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春燕,林正雨*,李 晓,赵颖文,高文波,何 鹏
(1.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与农村经济研究所,成都 610066;2.四川省农业区划研究会,成都 610066)
现代农业园区集聚了土地、资本、科技、人才、信息等要素,承载了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农业科技企业聚集与创业孵化、新型农业产业培育与功能拓展示范、现代农业技术培训与信息服务等诸多功能,是有效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促进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1]。数字农业是将数据信息作为农业生产关键要素,综合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对农业资源环境、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业产品进行智能化控制、数字化表达的农业新形态[2-3]。数字农业可以有效改变传统的生产关系,倒逼小农经济向规模化方向发展,降低交易成本,建立最快速的流通路径,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4]。数字农业是农业现代化重要的“方向标”,数字技术落地现代农业园区,则是数字农业落子的“先手棋”。四川省委省政府历来重视农业园区的数字化建设,2018年以来,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园区作为推动四川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强力推进。2020年,全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加快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综合运用大数据、物联网、遥感、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积极建设智慧农业园区”[5]。近年来,四川立足资源特色优势,重点建设了一批产业特色鲜明、加工水平高、产业链条完善、设施装备先进、生产方式绿色、品牌影响力大、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要素高度聚集、辐射带动有力的现代农业园区,初步构建起以国家级园区为龙头、省级园区为骨干、市县级园区为基础的梯次推进体系,成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培育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动力、带动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抓手,为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川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园区数字化建设,积极探索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遥感等先进信息化技术应用于设施农业、生产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产品流通、新业态和现代农业管理服务等领域,推进现代农业园区智能化、数字化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
近年来,围绕“10+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四川省在大邑县、苍溪县、三台县、嘉陵区开展了国家级数字农业试点,在崇州市、广汉市等地开展7个省级数字农业试点,在成都市建成邛崃微牧、温江惠美、蒲江明月村等一批数字应用基地,这些探索有力地引领了全省数字农业发展。2019年,四川全省县域农业农村信息化总体水平为34.6%[6],低于全国总体水平1.4个百分点,高于西部地区3.6个百分点。其中数字基础支撑水平达到72.80%、农业生产信息化水平为20.02%。成都及安宁河平原区在园区数字化领域走在全省前列。
在大邑县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建成“无人机+智慧农业”数字化管理服务场景,实现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主体融资三大场景的智能化。在资中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实现了水肥一体化、四情监测站、自走巡检机器人等智能技术的集成应用。在天兆、温氏等数字化牧场,实现了通风温控、精准上料、粪污处理等集成应用。在通威、大竹百岛湖等水产园区,集成运用了水环境实时监控、饵料精量投放、病害监测预警等技术,改变传统养殖模式。
四川省现代农业园区注重农业电商经营主体的培育和专业化、本土化的农业电商平台扶持相结合,鼓励支持园区新型经营主体入驻电商平台。广安市广安区、雅安市汉源县、凉山州会理县开展了全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试点。积极推动直播带货等新业态蓬勃发展,补足传统农产品营销短板,四川农产品销售取得了喜人成绩。据相关报道,2020年全省农产品网络零售额304亿元,同比增长了46.4%。
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园区数字化管理平台建设,初步构建了园区农业统计监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农资监管与服务信息化系统、智慧动监、农作物病虫害智能预警等信息系统。依托国家益农信息社建设,开展便民服务、电商代购、农技咨询、产品体验、数据采集等信息服务,有效提升了园区现代化管理效能。
通过2019~2021年的全省星级农业园区交叉考评,以及《四川省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研究》调研显示,四川省现代农业园区数字应用场景和亮点不少。但作为农业大省,四川区域发展不平衡,农村底子薄,基础较差,全省现代农业园区数字化发展整体仍处于概念导入期和产业链初级阶段,还存在“数字基建、数字管理、数字环境”等诸多瓶颈制约。
