临淮益下邳,临淮郡遂不复存在。③周振鹤等:《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秦汉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768、765页。西晋时分下邳国淮河以南地区置临淮郡,此时下邳国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江苏省辖徐州市东部(新沂市、邳州市、睢宁县)、宿迁市之泗阳县,以及安徽省辖宿州市之泗县,等。治下邳(今江苏邳州市南)。

西晋嵇绍《赠石季伦》,“(嵇绍)拜徐州刺史。时石崇为都督,性虽骄暴,而绍将之以道,崇甚亲敬之”。④房玄龄等:《晋书》卷八九,第2298页。元康六年石崇为征虏将军,假节、监徐州诸军事,镇下邳(今江苏睢宁县古邳镇),徐州是石崇的监管范围,作为刺史的嵇绍曾至下邳与崇相会,作诗赠答,嵇绍赠诗中对石崇多有劝诫。石崇答诗已佚。石崇《赠欧阳建》、欧阳建《答石崇赠》,欧阳建诗云:“于铄我舅,明德塞违。俾扞东藩,在徐之邳。载播其惠,载扬其威……心之云慕,思结绸缪。人亦有言,爱而勿劳。谁谓河广,曾不容刀。乃徂来迈,适此西郊。在乾之二,爰著兹爻。我遘君子,仰之弥高。岩岩其高,即之惟温。居盈思冲,在贵忘尊。纵酒嘉燕,自明及昏。无幽不折,靡奥不论。人乐其量,士感其敦。”(《文馆词林》卷一五六,第22页)欧阳建是石崇外甥。大约石崇监徐州诸军事时欧阳建曾至下邳看望石崇,双方宴饮赠答作诗。石崇被免征虏将军,假节、监徐州诸军事在元康八年,⑤陆侃如:《中古文学系年》,第650页。故是二诗约元康六年至八年间作于下邳。枣据亦曾之下邳拜访石崇,双方多次作诗赠答。石崇《赠枣腆》云:“久官无成绩,栖迟于徐方。寂寂守空城,悠悠思故乡。恂恂二三贤,身远屈龙光。携手沂泗间,遂登舞雩堂。”(《艺文类聚》卷三一,第551页)枣腆为枣据子,亦以文章显。枣腆《答石崇》:“我舅敷命,于彼徐方。载咏陟岵,言念渭阳。乃泝洪流,泛身余皇。宵寝晨逝,曷路之长。亦既至止,愿言以写。爰有石侯,作镇东夏。宽以抚戎,从容柔雅。”(《文馆词林》卷一五七,第47页)则是石崇亦为枣腆舅,此诗大约是初到下邳时与石崇赠答时作,诗题大约本作“答石季伦”。枣腆《赠石季伦》:“嘉言从所好,企予结云汉。望风整轻翮,因虚举双翰。朝游情渠侧,日夕登高馆。”(《艺文类聚》卷三一,第551页)另有枣腆《赠石崇》:“翕如翔云会,忽若惊风散。分给怀离析,对乐增累叹。”(《初学记》卷一八,第449页)逯钦立以为这四句是《赠石季伦》的佚句。⑥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772页。佚句和原诗皆押元韵,亦可证逯说是。佚句中言及分别,而石崇《答枣腆》:“言念将别,睹物伤情。赠尔话言,要在遗名。惟此遗名,可以全生。”(《艺文类聚》卷三一,第552页)亦言别,则为对枣腆《赠石季伦》的酬答,大约作于枣腆拜访石崇将要离开下邳时。诸诗约亦作于元康六年至八年间。镇下邳期间石崇还作有《答曹嘉》(详见下文东莞郡部分)。

(四)兖州

西晋时期兖州包括陈留、东郡、济北、济阴、东平、任城、高平、泰山、鲁郡等郡,其中陈留郡、东郡西部(河南省辖安阳市之滑县以南、濮阳市区南)属中原文化区,其余属齐鲁文化区。

1.陈留郡

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置陈留郡,治陈留县(今河南开封祥符区陈留镇),西晋时移治小黄县(今河南开封祥符区东北),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辖开封市大部、新乡市南部(延津县、封丘县、长垣县)、商丘市西部(民权县、睢县)、周口市扶沟县等。

(1)汉

蔡邕《酸枣令刘熊碑》中附有诗。《水经注》卷八《济水二》:“(酸枣)城内有《后汉酸枣令刘孟阳碑》。”①郦道元撰,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03页。是诗颂刘熊之功绩德行,题材正式重大,故以四言雅正之体为之。此碑约桓帝时(147—167)立于酸枣(今河南新乡市延津县西南),②毛远明:《汉魏六朝碑刻校注·总目提要》,第38页。是诗即作于此时。

