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病虫害防治与种植技术要点探析

2022-12-26 23:54:35
种子科技 2022年17期
关键词:斑病病虫害玉米

董 婉

(渑池县农业农村局,河南 三门峡 472400)

玉米是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对国家粮食安全有重要的作用。玉米作为生产原料,在不同行业有不同的作用,加强玉米生产和管理能促进工业进步。在农业发展领域,各种高产种植技术、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出现,提升了农作物的产量。在玉米高产种植阶段,需要确定符合要求的病虫害防治对策,通过优化各方面管理,增加玉米产量。

1 黑龙江省区域发展概况

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粮食直接影响国民生计。如果出现粮食短缺的现象,则直接威胁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我国人口较多,对粮食的需求量较大,粮食问题上必须引起关注,如何实现粮食的自给自足一直是当前的重要问题。本研究以黑龙江省玉米种植情况为研究对象,具体分析了黑龙江省的玉米种植情况。

1.1 地理环境优势

玉米的适应性较强,对土壤的肥沃程度要求较低。良好的土壤环境有助于提升玉米产量。我国东北区域有肥沃的黑土地,黑龙江省黑土的覆盖面积较大,土壤松软,土层相对较厚,有良好的透气性和保水性,土质环境优势显著,适合玉米种植[1]。

1.2 气候环境优势

黑龙江省位于我国最北端,一年四季气温差异明显。冬季受冷空气的影响,没有剧烈的天气变化,夏季受海风的影响,雨水较多。该区域明显的四季变化符合玉米的生长习性,在气候环境方面具备种植优势[2]。

2 玉米常见的病害以及防治措施

2.1 玉米小斑病

玉米小斑病主要发生在玉米成熟期的叶片、叶鞘和苞叶上。发病初期表现为水渍状,呈淡褐色,逐渐成为浅褐色条纹或者不规则的灰色。褐斑和叶脉平行延伸,病斑中间是灰色,病斑后期叶片两面极易产生灰黑色霉层。病菌的分生孢子症状表现为玉米从幼苗到成熟期,病斑集中在叶片上,一般先从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蔓延,病斑为水浸状,颜色呈黄褐色或红褐色,边缘位置颜色较深,为椭圆形。小斑病的发病特点比较特殊,病菌以菌丝或者分生孢子在病残体内,在第二年5—6 月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助气流和雨水传播。如果气温达到25 ℃左右时,降水量较多会发生小斑病[3]。

由于小斑病的特殊性,在防治中必须进行针对性处理,积极推广抗病玉米品种。在实际管理中加强栽培管理,采取季节性播种的形式,合理应用肥料,促进玉米健壮生长,提升植株的抗病能力。在种植时需要及时清理田园,集中烧毁病残体,减少病原。药剂防治也很重要,发病初期采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65%代森锰锌粉剂500 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防治效果显著。

2.2 玉米大斑病

玉米大斑病以侵染叶为主,也侵染叶鞘和苞叶。初期叶子出现水浸状青色病斑,之后逐渐沿着叶脉向两侧扩展,形成中央黄褐色,边缘褐色的梭形大斑可以达到15~20 cm,在温度较高的状态下,病斑在叶片正反两面会形成大量灰黑色霉层,病菌的分生孢子梗以及分生孢子能结合连片导致植株枯死。玉米大斑病发病规律比较特殊,病菌以菌丝体或者分生孢子在病残体内过冬,田间传播初次发病是菌源侵染,主要是玉米秸秆上过冬的病组织重新产生的分生孢子借助风雨气流传播,一般温度为20~25 ℃。如果超过28 ℃,对病害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北方地区6—8 月气温较高,出现该病的概率较大。

针对玉米大斑病的特点,需要及时进行防治处理,清除田间病残体并集中烧毁,或采取深耕和深翻的模式压埋病原。在整个防治阶段必须加强田间管理,确保玉米健康生长,提升抗病能力。可以采取化学防治,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或50%退特可湿性粉剂800 倍液喷施[4]。

2.3 玉米灰斑病

玉米灰斑病主要发生在玉米成熟期的叶片上,初期表现为水渍状淡褐色,逐渐扩展为浅褐色。褐斑和叶脉平行延伸,病斑中间是灰色,后期叶片两面表现为灰黑色霉层。其中,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玉米秸秆等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第二年的侵染源,该病一般出现在温暖湿润的区域。

玉米收获后要及时清除玉米秸秆,积极推广优良品种,例如良玉11 和良玉99 等。采取合理浇水施肥的方式,促进玉米健康生长,通过各个方面的合理化管理提升玉米的抗病能力。在玉米开花授粉之后,可以采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或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800 倍液喷雾防治,每隔7 d 喷施1 次。