2.1.1 数字基建建设滞后 当前全省各地5G基站、光纤宽带、物联网设施、人工智能、区块链、算力设施等新基建主要集中在数字城市、数字工业、数字医疗、数字教育等领域,在数字农业,尤其是对现代农业园区覆盖严重滞后。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监测技术、第五代通信技术等信息技术的融合集成度低[7],导致园区数字化管理的实现难度较大。
2.1.2 数字装备应用类型单一 调研显示,目前大部分园区配备有智能农机、环境监测气象站、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农产品配送流通、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等数字设备,在农情预警、农资调度、逆境调控、作物模型、管理决策、农业机器人、病虫害诊断监测等全过程的装备应用水平还较低。
2.1.3 数字装备普适性不强 许多数字化产品未经本地化改良,照搬引进,存在“水土不服”的现象,故障风险和设备损耗较高。
2.2.1 未能实现真正数字化管理 受资金限制和重视不足,尚未建立数字化管理平台,部分拥有物联网管理平台的园区也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数字化管理水平还较低。大部分园区缺少大数据中台,未能实现园区人流、物流、能耗的实时高效管理。
2.2.2 数据资源共享水平较低 现有法律法规尚未明确涉农数据公开共享的规范,统一的涉农数据标准体系建设滞后,不同区域、不同园区、经营主体的数字农业系统和数字设备互不联通、互不兼容,“信息孤岛”和重复建设现象较为普遍[8],园区数据采集和监测预警系统尚未构建,难以实现农业大数据的交换、共享。省级层面对星级农业园区的实时管理不足,对科技创新的支撑效果不明显。
2.2.3 数字产品后期运维难 数字化产品前期投入大,多来自于项目安装。但数字产品后期迭代快,加之人才短缺,后期运维管护跟不上,在实际运营中,大部分园区仍然依靠传统经验的管理方法,一些项目扶持投入的数字产品在项目验收结束后处于闲置状态,部分已建数字化项目陷入“重硬件、轻运维”的尴尬境况。
2.3.1 数字技术人员不足 多数园区对数字化的渐进性、系统性不了解,普遍存在“数字设施=数字化”的认识误区。懂数字农业的专业人才很少,生产人员的数字素养偏低;现有的各级农业科技人员对数字农业了解也很少,难以对园区数字化系统构建和数字技术应用进行有效指导。专业也难以跟上技术更新速度。直接从事园区生产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综合素质整体偏低,其数字化意识与数字应用能力不强,对数字技术的接受意愿和掌握程度都不高,很难运用数字化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2.3.2 数字化转型投资高 项目建成后,园区数字化运营改造投入大,成本高。与人工相比,数字技术边际效益偏低,导致园区生产经营主体推动数字化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
2.3.3 经费投入有限 从调研看,园区数字投入主要为星级现代农业园区项目、电商进农村项目、质量安全追溯项目,自主投入几乎没有。此外,在数字技术创新研发上,财政投入比重偏低,大大限制了适宜四川地区数字农业的核心技术攻关。
3.1.1 加强规划引领 建议省发改委牵头,组织农业、科技、经信、林业、旅游等部门联合编制全省现代农业园区发展规划,统筹各部门园区建设资金,加快园区数字化建设。
3.1.2 完善园区数字化地方标准 坚持“广域通用优先”原则,分阶段制定数据目录、分类分级、数据交换等标准,有效解决数据共享难题[6]。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省农业农村厅优先将园区数字化标准纳入年度立项计划。支持龙头企业参与数字园区标准制定。
3.1.3 加快园区数字硬环境建设 加大对数字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指导地方政府制定园区数字发展规划,推进园区5G及千兆互联网的建设,以及水利、公路、电力等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改造[9]。
3.1.4 完善星级园区评定 把园区数字化纳入考核重点,将5G覆盖度、物联网、智慧管理、数字技术人员等纳入考核标准。
3.2.1 加快数字实用人才培育 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更加注重操作技能培训,提高其使用数字工具和技术进行分析、加工、分享数据的能力。强化对农业科技人员数字技术培训,提升农技人员服务园区的能力。
3.2.2 加快数字人才资源互通 注重数字企业、科研院校对园区生产管理人员的数字素养再造。通过科技特派员、柔性引进等机制,在科研院校、数字企业、农业园区之间实现数字人才互通[10]。
3.2.3 加快本土农民直播员培育 建议省农业农村厅牵头,以创业农民、家庭农场主、种养大户等为重点,开设农民直播员培训班,提高其视频策划、内容制作、直播演示、人格化IP等能力,帮助农户用好手机“新农具”。
3.3.1 设立数字农业重大科技专项 支持科研院校、数字企业、园区企业“揭榜挂帅”,开展农业专用传感器、动植物模型、农业机器人、农业大数据(核心算法、决策模型)等关键共性技术攻关,联合解决高适应、高精度、低成本、低功耗的技术痛点[11]。
3.3.2 实施数字农业园区集成示范 由省科技厅、省农业农村厅联合遴选一批有条件有基础的星级农业园区,开展数字技术集成示范,逐步实现省级5星园区数字化升级全覆盖,打造真正实现数字化赋能园区生产管理的星级园区。
3.3.3 支持普惠性云管理平台研发 支持数字企业搭建普惠性、通用型管理云服务平台,集成环境监测、生长监控、田间管理、产品溯源、农资农机等云服务[12]。支持园区通过上云服务,降低数字管理成本。
3.4.1 稳定优惠扶持政策 优先安排园区数字化建设用地,实行信息资费优惠,对符合条件的数字专用设备、物联网设备根据规定享受补贴。探索“政银保企”模式,引导保险覆盖数字项目,防范化解经营风险。
3.4.2 加大财政投入 从乡村振兴项目资金抽取一定比例,设立星级农业园区数字化专项,通过补贴或奖补用于园区数字化建设。
3.4.3 加强数字企业培育 支持数字企业参与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将数字企业纳入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评定范围,探索在企业落户、物业租金、研发团队、场景应用、技术培训等环节给予补贴。引导金融机构创新抵押担保物、信贷产品,加大对数字企业的金融支持[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