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波,郑 笑,武 煜
(山阳县红旗国有林场,陕西 商洛 726400)
松树在我国种植范围广泛,因其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被广泛应用于封山育林和城市绿化中,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较高。随着对松树树苗需求量的增多,需要采取科学的育苗及种植技术才能够提高树苗成活率,保证松树品质,推动松树产业发展[1]。因此,应加强对松树育苗种植技术的研究,提高育苗质量。
松树主要分布在寒冷地区,对水分和热量的需求较低,生存能力较强[2]。其中,油松和白皮松适合生长在较温暖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我国的温带或者亚热带地区;马尾松和乔松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南方地区,对水分和热量的要求相对较高。
松树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对土壤要求不高,各种类型的土壤中都能生存,但良好的土壤环境可以促进松树健康生长。在水分比较充足的地区,可以选择偏酸性的土壤栽培。
松树生长过程中对水分的需求量较低,抗旱性很强。但长时间缺水也会影响松树的正常生长。在松树育苗种植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对水分的需求。
育苗地应选择土层深厚、土壤疏松地区,要保证土壤的透气性和排水效果。肥沃土壤能提升松树的生长力,酸性土壤更佳。
2.2.1 采收处理
选择长势好和树体健康的松树,在种子成熟的8—10 月进行采种工作,以提高种子的发芽率。
2.2.2 贮藏处理
通常在每年的10 月至次年3 月,将种子筛选后放置在干燥和通风的室内进行贮存。播种前需要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选择0.5%高锰酸钾溶液浸泡2 h,再使用温水浸泡。将消毒后的种子捞出放在容器中,再放置在较温暖和光照充足的地方,每天使用温水冲洗,待大部分种子裂口后便可播种,能提高种子发芽率。
第一,直接播种。通常选择在每年4—5 月播种,播种量为3 750~4 500 kg/hm2,主要采用开沟条播的方式播种,要保证沟底平整,沟宽度在5~7 cm,深度为1.5 cm 左右,沟间距为15 cm 左右,采用手工播种的方式,保证播种的均匀性,播种完成之后要覆土压平。第二,容器育苗技术。当前松树育苗主要采用容器育苗技术,在播种之前需要准备好基土,选择60%消毒土壤加上40%原始土壤,同时加入3%磷肥。也可选择60%消毒土壤,配合使用30%烧土和10%原始土壤,然后加入3%磷肥,按照一定比例均匀配制。将配制好的基土装入容器,均匀摆放在苗床上。
2.4.1 鸟害防治
播种后20~25 d 松树发芽,此时要做好鸟害的防治工作,要加强对苗圃的巡视,派专人看守。可在苗圃地上加盖防护网,能够有效防治鸟害。需要注意的是,不能使用覆盖树枝的方式,该方式会影响育苗地的土壤温度,不利于苗木正常生长。
2.4.2 科学灌溉
松树苗木出土后,选择小水漫灌的方式稳定苗木生长。松树幼苗耐旱,但怕涝,浇水过多会导致发生立枯病。因此,在松树幼苗出土后30~50 d,要控制好浇水量,尽量少浇水。幼苗进入到速生时期后,结合当地气候条件保证水分的供给,每天早晚观察。幼苗生长后期停止灌溉,促进幼苗的木质化。冬季气温较低,为确保幼苗顺利过冬,应提前浇灌防冻水。
2.4.3 科学施肥
在松树苗木生长过程中需要保证肥料充足,结合苗木生长情况科学施肥,幼苗期以施用氮肥为主,并配合施用磷肥。每年5 月中下旬,直接在苗床上喷洒肥料,硫酸铵施用量为900~1 050 kg/hm2,可以每间隔20 d 施肥1 次,且适当增施;每年6 月中旬,硫酸铵施用量为2 250~2 700 kg/hm2;每年7 月中旬,硫酸铵施用量为2 700~3 750 kg/hm2。施肥完成后,应使用清水洗苗。需要注意的是,松树苗木生长后期应停止施用氮肥,适当施入钾肥。每年8 月中、下旬,可选择使用0.5%磷酸二氢钾溶液喷洒,早晚施肥后灌溉并及时清理杂草。
