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的多元教学模式探讨

2022-12-27 03:37苏正武
读写算(中) 2022年10期
关键词:学案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苏正武

小学信息技术的多元教学模式探讨

苏正武

(甘肃省积石山县居集镇茨滩小学,甘肃积石山731700)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信息技术素养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为了让学生符合当前社会对于人才信息技术能力和素养的要求,教师在小学阶段就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掌握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本文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入手,通过探讨当前时代背景下的多种教学手段和多元教学模式,阐述了应该如何打造课堂教学的多元化局面。

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多元教学模式;应用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点设计信息技术教学,以开展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的课堂,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通过多元化教学模式,让学生感受到计算机学习的奇妙,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将学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变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利器,实现有效教学。从多元化教学模式来讲,其不仅能够给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带来更多的新鲜感,促进学生尽快体会到学习信息技术的趣味性,还能够让学生通过不同的学习方法学会思考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关注课前预习,帮助学生养成好的课前预习习惯

好的课前预习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强化学生的学习动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课前就了解了要学习的内容,学生在参与学习时更具备主动性。但是,在开展课前预习时,教师要关注到开展课前预习的方式,针对不同的信息技术课程和所学内容设计不同的学案,以免同样的课前预习方法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前预习的习惯需要循序渐进地养成,教师传授的预习方法、给学生的预习指引以及学生预习主要依靠的学案都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首先,教师要在课前预习学案中根据教材内容设置问题或提出疑问。在学习“整理桌面”时,促进学生了解计算机桌面的背景和屏幕保护,这是学生了解Windows操作系统的入门课程。为了了解具体的操作步骤,学生需要在多媒体机房上机的过程中不断练习。因此,在设计本节课的预习学案时,教师就要认准这节课的操作步骤会是学生理解和操作上的难题。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学案时为学生设置好具体的步骤和流程答题模式,只有学生答对了每一步的步骤,才能够领取这节课预习学案通关的奖章。其次,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会存在很多问题,因为没有教师逐字逐句地带领学生分析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非重点,很容易导致学生在认知上产生混乱。因此,教师要督促学生结合学案做好记录,分析自己在哪些地方存在疑惑或者是不了解的操作步骤上写下自己的问题。只有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记录习惯,学生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在预习上的问题,才会不断提高预习的效果。

二、创设学习情境,诱发和启迪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根据构建多种不同学习情境的教学思路,诱发学生的创新激情,还可以全面深化素质教育。只有学生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才可以积极发散思维。因此,教师创设的师生之间平等、学生与学生之间亲密无间的人际环境,有助于营造自主的学习氛围,不仅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能够让学生心情愉悦地参与教学活动。

比如,在学习“幻灯片的动画放映效果”时,教师首先播放了动画片片段,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吸引学生看动画片,学生投入到音乐和动画片的情节之中,会暂时忽略本节课的学习目的。这时,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状态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我们能不能制作出这样会动的动画片,制作动画片的基础又是什么?”从而引出本节课动画放映效果的分析。通过幻灯片中动画放映效果的介绍,让学生学会从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发散思维,积极思考动画片成功放映需要哪些必须的条件。从这节课上来说,教师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求知心理,同时学生在课上源于对动画片的好奇,开始了本节课的学习,在学习的末尾教师又向学生提出了更深层次的问题,有助于学生根据目前积累的知识探索更高层次的学习。

同时,只有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疑问,时常质疑教师、质疑课本、质疑计算机上机练习,才能够不断探索,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问题的不同答案进行分析,不拘泥于现有的答案。只有双向的互动,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学生有自己的积极思维,才能够进行创新性活动与创造性活动。因此,教师要设法为学生创设有助于提出问题或产生质疑的情境,让学生在表达疑问、不断探索的过程中获得成长。

比如,在学习“海龟画车轮”时,教师先是利用课件展示几幅不同的车轮图片,然后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到的车轮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你见过不同形状的车轮吗?除了生活中常见的车轮形状,你还喜欢哪些形状的车轮?”不要将学生的学习和模仿操作固定在圆形的车轮中,而是鼓励学生通过他们脑海中的图形绘制出各种各样的车轮,将不同的车轮放在一起与学生互动,使学生思考这些车轮能够应用于哪里?只有这样实现“教”与“学”之间的互动效果,学生在独立学习积极思考之后画出不同的车轮,学生的思维才能活跃。

