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经济类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实践
——基于讲好中国故事的案例教学实践

2022-12-26 21:12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思政课程

李 爱

(山东工商学院 经济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1。这一重要论述明确了高校各类课程都要发挥思政教育的育人功能。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整体推进高校思政课程建设。2020年6月,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进一步强调要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推进高校所有课程包括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

思政教育从思想政治课程到所有课程,既是我国教育发展的一种态度,也是一种必然。笔者分别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为主题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期刊文献的精确搜索发现,截止2021年底,前者共有文献26000多条,后者共有文献11800多条。结合本文研究范畴将思政教育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5-2015年,国家主要关注中小学的思政课程和德育教育,10年间知网共发文不到500篇,仅占到总量的4.19%。第二阶段2016-2018年,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开始关注课程思政教育,并在大中小学全面推进,3年间知网发文不到1000篇,占到总量的8.05%。第三阶段2019年以来,课程思政的实施重心转向高等教育体系,期间知网发文量10000篇以上,占到总量的87.75%,论文数量呈现井喷式增长。

一、文献综述

已有文献对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从教育主管部门或高校管理部门角度研究课程思政的现实意义、制度设计和配套改革等。张正光等(2020)从五个方面指出了课程思政实践中的认识误区,并阐述了课程思政教育的原则和要求[2]52-57。樊丽明(2020)结合财政学专业课程特点,提出课程思政教育应重点关注四个问题:加强国情教育,强化法治意识,培养公共意识,培育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3]4-8。章忠民和李兰(2020)提出,课程思政教育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高校教务管理者要做好教育教学的顶层设计,二是高校教师要从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创新[4]62-67。杨晓慧(2020)提出要以课程思政为契机引领学校课程管理创新,在课程规划上彰显课程内容的价值塑造功能[5]16-19。丁晓东(2020)提出,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到专业思政再到生活思政的重要一环[6]26-28。另一类是从教学实践角度研究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要求。王丽霞(2021)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探讨了传统文化课程的思政教学路径[7]35-41。靳卫萍(2020)基于清华大学的经济学原理课程,提出通过面授、慕课以及混合式教学等进行思政教育,并给出一系列思政教学建议[8]54-59。彭芸(2022)以货币金融学课程为例,提出了专业课程的思政目标与有效路径[9]126-129。米国芳(2022)以计量经济学课程为例,从课程本身、学生学习、思政教学和教师育人责任四个方面阐述了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和实施路径[10]53-55。万小雨(2022)以宏观经济学课程为例,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的课程思政教育建议[11]146-148。聂小锋(2022)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到体育课程教学中[12]63-69。另外,将“中国故事”融入案例教学和思政教育的研究越来越多。梁建业(2020)探讨了思政课堂上讲好中国故事应该注意的问题及实践路径[13]52-54。胡建平(2022)以经济学原理课程为例,探讨了借助中国经济故事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激励学生对中国经济发展形成“我知、我信、我行”的认知与担当[14]217-218。

尽管近几年课程思政的发文量快速增加,相关研究较为活跃。但课程思政的研究主题呈现两极,一部分从管理者视角出发,关注课程思政的研究意义和指导原则;另一部分从教师视角研究不同教学方法、工具与思政教育的结合效果,关注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众多研究直接将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搬入专业课程,与专业知识没有有效融合,甚至部分教师只是在专业课程中穿插“思政教育专题”。因此本文基于经济学专业课程特点,从“讲好中国故事”出发探讨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原则、目标、方式等。通过讲好中国故事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将爱国情怀、责任大义和知识技能通过一个又一个生动、鲜活的中国故事在学生心里扎根发芽,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正面、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讲好中国故事的原则

高校教师主体是专业教师,高校课程主要是专业课程,高校学生主业是专业学习。要让高校的专业教师和专业课程更好地发挥育人功能,将中国故事融入专业教学成为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手段。中国过去的故事、正在发生的故事,都是专业课程的资料库、知识源,尤其是对经济类专业而言。中国可讲的故事素材非常多,因此讲什么故事、如何讲故事、故事体现的理论与价值就成为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关键。

1.真实故事,需要教师认同。改革开放40多年,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上发生的事件,经过教师用心选取和认真备课,再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一定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思政教育效果。讲好中国故事,一要全面、客观,实事求是的描述事件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二要总结、比较,理性分析故事中呈现出来的观点、问题和特征。教师要结合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史、中国改革开放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史,传递与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教师要将一个个鲜活、真实的中国故事讲好、讲透,让青年学子了解中国、感受中国、敬佩中国共产党。讲好中国故事,教师的政治认同尤为重要,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要坚定“四个自信”。

