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业忠 李安磊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 政治和法律教研部,山东 济南 25001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就是中华民族历经站起来、富起来而走向强起来的时代。正如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在新时代的历史征程中,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其中高等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高等教育要领跑新时代、成就新时代、展现新时代,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在新时代,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需要法治理顺关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推出教育产品和服务。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卓越的教学、优秀的学生,更需要卓越的高校领导干部。故此,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新时代,实现高等教育的使命担当,迫切需要淬炼好高校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
何谓法治思维?有学者认为“法治思维是基于法治的固有特性和对法治的信念,认识事物、判断是非、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1]13这种观点的核心是阐发法治思维区别于人治思维,思维的前提是把法律规范作为基准,进行逻辑推演从而指导实践,做出一定行为。类似的表述还有“法治思维就是将法治的诸种要求运用于认识、分析、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是一种以逻辑化理性思考的方式。”[2]12-18还有学者认为:“法治思维,系指以合法性为出发点,追求公平正义为目标,按照法律逻辑和法律价值观思考问题的思维模式。简单地说,符合法治精神的思维模式就是法治思维。”[3]18笔者较为赞同第二种观点,认为法治思维是指在法律意识和法律思想体系支配下,想问题、做决策从法治理念出发,运用法治逻辑并结合法律规范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法治认知系统和思维方式。
高校领导干部淬炼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首先要明确法治思维的特征,从中提炼出规律性的东西,进而不断学习、思考和提高。马克思说:“法律是肯定的、明确的、普遍的规范”[4]71。法治思维给思维设定了明确的脉络和轨迹,这种脉络附涵着生动性和主动性,是思想积极应对客观事物,然后结合法律的相关规定展开法律逻辑论证,进而得出处理问题的思路和做法的过程。
1.法治思维是规则思维
在大陆法系国家,法治思维的规则性注重以成文性加以反映,具有指引性、稳定性和可预测性的特征,通过法治思维可以对自己的行为和他人的行为进行准确研判。面对新时代新任务,高校领导干部发挥领导作用,要寻求法律的具体规定,深悟法律的原则精神,掌握好法治的规矩方圆和价值尺度。
2.法治思维是权利义务思维
法律以权利义务为主线,法治思维是典型的权利义务思维。法律没有明令禁止,对公民而言即意味着自由;法律没有明确授权,对权力而言则意味着禁止。高校领导干部实现有效治理,必须高扬权利义务大旗,在严格遵循法律规定的前提下,制定章程确认权利义务,落实规定尊重权利义务,校务公开维护权利义务,法治宣传彰显权利义务,把权力边界设定在法定范围之内[5]81。法治思维是权利义务思维的另一个表征就在于它是静态思维和动态思维的统一,静态思维讲求有法可依,动态思维讲求良法善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生命。高校领导干部的爱护师生、严以用权、严以律己、严以修身,无不是动态法治思维的生动诠释与写照。
3.法治思维是程序性思维
程序是法律的生命,程序性思维的最大意义在于它可以使正义为人所见。程序中包含着法治维度之下的监督与制约、赋权与维权、奖惩与激励的正当性和运行公开性。高校领导干部要深刻理解和把握程序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缺少程序,公平就会蒙尘,离开程序,正义只会遭到质疑。程序在某些情况下可能牺牲效率,但只有注重程序的效率,才是效率与公平的双促进。
4.法治思维是建构性思维
法治致力于建设公平正义的社会,修复业已损害的权利义务关系,建构性思维是法治的永恒思维。破志在于立,惩志在于兴。建构性思维要求高校领导干部通过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的秩序建构来稳固高校大厦的基石,弘扬大学的精神,谋划当下而志存高远,拓展未来的发展格局和空间[6]23。
依法办事能力有着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依法办事能力是指在法治认知系统与思维方式的指导下的一系列活动和体制机制的规范与提升。狭义的依法办事能力是指执法者运用国家创制的法治公器来研判和处理问题,体现着理念决定思维、思维导引行为的逻辑关系。从狭义上来看,高校领导干部的依法办事能力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入口有据,要谙悉职权法定之主旨。进入新时代,高校领导干部必须在切实研读关于高等教育方面法律法规诸如《高等教育法》《教育法》等法律的基础上,认真学习有关教育方面的党内法规。党内法规是高校领导干部淬炼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的重要内容和政治要求。二是过程可追,关注权力正当性的要求。权力行使的正当性意指同样情形同等对待,认可普遍权利普遍享有、个别权利特殊享有。高校在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实施管理活动中应注重权力运作的科学、规范和兼顾,帮助青年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三是出口有责,关注结果的考量及责任的承担。有权必有责,违法必追究,高校领导干部应当养成接受监督与制约的法律自觉,推进依法办事能力实现质的提升[7]8。
法治思维与依法办事能力之间是一种充要条件的关系。法治思维决定着依法办事的能力水平,没有法治思维的引领,这个依法办事就是无源之水,空中楼阁,可能变成以猜想办事、以私利办事、以“恐惧”办事。一是经不起推敲,二是经不得检验,那就可能是过程不可追,结果不可视。高校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的渊源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的是宪法和党章。信仰宪法的内在要素在于宪法自身所蕴涵的神圣价值以及这一价值所体现的全体人民的共同意志、共同情感、社会共识与共同利益[8]5-15。党章是管党治党的总章程,是高校领导干部履行主体责任的行动指南。第二个层次是法律法规和党内法规。第三个层次是本校章程和校内规章制度。章程和校内规章制度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从高校管理的角度出发,进行行之有效的教育,不仅要作用于人的行为习惯,还要深达学生的内心世界,高校的领导者和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必不可少,洞察心灵启迪灵魂亦显得更为重要[9]1-7。
