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东方扬州外国语学校 颜庆林
语文教学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语文高考命题也以立德树人为方向,紧扣时代脉搏,引导学生树立新时代文化自信,厚植家国情怀。尤其是写作,更侧重考查学生的思想水平和价值认识。学生在写作时要能抓住核心价值观,注重逻辑性与思辨性,表达自己的观点,体现自己的思想与情感,要在文章中彰显家国情怀,让文章既有深度又有温度。
语文学科既有工具性特点,又有人文性要求,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使他们具有怎样的语文学科素养,是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因此,语文试题要能够引领学生选择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在答题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弘扬正能量。
分析语文试卷,笔者发现,最能使学生表达内心真实想法,体现他们价值情感取向和思想高度的就是写作。通过学生的作文,大致能看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何,思维逻辑是否清晰,思想是否有深度,价值观是否正确等。作文只有彰显家国情怀,将语言、逻辑、思想和情感有机统一起来,才能获得高分。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作文试题,无论是外在的文题材料,还是内在的写作意旨,大都指向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引导学生在作文中弘扬家国情怀。例如,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I的“中国关键词”、2018年全国新课标卷I的“世纪宝宝与改革宝宝”、2019年全国新课标卷Ⅱ的“青春接力,强国有我”、2019年天津卷的“爱国是本分,甘做小浪花”、2020年北京卷的“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2020年天津卷的“中国面孔”……要写好这些作文试题,就要从时代与家国的背景出发表达思想与感悟。下面重点以2020年新高考全国Ⅰ卷作文为例,谈谈高考作文如何做到在逻辑与思辨中彰显家国情怀。2020年新高考全国Ⅰ卷作文试题如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国家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果断采取防控措施,全国人民紧急行动。
人们居家隔离,取消出访和聚会;娱乐、体育场所关闭;政务服务网上办理;学校开学有序推迟;公共服务场所设置安全“一米线”。防疫拉开了人们的距离。
城乡社区干部、志愿者站岗值守,防疫消杀,送菜购药,缓解燃眉之急;医学专家实时在线,科学指导,增强抗疫信心;快递员顶风冒雨,在城市乡村奔波;司机夜以继日,保障物资运输;教师坚守岗位,网上传道授业;新闻工作者深入一线,传递温情和力量。抗疫密切了人们的联系。
请综合以上材料,以“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这道作文题非常典型,秉持立德树人的原则,对学生的价值观具有引领作用,学生也有话可说,有理可依,试题有高度,也有深度。
材料从国家的角度,将新冠疫情这一重大社会生活事件融入试题,意在引导学生结合抗疫实践,认识和思考在重大灾难面前我国“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从而激发学生对国家的热爱之情,激发他们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考生只有“心有国家,胸怀天下”,才能将作文写得有高度、有格局。
作文是语文考试中综合性最强的考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思想高度等,都可以在写作中得到展现。国家依靠高考选拔人才,首要标准是三观要正,对祖国要热爱,对自己的文化要认可,要厚植家国情怀,这些也是判断考生三观是否端正的重要依据。
以2021年的高考作文题为例,全国甲卷的材料中明确有“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历程。在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和灵魂……”这样的背景暗示学生写“可为与有为”的前提是承认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全国乙卷材料中让学生根据“汉代扬雄就曾以射箭为喻,他说:‘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大意是,只要不断加强修养,端正思想,并将‘义’作为确定的目标,再付诸行动,就能实现理想”写追求理想的话题,也是让学生在认可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深入思考。
因此,一定要让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在作文审题与立意时,结合当前的社会与生活实际,以现实为出发点,以彰显家国情怀为落脚点,站在一定的思想高度上看问题,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能更有思想深度。如果学生在写作时囿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那如何展现新时代国家对青年人有责任有担当的期许,如何选拔有德行有素养的新青年呢?作文中的这种家国情怀就是一个人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是作文不可或缺的思想内核。高中生在平时写作中就应该有意识地展现家国情怀,将中华民族这种深藏在骨血里的爱国情操、精神气韵自然地诉诸笔端,形成习惯,将家国情怀化为文章的精神内核。
写作最能展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在语言建构的过程中还要展现一定的思维能力,也就是说作文思路要清晰,观点要明确。文题要求“综合材料”写作,学生就要整体把握材料,高屋建瓴。如以“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为主题写作,就要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把握二者之间的联系。材料第二段的观点是“防疫拉开了人们的距离”,第三段则通过几个并列的事件反映拉开防疫距离之后,各行各业的人们如何建立了更加密切的联系。
