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学校的校长领导力建设探究
——基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视角

2022-12-26 20:40李更生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学院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22年17期
关键词:愿景人格校长

李更生|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学院

自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高质量发展”以来,中国社会各领域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2021 年3 月13 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了“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的目标。义务教育是“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基础环节,也是整个国民教育体系大厦的基石,直接影响着教育各环节的质量。而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和标志性成果就是高质量发展学校[1]。为此,建设高质量发展学校,成为义务教育段中小学校长办学治校的核心主题与最高任务。基于此项核心主题与最高任务,校长作为一校之长,在其中发挥着怎样的影响作用、肩负着什么使命,是教育行政管理者、校长成长发展的培养者(研究者),也是校长本人都必须思考与回答的元命题。《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明确提出,校长要引领发展:“校长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的带头人,担负着引领学校和教师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重任;将发展作为学校工作的第一要务……”[2]因此,在新时代引领学校走向高质量发展,是中小学校长的第一要务。

一般而言,从满足人民的需要和直观感受两个层面考量,甄别一所学校是否是好学校(高质量),往往有这样几个角度:其一,有人,即有一批优秀的学生和教师;其二,有貌,即颜值高,校园环境美丽,建筑设施品质高;其三,有神,即师生有精气神,充满生机活力;其四,有力,即办学业绩实力和影响力好;其五,有名,即有名气、名声和名望。这五个维度是一所好学校的基本识别码,也是一所高质量学校应该有的基本“范儿”[3]。基于这些基本“范儿”,校长在办学治校的过程中,需要借助相应的力量、采用适宜的路径,引领学校发展,并走向高质量。这既是新时代校长领导力所关注的核心内容,也是校长领导力研究与提升的最高任务。

美国从事领导力研究的著名专家彼得·G.诺斯豪思认为,领导就是一个人影响一群人,以达到共同目标的一个过程[4]。由此推演,新时代校长的领导就体现在校长发挥其自身能力和内外因素引领师生、家长以及相关利益者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上。在此过程中,校长所表现出的影响、引领、激励、整合他人、自身以及各种因素实现既定目标的能力,便是校长的领导力。正如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所言,领导力就是把握组织的使命及动员人们围绕这一使命奋斗的一种能力。目前,无论是学界、商界还是政界,关于领导和领导力方面的研究,可谓大师云集,成果汗牛充栋。因此,在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我们需要将探讨聚焦于学校高质量发展以及校长在引领学校走向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需要具备什么样的领导力。

“高质量发展”的提出标志着当今中国的发展走进了一个新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文化,学校的首要使命在于传承和发展社会文化。因此,校长首先需要的是一种文化创新力;其次,当下中国的教育改革进入了“深水区”,校长需要有一种洞察力,直击教育(学校)“高质量”的本质,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再次,校长要有一种愿景力,即根据新时代文化发展和高质量的要求,规划出高质量学校的蓝图,以此来引领发展;然后,基于高质量学校蓝图的描绘,校长必须具备激励、影响师生、家长以及社会相关利益者一起为此而奋斗的赋能力;最后,校长要引领、赋能众人,还必须有一种特殊的人格魅力,以此来吸引人、影响人、凝聚人。文化创新、洞察本质、愿景规划、激励赋能和人格魅力,应该是新时代校长引领学校走向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核心能力。

一、引领社会文化发展的创新力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载体和路径是文化。文化不是由单一的个人所创造出来的,而是世世代代的人所累积下来的,人只是在生活和专门的学习中实现文化累积与传承。通过社会文化传承,人们一方面实现民族文脉延续,另一方面在文化传承中实现文化育人,即“以文化人”。完成社会文化传承与发展是学校的首要使命。《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赋予校长的专业职责之一就是“营造学校文化”,并明确指出“将学校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方面,重视学校文化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把文化育人作为办学治校的重要内容与途径”[5]。因此,校长办学首先在于营造学校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人是文化塑造的。教育文化的第一使命就是完成对人社会化的塑造,使之适应社会。同时,教育文化还承担着另一项使命——创造和改造社会。文化既需要传承,又需要与时俱进,即发展创新。“文化只有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保持开放性,才能获得时代意义上的恰切性内涵与标准。”[6]文化是需要不断发展创新的,如果教育文化只是承担了使人适应社会的使命,那么社会便停止了进步,文化最终也会衰落。因此,文化还必须具备一种“超越原则”——植根于传统或基于传统的超越,超越传统,超越现存,指向未来。应该说,在现代教育中,那些具有远见卓识的教育家们,还是在努力或试图保持教育自身的超越原则[7]。