1.法治思维决定着依法办事能力的水平。依法办事涵盖实体法、程序法、法治原则和法治精神,多维共振,方可形成法治思维的脉搏,缺少任何一个方面,依法办事的“依法”就会失去其应有的频率和波段。因此,高校领导干部具备什么样的法治理念,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法治思维,进而采取什么样的行为方式[10]53。高校领导干部依靠法律法规和学校章程的规定审视发展问题、谋划发展路径、优化发展环境都是在法治思维引领下的依法决策过程。
2.法治思维指引着依法办事能力的提升方向。高校事务纷繁复杂,诸如教师职称评定、科研水平提高、学生社团管理、后勤服务保障等等,但终有规律可循。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就是对教育教学规律性的总结,这个规律性是源自于教育领域长期的实践。一是依法办事无法也不能脱离党的教育方针、国家的教育规划和方略,故此,在提高依法办事能力的过程中,唯法律给以明示,唯法治所达成的终极目的给以评价。二是养成遇事找法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定势。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忠于党的教育事业,把对国家负责、对民族负责、对教师负责和对学生负责统一起来,不断提高依法办事的责任与担当[11]4。
1.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给法治思维增添了新的理论视角。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而来,其典型特征就是“东升西降”和“南北对等”。这些变局对高校的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环境、科研发展以及管理服务等必然带来新挑战、新冲击[12]12。
高校领导干部必须敏锐研判形势的变化,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拓展办学空间,提高办学针对性,提升高校内涵式发展的质量。一方面要瞄准科技前沿的深刻变革而紧跟时代步伐,更新办学思路;另一方面要密切关注学生意识形态的变化,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坚持底线思维,防范化解风险挑战。高校领导干部应当以较高的依法办事能力将法治思维的视角摆在突出位置,不断去探索一系列新的理论问题,以国际化视野为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中国方案、凝聚中国智慧[13]3。
2.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变化为法治思维提出了新的理论课题。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高等教育方面也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矛盾,这些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高校高质量发展、高校青年教师成长和在校大学生个性发展等方面都会产生深刻影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质上是一个进一步解放生产力的问题,在这个领域如何提高依法办事能力不仅需要行动自觉,还需要有理论自觉,需要高校领导干部结合现实状况,注重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的提升,拓展新的理论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4]2
3.自我革命的新征程为法治思维开辟了新领域。高校肩负着培养接班人的历史重任,在新时代新征程,要用习近平法治思想武装青年大学生的头脑,不断提高他们的法治思维水平。中国共产党从百年历史中总结成就与经验,提升了依法办事能力;从全面从严治党的维度展开自我革命,将党内法规纳入法治体系之中,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法治建设的一个卓越贡献[15]6。包含着党内法规在内的法治思维在高校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空间。如何全面坚持党的领导,是高校领导干部必须深入思考的法律问题。高校领导干部要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运用到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去,笃定自我革命的政治方向,淬炼自我革命的精神境界[16]21-23。
法治是一门实践性学问,是主观见之于客观,客观反馈于主观的循环往复过程。高校领导干部淬炼法治思维和提高依法办事能力,离不开具体的教育管理工作。笔者认为,高校领导干部淬炼法治思维和提高依法办事能力的路径选择如下:
高校领导干部通过法律法规学习,提高法律素养;通过淬炼法治思维,增强法治本领。高校领导干部法律素养和法治思维的养成往往包含以下三个层层递进的层次:一是初级学习层次,对法律有着清晰的认识,了解法律的一般性常识;二是中级认知层次,就法律的调整对象、调整方法有明确的认知,能够在工作中摆正法律的位置和注重具体运用的细节规定、程序要求,借助法律顾问的帮助,能够在日常事务中把准法治的脉搏及效果。三是具有法律思想体系的理论功底,能结合社会实际从事法律制定和制度建构,这是最高层次的法治思维,是高层级的领导干部所应当具备的[17](8)。善学习、勤思考、强实践、多总结是淬炼法治思维和提高依法办事能力的不二法门。
1.明确根本任务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什么?就是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在祝贺哈尔滨工业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成立100周年的贺信中和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多次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18]1党的十九大报告对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着明确的要求和部署。落实立德树人离不开法治引领,高校的法治工作,是新时代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内容,是高校领导干部管理理念更新的重要抓手[19]3-8。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载体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志则体现在现代大学制度的建构和高校章程的有效实施,这一切无不对高校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
