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医学创始人的创新灵感

2022-12-26 14:52
关键词:吴孟超肝胆标本

外科学界历来都公认肝脏是外科手术的“禁区”。20 世纪40年代末吴孟超在同济大学医学院所学到的有关肝脏解剖的知识,只有“肝脏内有四种管道,肝分左右两叶”等很肤浅的描述,并没有提供有关肝脏内各支血管的走向或血流分布规律等信息。其实,肝脏内不仅有数千条密如蜘蛛网般的血管,还有胆管、淋巴管等叠合交叉。复杂的管道分布与走向让手术中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大出血,而出血过多或渗血不止,是导致术中或术后患者死亡最主要的原因。

受恩师裘法祖教授指点,吴孟超主动请缨,组建第二军医大学肝胆科研的“三人小组”,梦想尽快改变我国肝癌外科治疗一筹莫展的现状与窘境。他带领团队所跨出的第一步便是基础科研——掌握肝脏的解剖结构。从鲜有的文献资料中,他们发现:一个理想的肝脏标本,应该可以用不同颜色的液态塑料灌注入肝脏的肝动脉、肝静脉、门静脉和胆道四种管道内,待塑料凝固后再腐蚀掉管道外的肝组织,就可以形成一架肝脏内各类管道分布与走向清晰的模型。但那时由于西方对我国科技情报的封锁,吴孟超只能自己动手来制作肝脏管道的铸型标本,以彻底弄明白肝脏的解剖结构。

从1958年起,吴孟超所带领的“三人小组”在简陋的动物实验房里,利用法医检验所解剖无名尸体后剩下的肝脏器官,十分投入地策划起如何制作肝脏管道铸型标本的具体细节。上百次的失败让三位业余从事科研的年轻军医都消廋了十来斤,但他们全然不顾,只希望能从屡试屡败的困境中创出一条新路来。1959年,吴孟超带领“三人小组”,使用液态赛璐珞灌注技术,在克服灌注液的浓稠度、灌注推进压力等困难后,终于成功制成了犹如珊瑚般美丽的肝脏管道铸型标本。

这就是吴孟超梦寐以求要打开的肝脏科研之门的第一步,也是他从事肝胆外科最关键的创新之举。

吴孟超从各个角度细致观察,对肝脏血管的走向和分布规律从摸索到了如指掌,进一步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在此基础上,他见解独到地提出了我国肝脏解剖学上的“五叶四段”创新理论。之后他与团队成员相继发表了“Observation on intrahepatic anatomy of normal human liver”及《我国正常人肝内解剖的观察》等系列中英文论著,提出了一整套崭新的有关人体肝脏解剖学的新理论。

吴孟超紧接着所做的一系列肝癌切除手术都很成功,不过,他还是力求圆满地寻求关键理论与技术的进一步创新,提出了震惊医学界的“常温下间歇性肝门阻断切肝法”。这一技术创新成果对于肝脏手术的安全施行,尤其是对于我国肝癌患者90% 合并肝硬化这一特点,具有极为重要的临床意义。“常温下间歇性肝门阻断切肝法”作为一项完整的技术,是一项肝脏医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创新与突破,至今仍被认为是肝胆手术中最简易可靠且安全的止血方法,已被广泛应用,并被推向全球。

1964年,他首创了肝癌术后复发再切除,并获得成功。以后又相继提出了手术探查的指征、放疗与再次手术治疗肝癌、肝动脉结扎或加栓塞疗法等一系列思维创新和技术创新。1975年,他还神奇地一刀切下了人类医学史上的奇迹——迄今为止国内外所报道的被切除的最大的肝海绵状血管瘤,瘤体重18千克,连“吴氏刀法”的创新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1976年,他又率先在上海对18万人次作肝癌普查,以公共卫生事件的方式开展肝癌早期诊治的课题研究,同时投入破解肝癌与肝炎相关密码、肝癌术后复发如何因人施策等创新课题的研究之中。1978年,还成功施行了我国首例确诊原发性肝癌的同种异体肝脏移植手术。

作为我国肝胆医学创始人和学术泰斗,吴孟超必须不断学习、不断质疑、不断前行,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还实现创新。理论与技术的不断创新成了他的人生乐趣,因为他要努力“把病人一个个都背过河去”、要尽早“攻克癌症”,实现这项神圣使命与担当,也要求他必须不断创新。毕竟,他是一位“勇闯禁区、勇于创新、永不满足、永远争先”的创新者,一位真正的勇士!

猜你喜欢
吴孟超肝胆标本
吴盂超:肝胆医学创始人的创新灵感
不明原因肝损害的32例肝组织活检标本的29种微量元素测定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
巩义丁香花园唐墓出土器物介绍
COVID-19大便标本采集器的设计及应用
吴孟超院士简介
敬民深处见肝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