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精神扶贫的重要论述研究

2022-12-27 03:56阿剑波
关键词:时代精神干部队伍对象

阿剑波

(云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1)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脱贫攻坚工作进行了诸多富有科学性、原创性、战略性的探索和部署,“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1]1,与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精神扶贫系列重要论述在理论和实践领域的指导密不可分。习近平基于新时代我国脱贫攻坚现实需要的有关精神扶贫系列重要论述内涵丰富和思想深邃。[2]154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新时代既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精神文化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从而导致人们精神生活的贫乏,进而表现出进取意识不强、内生发展动力不足、自我实现意愿不高等思想意识、思维活动和心理状态的实际状况,对人们进行精神层面深度扶贫帮扶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一、习近平新时代精神扶贫重要论述的问题指向

习近平新时代精神扶贫重要论述具有科学的内涵,产生于回应和解答新时代我国脱贫攻坚现实问题需要,因此有着极其鲜明的问题意识和问题指向。

(一)识别难题:精神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困难

精神扶贫的目的是实现精神脱贫,精神脱贫就是要彻底摆脱精神贫困本身。新时代摆脱精神贫困,不仅要摆脱精神贫困,而且最终要彻底消灭精神贫困。习近平强调:“精准扶贫,关键的关键是要把扶贫对象摸清搞准,把家底盘清,这是前提。”[3]59精准地精神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题中之义。与物质扶贫对象的识别相比,精神扶贫对象的识别相对复杂得多,也困难得多。新时代精神扶贫对象识别的困难,使得精神扶贫对象精准识别的难度系数也大幅度增加,从而也容易导致精神扶贫对象识别的不精准。新时代精神扶贫对象精准识别的困难,也是因为精神贫困是个动态复杂变化的过程,精神贫困的难以量化性,致使精神扶贫对象也难以用相对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和量化,精神扶贫对象即使存在,但其贫困的程度仍然很难进行精准量度。新时代精神贫困发生的地区一般是老、少、边、穷的社会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相对落后的地方,加上与当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相距较远的特殊性,加深了精神贫困的程度,也加剧了新时代精神扶贫对象识别乃至精准识别的难度。

(二)教育困境:精神扶贫地区的教育相对落后

精神贫困与物质贫困紧密联系,精神贫困往往是物质贫困引发的恶果。物质上的贫困往往影响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的供给与满足,导致人们精神上的贫穷落后。马克思指出:“人的全部发展都取决于教育和外部环境。”[4]333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关键性影响,物质上的贫困影响教育经费的投入支持力度,没有必要的经费作为支撑,教育发展难度重重,也影响到教育培养人的质量的提升。一般而言,精神扶贫地区往往是那些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育资源相对欠缺的地方。教育基础设施落后,教育师资力量欠缺,因此导致教育资源的匮乏。特别是深度贫困的民族、边疆、连片特困等地区,未完成过九年义务教育的群众所占比重仍较大,群众受教育的程度普遍较低,综合素质相对不足。在这种情况下,精神贫困群众即使有脱贫的想法,有想改变自身精神贫穷落后面貌的愿望,但是由于受教育程度低,科学文化知识欠缺,不知道如何去脱贫致富,更不知如何才能摆脱精神贫困。习近平提出:“义务教育一定要搞好,让孩子们受到好的教育,不要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3]132因此,就新时代精神扶贫地区而言,要改变精神扶贫实际效果不佳的局面,就需要加强精神贫困群众的观念转变和文明程度的提升,所以就需要改变教育贫穷落后的面貌,发挥教育扶贫的作用,找准新时代精神扶贫地区教育贫穷落后严重制约精神扶贫实际效果的真问题。

(三)动力缺乏:精神扶贫对象的内生动力不足

精神扶贫对象既是精神扶贫所指向的对象,也是自觉进行精神扶贫的主体。精神扶贫对象只有得到精神层面的深度扶贫帮扶,方能彻底摘掉贫困的帽子。新时代精神扶贫对象的进取意识不强、内生脱贫动力不足,不仅成为开展扶贫帮扶和摆脱精神贫困的最大障碍,而且成为脱贫攻坚战的最大障碍。习近平指出:“一些地方虽然瞄准了贫困户,但还是老办法老路子,就是简单的给钱给物,在调动贫困群众脱贫积极性、激活内生动力上做得不够,发展方式也没有真正转变。”[3]8就新时代精神扶贫和精神脱贫来说,最主要的就是激发精神扶贫对象精神脱贫的积极主动性和内生动力。因为精神扶贫的内生动力是实现精神脱贫的核心制约因素,能否彻底拔除精神贫困的穷根,关键要看精神扶贫对象其自觉扶贫和自主脱贫的内生动力究竟如何,不然必将影响精准脱贫目标的实现。精神扶贫地区主要集中于山区,山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一些相对落后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对精神扶贫对象的自主脱贫、自我发展的观念形成产生不良影响,从而束缚精神扶贫对象脱贫内生动力的形成,导致他们精神脱贫内生动力不足。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精神扶贫对象内生动力不足的情况更加突显。一些聚居在生活环境相对封闭的老、少、边、穷地区的人民群众,其文化观念、宗教礼仪和传统思维等容易约束和限制他们精神扶贫内生动力的生成,从而导致精神扶贫内生动力不足。