(2)魏

曹植《朔风诗》,《三国志·陈思王植传》:“(黄初)四年,徙封雍丘王……太和元年,徙封浚仪。二年,复还雍丘。”③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卷一九,第562—565页。诗中“昔我初迁,朱华未希。今我旋止,素雪云飞”(《文选》卷二九,第1891页)正与之相合,“初迁”指黄初四年曹植封于雍丘(治今河南开封市杞县),“旋止”正指太和元年徙封浚仪(治今河南开封市),后又于太和二年,复还雍丘。是诗太和二年作于雍丘。④余冠英:《三曹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34页。曹植《喜雨》,“曹植《喜雨诗》(序)云:大和二年大旱,三麦不收,百姓分为饥饿”。⑤虞世南:《北堂书钞》卷一五六,第717页。“太和二年五月,大旱”。⑥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卷三,第94页。可见太和二年夏正遭旱灾。是时曹植正在雍丘,因大旱而喜降甘霖遂作是诗。

阮籍《咏怀诗》其十六:“徘徊蓬池上,还顾望大梁。绿水扬洪波,旷野莽茫茫。走兽交横驰,飞鸟相随翔。”(《文选》卷二三,第1421页)“河南郡……开封,逢池在东北,或曰宋之逢泽也。(臣瓒曰:汲郡古文梁惠王发逢忌之薮以赐民,今浚仪有逢陂忌泽是也)……陈留郡……浚仪。故大梁。魏惠王自安邑徙此”。⑦班固:《汉书》卷二八,第1555—1559页。是诗约作于浚仪县,具体时间未详。诗中描述了战乱之后,大梁城的凋敝。阮籍《咏怀诗》其三一:“驾言发魏都,南向望吹台。箫管有遗音,梁王安在哉。战士食糟糠,贤者处蒿莱。歌舞曲未终,秦兵已复来。夹林非吾有,朱宫生尘埃。军败华阳下,身竟为土灰。”王存《元丰九域志》以为“吹台即繁台,梁孝王所筑”,陈伯君指出梁王即战国时之梁王,汉梁孝王特封其地复筑之耳,不可混魏王为孝王。繁台疑即范台,“繁”“范”音同出“奉”母。⑧阮籍著,陈伯君校注:《阮籍集校注》,第308页。结合诗中所述(“夹林”“秦兵”等)与《战国策》所叙,诗中之梁王确实指战国时之魏王。是诗约作于浚仪县,具体时间未详。

2.东郡(濮阳国)

东郡始置于秦,西晋时称东郡为濮阳国,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辖安阳市之滑县以南、省辖濮阳市区以南,山东菏泽市之鄄城县、郓城县。治濮阳县(今河南濮阳市西南)。

《汉书·武帝纪》:“(元封)二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畤。春,幸缑氏,遂至东莱。夏四月,还祠泰山。至瓠子,临决河(注:服虔曰:瓠子,堤名也,在东郡白马。苏林曰:在鄄城以南,濮阳以北,广百步,深五丈),命从臣将军以下皆负薪塞河堤,作瓠子之歌。”⑨班固:《汉书》卷六,第193页。则汉武帝刘彻《瓠子歌》即元封二年(前109)冬作于瓠子口(在今河南濮阳县西南新习乡)。西汉时瓠子口在东郡黄河南。东汉时黄河改道,西汉瓠子口地及其西北之顿丘县已在黄河北岸,东汉时仍属东郡。西晋时属司州顿丘郡。此处按照作是诗时瓠子口的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仍将此诗归属东郡。

建安十七年冬十月,曹操击东吴,曹丕、曹植从军。⑩张可礼:《三曹年谱》,济南:齐鲁书社,1983年,第122页。途经黎阳准备渡黄河时,曹丕作六言诗《于黎阳作》(奉辞罚罪遐征),渡过黄河后,曹丕意犹未尽,又作了一首六言诗,即《董逃行》“晨背大河南辕,跋涉遐路漫漫。师徒百万哗喧。戈矛若林成山,旌旗拂日蔽天。”(《太平御览》卷三三九,第1556页)背对黄河向南行,则已过了黄河,黎阳对岸是白马津,大约即作于这一带。熊清元结合《文选》卷二七王粲《从军行》后四首写景之特点,指出此四首作于建安十九年七月随曹操征孙权时。①熊清元:《王粲〈从军行〉五首后四首系年考辨》。“朝发邺都桥,暮济白马津”一首,据此二句可知作于从征东吴经白马津时(当时为黄河渡口,在黄河南岸与北岸的黎阳津相对,属兖州之东郡,在今河南滑县东北)。