当今中国已全领域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因此,作为社会文明与进步的窗口——学校,要成为引领社会文化发展与创新的标杆与灯塔,校长更要成为学校行走的文化符号。在社会全面走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校长要本着超越原则和创新精神,引领社会文化的发展与创新,用新的时代文化培育“担当复兴民族大任的时代新人”。《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提出的培养目标就是“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只有大批具备新时代精神气质的时代新人走进社会,才会实现整个社会的文化创新与发展。校长的终极使命就是通过学校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最终推动社会文化创新——创造新时代的新文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育新人,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兴文化,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8]。立德树人,必须兴文化;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必须有新文化。只有创新时代新文化方能培育时代新人。因此,对肩负文化传承与创新使命的校长而言,文化创新力是其领导力的第一核心能力。当然,校长的文化创新力还体现在对课程的创新上,因为课程也是一种文化的建构,它不仅传承文化,而且建构、提炼着文化。“课程不只是传递知识的工具,也是创造和重新创造我们和我们文化的工具。”[9]

二、直击高质量发展本质的洞察力

一个人无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仅仅会做事还是不够的,他还必须会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对于领导者来说,思考能力是不可或缺的。思考能力不仅影响着其他能力的发挥,而且决定着一个人做事的格局与人生的高度。正所谓,思维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思想有多远路就有多远。思维力是一个人生活与事业发展的原动力。只有思考“思考的方法”,才能收获指数级成长的人生。国内著名商业咨询顾问刘润在《5 分钟商学院》里曾说过这样的一段话:三流的领导不学习,二流的领导学知识,而一流的领导学思维,即思考的方法。人类已经处在一个知识大爆炸时代,现在的知识随处可见,触手可及。然而,假如回归本质,我们就会发现,这些知识的源头还是来自前人、先辈们孜孜不倦的思考。因为思考,我们才有了各种各样的知识,并用它们构造出不同的知识体系。所以,归根结底,思考的确是这一切的原动力[10]。

“领导”二字,顾名思义,其核心价值在于引领和指导。引领和指导,强调的是发展方向和价值取向。因此,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在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需要通过思考和判断,洞察世事,明了形势,把握趋势,从而把握学校与文化的发展方向和价值取向,直击“高质量”的本质,引领学校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和价值取向。这是校长领导办学治校的“第一要务”。就领导学校发展而言,方向比努力更重要,价值比指标更重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领导干部“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善于把握政治大局,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11]。

所谓“本质”,就是事物的根本属性、问题的根源和现象背后的底层逻辑。本质思考力,就是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看清事物根本属性,看透问题根源,看懂现象背后底层逻辑的一种思考能力[12]。世界是复杂的,社会是纷繁的,教育更是纷繁而复杂的。尤其是当下中国的教育改革走进了“深水区”,教育改革的热点、难点和痛点问题越来越多。因此,更加需要校长具备敏锐的洞察力,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看清这些热点、难点问题的根源,直击教育、学校、学生发展的本质,发现引领学校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底层逻辑。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洞察力和改革的勇气是校长不可或缺的。以色列著名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在瑞士达沃斯举行的第48界世界经济论坛的演讲中指出,21 世纪经济的产物不是工厂、车辆、武器,而是人体、大脑和思维。何为知识?知识就是用你知道的东西,去认识、识别、见识这个世界。知识教育的终极目的是提高人的认知水平,改善思维方式。因此,校长的培养与培训不在于传授给校长多少知识和技能,而重在于改善校长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以提升校长的思维力——洞察力。

