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鑫智,许祖建
1 安徽中医药大学 安徽合肥 230038
2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安徽合肥 230031
高血压目前已然成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其患病率呈现逐年增高的趋势,现高血压人群占比已超过1/5,而正常高值血压的患病率已超过2/5,居高不下的患病率使心脑血管事件风险以及缺血性脑卒中风险均大幅度上涨[1-2]。而高血压患者常合并有睡眠障碍,长期缺乏睡眠可激活使高血压进一步发展[3-4]。西药治疗可有效改善症状,但药物不良反应多,且长期使用助眠药物可导致药物依赖,不良反应发生率也较高[5]。中医综合治疗强调个体化治疗以及辨证施治,选择合理的中医治疗技术,不仅可降低医疗卫生成本,还可以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减少诱发精神疾病的诱因[6]。本文主要观察中医综合治疗对痰瘀互结型高血压病合并睡眠障碍患者的效果。
1.1 诊断标准
1.1.1 西医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修订版)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9],即:未服用降压药物时,3次测量诊室血压(非同日)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2017版)》中关于失眠症的诊断标准[10]即: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浅、多梦易醒、醒后感疲惫或困倦,并伴有焦虑抑郁等。
1.1.2 中医诊断标准 符合《中药新药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1]中眩晕、头痛以及不寐的诊断标准及辨证分型原则。主症:眩晕,头痛,难以入眠,梦多易醒。次症:头重如裹,呕吐痰涎,口唇紫暗,肌肤甲错;舌脉: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苔白腻或苔少,舌下脉络青紫或粗张;脉象滑、或涩、或结代。诊断患者为痰瘀互结证需包含至少两项主症,兼含有两项及以上的次症,同时参照患者舌脉综合判断。
1.2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患者病历资料完整,沟通无障碍,知晓本项研究内容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①高血压急症、继发性高血压或合并严重靶器官损害的患者;②存在对本次研究选用药物或相关成分过敏者;③取穴位皮肤存在破损、出血或感染等;④病程中存在依从性较低、拒绝或无法配合诊治的患者。
选取2021年5月—2021年11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省中医院)心内科住院或门诊的病人120例,符合原发性高血压病合并睡眠障碍、中医辨证属于痰瘀互结证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Routine treatment group,RT)和中医治疗组(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group,TCMT),每组各60例。其中RT组中包含男32例,女28例,平均年龄为(61.62±11.43)岁,病程2-11年,平均(6.22±1.45)年;TCMT组中包含男33例,女27例,平均年龄为(62.30±11.33)岁,病程1~11年,平均(6.22±1.45)年。2组病例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所涉及人体试验符合《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国际伦理准则》[7]和《赫尔辛基宣言》[8]的相关伦理要求。
3.1 常规治疗组 常规治疗组(Routine treatment group,RT)组予以常规治疗。包括生活健康指导,嘱患者低盐低脂饮食,戒烟戒酒,适当有氧运动,合理作息等;药物以苯磺酸氨氯地平(公司:华润赛科药业;规格:5mg;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10700)为基础降压药物,每次5mg,1次/d,如血压不能降至正常范围,选用厄贝沙坦(公司:江苏恒瑞医药;规格:0.15g;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00513),每次150mg,1次/d,如仍未达标或不能耐受,再根据具体血压控制情况合并使用其他降压药物。另于临睡前即时口服右佐匹克隆片(公司:上海上药中西制药,规格:3mg;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20001),其中成年人(非老年)每次3mg;主诉入睡困难的老年人以每次1mg为起始剂量,必要时增加至2mg;睡眠维持障碍的老年患者每次2mg。连续治疗4周。
