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的历史脉络及其现实影响初探

2022-12-26 05:13吴晓霞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29期
关键词:儒家文化儒家思想儒学

吴晓霞

(定西市安定区东方红中学,甘肃定西 743000)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文化,它产生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儒学是由孔子所创,在汉代,经过董仲舒将阴阳五行、道家等学说融合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到宋明时期,程颐、程颢和朱熹对儒家思想的“三纲五常”等学说进一步深化,使得儒学在这一时期哲学化,并成为官方哲学,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明清时期,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等进步思想家将儒家思想和时代发展相融合,儒家文化具备了时代化的特征,并对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道路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是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先声。

1 儒家文化的产生

1.1 时代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第一个大变革时期,由于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出现,周王室的势力逐步衰弱,各诸侯国势力逐步崛起,并先后出现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混战的局面。在各自为王的诸侯国争霸时代,士阶层的出现和活跃,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1]。游走于各个诸侯国的学士,将自己的治国理念和思想表达给诸侯国的国君,并希望诸侯国的国君采纳自己的治国理念和主张,以此为基础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泛指在这一时期兴起的各学派和学说非常多,主要代表有儒家、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名家等,儒家思想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之下产生发展的。

1.2 孔子及其儒家文化的产生

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是春秋五霸的形成时期,所以孔子所倡导的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主要体现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爱人”的基本理念上,在政治理念上主张统治者为政以德,重视民意,强调统治者应该加强自己的道德思想建设,并将自己的道德与政治统治相联系。在教育理念上,孔子首创了有教无类的思想,打破了官府对教育的垄断,他开办私学使得教育由学在官府转变成学在民间,与此同时孔子还积极倡导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不同特征,灌输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思想[2]。由于孔子是典型的没落奴隶主贵族的代表,所以孔子极其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实行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所作所为都符合周礼的标准。

1.3 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文化的发展

战国时期儒家文化的主要代表是孟子和荀子,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所以孟子是典型的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他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了著名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要求统治者进一步重视民意;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认为人性本来是善良的,需要通过统治者实行仁政来进一步扩充人的善性。荀子在孟子对儒家文化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孟子的仁政思想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君舟民水论” 就是荀子政治思想的典型总结和概括。荀子主张统治者以德服人,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与孟子不同的是,荀子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恶”,需要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荀子在对儒家思想发展的过程中,还进一步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基本辩证法思想。所以儒家思想经过孟子和荀子的发展,儒家文化的体系变得更加完整,也使儒家文化在战国后期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2 儒家文化的发展

2.1 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初统治者为了休养生息、安定民心采取了道家无为而治的统治政策,轻徭薄赋,使人民获得了相对稳定的生活局面,也为汉中期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伴随着“文景之治”局面的出现,汉代的经济逐步恢复。到了汉武帝时期,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3]。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汉武帝采取各种措施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在思想上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完成了思想上的大一统。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要包含3 方面的内容:第一,针对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二,针对加强君权,强调“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说”,将君主统治社会变成了理所应当的天然伦理;第三,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了著名的“三纲五常”的理论,分别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和仁、义、礼、智、信5 种道德标准。汉代经过董仲舒对儒家文化的改造,使儒家文化迎合了汉武帝统治时期的大一统的政治需要,所以儒家文化在汉代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和文化[4]。

2.2 宋明时期儒家文化的发展

儒家文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流地位受到了佛教和道教的冲击。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中国本土化,所以在隋朝时期,儒学家为了进一步彰显儒学的主流地位,提出了三教合归儒的主张,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合并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理论,在唐朝统治的初期,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5]。在这一大背景之下,宋明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开始积极地复兴儒学。

宋明时期儒家文化的发展主要通过程颐、程颢和朱熹,王阳明,陆九渊等进一步丰富。程颐,程颢和朱熹的学说后来被总结为“程朱理学”;王阳明和陆九渊的学说总结为“陆王心学”,二者在哲学上是不同的派别,程朱理学是为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是为主观唯心主义。程朱理学主要将儒家思想的“三纲五常”上升为天理,将天理和伦理道德联系起来,朱熹进一步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著名主张,在对万事万物的认识过程中,朱熹提出了“格物致知”的著名理论。经过程朱理学的发展,儒家思想成为后期封建社会的主要官方哲学[6]。王阳明对儒家文化的发展主要在于他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认识论,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3 明清时期的儒家文化

