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中友
(四川省江油市农业农村局,四川 江油 621700)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江油市始终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突出位置,充分发挥集体经济撬动、特色品牌带动和基层治理推动作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阔步向前。
发展集体经济既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重要组成,也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自2016年推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以来,江油市坚持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不仅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而且实现了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打下了共同富裕的良好基础。
江油市紧盯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提升难题,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发展路径。根据各村地理位置、村内资源、经济实力等,以村级集体经济独资或联合投资等形式打造市场化运营主体。
按照“自愿有偿、土地集体所有、不改变土地农业用途、签订合同和备案”的原则,将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整体流转村集体,由村集体发展特色产业,培植乡村旅游、兴办集体农庄、市场化入股有实力的农业经营主体等方式壮大集体经济。如战旗镇白沙村曾因农村劳力外出导致大量土地闲置撂荒,为破解发展瓶颈、拓展发展空间、补齐集体经济短板,现今成立白沙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下设土地合作社、农机租赁合作社、劳务合作社,采用“村集体经济联合社+种植专业合作社+农户”土地合作模式,土地合作社注资187万元(占股51%)与裕农专业合作社(占股49%)进行联合经营,由固有的“土地流转”变成了现在的“土地入股”,即农户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将土地交由土地合作社发展优质水稻和农产品深加工,实行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统一分红。预计种植规模将增加至200hm2,村集体增收100万元,破解了专合社有经验有产业缺土地,村集体经济组织有资金有土地缺经验的发展难题,形成 经交叉补位、优势融合”,切实做大集体经济产业、实现了群众利益联结最大化。
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领办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合作组织,与供销社、社会资本开展合作,提供农资供应、农机农技、劳务用工、仓储运输、加工销售、生产管理、市场营销、农业电商、物流配送等农业配套服务壮大村集体经济。新安镇黑滩村现代农业园区采用“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村办企业”的服务创收模式,成立江油市新园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开展经营活动,利用闲置的1.67hm2集体荒地种植大红袍、蔷薇、牡丹、格桑花,添置儿童游乐设施,建成“花海迷宫”。同时,依托村集体领办的新园公司,成立劳务服务部,每年向园区培训输送农民工600余人,公司按务工收入5%收取服务费,以面积1500m2甜蜜新安农产品展销中心、100t冻库租赁给园区为经营主体进行水果筛选、仓储、包装、销售,共计实现村集体收入18万元/年。
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的前提下,整理开发村集体路边、渠边、河边、房边等空闲地资源,荒山、荒滩、荒地、荒水、荒沟等资源,其他集体所有土地、林地、水面等资源,以及新建、回购、盘活闲置的房屋等有形资产,村集体通过自主经营、量化股份合作开发、公开发包、招商引资、租赁经营等方式壮大集体经济。如青莲镇双石村采用休闲农业与资产经营相结合的模式,依托“三一国际共享农场”休闲观光资源,在现有闲置的集体土地上,修建川西风格特色民宿,开发民宿、餐饮、咖啡馆、茶艺等特色项目3000m2,同时配套停车场等基础设施,项目建成后将作为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纳入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管理。项目于2019年6月开工建设,2020年餐饮项目(柴火鸡系列、中餐等)、茶馆、咖啡馆等已对外试运营,民宿及垂钓等项目正在紧张建设中。2020年,该项目为集体经济组织带来3万元分红收益。战旗镇白沙村通过重构集体经济组织、重建集体增收模式、重塑集体产业格局,探索出了“集体种地村民得利,人人是股东年年有分红”的集体经济融合发展模式,成功经验在全省交流推广,并被确定为省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现场会参观点。新安镇南山村按照“企业为牵引、产业为基础、集体经济为依托、农户为主体”思路,探索实施“村企联建”运行模式,统筹推进企业发展和村级致富,走出一条以企带村、以村促企、互利共赢的新路子,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了30万元。