三、规划发展蓝图的愿景力

人是这个世界上唯一追寻生存意义的动物。人类为了使生活、生存、生命有意义感,便对未来不可知的世界寄予许多期许和憧憬,以此克服现实中的苦难、艰辛或平淡,激励自己走向未来。这便是愿景的力量与价值所在。个人发展需要愿景,组织发展也需要愿景。一个好的组织愿景不仅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使众人行”,而且是基于组织内部与外部环境的考量而提出的,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和可实现性的奋斗目标,是组织成功的关键性因素之所在。“如果没有好的愿景,即使战略再英明,计划再完善,也不会促使人们采取正确的行动来推进重大的变革。”[13]

为此,组织领导者的价值与功能就在于确立愿景与目标,让员工与部属基于统一的目标而产生协同性的行为;同时,协同性行为产生的关键在于多元群体基于目标协商达成的共识。高明的领导者不是让部下服从于自己的权威,而是要让自己和部下都服从于一个共同的目标,让目标激励、吸引大家,从而产生一种无形的影响力量,即愿景力。因此,领导者愿景力的要义,不仅在于目标规划,而且需要领导者对未来愿景的意象描绘和生动演绎。北京十一学校联盟总校现任校长李希贵曾言,一个好校长,重要的是要和老师们一起描绘共同的愿景、共同的使命和共同的战略目标,在这个战略目标之下,一起相处,一起合作,一起实现我们的梦想。只有当大多数人对愿景的目标和方向有着共同的理解时,愿景的真正力量才得以释放。对未来的共同期待可以激发并协调人们推行变革行动[14]。

“建立愿景是在创造力量,而不是构建一个空间;是在创造影响,而不是在设定一个目标。”[15]高质量学校的建设,需要校长规划未来学校的目标“范儿”,然后带领师生员工、家长以及相关利益者一起憧憬高质量学校的发展愿景,以此来凝心聚力,协同共进。这便是校长的愿景力。

此外,组织变革有两种模式,即改革模式和发展模式。改革模式强调的是“以改革促发展”,所遵循的逻辑是问题倒逼型的“缺陷改进型思维”,即通过改革解决问题和难题,去除人们不想要的东西。而发展模式倡导的是“因发展谋改革”,它遵循的逻辑是愿景驱动的“欣赏探究型思维”,即通过变革实现直接面向、支持和满足人民群众高质量教育的正向需求,探索增值的、突破性的、创新的、系统的教育事业发展举措[16]。高质量学校发展,体现的就是一种基于愿景驱动、拥有积极趋向的高质量意义上的发展模式。以愿景引领学校发展,就在于指明方向,确定目标和开启愿景,让愿景产生力量,即愿景力。

四、协同共生的赋能力

谷歌创始人之一拉里·佩奇曾言,未来组织中最重要的功能不再是管理或激励,而是赋能。赋能即赋予能力,是积极心理学的一个核心概念,旨在通过言行、态度、环境的改变给予他人正能量,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才智和潜能。赋能在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已经成为领导学与管理学的一个热词了。对于校长而言,在办学治校方面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可见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治理目标从人治到法治,治理主体从一元到多元,治理方式从控制到协商,治理模式从行政到专业。这些新的要求使得传统的“胡萝卜加大棒”式管理已经不能发挥作用了,迫使校长必须通过理念、制度、环境、技术工具以及语言范式的变革,激励个体、激发组织、激活机制——赋能,才能实现愿景目标。正如《管理的未来》的作者加里·哈默指出:“你的组织仍然在践行早已过时的管理范式——宣扬的是19世纪发明的管理哲学,采用的是20世纪中期的管理流程,而运用的高新技术则来自于新生的21 世纪。如此错综复杂的管理组合或许在以前是行得通的,而现在它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时代,还有未来。”[17]

北京大学管理学专家陈春花认为,新生代员工的出现、个体价值崛起、强个体跟组织之间关系的改变,打造驾驭不确定性的强大组织力,成为组织管理的核心目标。这就要求组织管理必须步入新模式,我们定义它为“激活·赋能式”[18]。可以说,传统的组织管理模式所体现的关键词是“命令、管控和人际关系”,而在数字化时代组织管理模式的关键词是“赋能、共生和协同”。无论是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还是“80 后”“90 后”教师已经成为主流,都倒逼新时代的校长必须从“控制·命令式”组织管理模式,转向“服务·指导式”组织管理模式,并走向“激活·赋能式”组织管理模式。