(四)素质挑战:精神扶贫干部队伍素质待提高

精神扶贫干部队伍是开展精神扶贫工作,实现精神贫困群众精神脱贫的关键力量和重要保障。习近平指出:“打赢脱贫攻坚战,各级干部特别是基层一线干部十分重要。”[3]44就新时代精神扶贫而言,干部队伍的素质至关重要。新时代精神扶贫干部队伍素质是影响精神扶贫成效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因为新时代精神扶贫干部队伍既直接关系到精神贫困群众什么时候能够摘除精神贫困的帽子,也直接影响到精神贫困群众能否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新时代精神贫困具有地域差异性,不同地区的精神贫困群众在不同时期,精神贫困缘由以及贫困程度会有所不同,表现形式也会有所差异。而精神贫困的隐蔽性使得精神贫困在识别上比物质贫困更复杂和更困难,也难以形成精神贫困衡量判定的统一标准,这也增加了新时代精神扶贫干部队伍开展精神扶贫工作的难度。由于新时代精神扶贫工作的复杂性,贫困地区的精神脱贫对新时代精神扶贫干部队伍提出新挑战。新时代精神扶贫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存在提升空间,但其高素质和强能力并非先天就有,因此需要在后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中加以重视加强培养提高。

二、习近平新时代精神扶贫重要论述的实践对策

习近平新时代精神扶贫重要论述的问题指向鲜明,其生成于脱贫攻坚的实践,同时也指向脱贫攻坚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实践,因此具有回应问题指向的明确实践策略。

(一)首要前提:精准识别精神扶贫的对象

新时代的精神扶贫工作是否能够稳步扎实向前推进,精神扶贫能否取得决定性胜利,精神贫困群众能否彻底摆脱精神上的贫困,首要前提在于能否精准识别出精神扶贫对象。对于新时代的精神扶贫而言,精准识别出精神扶贫对象既是关键基础,又是首要前提。新时代有效开展精神扶贫工作,摆脱贫困群众的精神贫困,首先得对精神扶贫对象了解得清清楚楚。习近平强调:“要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确保把真正的贫困人口弄清楚,把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搞清楚,以便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5]84新时代的精神扶贫工作要取得决定性胜利,关键是首先抓住抓准精神扶贫对象,只有精准识别出究竟要扶持谁,然后才能有针对性的开展精神扶贫帮扶工作。

新时代只有精准瞄准精神扶贫对象,一切从精神扶贫对象的现实状况出发,即从其“贫穷、贫困的事实出发”[4]259,精神扶贫才能达到期许的良好效果。新时代精神扶贫不仅要每时每刻关心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要坚定地相信人民群众、密切地依靠人民群众,深入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实际。根据贫困群众日常生活中言行举止,通过挨家挨户深入实地调研走访,加强和贫困群众的沟通交流,增强和贫困群众的情感互动,深入了解贫困群众的思想动态,通过民主评议和阳光透明的程序,从贫困群众中摸清精神扶贫对象,精准辨别出精神扶贫对象。依据识别得出的结果,将帮扶的侧重点放在那些精神贫困程度高,精神文化生活急需得到满足的贫困群众身上。新时代精神扶贫同样“要以贫困村为重点,以贫困户为对象,把扶贫任务分解到村,把扶贫措施落实到户,做到真扶贫、扶真贫”[6]561。新时代只有提升精神扶贫对象识别的精准度,才能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精神贫困群众的精神扶贫帮扶工作,有效践行习近平关于精神扶贫的重要论述。