三、设计教学游戏,激起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动力

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兴趣特征,教师不能采取干巴巴的讲解方式,从信息技术课程这门课程实践性很强的特点入手,纸上谈兵的教学方法是不可行的。为了将学生组织和引导起来,让学生在上机实践活动中不断探索,教师有必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教学游戏。这种在做中学、在学中玩的游戏,能够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一个层级,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欲,让学生将自己对于知识的认知在游戏中体现出来。具体来讲,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学的内容设计学生个人和团队的游戏,比如答题类游戏、闯关类游戏、共同合作类游戏等,这都是锻炼学生学习能力、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的良好手段。只有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操作,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进行整合,才能够强化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明白理论知识的学习都是有用的,从而促进学生产生更强大的学习动力。

比如,在学习“如何提高输入速度”时,教师讲解了如何复制和粘贴文字。为了考查学生对复制、粘贴文字这项技能的掌握情况,教师组织了小型比赛,即通过向学生提供相同的文章片段,让学生在三分钟之内完成具体要求的复制、粘贴。其要求学生能够在阅读之后迅速找到需要复制粘贴的文字,并完成操作。教师根据学生在计算机上操作的情况,分析全班同学应用复制、粘贴的熟练度,可迅速发现该项技能掌握较薄弱的学生,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同时,这种限时的活动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性,让学生在紧张、刺激、竞争的环境中迸发出更大的能量。又如,在讲解“如何制作PPT演示文稿”时,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具体的选题,学生在课下可以通过与小组内成员沟通,选定自己认为较简单且能够出彩的PPT选题,并在课下搜集整理好素材,分析好每页PPT中的包含内容。在课上,为学生的练习与合作留足时间,让学生将自己的选题能够表达明白。最后,为每个学习小组给出评分,评分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给出,综合分数最高的小组将获得奖品。这种将技能练习与游戏融合在一起的教学设计,有助于将原本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单向输出变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促进学生从教师和同学那里获得更多的知识。

四、小组合作探究,提高学生信息技术课堂学习效果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合作学习缺乏具体的认知,很多学生在合作学习时只顾表达自己的看法,还有学生在与他人合作时几乎不表达自己的看法。为了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发挥自己的特长,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教师要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强化学生的学习自信,让学生对合作学习产生正确的认知。具体来讲,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类型的小组合作学习,其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凝结小组内部的力量,让学生在小组内获得有效的学习。比如基于任务情境的合作学习,教师可以根据任务情境让学生在明确学习任务的前提下与同学合作,还可以设计基于小组竞赛的合作学习,良好的竞争有助于学生获取知识,将自己认知的计算机知识与技能讲解给同学,也积极在同学身上获取知识,这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另外,小组合作需要从课上延伸至课下结合,目前各种可以实时沟通的APP,如QQ、微信等,让学生采用群聊或讨论组的功能开展学习活动,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小组合作意识,并在课上和课下的合作学习中不断进步。

例如,在学完“设计和制作小板报”之后,教师为学生设计了小组合作的任务,要求学生根据小组内同学的商议决定小板报的主题、设计和排版情况。从选题到排版,都将小板报的设计交给学生,教师只是从旁指导,如选题可以选择耳熟能详的、有趣的、资料多的,在搜寻资料时要学会利用好搜索引擎,在设计小板报的内容时设计出小组内每个同学都懂且具有一定意义的内容,排版上要以美观大方流畅为主。教师为向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不同的小板报,让学生在思考和讨论时有具体的方向。根据教师出示的模板以及布置的任务,学生在小组内不断讨论分析,可以写出具体的方案,也可以通过口头商议记下制作小板报的要点。教师要根据每个人的特长确定分工,尽量在三天内完成小板报设计。每天教师都要询问学生板报制作的进度,以免学生将所有的任务堆到最后一天,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计划地完成学习任务。