二、齐鲁地区

(一)豫州之鲁郡(国)

鲁国为周公旦封地,都曲阜(今山东曲阜市东),秦时在此治薛郡,治鲁县(今山东济宁市曲阜市),西汉改薛郡为鲁国,治所不变。三国时改称鲁郡,西晋时复称鲁国。辖境大致相当于今山东省辖济宁市西部(曲阜市、泗水县、邹城市等)以及枣庄市北部滕州市等。

1.汉

大约景帝前元三年春韦孟回邹县(治今山东邹城)以后作《在邹诗》,邹县治今山东邹城市东南。韦孟去邹详见上文对韦孟《讽谏诗》之考证。

2.西晋

顾荣任骠骑长史后,曾与陆云赠答,陆云作《赠顾骠骑》二首。顾荣,字彦先。“长沙王为骠骑,复以荣为长史”。②房玄龄等:《晋书》卷六八,第1812页。“永宁元年秋七月,复封常山王为长沙王,迁开府、骠骑将军”。③司马光:《资治通鉴》卷八四,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2664页。顾荣为长沙王骠骑长史。陆云《赠顾骠骑》其一《有皇》:“遵汶涉泗,言告同征。劲风宵烈,湛露朝零。云垂蔼下,泉冽清冷。哀哉行人,感物伤情。从子京邑,言观厥成。天保祚德,式谷以宁。”④陆云撰,刘运好校注:《陆士龙集校注》,第316页。陆云永宁二年春上任清河太守,则其冬春之际离开洛阳,大约顾荣正好公事到齐鲁间,与陆云同行一段路,在经过汶水一带时陆云作是诗赠顾荣,大约此后二人将各行其路。

(二)冀州之平原郡

汉景帝四年分济北郡北部立平原郡,治平原县(今山东平原县南)。在黄河以南,属青州。东汉时黄河改道,平原郡包括治所在内的北部地区在黄河以北,平原郡仍属青州,东汉建安末平原郡由青州划归冀州,魏、西晋时亦属冀州,仍治平原县。平原郡属于齐文化区。

大约西晋太安元年(302)陆机为平原内史时作《齐讴行》,平原郡属于齐地,故是诗描写齐地风土。⑤刘运好:《二陆年谱》,见范子烨主编:《中古作家年谱汇考辑要》卷二,第107页。诗云“东被姑尤侧,南界聊摄城”(《文选》卷二八,第1789页),姑水、尤水在城阳郡入海,在齐地东部,聊即聊城(治今山东聊城市西北),摄为古邑名,在今聊城市茌平县西北,两地皆属平原郡,可知在陆机亦即当时人看来平原郡仍属于齐地。

(三)徐州之东莞郡

晋武帝泰始元年分琅邪郡置东莞国,其后多次废而复置,太康十年第三次复置东莞郡,领县十一,元康七年有两县、元康九年有四县改属高密郡,此后仅剩东莞、姑幕、诸、东武、莒等五县。治所未详。境内有与郡同名的东莞县(治今山东沂水县)。⑥胡阿祥等:《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北朝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700页。辖境大致相当于今山东省辖临沂市北部(沂水县等)、日照市大部、潍坊市东南部(诸城市大部)等。