2.4 玉米褐斑病

玉米褐斑病一般呈密集状态发生,从白色或黄色小斑渐变为褐色或紫褐色,主要为圆形或椭圆形。后期表面会出现破裂的情况,病叶局部散裂,叶脉和维管束残留。茎上病一般是在节的附近。褐斑病的衍生因素较多,病菌主要是休眠的孢子囊在土中或者病残体上越冬。在玉米生长阶段,7—8 月温度较高,阴雨天时褐斑病发生概率高。

在玉米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体组织,深翻土壤,施足底肥,适时追肥。一般在玉米4~5 叶期追施苗肥,追施尿素或氮磷钾复合肥150~225 kg/hm2;发现病害应立即追肥,注意氮、磷、钾肥搭配;选用抗病品种,实行3 年以上轮作;施用日本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适时追肥、中耕除草,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提高抗病力;栽植密度方面,应适当稀植,提高田间通透性。

2.5 玉米茎腐病

玉米茎腐病由几种真菌或细菌侵染引发。一般产生时间为甜玉米的吐丝后期,有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种。急性型也被称为“青枯型”,通常在暴风雨或大风天气后出现。玉米茎腐病产生后2~3 d,甜玉米叶片会失水并呈青枯状。慢性型发病缓慢,叶片逐渐从下到上变为黄枯色,茎基部逐渐腐朽,植株受到感染的区域发生腐烂,甜玉米茎髓部中空容易出现倒伏,果穗下垂且干瘪。

针对玉米茎腐病的防治,需选育抗病品种,在轮作中注意合理密植,科学施肥,做好化学防治工作,使用施得乐1 000 倍喷洒甜玉米茎基部,或选用青枯灵、青枯停浇灌,防治效果显著。

3 玉米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对策

在防治病虫害的过程中,应积极进行田间管理,合理排灌,降低田间温度,创造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环境条件。需要采取轮作的方式和其他农作物轮作[5]。

3.1 生物防治

针对玉米生长阶段的各种问题,需要及时进行防治处理。生物防治是指利用害虫天敌对虫害进行防治,不需要喷洒农药,绿色环保且安全高效。在玉米种植过程中,需要注意天敌投放数量不能过多,避免对生态系统平衡造成影响。

3.2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优势显著。喷洒农药防治病虫害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播种前,二是生长中后期。在播种前要处理种子,依据本区域玉米种植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种衣剂对玉米种子进行包衣处理。小斑病、褐斑病类真菌病害的发生概率高,使用种衣剂内福美双能起到明显的杀菌作用。玉米生长中后期喷洒农药以及杀虫剂,对病虫害防治效果突出。在玉米种植阶段,由于病虫害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选择的农药必须符合国家安全标准要求。在喷洒过程中控制施用量,喷洒时将周围的杂草一起喷洒,能有效杀死寄生虫,提升整体防治效果。

4 玉米病虫害出现的原因

在玉米种植的过程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病虫害。考虑到实际情况,必须严格按照防治要求处理。

4.1 环境因素影响

玉米生长区域和病虫害种类较多,病虫害在不同区域发生情况不同。在丘陵区域以及杂草多的区域容易发生玉米病虫害。在低洼区域病害的发生概率较高,例如耕葵粉蚧、旋心虫主要发生在丘陵地区,苗枯病发生在山区,纹枯病发生在水地。

玉米本身出苗较早,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合理进行种植管理。在玉米病虫害的防治过程中,需要合理采用新型技术。农业技术人员需要及时更新玉米种植技术,提升玉米的适应能力,突破环境因素的阻碍。突破地域限制性因素,在多数区域广泛种植,扩大种植范围,能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4.2 气候因素影响

同一年份、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不同年份,发生的病虫害也不同。7 月雨水多,赤斑黑沫蝉发生概率较高,雨水少时发生轻微。8 月温湿系数小,玉米螟发生概率较高。在玉米种植阶段,气候因素影响大。需要注意的是,种植户应明确气候变化特点,及时针对病虫害进行防治。针对气候情况,提前了解本区域的天气情况,对于气候变化带来的病害提前制订合理的应对措施,减少气候变化对玉米种植的不良影响。

4.3 抗病虫差异大

我国当前推广应用的玉米品种较多,其抗病虫害能力差异较大。近年来,随着种子经营体制、模式的不断变化,经营者要对经营管理高度重视。新品种引入速度较快,一些品种,不经试验示范就大面积推广种植,带来很多病虫害。玉米疯顶病主要在三北8 号、泰玉2 号、丹玉86、浚单18、掖单13 等品种上发生。玉米纹枯病对品种更为敏感。黑粉病、丝黑穗病在个别品种上发生。虫害中,玉米蚜、耕葵粉蚧、旋心虫等害虫对玉米品种都有一定的选择性。针对抗病虫害能力差异大的现象,要合理选择品种,结合本区域的气候特点、地质情况和外部环境等,选择合适的品种种植。因地制宜的种植方式能最大程度提升种植产量,对玉米种植区域整体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5 玉米种植技术分析