五、举办实操活动,锻炼和提升学生的信息实操本领

教师在讲解理论知识时,必须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如果只能按照一节理论课一节实践课的方式授课,很难保证学生在实践课上还能牢记理论知识。因此,教师要根据课程需求尽量将每节课都设置在机房内,在学习理论时每一个技能操作的点都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掌握。这样,学生记住的知识要点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操作记住的,有助于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知,也通过循序渐进的操作减少了学生对计算机的陌生感。在小学阶段,教师可联系各个年级的信息技术教师,在全校范围内举办信息技术展示活动。这种活动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班级内的凝聚力。

比如,在每个月末举办一次信息技术实际操作活动,教师会根据学生在一个月内学的知识要点,设计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又能迸发操作灵感的题目。通过不同班级学生之间的比赛,学生会发现自己与优秀学生之间的差距,而优秀学生也可以在教师的进一步指导之下不断提高。举办这种活动或比赛的目的是强化学生对实践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让学生从单纯的理论授课和机房练习中解放出来,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想象能力有发挥的余地,将校园变成学生生活和学习的美好场所,促进每个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不断提升。

六、关注课后反思,切实提高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质量

基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信息技术学科的知识体系要和学生的多元发展需求相结合。从教师课后反思的能力入手,教师要养成每节课后有反思的习惯,这不仅仅是让教师了解真正授课和理想中授课的差别,还有助于教师发现学生在学习课程时存在的种种问题,并进行反思与总结。教师对课程的总结可以完美地体现在下节课的授课中以及预习学案的设计中,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并为学生提供更加适合他们学习需求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指导,促进学生在课堂上开展自主学习,同时在自主学习中收获知识形成技能。

另外,学生的课后反思也要紧紧抓住,只有学生养成反思课上所学内容的习惯、反思自己所做的预习学案还存在哪些问题、反思在与同学合作时存在哪些不足、反思在完成作业时的习惯等等,才能够积极与教师互动。信息技术课程不能仅仅靠教师在课堂中讲解知识,带领学生完成上机训练,更要求学生形成自我管理与监督能力。从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来说,教师试着放手,让学生不断尝试自主学习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始,而在此基础之上,课后反思也要循序渐进地进行,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后反思习惯,有助于教师在学生的课后反思中发现更深入的教学问题,从而开展有针对性、分层次的教学,满足学生的多元化发展需求。

七、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所学

教师要根据不同学习内容的特点,为学生设计不同类型的作业。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通常会遇到偏理论的知识,这种需要学生理解记忆的内容,适合通过设计客观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借助目前多样化的课后完成习题的模式,教师可以通过云平台向学生设计作业,学生完成客观题目的情况会简洁明了地呈现在教师面前。教师根据平台自动生成的分析报告,可以了解学生的总体答题情况以及某一名学生的答题情况,分析每道题目的正确率,并揪出所学知识的难点与易错点。在面对实操类作业时,需要借助工具平台设计,学生在创作区完成作业,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作业发布情况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而学生上传到自己社区空间的所有作品都被完好储存,学生可以看到自己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的不断进步。这种工具类平台让计算机操作从课堂延续到课下,有助于学生在不断操作中熟练应用。

总之,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是当前时代发展的需求,创设多元化教学模式,有助于将信息技术的学科教学变得更加灵活、创新,为学生营造出和谐、平等的学习环境,从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到不断强化学生的信息实操本领,有效完成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为学生的发展和提高奠定基础。

[1] 徐建双.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多元化探讨[J].数码设计(上),2020,9(1):233-234.

[2] 罗永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多元化探讨[J].读天下:综合,2019(20):1.

[3] 陈俊鑫.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多元智能教学模式的应用[J].新课程,2016(36):1.

[4] 张华.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多元教学模式探讨[J].艺术科技,2019(4):1.

[5] 戴亚萍.互联网+环境下初中信息技术课的多元教学模式探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7(5):113-115.

[6] 郑玉洁.论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模式创新与改进[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44):83.

G628,R857.3

A

1002-7661(2022)29-0132-03

猜你喜欢
学案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用导学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乡愁导学案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比例尺(一)”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