通过对材料的综合思考与整合,考生应得出观点“疫情中人们的距离虽然拉开了,但是联系却更加密切了”。考生在写作时应先明确观点,之后可以通过事实论据展现疫情中人们的距离如何被拉开,之后思维进一步深化,写为什么要拉开距离,拉开距离之后取得了哪些成果。再进一步延伸,距离拉开了,抗疫取得成果了,那么人们的情感是否也因为距离的拉开而疏离了?通过了解各行各业的人们在疫情中的表现,我们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反而更加密切了。接着,思维可继续深化,这种密切不只是语言、行动上的,更是心理上的,是国家民族向心力的体现,是灾难面前全国人民同心协力共克时艰、团结品格的体现。如果再深究这种品格的来源,就可以写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的作用——它们塑造了中华儿女同心聚力的品格。这样一步步由浅入深,层层深入进行论证,可以体现思维的全面性、灵活性与深刻性,让文章更有魅力。
在写作中,思维是骨架,语言是血肉,语言是外显的,是否得体、优美直接影响着作文的整体效果。学生要锻炼语言表达和运用的能力,让作文形神兼备,使内在思维与外在语言相得益彰。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避免语言出现以下几个问题:
口语是日常生活中的随意性话语,口语表达无拘无束,与书面表达有较大不同。一篇文章如果能够灵活恰当运用少许口语,会更加生动、自然、富有生活气息。但笔者发现,很多考场作文大量使用口语,甚至有的全篇都是口语化表达,究其原因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口语化表达的随意性太强,而且往往比较啰嗦,不够精炼。只有认真推敲,注意词句之间的关系,关注上下文语境,在主体逻辑基础上更严谨、更庄重地表达,才能让语言逻辑严密。
高考作文的语言如果能够做到有文采,在发展等级上会提升不止一个档次。很多考生作文语言的表达都比较粗糙,缺少美感,使读者感到空洞乏味,味同嚼蜡。若是能运用艺术化的表达,例如,多运用修辞手法或高级词汇,遣词造句多推敲,句式骈散结合,多用些成语或诗句,尽量避免使用简单粗糙的语言,做到“去直白化”,这样不仅能提高作文分数,还能使学生更关注内在的思维逻辑,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一些学生为了避免语言表达的口语化与粗糙化,往往会在考前背诵一些优美的词句或高大上的口号,写作时想方设法把这些用到作文中。这样的作文虽然语言优美,情感饱满,但没有自己真实的想法,没有个性化的表达,假大空,是不能引起读者共鸣的。要想获得高分,就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用独特的眼光去感受生活,审视世界,表达情怀,使作文更有感染力。
写2020年新高考全国Ⅰ卷的题目,学生几乎不存在写偏题、写跑题的问题,都能围绕材料,围绕抗疫写作,拿基本分还是比较容易的,只要扣住距离和联系就可以。但想拿高分,就要看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了。整个作文题的材料、情境和任务设置,都紧紧围绕“距离”与“联系”展开,注重考查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
学生需把握距离与联系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距离的拉开反而使人们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空间距离远了,而心理距离近了,每个人的命运都是息息相关的,距离是表象,联系是本质,线下距离远了,线上联系近了,个体之间的距离远了,但是国家民族的向心力强了。
还可以进行拓展延伸,将中国的抗疫表现与美国的抗疫进行对比,数字、范围、时间、死亡率等都可以说明问题,在对比中体现对中国的赞美,增强民族自豪感。还可以运用由浅入深、辩证思考、对比分析、逆向思维、假设论证等高阶思维能力,进行审慎思考、分析推理,解决复杂的问题。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现在的高考作文更注重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写作教学也应该侧重培养学生的写作思维能力。吕叔湘、朱德熙在《语法修辞讲话》中指出:“要把我们的思想正确地表达出来,第一件事情是要讲逻辑。”思维不合逻辑,语言就晦涩难懂;思维有逻辑性,语言就顺理成章。《现代汉语词典》中提到“逻辑思维”的概念时指出是与动作思维、形象思维相区别而言的,是指人们借助于概念、判断、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也叫理性思维。
遗憾的是,学生不擅长模板化写作,使得句与句之间脱节,学生就是象征性地引入哲理语句让文章看起来深刻,实则艰涩难懂。可见,在平时的写作教学中,教师并没有真正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
在教学中,很多学生问怎么做才能让论点和论据不脱节?怎么让句与句之间有逻辑关联?笔者从“先分解现象,再用综合法概括共性” 的思维法中得到启发,运用“切分论点金字塔图”,指导学生对观点进行分解、研究再进行综合分析,即在中心论点下切分出几个层次。
中心论点:疫情中人们的距离拉开了但联系却更密切了。这个论点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疫情中距离需要被拉开;第二个层次是人们的联系并没有因为距离的拉开而减弱;第三个层次是人们之间的物理距离远了但心理距离近了,个体之间距离远了,但民族向心力强了。
在对论点进行切分之后,同样可以根据这三层对三个论据进行切分,然后再综合分析。在与观点一一对应的分析综合中对事例进行升格加工,从而加强逻辑关联性。这样,通过切分论点的方法,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材料,理清写作思路,而且能兼顾分论点之间的关系,理顺逻辑,避免出现思维不连贯、论证不集中的问题。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如果只满足于“告知目标”,却忽视“路径指引”,强调目标的达成,而忽视如何达到目标,或者强调所谓的方法,但不注重逻辑,学生就不能理性地分析文题,在写作时只能生搬硬套。
锻炼逻辑思维的方法很多,除了提到的分析综合思维法外,还有抽象与概括思维法、对比思维法、因果思维法、逆向思维法等。如果能够将这些方法活用于作文教学中,那么,学生在作文的立意、选材、构思、行文等每个环节就会形成清晰的思路,这样写出来的议论文自然会有思想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