(二)根本之策:发展精神扶贫地区的教育

充分发挥教育扶贫的作用,是精神扶贫地区落实精准扶贫方略应有之义。大力发展精神扶贫地区的教育,是“实现教育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加快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7]3-5,是落实新时代精神扶贫理念的最重要体现,也是实现新时代精神脱贫的重心所在。教育始终是解决精神贫困问题的重要抓手,贫困地区的精神脱贫离不开教育的强有力支持。习近平提出:“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这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3]132新时代大力发展精神扶贫地区的教育,把精神扶贫地区的孩子培养成为能够担当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既是精神扶贫的根本策略,也是精神扶贫地区教育要实现的重要目标。帮助精神扶贫地区的孩子从小养成自强不息的品质、不向贫困低头的气节、不畏艰难困苦的气魄,从而增强自主脱贫的主体性,杜绝再度返贫现象的发生,以开拓进取的精神和勇气进行自主脱贫致富,从源头上减少精神贫困现象发生。马克思强调:“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4]500改变贫困地区精神贫困的境遇,贫困地区的人员首先要接受良好的教育。

新时代要大力发展精神扶贫地区的教育,“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8]480,把精神扶贫同扶志教育和扶智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习近平指出,“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不要言必称贫,处处说贫”。[9]7-8新时代要彻底摆脱精神贫困,就必须从精神扶贫上面下功夫,而精神扶贫先要从精神上的扶志教育开始,也就是要对精神贫困群众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升他们的思想品德素质,坚定他们精神脱贫的志气和信心,增强他们精神脱贫的勇气和毅力,强化他们自主脱贫的信念和能力,从而自主自觉地去摆脱精神贫困。习近平强调:“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3]133-134扶贫必须从扶智入手,新时代贫困地区群众的精神脱贫必须从精神扶智抓起,加强精神扶智教育。精神贫困地区的孩子只有接受到良好的教育,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得到提升,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改善,才能减少精神贫困现象的发生,精神贫困的代际传递才能得到有效地遏制,新时代精神扶贫的目的才能真正实现。

(三)内在根据:激发精神扶贫对象的内生动力

新时代能否彻底摆脱精神贫困,着力点在于能否有效动员和激发精神贫困群众,即是否能够激发精神扶贫对象精神扶贫和脱贫的内生动力。新时代精神扶贫只有“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把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增强发展能力作为根本举措”[3]143,新时代的精神扶贫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激发精神扶贫对象内在发展的根本动力,增强精神扶贫对象自我发展的能力,是新时代精神扶贫的内在根据以及题中应有之义。新时代增强精神扶贫对象发展自身的能力,离不开精神扶贫地区经济发展能力的提升,因为只有“发展才能自强,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10]57。只有激发出自身精神扶贫和脱贫的内生动力,通过自身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改善自身物质生活水平,才能更有效地去解决精神贫困问题。新时代进行精神扶贫,先要解决物质贫困和物质帮扶的问题,逐步摆脱物质贫困。而摆脱物质贫困,拔除物质贫困的穷根,就要先发展经济,促进经济发展,解决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对于精神扶贫与精神脱贫而言,经济的发展始终发挥着前提性和条件性的功能,并且“其中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到底是决定性的”[11]592。

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改善贫困地区的经济条件,是新时代解决贫困地区精神贫困问题的重要保证,也是影响精神扶贫历史发展现状的重要因素,因为“我们把经济条件看做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发展的东西”[11]668,经济条件始终制约着精神扶贫对象精神脱贫目标的实现。精神扶贫问题的解决始终要把“输血”和“造血”有效结合起来,也就是说,开展精神扶贫,摆脱精神贫困,既要靠国家“输血”,即依靠国家相关扶贫政策的大力支持,更要靠精神扶贫对象自身“造血”,即激发出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激活自身内在发展的源动力,提升自我发展的能力。因为自身的内在动力始终是精神扶贫的内在根据,并且在精神扶贫中始终起着决定性作用。国家有关扶贫部门在仔细盘查贫困地区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所在,一切从扶贫对象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展相应的帮扶工作,同时“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12]。扶贫对象精神脱贫的重点在于依靠自身的内在动力,只有通过自身的发展,才能彻底摆脱精神上的贫困。总之,新时代的精神扶贫只有激发精神贫困群众自主摆脱精神贫困的内生动力,发挥自觉自愿摆脱精神贫困的主体性,才能从根本上彻底摆脱精神贫困,进而从源头上彻底斩断精神贫困的穷根。