《三国志》卷二〇《魏书·武帝子传·楚王彪》裴松之注:“(彪世子)嘉入晋,封高邑公。元康中,与石崇俱为国子博士。嘉后为东莞太守,崇为征虏将军,监青、徐军事,屯于下邳,嘉以诗遗崇曰:‘文武应时用,兼才在明哲。嗟嗟我石生,为国之俊杰。入侍于皇闼,出则登九列。威检肃青徐,风发宜吴裔。畴昔谬同位,情至过鲁卫。分离逾十载,思远心增结。愿子鉴斯诚,寒暑不逾契。’崇答曰:‘昔常接羽仪,俱游青云中。敦道训胄子,儒化涣以融。同声无异响,故使恩爱隆。岂惟敦初好,款分在令终。孔不陋九夷,老氏适西戎。逍遥沧海隅,可以保王躬。世事非所务,周公不足梦。玄寂令神王,是以守至冲。’王隐《晋书》载吏部郎李重启云:‘魏氏宗室屈滞,每圣恩所存。东莞太守曹嘉,才干学义,不及志、翕,而良素修洁,性业逾之;又已历二郡。臣以为优先代之后,可以嘉为员外散骑侍郎。’”①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第587—588页。结合上述史料与曹嘉..《赠石崇...》、石崇《答曹嘉》诗,是时石崇为征虏将军监青、徐二州军事,镇下邳,曹嘉在东莞郡(曹嘉赠诗中“威检肃青徐”,石崇答诗中“逍遥沧海隅”等即指此),二人曾同朝,其中包括同为国子博士(石崇答诗中“敦道训胄子,儒化涣以融”约即指此),二人亲如兄弟(曹嘉赠诗中“畴昔谬同位,情至过鲁卫”),但已多年未见(据曹嘉赠诗“分离”四句,二人是时尚未见),元康六年石崇出镇下邳,八年免官,故曹嘉赠诗大约元康六年至八年间作于东莞,石崇此期间在下邳作诗酬答。

(四)青州

西晋时青州包括齐、济南、乐安、北海、城阳、高密、东莱、长广等郡,其中现可知齐郡、高密与东莱郡等有诗歌。

1.齐郡(国)

秦时在故齐国地西北部设临淄郡,治临淄县(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后西部分出济阴郡。此后临淄郡辖境大致相当于今山东省辖淄博市大部(不包括沂源县),潍坊市西部(寿光市、青州市、临朐县、昌乐县),东营市之利津县、广饶县,滨州市之博兴县等。西汉时改称齐郡,文帝十六年(前164)分齐郡东部(今潍坊市寿光市、青州市、昌乐市一带)置甾川国,治剧县(今山东潍坊市寿光市南)。汉武帝元封元年分齐郡西、北部置千乘郡,治千乘县(今山东高青县东北)。东汉建安三年临朐县(今山东临朐县)别属东莞郡。此后齐郡辖境大致相当于今山东省辖淄博市南部(即市区以东、临淄区、桓台县南部、淄川区、博山区等)、东营市之广饶县等。

(1)汉

《梁甫吟》:“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乐府诗集》卷四一,第606页)在临淄城外凭吊春秋时齐国田开疆、古冶子、公孙接三勇士墓,哀晏子二桃杀三士之谋,当作于临淄一带。作者及具体创作时间未详。

(2)魏

邯郸淳《赠伍处玄》(此处诗题从《文选》卷二七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李善注引该诗所列题名,《艺文类聚》录该诗仅题作《答赠诗》),伍处玄事迹未详。诗云:“我受上命,来随临菑。与君子处,曾未盈期。见召本朝,驾言趣期。群子重离,首命于时。饯我路隅,赠我嘉辞。既受德音,敢不答之。”(《艺文类聚》卷三一,第546页)是诗大约作于离开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与伍处玄赠别时,具体创作时间未详。

2.高密国

西汉时以胶西郡改置高密国,治高密县(今高密市西南),辖境大致相当于今高密市一带,东汉建武十三年废入北海国,西晋元康九年重置高密国,其后东莞郡、城阳郡有部分县并入高密国,辖境大致相当于今山东省辖青岛市之胶州市、黄岛区,潍坊市之诸城市、临朐县、青州市等。

十六国时,无名氏《慕容垂(超)歌辞》三首:“慕容攀墙视,吴军无边岸。我身分自当,枉杀墙外汉。慕容愁愤愤,烧香作佛会。愿作墙里燕,高飞出墙外。慕容出墙望,吴军无边岸。咄我臣诸佐,此事可惋叹。”(《乐府诗集》卷二五,第367页)该诗是写南燕主慕容超为刘裕所灭,吴军正是指东晋军队,诗题中的慕容垂当为慕容超之误,慕容垂未曾为晋军所围。①赵世璜:《〈慕容垂歌辞〉中的“慕容”究竟是谁》,《成都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义熙六年春二月丁亥,刘裕攻慕容超,克之,齐地悉平”。②房玄龄等:《晋书》卷一〇,第261页。则是诗约太上六年(义熙六年,410)作于南燕都城广固(今山东青州市西北)。