明清时期,活跃的儒家文化代表主要有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李贽作为明朝末期活跃的儒家思想典型代表之一,他的主要思想表现在对儒家思想的理经判道上,他揭露了宋明理学时期道学家的虚伪,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体现了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基本要求[7]。黄宗羲从明朝末期的腐败中看到了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进一步揭露了君主专制的危害,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著名论断,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通过限制君权,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声,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使得明末清初活跃的儒家思想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8]。顾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儒家思想的代表,他面对日益严重的社会危机,开始积极地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他摒弃传统的科举考试,提出了“经世致用”的思想主张,在实践中求得真知。王夫之的主张主要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世界观,在认识论方面,王夫之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可知的,并且进一步将儒家思想与辩证法相联系[9]。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和辩证法思想对近代人民的思维方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启蒙作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4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儒家文化

自1840年之后,中国历史进入到近代发展阶段,在整个近代中华民族一直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辛亥革命之后,结束了封建帝制的统治,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但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为自己复辟帝制做舆论宣传,所以在这种大背景之下,民族资产阶级激进派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对孔子和儒学作了全盘的否定,并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在这种潮流的冲击之下,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有所减弱,儒家思想在近代遭受到了打击[10]。

3 儒家文化的现实意义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多元一体的文化,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我们既要重新审视儒学,又要探索中华民族多元性的根源,儒家文化给我们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可参考的依据。在市场经济高度繁荣的大环境中,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盛行,许多人过度看重物质,不再关注精神生活,外表光鲜、内心空虚的现象普遍存在。我国有5 000 多年的文明史,理应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流传延续。我们要成为有教养、有素质的现代公民,实现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不负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美名。如果一个社会没有内在的文化规范制约人的行为,各种乱象就会出现,即使是严厉的法律制度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而儒家思想正可以为人提供无形的道德滋养,使道德规范植根在人们的心中,社会风气因此得到净化。

3.1 增强理想信念,实现强国之梦

孔子说:“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儒家思想中理想的人格是“智、仁、勇”,强调理想信念对人的重要性。人有了理想信念,就能不畏困难、持之以恒,耐得住寂寞和贫困,不因为一时的失败而丧失斗志。拥有理想信念,才会有自己独立意志和人格。孟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只有内心坚定,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儒家强调理想信念的作用,这在当今社会仍然没有过时。

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条件,人们“求实务实”,同时也会出现淡化理想信念的倾向。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急功近利、心态浮躁;有些人不分对错,“有奶便是娘”;有些人“跟着感觉走”,失去自己的判断;更有甚者做出损人利己的行为;这些问题都严重污染了社会大环境。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要积极开展理想信念教育。通过这种方式,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同时这也成为中国以德治国的一大特点和政治优势。在儒家文化当中体现出的文化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对当前中国实现强国之梦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3.2 促进和谐发展,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

儒家文化诞生在百家争鸣的变革时代,所以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包含着开放包容的特点,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儒家文化倡导“和而不同”,这是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大智慧。“和而不同”是承认“不同”,在“不同”的基础上实现“和”,从而使双方的利益最大化。“和”与“同”与不同的身份和站位有关,其本质是:第一,事物是各不同的;第二,不同的事物相辅相成;第三,总体形势是和谐的。儒学在与不同文化相处的过程中,总结出很多相处之道,产生了“和而不同”的思想,这与西方的民族观念有很大的不同。

如今,“和而不同”的古老思想仍然十分适用,可以作为现代国际社会发展的准则和目标。中国坚持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因此,“和而不同”是人类共同生存的基本条件,是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重要理念。在当今世界大发展、大变化、大调整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当中,就包含着儒学“和而不同”的基本内涵。在当今各国文明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情况之下,我们应该相互尊重、平等协商,让中华文明成为造福人类的共同文化载体。

4 结语

从儒学发展的脉络来看,儒家文化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几千年来主流文化的核心,关键在于儒家思想和文化能够革故鼎新,不断发扬创新精神。创新精神在中华民族思想观念中,已经沉淀为中华民族的核心精髓。在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发扬儒学文化,不忘初心,永不懈怠,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继续努力。

猜你喜欢
儒家文化儒家思想儒学
“儒学在西部暨丝绸之路的传播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银川召开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游览中华大地,体会儒家文化(二)
周礼与儒学的机理
儒家文化影响下的汉服形制研究
儒学交流在路上
应用儒学的兴起
——儒学创新发展的趋势与愿景
中国儒家文化视角下的跆拳道运动
从“三吏”“三别”看儒家思想在杜诗中的渗透
论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法律中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