2.凝练故事,传递专业价值。讲好中国故事要把专业知识与思政教学有机结合。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胜在“故事内容”,而非“故事形式”。要杜绝中国故事与思政教育的“两张皮”现象,故事既要紧扣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又要具有现实教育意义。好的中国故事可以是一个专题或一个系列,可以来自专家解读、企业家访谈、学生收集和教师编写。但要讲好专业课程里的中国故事,一要体现专业知识,结合课程大纲和授课教案选取符合专业范围的“适合”案例;二要理论联系实际,故事的讲述既要依据专业理论又要进行价值升华。对经济学专业来说,讲好中国故事就是通过经济数据、经济事实、经济发展,讲好中华民族奋斗的故事、中国改革开放的故事、新时代伟大复兴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能够运用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引导故事,引发学生共鸣。专业课程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同时承载育人功能。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要通过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和互动式教学,培养并激励学生将爱国情怀、责任担当与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相结合,将深厚的情感扎根转化为奋斗的动力。近年来《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等热门电影,通过一个人物、一个故事、一段回忆来反映中国的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产业扶贫和运动精神。这些电影、纪录片真实地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教育与医疗等各个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用来进行思政教育具有很好的效果。通过中国故事引发学生的共鸣,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调动起来,培养学生爱国奉献的奋斗精神。

三、经济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目标

经济学专业作为我国最早开设的高等教育专业之一,其专业培养方案兼顾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的相关课程,培养具有扎实理论知识的实践型、应用型人才。通过讲好中国故事,经济学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目标应该做到:

1.增强学生经国济世的社会责任和担当意识。通过融入中国故事的课堂教学,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制造、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热点事件或现象,这些故事既彰显中国制度优势,又提升中国整体实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一项长期任务,中国的明天需要一代又一代有担当的青年人奋斗下去。学生在学好知识、练好本领的同时,思政教育首要目标就是培育爱国主义情怀和坚定理想信念,要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2.提高学生经济学素养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通过融入中国故事的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了解现实经济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经济学素养,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能力与应用能力,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就业质量。

3.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态度和创新能力。通过融入中国故事的课堂教学,学生运用网络、电脑、手机和图书馆等多种渠道、多种方式的故事搜集,完成主题调研、案例分析、专题讨论、随堂演讲,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意识和能动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态度与动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

4.擅用国际比较,增强学生爱国情怀和幸福归属感。通过对中、美等国家的民生与防疫比较,让学生真切的感受中国的强大国力,感受国家对人民生命财产的保护与尊重,感受党和政府对人民安居乐业的努力与维护,当对祖国的自豪感、幸福感油然而生时,保护好它就升华为一种本能,这将汇成我们战胜困难、保家卫国的不竭动力。

四、经济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实践

作为经济学专业的骨干课程,产业经济学是继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之后要学习的中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内容包括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优化、产业布局和产业政策等相关理论。通过课程学习,学生需要熟练掌握产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深入了解产业经济活动及其规律。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产业经济学课程的思政教育就是通过真实、优秀的中国故事案例在帮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把自主学习的态度与报效祖国的决心转化为一种持续的正能量,形成自我激励。下面基于笔者的教学实践探讨如何在中国故事与专业课程的有效融合中进行思政教育。

1.产业组织与思政教育。产业组织研究在经济发展中宏观政策对个体组织的影响及市场评价。在授课过程中,结合中国产业或地区的发展实际,本部分课程思政教学重点为我国的脱贫攻坚。让学生了解中国扶贫脱贫工作,尤其是了解欠发达地区如何依靠国家政策、技术扶持打造特色产业或企业,脱贫致富的故事。笔者以“我自豪……、我建议……”引导学生收集我国脱贫攻坚的数据、案例,进行课堂交流与讨论。通过课堂展示及学生反馈,看着学生由了解到敬佩、由罗列事实到传达信念,无不体现着学生思想与态度上的转变。通过教师讲故事和学生讲故事,产业组织与扶贫脱贫在专业学习中的结合与升华成为加强国情教育、培养责任大义的具象体现。

2.产业结构与思政教育。产业结构研究产业供给结构和就业结构的优化与关联。在授课过程中,结合中国产业结构的供需调整,本部分课程思政教学重点为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学生详细了解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的背景、领域、任务与目标。从供给侧“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改革重心中,既可以了解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取得的伟大成就,也可以了解我国现在面临的客观问题。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直面问题的态度和解决问题的决心,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也是中国对国际社会不同声音的回应。让学生明白专业知识的价值和意义,用自己的扎实本领报效祖国就是学习的最大动力。