(四)人才保障:加强精神扶贫干部队伍建设

精神贫困是脱贫攻坚最强大的敌人,不摆脱精神贫困,不仅脱贫攻坚的目标很难实现,而且脱贫攻坚的成果同样很难巩固。“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人,在人的观念、能力、干劲。”[13]157同理,新时代精神扶贫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现实的人,是达成精神扶贫目的,摆脱精神贫困的重要保证和核心力量所在,也直接关涉到新时代脱贫攻坚胜利果实能否得到巩固扩展。习近平强调:“越是进行脱贫攻坚战,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坚定信心、勇于担当,把脱贫职责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14]85-86出色地打好扶贫攻坚战,根本在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重点在于坚定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脱贫信念,并且要以一支强有力的扶贫干部队伍为支撑,也就是需要武装好建设好扶贫干部队伍。新时代精神扶贫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是一项持续时间久、工作强度大、工作任务艰巨的工作,精神扶贫地区往往是那些干部人才相对稀缺,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相对薄弱,精神贫困程度又比较高的偏远地区,干部队伍素质的整体状况直接影响精神扶贫,进而影响整个脱贫攻坚工作的实际成效。

新时代的干部队伍建设为精神扶贫干部队伍建设指明方向。新时代精神扶贫干部队伍建设,要努力打造一支扶贫开发政策掌握好、政策执行力强,综合素质过硬,工作作风踏实,乐于无私奉献,忠诚于党、洁身自好、肩负责任担当的高素质精神扶贫干部队伍。具体而言,就是要进一步加大精神扶贫干部队伍扶贫责任意识和履职能力的培养力度,为精神扶贫干部队伍提供继续学习培训和继续深造的机会,全方位地提升精神扶贫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等综合素质能力,增强其在精神扶贫工作中服务为民的自觉能动性,以及提升主动帮扶的内生动力。通过锻造精神扶贫队伍的核心力量有效开展精神扶贫工作,实现新时代精神扶贫对象精神脱贫的目标。新时代推进精神扶贫,摆脱精神贫困,促进精神贫困群众的全面发展,要始终把精神扶贫干部队伍建设和队伍的紧密团结有效结合起来,形成精神扶贫中能向同一个方向精准发力的干部队伍组合拳,进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胜利成果的实践进程中,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精神扶贫重要论述,助力“两个一百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目标的实现。

三、习近平新时代精神扶贫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新时代精神扶贫的重要论述源于和指向于我国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不仅具有理论的科学内涵和鲜明的问题指向,而且意蕴着现实性针对性的实践策略,彰显出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现实作用: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坚决打赢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不仅是新时代脱贫攻坚的目标要求,也是新时代精神扶贫目标和意义的重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这个极其关键的历史节点,我国的脱贫攻坚战赢得了全面的胜利,这与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精神扶贫重要论述以及对其的有效践行密不可分。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精神扶贫的重要论述不仅对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意义突显,而且对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国人民最终走向共同富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把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相互促进”[15]23,在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的进程中,继续将精神领域的扶贫作为考虑的要务,发挥好精神扶贫的功能作用,才能更有效地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进行有机的结合,推动二者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从而“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1]14。即使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也不能忽视精神扶贫在二者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上所发挥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16]22当前,我国的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的胜利,但是我们仍面临着如何有效巩固好脱贫攻坚的胜利果实,如何对脱贫攻坚胜利成果进行有效拓展,如何将脱贫攻坚胜利成果与乡村振兴进行有效衔接等系列亟待解答的问题。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精神扶贫重要论述为二者的有效衔接打了好思想基础、提供了精神指引,又为二者的有效衔接提供了外在的精神牵引力,激发内生的精神驱动力。习近平新时代精神扶贫重要论述不仅是为了解答精神贫困的实际难题,也是破解再度返贫致贫现实问题、缩小贫困群体与其他群体的发展差距、最终走向共同富裕的需要。这些问题要得到有效解答,关键点在于精神贫困的深层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根除,就需“要把防止返贫摆在重要位置,适时组织对脱贫人口开展‘回头看’”[17]。习近平新时代精神扶贫重要论述强调,在进行物质帮扶的同时,不断提升精神扶贫对象的科学文化素养,不断丰富精神扶贫对象的精神生活,使精神扶贫对象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得到满足,进而不断提升精神扶贫对象自主自觉进行精神脱贫的精神能量和内生动力,增强自主自愿进行精神脱贫的理念和意识,从而为二者有效衔接奠定坚实的精神基础。