针对当前玉米种植阶段出现的各种问题,在实践过程中需要从实际情况入手,做好玉米种植工作。

5.1 合理选种

玉米适应性强,在我国南北方区域均有种植。在玉米种植工作阶段,影响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是玉米品种,必须积极做好玉米品种的选择工作。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使其适应种植环境,从而促进玉米健康生长,提升玉米的抗病虫害能力。当前,玉米种植需要采取高产种植技术。在玉米选种的过程中,需要做好玉米选种工作,让玉米能适应该区域的生长环境。例如,在黑龙江省玉米种植阶段,应选择抗旱能力强的品种。农户在进行品种选择的时候,要结合本区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当地生长环境的种子,货比三家、优化选择。此外,需要进行种子的筛选工作,挑选出残破和带病的种子,保留饱满的种子。筛选后,结合本区域的病虫害发病情况,积极做好拌种工作,完成对玉米种子的包衣处理,促进玉米健康生长,提高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保证玉米种子的成活率。

5.2 合理密植

在种植过程中,需要确定合理的种植方式。在密度或叶面积指数相同的情况下,种植方式不同,群体内的光分布也不同。应根据品种特性、密度大小、生产条件及自然条件,综合确定适宜的行株距。

5.3 合理灌溉

我国目前多使用沟灌、畦灌、喷灌、滴灌,既节约用水又灌溉均匀。玉米不耐涝,在地下水位高及雨量大的地区,要注意排水,可采取垄作、合田的栽培方式防止涝害。

5.4 播种环节

在玉米种子播种的过程中,播种时间直接影响到玉米生长。玉米生长和气候与地理环境等也有一定联系,应选择合适的玉米种子播种时间。由于影响因素较多,在实际工作中必须确定适当的播种时间。在黑龙江省种植玉米时,必须考虑北方区域的春季气温实际情况,优化玉米种植。对比南方区域,北方区域的玉米播种向后推迟30 d,具体为4 月至5 月中旬。选择播种日期必须结合该区域的天气情况。当地的农业部门应积极做好技术指导工作,配合气象局获得准确信息,为种植人员提供最佳播种日期。

5.5 管理规范

玉米种植阶段的不同环节都会影响玉米的生长。其中,水肥管理以及种植密度管理是重要的内容。在以往的玉米种植过程中,很多工作人员凭借经验种植,比较混乱,缺少规范化管理,直接影响玉米产量。在具体的工作中,种植人员必须结合玉米的生长状态和土壤水分等,做好灌溉和追肥等工作。在玉米定植阶段,采取大垄双行的模式进行种植,保证玉米植株间距在30~40 cm,最大程度确保玉米种植区域具备良好的通风性和采光条件。

5.6 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是玉米高产的重要环节,种植户需要掌握田间管理的具体要点。杂草在田间生长,会和玉米植株争夺养分,导致植株的养分不足,应及时清除。玉米的生长需要一些必要的养分,在关键阶段应确保养料充足。在具体的种植阶段,应在把握玉米生长周期和生长特点的基础上,合理添加营养肥料,确保玉米生长。在幼苗3~4 叶期,根据田间苗势确定适宜的间苗、定苗时间。长势强壮可适当早间苗、早定苗;苗势弱可适当晚间苗、晚定苗。定苗时必须确保每穴选留株壮苗、大苗,去掉小苗、弱苗。

6 结束语

针对玉米病虫害防治的特殊性,在实际工作阶段要从具体情况入手,合理开展防治技术,通过综合性的防治措施,确保病虫害第一时间得到处理。玉米种植技术较多,农户应积极掌握种植过程中的相关注意事项,避免玉米受到病虫害的影响,导致产量和质量下降。

猜你喜欢
斑病病虫害玉米
茶轮斑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拮抗菌筛选
黄瓜靶斑病咋防治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2-01-12 06:31:34
收玉米啦!
春季葡萄苗病虫害咋样防治
今日农业(2021年7期)2021-11-27 13:44:48
夏季玉米主要病虫害有哪些
今日农业(2021年12期)2021-10-14 07:31:06
三招搞定花卉病虫害
中老年保健(2021年5期)2021-08-24 07:08:52
我的玉米送给你
玉米
大灰狼(2018年6期)2018-07-23 16:52:44
最饱满的玉米
烟草靶斑病(Thanatephorus cucumeris)侵染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