品牌是重要的无形资产,品牌化是农业市场化与产业化进程的必然,也是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江油市始终坚定质量兴农、品牌强农路线,大力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逐渐形成以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大宗农产品品牌、特色农产品品牌为核心的农业品牌格局。江油市坚持以“绿色、生态、高效、规范”为目标,以“优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为抓手,不断拓宽农业绿色高效发展路径,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完成种质资源调查,征集到地方稀有及特色农作物种质资源样品25份。在生猪种业上,以培育“芯片”为目标,建成拥有育种数字化平台和研发服务中心的四川(江油)生猪种业现代农业园区,打造西部种业高地,目前推广养殖良种率达98%以上。在粮油种业上,本地企业已选育国审、省审水稻品种63个,粮油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在水产种业上,加快建设“圌山一号”甲鱼育繁推一体化示范基地和裂腹鱼繁育中心,提升种业自主创新及竞争能力,水产良种覆盖率达85%以上。
坚持绿色投入,持续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农药化肥使用量持续实现“零增长”。实施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严格执行兽用处方药制度和休药期制度,规范使用饲料添加剂。落实水产养殖用投入品白名单制度,支持开展生猪良种推广,全市良种水平和能繁母猪生产性能大大提高;强化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成果运用,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90%以上0建设高标准农田3.37万hm2,构建“五良融合”农业机械化发展提升体系,培育“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3家,全市水稻、小麦、油菜3大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率达83.5%。
指导企业做好“三品一标”申报认证,截至目前全市共有“三品一标”产品92个。充分利用“绵品出川”及各种展示展销、网络等方式宣传品牌、展示产品,进一步打响“江油附子”“江油肥肠”“清香园”等品牌知名度,做强企业品牌。开展区域公用品牌的创建,加快构建“一个区域公用品牌、多个产品系列”的农业区域公用品牌体系,提升江油市农产品知名度、市场占有率,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充分发挥江油附子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优势,按照产业链、生产链、价值链“三链融合”一体化发展模式做强特色附子产业,全力建设规模化川产道地药材生产基地,推动附子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性产业之一,2020年附子产业产值达7亿元以上。培优“江油肥肠”品牌,积极申报“江油肥肠”集体商标,成立江油肥肠食品研发所,研发肥肠罐头、真空袋装肥肠等系列产品,不断丰富“江油肥肠”系列产品并通过主流电商平台大力推广,持续放大产业效益,成功入列116道“天府名菜”,入选四川省农村生产生活遗产名录和省级天府旅游美食候选名单。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推动农产品产业链延伸,由卖原材料或初加工农产品向卖品牌产品转变,就近就地建成冷藏库、冷冻库、烘干线等农产品加工设施349座,形成了以兰兰食品、清香园调味品为代表的食品制造业集群,推出“中坝附子”“江油肥肠”等特色品牌,推动产品增值、产业增效。
近年来,江油市聚焦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完善“一核三治两保障”乡村治理机制,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建立“多网合一、一网运行”网格化管理服务模式,不断改进治理方式,提升治理能力,构建乡村治理新格局。
3.1.1 聚焦人才服务发展竞争力,完善机制强招引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必须实行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在完善招引机制上下功夫。完善产才需求供给机制。聚焦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需要,建立产业人才需求供给机制,建立紧缺人才“需求清单”,有针对性组织实施人才招引。完善引资引智联动机制。聚焦推动人才与产业、项目、资本深度融合,同步布局驻外招商办事处和引才联络站,大力推行“项目+人才”招引模式,实现“双招双引”联动。完善多元融促互补机制。聚焦线上线下两个市场,畅通体制内外两条渠道,通过乡情感召、友情联系、真情吸引等多举措招贤纳才。在线下招引方面尤其注重“抱团发展”,着力提升县域人才活动品牌影响力。近年来,江油不断优化人才政策体系,设立每年1000万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大力实施“李白故里英才计划”,组织企业组团赴省内外高校精准引进高层次人才200余名,在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区建立引才联络站4个,依托天宜上佳智慧交通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引进一批新材料、新能源等主导产业急需紧缺人才。