3.2 中医治疗组 中医治疗组(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group,TCMT)在RT组基础上,予以中药、耳穴贴压、皮内针、穴位贴敷中医综合治疗。具体操作如下。①中药汤剂:方选半夏白术天麻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清半夏9g,白术12g,天麻20g,茯苓12g,陈皮9g,当归12g,川芎10g,牛膝10g,郁金12g,茯神15g,酸枣仁15g,石菖蒲6g,甘草3g。②耳穴压丸:主穴选取降压沟、神门、心、脾、肾及交感;配穴选取神经衰弱点、降压点、皮质下及内分泌等,具体选穴可随证加减。先用酒精对耳廓进行消毒,后将王不留行籽对准穴位用胶布压紧,然后揉压,直至患者有酸麻胀痛。嘱患者每天自行揉压主穴5~7次,配穴3~5次,每次每穴1~2min。上述治疗每周进行3次。③皮内针:取双内关,常规消毒后,使用一次性皮内针对准穴位,缓慢刺入,而后使用胶布固定,嘱病人及其家属每日按压3~5次以加强刺激,按压以微痛或不痛为宜,每次5~10 min,每2天更换1次。④穴位贴敷:吴茱萸研末,白醋调成糊状,嘱患者温水清洗双足底拭干,取平卧位,于患者双侧足底定位选取涌泉穴,将吴茱萸使用医用胶布固定于该穴位处,贴敷时间:每天晚上8点,第二天晨起取下,1次/d。连续治疗4周。
4.1 血压 在患者入院及出院时进行收缩压和舒张压的测定。参照《家庭血压监测中国专家共识》血压测量的方法,选择台式水银血压计,规范测量患者左上臂坐位血压,测压前患者静坐休息15min。每日晨起及睡前测量血压,取两次血压的平均值[12]。
4.2 睡眠质量 患者入院及出院时分别采用PSQI评分对患者的睡眠质量进行评估。每项条目按0~3分来统计PSQI总分。7分以下无睡眠障碍;7~11分定义为轻度睡眠障碍;12~16分定义为中度睡眠障碍;17~21分定义为重度睡眠障碍。分数越高则提示患者的睡眠质量越差。
显效:血压恢复正常,无头晕头痛等不适,入睡困难、多梦易醒等睡眠障碍症状完全消失,可保持每天深度睡眠6h以上;有效:血压基本恢复正常,无头晕头痛等不适,睡眠障碍较前明显改善,可保持每天深度睡眠4h以上;无效:症状体征改善不明显,甚至加重。总有效率为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
统计用SPSS2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经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2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使用两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血压水平,未见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压较治疗前均有降低,且TCMT组的血压降低水平优于RT组,两者具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变化(±s±s)
治疗前2组患者的PSQI评分结果相接近,未见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PSQ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一定改善,且TCMT组PSQI评分低于RT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PSQI评分变化(±s±s)
依据血压及PSQI评分可知,治疗后TCMT组的显著有效率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RT组,且差异显著(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疗效比较
乏力、头晕、头胀等不良反应发生率TCMT组低于RT组,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见表4所示。
表4 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分析
高血压病属常合并有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我国人口基数大且面临人口老龄化,患病人数居于世界前列,其已经成为心脑血管疾病的关键危险因素之一[13]。相关研究发现,相比于普通人而言,高血压人群更易出现睡眠障碍,表现为缺乏深度睡眠以及睡眠质量差等。而当睡眠质量差、睡眠时间不足时,又可导致外周血管的收缩,促使血压升高[14],故睡眠质量不佳以及睡眠时长不足同样成为高血压的潜在危险因素,影响血压的控制甚至造成血压的巨大波动。因此高血压和睡眠障碍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单纯的西药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的血压并改善其睡眠障碍,但西药存在不良反应多、禁忌症多的缺陷,且长期服用助眠类药物可能会产生依赖性,停药后有戒断反应,病情容易反复[15]。
