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朱 寅
1914年,世上有了“秋园”这个人,1918年,汉语有了“她”这个字。秋园,她来过,挣扎过,绝望过,幸福过。今天,她80岁的女儿,把普普通通的她,讲给世界听。
这是一本不起眼的书,小小一本,10万多字,简单的封面设计,红褐色封皮,略带水纹两个大字“秋园”,秋园两字中间夹着作者的名字杨本芬。起初吸引我的是作者的年龄,当年出版这本书的时候,作者杨本芬已经80岁高龄;还有作者的身份,她种田、切草药、当工人、做汽车零配件生意,从未受过任何专业写作训练,从某汽车运输公司退休;再有就是此书当年豆瓣评分高达8.9分。
带着好奇与疑问,我翻开了这本书……第一部分是自序,我仿佛看到,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在自家厨房不足4平方米的一个角落里,灶头炖着肉,在等待汤滚沸的间隙,在抽油烟机的轰鸣声中,她随时坐下来,坐在一张矮凳上,以另一张略高的凳子为桌,在一叠方格稿纸上开始写作……60岁人生只需顺应天命,杨本芬却开始干一件从未干过的事情:写作。80岁,很多人在含饴弄孙,她的作品却开始出版。一位老人用20年的时间,用平实的文字讲述“妈妈和我”的故事,在平凡的故事中折射出两代中国女性生生不息的坚韧和美好。“我意识到:如果没人记下一些事情,妈妈在这个世界上的痕迹也将被抹去。在不算遥远的那一天,我自己在这世界上的痕迹也将被抹去,就像一层薄薄的灰尘被岁月吹散”。作者的这番话,深深打动了我。是啊,人的一生是多么的短暂,每个普通的人在这人世间就如同一粒尘埃,如果没有用文字记录下来,我们又能给子孙后代留下点什么?我突然有了写写父亲母亲的故事的冲动。
于是历经半个多月,在每天晚上的10点钟,雷打不动就是我的写作时间。给爸妈打电话聊天,挖掘他们年轻时工作生活和我们一家人相厮守的故事,任指尖在键盘上敲动,一些即将消失的人和事纷至沓来,写作竟然特别顺畅,一气呵成!这也是我的散文集《杏花春雪》的开篇之作。
《秋园》分为七个章节,主要以作者的母亲一生辗转的地域为主线,写了一位普通中国女性一生的故事,写了一个普通中国人家在时代大浪中载沉载浮,挣扎求生的过程,也写了中南腹地那些普通乡间人物的生生死死。
开篇便是洛阳古城,下了几天的雨,一个5岁的小女孩光着脚丫,裤管卷得老高,转着圈踩水玩儿。这是1919年,女孩名叫秋园。小时候,父亲经营着一家中医馆,家境殷实,无忧无虑,秋园排行老三,上有两个哥哥。秋园的童年结束于12岁,那年春天,短短半个月时间,她相继失去了两位嫂嫂和父亲三位亲人。在洛阳和南京的那段光阴,是秋园人生的高光时刻,她读书、嫁人,过着相夫教子的平静生活。但随着南京的沦陷,秋园随丈夫回到了湖南老家,出于生计,先后辗转于山奇台、花屋里、黄泥冲、赐福山,在这段人生历程中,她先后送走了一个孩子,埋葬了自己的丈夫。随后,秋园来到了湖北,又重新组成家庭,日子在一天天好起来。可是祸不单行,最小的儿子田四却溺水身亡,这一年秋园53岁。少年丧父,中年丧夫,晚年又丧一子,人生三大悲事都让她经历了。当时,秋园也不想活了,可她想通了,“四儿死了,我痛不欲生,我死了,我的儿女也会痛苦不已。我要为他们着想,决不能给他们带来痛苦。我要活下去!”
战争、自然灾害给这个家庭带来了颠簸动荡,然而,人比自己想象的更加柔韧,他们永远不会被彻底毁掉。他们没有怨天尤人,没人自暴自弃,日子还是要过下去的,在苦难中寻找光亮,寻找爱和良知,努力让自己活得更有尊严!
在整理秋园遗物的时候,她记下的最简略的生平,最后两行是:“一生尝尽酸甜苦辣,终落得如此下场。”这简短的两句话道尽了秋园坎坷的一生,而杨本芬老师在晚年拿起笔回首自己母亲的一生,真正的救赎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