3.1.2 聚焦人才引领发展驱动力,搭好平台尽其才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搭建领聚平台拓优势。对标县域创新发展需要,积极创建院士(专家)产业园等高层次产业集聚和领军平台,依托其政策、人才和技术优势,推动人才创办企业,参与科技项目攻关,为人才施展才华建好“广阔舞台”。搭建协同平台增效能。对标本地支柱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持续深化校地企人才战略合作,鼓励科研院所与主导产业链企业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以人才之力推动产业向高新技术领域迈进。搭建孵化平台激活力。对标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加快“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链条创业孵化平台建设,为企业创业提供全周期跟踪服务,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近年来,江油共建成省级院士(专家)产业园1个、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个、省级创业孵化基地1个,支持42户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建成校院企产学研平台,推动人才领创科技型中小企业37户,人才获授权发明专利24件。
3.1.3 聚焦人才支撑发展策源力,紧跟大势重培育 精细人才工程遴选培育。分领域细化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县域育才政策体系,鲜明素质好、能力强、贡献大的导向,竞争性选拔一批名师、名医、名家、名匠和先锋团队,调动优秀人才传技授艺的主观能动性。支持用人主体自主培育。坚持“人才怎样用好,用人单位最有发言权”原则,不断向用人主体授权,在人才培训上鼓励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定向培养,在人才认定上要灵活把握。重视乡土人才振兴培育。当前,县域基层还需在推动乡村人才振兴上引起重视,积极鼓励引导各领域优秀人才流向基层、扎根基层、服务基层,为乡村这片热土注入人才活水。近年来,江油系统实施“李白故里育英计划”,分类开展先锋团队、故里英才、大师工作室“1+8+3”培育项目,遴选优秀人才59名、团队(工作室)11个,支持企业累计开展技能培训超6000人,认证新型职业农民2000余人,储备乡村振兴农村人才2200余名。
3.2.1 “党建+阵地”做优服务“大平台” 制定《江油市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功能设置规划导则》,规范指导32个乡镇(街道)、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和1个商圈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及亲民化改造。投入资金124万元奖励亲民化改造综合评比优秀的20个基层党群服务中心,形成党群服务中心示范效应。完善“1+24+N”党群服务体系,扩大治理服务半径,借助业委会力量、整合物业公司等多方资源,打造龙湾半岛小区、滨江华城B区党群服务站点2个,推动党群服务向治理末端延伸。
3.2.2 “党建+智慧”扮靓活动“万花筒” 探索建立红色情怀、绿色希望、橙色活力“三色活动”项目管理机制,实现党建党务类活动项目常态化、社会公益类活动项目经常化、精神文明类活动项目多样化。储备老党员、专家学者、先进典型优秀师资20人,深入基层党组织开展主题报告和讲党课服务。成立书记工作室,打造书记名人堂,遴选储备优秀基层党组织书记7人,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商讨解决基层治理问题13个。采取“配送+点单”方式,帮助30余个机关、社区策划主题党日、书记讲党课等活动40余场,推出“书记论坛”13期,“诗仙里”公众号线上推出活动50余期(次)。3.2.3 “党建+服务”打造资源“集聚地” 利用四川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中心江油工作站实施家庭教育和心理建设项目,线上线下举办“智慧家长”公益大讲堂7期。开展“百个微项目”进社区活动,招募社区工作者84名充实到城市重点社区,整合部门资源和社会组织力量,争取项目资金102万元支持社会组织实施基层治理公益项目27个,惠及群众5万余人。健全“雷锋侠”志愿服务总站,组建储备医疗、教育、民生保障等专业党员志愿服务队伍8支,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活动25次,畅通党组织及党员志愿活动参与渠道,全力打造资源“集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