3.产业优化与思政教育。产业优化关注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在授课过程中,结合中国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本部分课程思政教学重点为中国制造业。通过中国制造业纪录片讲述的中国企业案例,通过“制造的竞争力”“创新的世界化”“制造的国际化”和“升级中国制造”四大主题板块,全面了解我国如何变成“世界工厂”,中国制造如何转向中国创造,制造大国如何走向制造强国。客观了解我国制造业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结合《中国制造2025》,让青年学子们懂得技术、责任、品质缺一不可。通过专家(企业家)讲故事和教师讲故事,产业优化与“中国制造”在专业学习中的结合与讨论同样成为加强国情教育、培养责任大义的具象体现。

4.产业布局与思政教育。产业布局从区域发展和经济地理视角分析产业的区位选择。在授课过程中,结合中国经济差距和经济集聚,本部分课程思政教学重点为中国区域差距、城乡差距和工农差距等发展问题。将学生按照学习要求分成专题小组,了解我国东北、华东、华北、华中、华南、西南和西北七大区域的特色产业与区位优势等。通过教师讲故事和学生讲故事,让学生“云游”祖国的大江南北,深入感受地区差异和产业特色,让学生由衷产生“成长在中国、平安在中国”的自豪感、幸福感,激发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

5.产业政策与思政教育。产业政策研究政府宏观调控和功能性政策对产业发展的作用。在授课过程中,本部分课程思政教学重点为中国在绿色发展、航天交通、抗疫医疗等领域体现出来的政策优势。组织学生了解中国在航天、新能源和高铁建设等产业发展方面的政策优势,了解中国在疫情防控、医疗改革等宏观调控方面的制度优势。“事实胜于雄辩”,通过产业政策的宏观调控加快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稳定,提高人民福祉。学生可以切身体会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真切感受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为民的情怀。

五、经济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建议

通过讲好中国故事增进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激发学生对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社会责任和担当意识。要做好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关键是构建中国故事案例库并融入课前备课、课堂授课、课后修课环节中。

1.构建中国故事案例库。专业课程做好思政教育,关键要选好、讲好与专业知识贴合的中国故事。一是建立与完善中国故事案例库。要借助媒体记录、权威发布、一线调研等方式选取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事件、政策发布和长期追踪,形成中国故事库并及时更新。如产业经济学从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优化、产业布局和产业政策五个主题,每个主题从产业案例、国际事件、热点新闻和政策解说四个类型收集中国故事,构建思政教育故事库。二是运用网课平台、腾讯会议、QQ群等技术手段,将专业理论与恰当的中国故事及时传递给学生。通过线上线下、课上课下的有效沟通,增强学生对中国故事的参与性和信服力,将学生感兴趣的故事或主题融入课堂教学中,既锻炼了教师的授课水平,也提升了思政教育效果。

2.课前:利用各种手段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做实备课环节。多数教师备课的难点,不在专业知识本身,而是思政教学的内容选取、讲解方式和语言把握。专业课的思政教育,不能对思政课程内容生搬硬套,更不能流于形式、泛泛而谈。一要把中国故事的数据、案例、视频资料等提前准备好,二要把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案等提前准备好,三也是最重要的、最“繁琐”的,要把“中国故事”案例融入专业知识,哪怕授课中的一句话,一个举例,都要反复推敲,真正将备课工作做实、做全。同时,教师要通过参加教学培训、教课观摩等方式,博采众长、提升自我。

3.课堂:有效利用线上资源,与线下的思政教育相得益彰。讲好中国故事就是教师讲故事、专家讲故事、学生讲故事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教师通过充分备课,有效利用线上线下的资源优势,将备课内容顺利推进。将好的文献、案例、视频资料通过在线资源和线上软件传递给学生,也可由学生自主选择案例主题或经济故事。通过专家讲故事和学生讲故事,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了解中国经济建设的真实情况。一方面,借助网络技术实现“中国故事”的不限时空展示、答疑和知识拓展,然后通过课堂教学引导、讨论、总结,教师与学生教学相长。另一方面,借助多样化软件技术提高学生参与的程度与深度,使“低头族”“手机控”不复存在。

4.课后:借助信息技术,让课程思政无处不在。学生对某一社会现象或经济问题有不同的态度和想法,有的消极看待,有的积极响应,这都是正常现象。因为他们不了解、不调查,也容易受到网络言论的影响。这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通过钉钉、微信、QQ等媒介与学生沟通交流,教师将思政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后,从专业延伸到生活,从现象到本质,从生活态度到价值观,使课程思政教育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思政课程
当活动走向课程 少年已走向未来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