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罗永军(正高级教师)
“老师,我怎样做才能喜欢数学呢?”小学生问我们最多的就是这样的问题。显然,这些学生害怕数学,但是又很想学好数学。
其实,这个问题更需要教师问自己:“我们怎样做才能让学生喜欢数学呢?”以名师为榜样,看看身边的名师,他们像强有力的磁铁,深深地吸引着学生。我们普通教师反复看,认真学,可是得了形却难以入神,原来这份修养要靠时间的积淀。那有没有什么不太需要依赖于教师个人素养并且简单易行的方法呢?不妨试试让“玩具进课堂”。
玩具进课堂,顺应了儿童天性。小学生爱玩、好动、好奇心强,玩什么都津津有味。一枝铅笔、一块橡皮,小学生可以从上学玩到放学。既然学生爱玩,我们不妨就把教学变成玩学,教学设计变为玩学设计。比如,小学生一入学遇到的第一个数学问题就是“比多少、比大小”,这是“数与代数”领域中最基础的概念。我们与其费尽心思做课件想妙招,不如放松让学生玩会儿。在盒子里放上小棒和方块,由学生抓,比比谁抓得多。同桌两人你抓了一把小棒,我抓了一把方块,谁多谁少,怎么比?你拿出1 根小棒,我拿出1 个方块,1 根对1 块,学生在玩乐中自然地体验到了“一一对应”这个重要数学方法的价值。像这些在课堂中使用的方块、小棒、圆片、数板、数条、扭扭棒、骰子、彩球、七巧板、孔明锁、魔方、九连环、响环、俄罗斯方块等等,都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工具与支架,能够让学生对数学活动的体验更充分、数学概念的理解更鲜活。
玩学相长,契合了学习规律。“具身认知”理论认为:身体构造、神经结构、感官和运动方式都极大地影响了我们认识世界。也就是说,认知是身体的认知,离开身体,儿童的记忆、认知是不存在的,真正科学而有效的方式在于让儿童手、眼、耳、鼻、身、心、意多感官协同,从而亲身经历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发现问题、分析判断、形成观点、验证假设等过程,自己操作自己思考,主动与同伴、老师、家长分享这种经历,不断形成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
玩具进课堂,玩学相长,让害怕数学的学生有了生动的学习体验,从而逐渐喜欢上数学;玩具进课堂,玩学相长,让喜爱数学的学生有更深入的探究,从而在数学的大道上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