三、结 语

汉晋时期现可知河淮地区约有诗歌379首,现存约322首,其中中原地区有诗歌约366首,现存约309首。齐鲁地区现存约13首。去其重复(有些诗人在多地作诗),汉晋时期约有123位有主名的诗人在河淮地区作诗,其中籍贯可考者101人,约中原籍47人、河朔籍10人、齐鲁籍7人、河东籍7人、关陇籍7人、荆楚籍6人、巴蜀籍3人,岭南籍1人,来自南朝的文士约18人(其中江东本土文士11人,侨姓士族文士7人)。以中原、河朔、齐鲁、河东、关陇、荆楚、江南文士为多,这也与当时的主要文化兴盛地大致相合。另有26首诗无主名(汉代17首,魏2首,晋及十六国7首)。

洛阳作为汉晋时期大多数时段的都城所在,是政治文化中心,文士云集,故是河淮地区作诗最多之地,现可知洛阳诗约294首(现存239首),汉代32首(现存),曹魏31首(现存28首),晋代231首(现存179首,其中东晋1首)。其中赠答诗约142首(现存98首)与赠答相关之送别诗21首(现存),余下131首(现存120首)。赠答诗与送别诗另有专文考述,本文洛阳地区诗歌仅考述赠答送别之外诗歌。在这131首诗中,汉代26首,曹魏12首,晋代93首存82首(其中东晋1首)。131首洛阳诗中约119首有主名,其作者有(存诗2首及以上者在姓名后标出诗歌数,其余即存诗1首):刘苍、崔骃、班固(7)、梁鸿、朱穆、刘宏、刘辩、唐姬、宋子侯、曹操、曹丕、曹植(3)、曹叡、吴质、毌丘俭、嵇康、阮籍(2)、贾充、贾充妻李氏、傅玄、应贞(2)、成公绥(2)、荀勖(2)、左思(5)、刘伶、李密、裴秀、夏侯湛(8首存3首)、潘岳(8)、阎缵、程咸、王济、王濬、孙皓、王赞、潘尼(6)、孙楚(2)、束皙(6)、张华(3)、陆机(14)、陆云、张载(3)、闾丘冲(2)、石崇(3)、绿珠(梁氏)、欧阳建、张翰、张协、阮修、卢谌、孙机、颜延之等。另有些诗人在洛阳作有赠答诗而无其他诗作,有桓麟、曹彪、杜挚、程晓、嵇喜、江伟、司马彪、阮种、枣据、董京、左棻、傅咸、郭泰机、挚虞、何劭、杜育、枣嵩、曹摅、孙拯、夏靖、郑丰、应亨等。有些诗人其洛阳诗也仅存赠答诗但已佚:虞显机、江广平、山涛、栾弘、褚、李骧、伏武仲、荀彦将、王粹、顾荣、顾令文、张悛、张仲膺、冯熊、陆晔、杨士安、李茂彦、李茂曾、刘正伯、张仲治、吴子仲、王元贶、弋阳令张氏等。还有些诗人在洛阳作有送别诗而无其他诗作:有应玚、牵秀、王浚等。

结合赠答、送别与其他诗作,汉晋在洛阳作诗最多的诗人是班固(7)、曹植(6)、左思(7)、傅咸(10首存9首)、陆机(30)、陆云(13)、潘岳(20首存13首)、潘尼(21首存19首)、张华(9)、张载(5)等。其中班固3首四言、曹植2首四言(皆长篇)、左思2首四言(皆长篇)、傅咸7首四言(2首长篇),陆机10首四言(9首长篇),陆云10首四言(皆长篇),潘岳5首四言(4首长篇),潘尼8首四言(4首长篇),张华3首四言(1首长篇),张载1首四言(即长篇),除了傅咸、陆云之外,这几位在洛阳作诗最多者的四言诗皆不到其诗歌总数的一半,傅咸7首皆为赠答诗,陆云8首为赠答诗、1首为与赠答相关的送别诗。相对四言诗较多的还有陆机、潘尼,陆机10首四言中7首是赠答送别之作,潘尼8首四言诗中4首是赠答。其他诗人为数不多的四言诗中赠答的比例也很高,如左思2首四言皆为赠答诗,张载1首四言即赠答。可见四言主要在赠答送别之作中,还有些在应制诗中。