2.4.4 松土与除草
苗圃管理过程中要做好松土除草工作。雨季前,以松土为主。灌溉后土壤易板结,需要及时做好松土工作,保证苗木健康生长。幼苗期松土深度应该控制在3~4 cm,随着幼苗生长,深度控制在5~6 cm。雨季后杂草生长旺盛,要做好杂草的清理工作,可通过覆盖地膜的方式抑制杂草生长。
2.4.5 间苗
松树苗生长过程中,苗木过密时要及时间苗,保证间距合理,将病苗和弱苗去除干净,每年6 月间苗即可。20 d 后进行第二次间苗,提高苗木间的通风性,保留的苗木数量为6 000~7 500 株/hm2。
2.4.6 越冬防寒
冬季前,灌溉防冻水能有效避免发生冻害。寒冷地区可选择埋土防寒的方式。将苗木倒向一边,以不露出苗木为标准,并通过覆盖稻草的方式避免冻害。
苗木出土前要灌溉充足,保证土壤稍微干燥之后能够起苗。可人工起苗或者机械起苗,需要保证根部完整。大风天气不能起苗,否则会流失水分。起苗后要检查根部完整、病虫害、损伤等情况,并进行苗木的等级分类,在分级完成之后进行栽植或者外运。
第一,容器苗种植技术。容器苗带有土壤,在栽植的过程中不容易伤害到根部,且成活率高,但成本相对较高。第二,裸根苗种植技术。松苗裸根栽种过程中很容易损伤根部,同时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优点是成本低,适合运输和栽植。第三,移植苗种植技术。移植苗的根系发达,并且根茎大,优点是成活率高。
3.1.1 发病症状和规律
发病初期,针叶部位会产生褪绿色的黄色小段斑,之后变为丘疹状的黄褐色或者黑褐色小点,即为性孢子器。患病叶片上残留白色膜状的包被,之后患病叶片枯黄脱落或病患上部枯死,春季干旱时期新梢生长缓慢,连续2~3 年发病时会使幼苗或幼树枯死。病原菌通过冬孢子的方式能够在感染针叶上越冬,第二年4月锈孢子器成熟后会散发出锈孢子,之后借助风雨传播。每年5—6 月会产生夏孢子堆,夏孢子侵染会造成大量松针脱落。
3.1.2 防治方法
第一,农业防治。及时清除枯枝、落叶和杂草,并集中烧毁处理,消灭病原菌。加强抚育管理,提高幼林的通风透光性,降低林内的田间湿度,合理施肥和灌溉,提高苗木的抗病能力。第二,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可喷洒0.5 波美度石硫合剂,每间隔15 d 喷洒1 次,连续喷洒2~3 次,能够取得很好的防治效果。
3.2.1 发病症状和规律
松树枯梢病主要为害5~15 年生的枝条和树干,主要为害皮层部分,会造成芽枯死、枯叶和枯梢等,直接影响松树的健康生长。发病严重时会导致10 年生的大树没有健康新梢。针叶染病初期变为黄绿色,后逐渐变为灰绿色和红褐色,患病枝干无明显变化。针叶变为红褐色时,病害枝干会明显表现出缺水现象,导致皱缩。该病病菌通过菌丝或者分生孢子器在患病枝条和球果上越冬,第二年4—6 月发病,主要借助风雨传播。分生孢子萌发侵入树体之后的15 d 症状明显,30 d 会产生新的分生孢子再次侵害,对5~10 年生的树木的为害较轻,对10 年以上的树龄的为害较严重。土壤板结和土壤硼素含量低的树林内易发病。
3.2.2 防治方法
第一,加强抚育管理。发现病害严重的树木要及时伐除,彻底清除患病枝叶和落叶,并统一焚烧处理。生长过密的林地应及时间伐,提高通风透光性,增强树木的抗病能力。第二,化学防治。每年3—4 月和7—8 月,可选择喷洒药剂,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 倍液,每间隔10~15 d 喷洒1 次,连续喷洒2~3 次,能够取得良好防治的效果。
3.3.1 发病症状和规律
松材线虫病被称为松树疾病中的癌症,在高温干旱的条件下很容易发病。松材线虫病的媒介是松褐天牛,该类害虫在补充营养的过程中会在松树上留下很多伤口,松材线虫会通过伤口进入到木质部,直接在树内寄生,繁殖速度快,扩散蔓延能力强,对松树造成的危害较大。松材线虫主要破坏松树的上皮细胞和壁细胞,会导致松树明显出现缺水现象,影响树木蒸腾作用,树脂分泌能力下降,叶片由原来的绿色变为红褐色,树体甚至枯死。每年7—8 月是该病的高发期。
3.3.2 防治方法