(二)时代意义:促进人的现代化发展目标实现

脱贫攻坚能得以持续向前推进,取得的既有成绩要得到有效巩固,关键在于从深层上“引导贫困群众克服‘等靠要’思想,逐步消除精神贫困”[15]25。那么就需要对贫困群众进行思想引导,实现贫困群众的思想从消极往积极方向转变,进而从精神深层上根除精神贫穷落后的基本状况。扶智和扶志是实现扶贫目标的重要方式,精神领域的扶贫帮扶,要重视将精神上的扶智和扶志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好“双扶”的协同作用。通过扶智不断增强精神贫困者的智慧,通过扶志逐渐提升精神贫困者的志气。智和志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题中之义,也就表明,精神贫困问题的解决对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18]123。人既然是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性的存在物而存在,人在成长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实现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的同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精神扶贫目标实现的过程中促进自身个性得到自由发展的目标。因此,精神贫穷落后局面的根本改变,助力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

新时代人的现代化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题中之义,也是人的全面发展在新时代条件之下的具体表现,同时助力于服务于国家现代化发展需要。新时代的精神扶贫助力人的现代化发展,而人的现代化发展是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题中之义,如果没有人的发展,那么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就难以达成。国家的现代化发展终究不能脱离人的现代化发展,人的现代化发展是国家现代化发展的核心所在灵魂所在根本所在,而人的现代化发展必须摆脱精神贫困。新时代精神扶贫就是要不断提升精神扶贫对象包括政治、思想、道德、知识、能力和生理心理等在内的综合素质,满足精神扶贫对象美好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增强新时代精神扶贫对象自主脱贫的信心和勇气。新时代精神扶贫要从整体上改善精神扶贫对象的精神面貌,从根本上消除不思进取思想,关键在于实现精神扶贫对象观念的根本性变革,克服“等靠要”的消极思想观念,改变等着他人给自己送小康的消极思维方式。习近平新时代精神扶贫重要论述有助于实现人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等变革及现代化发展,因而从根本上促进人的现代化发展目标的实现。

(三)世界价值:助力全球减贫事业发展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精神扶贫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其不仅是中国特色减贫治理样本伟大创造的重要表现,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重要体现,而且助力于全球减贫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中国在减贫上取得的成绩举世瞩目,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能够克服扶贫人口基数大、扶贫地区差异大、扶贫对象复杂多元、扶贫难度系数高等系列难题,成为世界上最早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关于消灭极端贫穷、消灭极端饥饿减贫目标的国家,为全球贫困问题的解决、为全球减贫事业的发展作出自己的重大贡献,这与中国对精神扶贫问题的高度重视以及精神贫困问题的逐渐有效解决不可分离。不管是就一个国家而言,还是对于全球来说,摆脱贫困是国家发展和全球发展进程中长期面对的核心问题,一直以来,摆脱贫困仍是困扰着很多国家发展和治理,困扰着全球发展和治理的突出难题,贫困的标准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着变化,相对贫困难题将会长期存在,较长时期内精神贫困也会潜隐存在。在摆脱绝对贫困,在减贫治理领域,中国创造出了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精神扶贫中国样本和中国做法,特别是习近平关于精神扶贫对象的识别、精神扶贫地区教育的发展、精神扶贫内生动力的增强和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的重要思想,对全球减贫事业的继续向前发展具有重大价值。

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无论是从国家个体还是从全球来看,在相对短暂的时间里,实现上亿人的脱贫,唯有中国能够做到,这样傲人的成绩属于中国,也属于整个人类世界,包括精神脱贫在内的中国脱贫事业是人类脱贫事业的重要部分,新时代中国精神脱贫目标的实现,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贡献出了中国力量。作为一个负责任有担当的大国,中国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加强扶贫开发中的国际交流和国际对话,中国将继续发挥好履行好自己国际扶贫中心等国际减贫领域交流平台的巨大作用,在全球减贫事业中提出中国自己的方案,贡献中国自己的智慧,为人类反贫困事业的推进提供参考借鉴。在国际上尤其是加强与广大发展中国家扶贫方略的探讨研究和合作对话中,中国将继续更加高效地交流和分享自身精神扶贫的宝贵经验,加强中国精神扶贫成功经验的分享与传播。

总之,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精神扶贫的重要论述,对于我国“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19]1,是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新贡献,中国将以大国姿态在解决人类减贫伟大事业上继续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和中国方案,进一步助力全球减贫事业实现向前发展。

猜你喜欢
时代精神干部队伍对象
试论毛泽东在通道转兵会议上体现的时代精神
晒晒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拟推荐对象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多措并举 建设高质量干部队伍
贫困地区干部要摆脱担当“贫困”——基于山阳县干部队伍担当作为状态的思考
吴堡强化干部队伍建设政治标准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现代艺术的盛宴彰显“一带一路”时代精神
区间对象族的可镇定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