西晋现存洛阳赠答诗(约80首)占该时期现存洛阳诗歌总数的45%,则赠答诗占西晋诗歌近一半,赠答诗中的四言(约46首)又占西晋洛阳四言诗总数(约84首)的55%。如以四言诗中,20句以上为长篇,四十句以上为超长篇,则西晋赠答诗中的四言长篇(约34首)占西晋四言诗长篇(约52首)的65%,西晋赠答诗中的四言超长篇(约27首)占西晋四言长篇的52%。西晋17首洛阳送别诗中四言诗9首,占53%,长篇2首,占22%,2首中超长篇1首,占50%。西晋洛阳赠答送别之外的76首诗中有29首是四言诗,7首为补诗经之作,余皆应制之作,亦即29首皆为雅颂之声,占38%。其中长篇12首,占41%,12首中超长篇6首,占长篇总数50%。将西晋洛阳赠答、送别诗与其他诗中四言诗相加,四言诗共约84首,四言诗占西晋洛阳诗歌总数(约180首)约47%。长篇约52首,占四言诗总数约62%,超长篇约35首,占长篇总数约67%。可见西晋时期洛阳诗中近一半是四言诗,四言诗中六成是长篇,而长篇中近七成是超长篇。赠答诗是西晋最兴盛的诗歌,所谓西晋四言繁荣尤其是长篇,亦主要体现在赠答诗中。

洛阳五言诗因较少有润色鸿德的文体功能要求,而多有特色。有的诗歌描写了洛阳的生活、市镇面貌等。上巳游春是洛阳诗中写作较多的内容之一,洛阳诗中写上巳者现可知约12首,其中四言7首,即便是四言诗亦较之其他题材多了些景物描写,如张华《三月三日后园会》:“暮春元日,阳气清明。祁祁甘雨,膏泽流盈。习习祥风,启滞导生。禽鸟逸豫,桑麻滋荣。纤条被绿,翠华含英。”(《艺文类聚》卷四,第64页)陆机《棹歌行》描写上巳日游黄河浊秽修禊的情景,《日出东南隅行》写洛阳女子上巳在洛水滨游春歌舞,似亦受到曹植《洛神赋》一定影响,以赋的手法静态描写女子之美貌,又动态描绘女子歌舞身姿之婀娜,是较早在诗中以赋的手法工笔细描铺叙女子美的作品。《君子有所思行》写登上芒山俯瞰洛阳宫室鳞次栉比的繁荣景象,《长安有狭邪行》则描绘了洛阳街镇车马交错、交游奔竞的繁忙景致。

洛阳的北邙山(北芒山)为城北著名墓葬之所,诗人在此多感叹生死,如《古诗十九首》之《驱车上东门》《去者日已疏》等即写及北芒,感叹世事无常,人生苦短,沧海桑田。刘伶《北芒客舍》:“泱漭望舒隐,黮黤玄夜阴。寒鸡思天曙,拥翅吹长音。蚊蚋归丰草,枯叶散萧林。陈醴发悴颜,巴歈畅真心。缊被终不晓,斯叹信难任。何以除斯叹,付之与瑟琴。长笛响中夕,闻此消胸衿。”(《艺文类聚》卷七,第137页)“寒鸡”二句及“长笛”一句启发陶渊明《闲情赋》“鸡敛翅而未鸣,笛流远以清哀”,①袁行霈笺注:《陶渊明集笺注》卷五,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450页。通过对寒夜凄清之景的铺叙表现内心的凄凉。这类诗歌为五古最终成为雅体,五言诗成为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做出了初步的贡献。

洛阳诗中还有咏物之作,如陆机《园葵诗》二首,以咏葵之向日,表达对成都王颖的感谢,当时咏物诗尚处于尝试阶段,陆机以言志喻于描写物象的手法,为后世咏物诗奠定了基本的最常见的写作手法。

洛阳诗中亦包括咏史诗,如左思《咏史》开创了咏史以抒怀的传统,成为后世咏史诗的基本写法,其四、其五描写了洛阳之宫室。张协《咏史》则继承了左思开创的传统,虽然此期间咏史诗数量还不多,但其开创的传统已奠定了后世咏史诗的基本路径。潘岳在洛阳开创了悼亡这一重要的诗歌题材,其悼亡诗以赋的铺叙手法描述由亡妻遗物而引发对亡妻的思念。