第一,做好病害监测工作。每年的春季和秋季要全面普查,利用遥感技术和无人机技术开展立体监测,观察是否有病害出现。每年5—9 月,对松褐天牛进行诱捕,使用诱捕器、频振式杀虫灯或设置黑光灯,做到及早发现、及早根治。第二,做好检疫工作。疫区内的松木及其制品要做好严格的检查、检疫工作,避免病害入侵。发现疫情时应及时烧毁患病木,防止疫情扩散。第三,清除病死木。疫区树木应统一采伐、清理,患病木就地粉碎。不能及时粉碎时,采用熏蒸和热处理的方法灭杀松褐天牛,避免病害扩散。
4.1.1 发生规律
松大蚜主要为害松科植物1~2 年生的嫩梢部位,卵能够在松针上越冬,第二年3—4 月孵化,5 月有翅雌成虫出现,且迁飞繁殖能力强。该类害虫具有世代重叠的特点,成虫和若虫具有群集为害的特点,主要在松树的幼嫩枝上吸食汁液造成危害,每年夏初和秋季是该虫害发生的高发期,为害部位的松针会出现黄红色病斑,会造成枯针或者落针。
4.1.2 防治方法
第一,农业防治。科学合理密植,做好枝条的修剪工作,将虫卵针叶修剪干净,并统一集中销毁处理,减少越冬害虫数量。第二,生物防治。加强对天敌的保护,包括异色瓢虫和蚜小蜂。第三,化学防治。害虫出现初期,可选择50%啶虫脒水分散粒剂25 000 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 000 倍液,每间隔10 d 喷洒1 次,连续用药2~3 次。
4.2.1 发生规律
日本松干蚧在一些地区每年发生两代,1 龄若虫主要在枝干上越冬或者越夏,2 龄若虫主要吸食汁液。若虫孵化后会沿着树干爬行,5—6 月份开始化蛹,5 月中旬至6 月中旬羽化,羽化之后产卵。松树受害1~2年之后会使生长受到影响,受害3~4 年后针叶失去绿色,且逐渐向下弯曲,受害5 年以上的松树会停止生长。
4.2.2 防治方法
第一,农业防治。科学合理间伐,及时伐除被害木,合理控制栽植密度,能够减少虫源数量。及时修剪枝条,控制好树冠比例,提高通风透光性。第二,生物防治。通过人工助迁或者人工饲养繁育的方法加强对天敌的保护,主要包括异色瓢虫和蒙古光瓢虫。其中,异色瓢虫食量大、分布范围广,防控能力较强。第三,化学防治。若虫初孵化阶段,抗药性能较差,可选择1.8%阿维菌素乳油4 000 倍液进行喷雾防治,能够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4.3.1 发生规律
松扁叶蜂老熟幼虫主要在树盘10~20 cm 深的土壤中作蛹室,第二年3—4 月化蛹,5 月上旬成虫开始羽化和产卵,之后吐丝结网,主要为害针叶部位,为害较重,严重时几乎全部的针叶都会受害。
4.3.2 防治方法
第一,人工防治。土壤封冻前,深翻土壤能够冻死越冬虫蛹,减少害虫基数。第二,化学防治。低龄幼虫期选择药剂喷洒防治,可以施用1%苦参碱可溶性液剂1 000 倍液、25%灭幼脲悬浮剂2 000 倍液。虫害大面积发生时,可选择飞机喷药防治。
4.4.1 发生规律
松毛虫通常每年发生1 代,老熟幼虫的食量较大,会在枝条上或者针叶丛中结茧化蛹,在夜间羽化,喜欢在树枝上产卵。
4.4.2 防治方法
第一,人工防治。每年6 月下旬松毛虫开始结茧,7月中旬开始产卵,抓住该时期进行人工防治,能灭杀虫卵和虫茧。每年8—9 月,可以人工剪除虫苞,并集中消灭。第二,物理防治。松毛虫成虫期可选择黑光灯诱杀,效果显著。第三,生物防治。采取以菌治虫,每年3—4 月利用白僵菌进行防治,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可以选择以虫治虫,通过种植蜜源植物来吸引蜂类和寄生蝇等。也可以采取以鸟治虫,为益鸟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通过设置人工鸟巢的方式吸引大杜鹃和大山雀等鸟类,保证林内生态系统的平衡。第四,化学防治。松毛虫低龄幼虫期,选择喷洒药剂防治,使用25%甲维·灭幼脲悬浮剂4 000 倍液,防治效果显著。
松树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强,在我国的种植范围广泛,成为当前我国园林绿化的重要树种。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对松树的需求,保证松树的产量和质量,要采取科学的育苗种植技术,不断创新育苗种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