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农业农村局
1)巩固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修订《苏州市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进一步推动农机社会化服务业态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和集成创新,逐步实现农机社会化服务提档升级。现已建成市级综合农事服务中心49个。抓好“三夏”农机调度、服务、外来跨区作业农机的联系和服务保障工作,充分发挥农机在夏收夏种中的作用。“三夏”期间,累计调度收割机2 628台、烘干机1 589台(套)、插秧机3 062台,小麦机收率、水稻机耕率均达100%,机插秧率为91.96%。
2)推进全程全面机械化示范县建设。以省级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示范县作为推进农机“两大行动”的重要抓手,在确保完成达标值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水平。目前,已有6个市(区)完成全程全面机械化示范县建设申报。
3)提升特色农业机械化水平。明确目标任务,切实做好市级蔬菜、果茶桑、畜牧业、水产养殖、农产品初加工等产业生产机械化示范基地创建工作。现已创建成市级机械化示范基地62个。
4)加快农机绿色化发展。大力推广大型复式、智能、绿色环保农机装备,加强农机信息互联互通,提升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水平。目前,苏州市自动导航/辅助驾驶农机、农用无人机、智能监测终端设备等各类智能农机装备保有量达2 140台(套),清洁热源烘干设备保有量达684台(套),农机装备结构不断优化,智能化绿色化农机装备数量占比持续提高。
1)建设智能农机装备示范应用基地。市农业农村局联合市财政局,为各市(区)拨付专项资金用于智能农机装备应用示范基地建设。在吴中区临湖镇开展市级“无人化农场”智能平台建设,实现水稻生产主要环节远程管控。
2)推进智能装备产业基地建设。支持昆山装备产业集群示范园建设,鼓励示范园装备企业直接对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企业+合作社+基地”的智能农机产品研发、生产、推广新模式,推进智能农机装备技术创新和质量提升。
3)推进“互联网+”农机信息化管理。加快农机管理和作业服务信息化步伐,推进苏州智慧农机综合服务监管系统升级改造,融入市农业农村局生产经营体系、管理服务体系和决策应用体系于一体的大数据平台。推进智能农机装备示范应用基地信息化系统和智能装备产业基地建设信息化系统融入农机化管理服务的综合信息系统。
1)抓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粮田、设施、果园、渔场“宜机化”改造,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和机械化生产适配度。统筹各类相关资金并引导社会资本,支持现有粮田、果菜茶园和设施大棚进行必要的“宜机化”改造。优先支持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农机库房、粮食烘干中心、区域农机维修中心及初加工等全产业链配套设施建设。优选种植品种和农艺模式,优配作业机具,促进良种、良法、良地、良机融合,提高种植工艺“宜机化”水平。
2)抓农机化人才队伍建设。针对疫情防控新形势,创新开展“走进合作社、走进田间地头、走进维修车间”服务,提升农机培训的实效性。坚持本土化培养和吸收引进相结合,将本地小农户和外来农业生产与经营管理人员纳入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强化训后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坚持在产业中育人、实践中育人,解决学员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益。
3)抓农机服务新模式建设。坚持市场化导向,扶持发展一部分具有实力的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诚信高效”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整合现有示范合作社奖补、农机维修点项目奖补和农机社会化服务奖补等政策,支持建设一批具有苏州特色的“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为周边种植户提供机械作业、农资统购、技术培训、维修服务等“一站式”综合服务。
1)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大检查行动。印发《苏州市农机安全生产大检查工作方案》,重点检查农机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农机安全源头管理、农机安全执法、农机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建立情况等,将农机安全生产大检查工作做实、做细、做到位,确保全年农机安全生产无事故。
2)开展农机安全技术检验专项督查。按照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做好农机安全源头监管工作的相关要求,开展农机安全技术检验专项检查,督导各县级市(区)按照“谁检验,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严格执行《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安全技术检验规范》的检验流程、检验项目和方法要求,切实把好农机安全技术检验关,做到应检尽检。
3)开展“三夏”农机安全生产专项检查。主要检查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投入“三夏”大忙生产的机具、驾驶人及田间地头等重点场所,严格田间执法,严查违规行为。重点查处农机涉牌涉证、安全装置不全、违反安全操作规程、未经安全检验机具投入生产等违法违规行为,不断增强驾驶人、农机服务组织依法用机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