洛阳地区还有些无名氏的歌诗,②无名氏歌诗有诗歌性质,亦列入本文考索对象。谣谚、童谣等则不列为考察对象。西汉元帝时,石显、牢梁、五鹿充宗结党专权,民作四言《牢石歌》讽之。③班固:《汉书》卷九三,第3727页。东汉时期有歌颂洛阳令董宣的七言《董少平歌》,歌颂司隶校尉鲍宣祖孙三代的杂言《鲍司隶歌》。洛阳令王涣有政绩,民作四言《雁门太守行》颂之(《乐府诗集》卷八五,第1196页)。祝良为洛阳令,为民祈雨,时人作四言《洛阳令歌》颂之。京都民作五言《董逃歌》讽刺董卓。④范晔撰,李贤注:《后汉书》卷七七、卷二九、卷五一、志一三,第2490、1022、1691、3284页。《古艳歌·南山石嵬嵬》(《艺文类聚》卷八八,第1516页),该诗或有寓意,但从诗歌词句看,大约是在洛阳见到大修宫殿有关而发。西晋时,永嘉二年王弥寇洛阳,凉州刺史张轨派州军击破之,京师民作杂言《张轨歌》颂之。①房玄龄等:《晋书》卷八六,第2223页。

洛阳之外的中原地区现可知有诗歌约72首(现存70首),作诗者有:项羽、虞姬、刘邦、韦孟、刘彻、仲长统(2)、蔡邕、蔡琰、孔融、曹操、曹丕、曹植(2)、王粲、曹叡(2)、嵇康(5)、阮侃(2)、郭遐周(3)、郭遐叔(2)、司马懿、陆机、潘岳(7)、潘尼(3)、孙楚、成公绥、嵇绍、石崇(4)、欧阳建、枣腆(2)、范泰、颜延之、傅亮(2)、谢瞻、谢晦、谢灵运(2)、王昙首等(加点者现可知其河淮诗仅作于洛阳以外的中原地区)。

70首诗中四言13首,西汉1首,东汉1首,曹魏5首,西晋4首,东晋2首。按题材,主要有言志、讽谏、赠答、颂德等,为传统四言诗的基本内容。还有4首骚体诗,3首作于秦汉之际即项羽、虞姬、刘邦,此时诗歌正以骚体为主,1首曹魏时嵇康所作,采用骚体适合表达其失去亲人的哀痛与思念之情。五言诗中主要包括咏怀、咏史、应制、赠答等题材,南朝兴盛的山水行旅诗,中原地区并不繁盛,只是南朝诗人经此地作有数首。

司州河内郡诗歌相对较多,现可知有诗约12首。嵇康曾居于山阳,现可知有与阮侃的赠答之作,潘岳曾为河阳令和怀县令,在二县皆作诗,也有部分诗句写及河阳、怀县之景,如《河阳县作》其二:“日夕阴云起,登城望洪河。川气冒山岭,惊湍激岩阿。归雁映兰洔,游鱼动圆波。”(《文选》卷二六,第1658页)描写了河阳(治今河南孟州市西)所见黄河中游之景。

豫州由西往东颍川、陈、梁、谯、沛诸郡现可知有诗约25首。颍川郡之许昌,建安元年后为东汉的都城,此地一度诗歌较多,曹操、仲长统、蔡琰、孔融在此作诗,曹魏时期在许昌仍有宫殿,魏文帝由此征东吴时,曹叡随父出征而作诗。沛郡早在秦汉之际就有诗歌,项羽、虞姬、刘邦等在此作诗。汉末分沛郡置谯郡,为曹操故乡所在,又位于南下的要道上,故曹氏及其文人集团有在此作诗者。谯郡又为嵇康故乡,嵇康早年在故乡作诗。

徐州之彭城郡亦早在汉代就有诗人,彭城是楚国都城,汉初楚王傅韦孟曾作《讽谏诗》开汉代四言先河。汉代楚王宗亲即以彭城为籍贯,东晋末作为汉楚王弟刘交之后的刘裕北伐时曾暂驻其原籍地彭城,其僚臣傅亮、谢晦、谢灵运等在此作诗。下邳郡西晋元康间石崇出镇此地,石崇、枣腆、欧阳建等曾赋诗赠答,可以想见此时下邳文学一度繁荣。

兖州之陈留郡、东郡亦属中原地区,二郡亦汉代已有诗歌。陈留郡酸枣县,东汉蔡邕《酸枣令刘熊碑》中已有雅颂四言长诗。曹植的《朔风诗》将比兴、写景和抒凄厉之情融入四言诗中,突破了雅颂四言正体的表现内容和表发方式,已为魏晋四言诗复苏道夫先路,并在某些方面影响到其后嵇康四言诗的创作。该郡浚仪县为战国魏国都城所在,阮籍曾在此怀古,其《咏怀诗》中数首即作于此。