能力提出崭新的要求。2.把握根本问题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中国共产党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伟业,而法治方式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青年大学生是民族的未来,党的事业的未来,培养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青年一代的历史重任落在高校身上,高校也有着昂立潮头、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使命感。高校领导干部把握高校的根本问题,就要坚定不移地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确立”,这既是政治问题,更是法治问题。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切实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这是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的根本所在[20]5。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从根本上体现了高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方向,要在办学实践中用实际行动回答高校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21]49-56。
1.坚持依法治校
学校法治工作状况是衡量一个学校及其领导班子办学治校水平的重要指标[22]3-8。首先,依法治校要落实好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高校的治理体系是教育法律法规和校内规章制度嵌入式的操作系统,涉及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淬炼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要求能很好地理顺党委会、校委会、学术委员会、学生联合会等各自的权责范围,防止职能交叉,避免权责不明或推诿扯皮现象的发生。其次,深化高校改革要讲求于法有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任何改革要做到先立后破,要于法有据。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是科技创新,需要高校将本校实际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呼应,谋定再后动,注重法律的指引,从而使改革顺利推进。再次,坚持依法治校和依规治校相结合。一方面要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另一方面又要求结合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进行完善和修正,把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法治工作的意见》真正落到实处。最后,坚持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相结合。教育广大师生员工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以德治促进法治,以法治保障德治。
2.推进依法治教
高校的主旨在教学,教学的主旨在教师。高校的教师和人才无疑是高校立足社会、走向未来、实现价值的生力军。高校领导干部不抓教学,不是失职就是渎职,至少是不称职。故此,加强高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是高校领导干部必须始终关注的重中之重。一是筑牢马克思主义思想阵地。高校领导干部要引导和教育广大教师,坚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阵地,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尤其是加强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23]88-9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高校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铭记课堂有纪律,强化政治引领[24]13;二是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良好教育教学环境是良好校园文化的综合展现,也是良法善治在高校管理中的缩影。在管理过程中,高校领导干部应满足和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个性要求,用法治方式营造师生人格的平等关系,拓展教与学、接受知识与科研探讨的民主关系,师生交流与心灵交融和相容关系,将法治思维与生动鲜活的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不断匡扶与修正依法办事能力,从而实现思维的升华、能力的提升[25]106。
一是高校领导干部应深刻意识到法治思维的核心要素就是治权思维。在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中,要自觉规范权力的运行空间、运行内容、运行方式、运行程序、运行救济,通过对权力的有效监督来保证其有效运行。二是注重依法办事能力与生动鲜活的管理事务相联系。注重实际,注重实践,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自己的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变得更加立体和丰满[26]5。三是要将淬炼法治思维和提高依法办事能力与强化担当作为有机统一起来。以法治淬炼思维,以法律规范行为,不是故步自封,不是捆住手脚。要有政治担当,处理问题要认真分析研判,讲求德纪法的衔接;要有为民情怀,增强服务意识,真正做到以师生为中心;要立足现在,放眼长远,始终保持开拓进取的精神。
新时代赋予高校以新任务、新要求,在人才培养的讲台上、在科技创新的大潮中、在文化传承使命里,高校领导干部重任在肩,从而决定了其淬炼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的艰巨性和重要性。高校领导干部要用法治思维凝聚未来发展力量,以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双一流”大学为目标,推进依法治校,夯实依法治教。通过提高依法办事能力,强化高等教育法律法规的落实,提升高校制度规范的科学性、系统性,优化高校治理环境,提高干部素质,维护师生权益,从而实现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