赋能分为个体赋能和组织赋能。对于个体而言,赋能是双向的,包括自我赋能和对他人的赋能。自我赋能是个体的自我驱动、自我激励和自我升华,而赋能他人除了语言的激励、态度的引领,还有环境的创设。其中,环境的创设更为重要,环境赋能的要义就在于给他人以岗位、机会和角色,让他人在新的岗位、角色、机会中绽放出新的能量。就团队赋能而言,其要义在于团队成员间要有共同的目标愿景。如果团队领导和成员之间没有共同的目标愿景,所谓的赋能最终造就的只能是一群“乌合之众”。愿景力产生的源泉在于目标吸引和愿景影响。因此,愿景力和赋能力,是新时代校长领导力的一体两翼。

五、富有特色个性的人格力

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早已成为激励人们追求知识、献身科学、探索未知世界的巨大精神动力。在这句话的激励下,人类的知识出现空前的繁荣与膨胀,科学已成为影响和改变人类生活最为重要的力量。人类的社会关系主要包括三种关系,即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如果说知识的力量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发挥着至为重要作用的话,那么在处理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上发挥重要作用的主要靠人格。知识是力量,人格也是一种力量。

人格也常常被称之为个性,是一种带有倾向性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兴趣、爱好、能力、气质、性格等)的总和。人格看起来很虚,但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却能时刻感受到它的存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树人”要做三件事情:做人,做事,还有培养人格。做人做事是人立身立世之根基,而人格则是人之为人的精神和灵魂,是根本。所以育人重在育人格。美国教育家杜威就直言,人格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天职的核心”。“北大之父”蔡元培也明确指出,“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我国的“十四五”规划就未来学生的培养目标明确指出,要注重学生爱国情怀、创新精神和健康人格培养。由此可见,新时代人格教育将会越来越受到重视。

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同样,也只有人格才能培育人格。正如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言,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到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人格[19]。因此,校长的人格不仅决定和影响着学生的人格,也直接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品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共产党人拥有人格力量,才能赢得民心。校长拥有人格魅力,才能赢得师生和未来。

人格的力量虽然是无形的,却神勇无比,恰如孟子所言的“浩然之气”,它“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校长的人格魅力一方面来自于学识、学养和办学治校能力,学校毕竟是传承文化与知识之地;另一方面来自于精神气质——脸上有光,眼中有神;同时,特殊的个性特征也会使校长充满人格力,如刚正不阿、爱憎分明、悲悯情怀、高风亮节、幽默风趣、淳朴天真等,这些都会给校长的魅力增光添彩。此外,当下也是一个讲究“人设”的时代,校长的人格魅力还来自于独立、独特、识别码明显的“人设”。因此,建构“人设”、树立“形象”、扩大“流量”、扩大“魅力”,影响众人(使“众人行”),已经成为新时代领导者增强“领导力”的一种重要方式与路径。如“书生校长”程红兵、“诗人校长”柳袁照、“贵爷校长”李希贵、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式校长李镇西、当代陶行知式校长杨瑞清等,都是有着明显识别码的校长,这些“人设”也成为他们吸引人、影响人的一种重要力量。

新时代、新教育,新学校、新校长,需要新的领导力量。文化创新力,夯实了高质量学校发展的土壤;洞察力,使高质量学校发展保持正确的方向;愿景力,使师生员工基于目标共识,协同共进;赋能力,基于愿景,激发潜能,激活组织;丰富的学识、鲜明的个性、特殊的人设,又使新时代校长充满人格的吸引力。这“五力”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交融,共同形成了高质量发展时代的校长领导力。

猜你喜欢
愿景人格校长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友谊的硕果,美好的愿景
你是回避付出型人格吗?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共绘中国与东盟合作愿景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绚烂愿景 与你同行
全力护航交通安全——解读瑞典“零伤亡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