洛阳之外的中原地区亦有无名氏歌诗:1.荥阳郡。②曹魏时分河南郡置荥阳郡,治荥阳县(今河南荥阳市东北),西晋时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河南郑州市大部(除了巩义市、登封市等)、新乡市之原阳县(该县今在黄河北,当时在黄河南)。据《殷氏世传》,殷褒为魏荥阳令,施行教化,民作七言《荥阳令歌》歌之(《艺文类聚》卷一九,第351页)。2.河内郡。东汉崔瑗为汲县令七年,有善政,民作五言《崔瑗歌》赞之。③范晔撰,李贤注:《后汉书》卷五二,第1724页。3.颍川郡。灌夫宗族宾客横于颍川,颍川人作三言《颍川歌》讽之。④司马迁:《史记》卷一〇七,第2847页。4.汝阴郡。⑤曹魏时分汝南郡置,西晋时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河南驻马店市之新蔡县等、信阳市之淮滨县等,安徽阜阳市大部。治汝阴县(今安徽阜阳市)。《会稽典录》载晋徐弘(字圣通)为汝阴令,县大治,路不拾遗,民作三言《徐圣通歌》颂之(《艺文类聚》卷一九,第350页),徐弘是汝阴县官,其为政,当然是汝阴民评价之,是歌当为汝阴民所作。5.下邳郡。王祥魏黄初间为徐州刺史吕虔别驾,州界清静,政化大行。时人作四言《徐州歌》颂之。①房玄龄等:《晋书》卷三三,第897页。6.陈留郡。汉灵帝时陈留范冉(字史云)隐居乡里,安贫乐道,乡人作七言《范史云歌》赞之。②范晔撰,李贤注:《后汉书》卷八一,第1689页。祖逖为豫州刺史镇雍丘(今河南杞县),北伐有成效,大兴三年(320)黄河以南尽为晋土。尝置酒大会,耆老作七言《豫州歌》颂之。③房玄龄等:《晋书》卷六二,第1697页。

汉晋时期齐鲁地区相对于政治文化中心所在的中原地区诗歌创作有一定差距,现可知齐鲁地区有诗约13首(其中6首无主名),作诗者有:韦孟、梁鸿、邯郸淳、陆机、陆云(2)、曹嘉等(加点者其河淮诗仅作于齐鲁地区)。齐鲁地区留存诗歌较多者,主要是齐鲁中西部地区,如兖州之济北郡、济阴郡,豫州之鲁郡、徐州之东莞郡、青州之齐郡等。这也是传统上齐鲁地区的文化兴盛地。鲁国是儒学的中心,汉代韦孟作《在邹诗》称颂邹鲁儒学传统。梁鸿将去齐鲁而适吴前,作骚体《适吴诗》。④范晔撰,李贤注:《后汉书》卷八三,第2767页。济阴郡,⑤西汉时分梁郡置济阴郡,西晋时辖境大致相当于今山东菏泽市西部(市区、定陶区、武成县、单县、东明县等)。治定陶(今山东菏泽市定陶区)。亦有无名氏歌谣。汉代王谭(字世容)为成武令(治今山东成武县),有善政,民作三言《王世容歌》颂之(《艺文类聚》卷一九引《吴录》,第350页)。晋隆安二年(398),桓玄攻打司马休之,休之败,奔南燕慕容超,⑥房玄龄等:《晋书》卷三七,第1109页。休之从者于南燕统治地作《从者歌》表达忠于司马子尚(《艺文类聚》卷一九,第350页)。陆机大约在平原郡所作之《齐讴行》描绘了齐地的地理、风土及历史。齐郡为齐文化的中心,早在汉代时就有咏史怀古诗性质的《梁甫吟》,在临淄城外凭吊田开疆等三勇士墓,谴责晏婴二桃杀三士之谋,是现可知较早的怀古之作。齐鲁东部即胶东地区现可知诗歌约作于十六国时期,太上六年,刘裕北伐,围南燕主慕容超都城广固城,无名氏以三曲咏此事,皆采用五绝形式。这是较早的北朝民歌。

东汉之后,文化重心从西汉时的齐鲁及其周围地区逐渐西移至洛阳周围的南阳、颍川、汝南、河南、陈留一带。西汉时文化最为发达的鲁国、东海、齐郡、琅邪、梁国、沛郡六郡国,至东汉时除沛郡外,都出现了明显的衰退。到西晋时依然是河南、河内、颍川、陈留一带文化发展水平最高。⑦卢云:《汉晋文化地理》,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8、114页。河淮区域中相对来说,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诗歌创作最兴盛,就河淮地区的诗歌分布及其变化来看,基本与文化重心的变迁相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