中医中虽无“高血压”“睡眠障碍”的病名,依据患者症状、体征,在中医学上与“眩晕”、“不寐”、“头痛”等病相接近。痰、瘀是病理状态下的产物,在二者不断堆积后又可成为新的致病因素,痰瘀相互影响和转化,致高血压病迁延难愈,在高血压的发病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痰、瘀又可扰神,故高血压疾病患者常伴发失眠。高血压合并睡眠障碍病因病机较为复杂,单一的中医治疗措施往往顾此失彼,无法针对全身的病理变化进行全面的治疗,而中医综合疗法联合中药内服、耳穴、皮内针以及穴位贴敷等多种疗法,将中医内治法与外治法相结合,不仅可有效消除体内存在的痰、瘀等病理产物,还可起到良好的安神助眠作用,符合中医治疗中的整体观念、辨证施治原则。
本研究所选中药为半夏白术天麻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方中所选半夏燥湿化痰,可祛痰邪;天麻平肝息风,一主治痰,一为治风,共为君药。白术健脾燥湿,茯苓健脾利湿,川芎、当归活血祛瘀,牛膝破瘀通经,以助君药化痰祛瘀,与当归合用起到养血滋阴的功效,达到祛瘀而不伤正的目的;以上均为臣药。陈皮理气健脾兼可化痰,郁金调畅气机兼有活血,石菖蒲豁痰开窍且可宁心安神,酸枣仁、茯神安神宁心;选甘草为佐使之用,起到调和诸药的目的,同时制约半夏的毒副作用。诸药同用奏化痰祛瘀之效,痰瘀既除,则气血运行通常,脏腑功能逐渐恢复。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半夏中的生物碱等成分可在小鼠体内发挥祛痰作用[16],天麻可通过抑制血管炎性物质的释放达到降低血压的效果[17],其提取物天麻素具有抗眩晕的临床效果,白术可通过调节γ-氨基丁酸(GABA)受体发挥抗焦虑作用[18],茯苓具有利尿作用[19],与降压药物中利尿剂的原理不谋而合,侯莉[20]等人在使用血府逐瘀汤治疗高血压患者的过程中发现其对气滞血瘀型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具有良好的调控作用,并认为其机制主要与调控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下调炎症因子水平以及上调一氧化氮水平有关。此外耳穴治疗具有调和脏腑的功能、疏通经络气血、调节全身阴阳的作用[21],有研究发现,耳穴埋籽能够有效改善患者新陈代谢和内分泌功能,调节血压水平,改善临床症状[22]。罗美凤等[23]在采用耳穴贴压治疗辨证为肝火扰心的失眠患者的过程中发现,耳穴治疗能够显著改善睡眠质量。本研究选取降压沟、降压点可降压;神门调节血管舒缩、安神定志。心、脾、肾三穴补益心血、交通心肾、健脾化湿。交感、内分泌可调节大脑皮质功能,与神经衰弱点共用改善睡眠,因此耳穴治疗在降低血压的同时,可有效改善睡眠障碍的症状。皮内针又称埋针法,局部久留针可促进卫气汇聚达到驱邪,并可行卫气、通孙络,具有补气活血、通络止痛之效[24]。内关穴具有宁心安神之功效,取双内关,不寐与眩晕并治。涌泉穴位于人体的足底部,多认为其为人体气血出入的关键穴位,可通过穴位贴敷涌泉穴的方式达到引火归元的目的,使心肾两脏交合,具有止眩安神的疗效。吴茱萸辛开苦降,使用吴茱萸穴位贴敷涌泉可气血下行达到减轻头晕头痛、降低血压[25],使阴阳调和而起到安神之功用。对于高血压、失眠具有肯定的临床疗效,已得到许多医家的临床验证[26]。
此次研究结果提示,对于血压水平的控制中,治疗后2组患者的血压水平较治疗前具有改善,且TCMT组的治疗效果优于RT组,并具有显著差异(P<0.05);在PSQI评分表达结果中,治疗后2组患者的评分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TCMT组PSQI评分结果低于RT组,2组结果差异明显(P<0.05);在总有效率的统计中,治疗后TCMT组总有效率高于RT组,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乏力、头晕、头胀等不良反应发生率TCMT组低于RT组,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知,中药联合耳穴贴压、皮内针、穴位贴敷等中医综合治疗可以控制痰瘀互结型高血压病合并睡眠障碍患者的血压,改善睡眠,减轻临床症状中药联合耳穴贴压、皮内针、穴位贴敷等中医综合治疗可以控制痰瘀互结型高血压病合并睡眠障碍患者的血压,改善睡眠,减轻临床症状,值得临床上深入研究推广。但本次研究仍存在较多不足之处,比如样本量较小、实验时间较短、病例范围较为局限等,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希冀可进一步扩大样本,并规范临床研究方法,适当的扩大病例选取范围,进而得到更为准确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