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冰瑶
(中共吉林省直属机关工委党校,吉林 长春 130000)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做出了全面部署,要求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新社会阶层人士是新时代社会治理的主体之一,既有专业优势,又有影响优势。当前,贯彻新发展理念成为我国现代化发展的指导原则,其中以加快高质量绿色发展为核心的“两山”理念,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绿色发展渗透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成为新时代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新社会阶层人士践行“两山”理念,在参与社会治理时发挥其优势,对构建新时代社会治理共同体具有重要作用。
“两山”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已经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的根本遵循。我国各地践行“两山”理念的实践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回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需求,契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政治立场—价值取向—未来愿景—行动导向”的逻辑框架。新社会阶层人士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在践行“两山”理念的过程中引导社会大众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凝聚社会力量,共建美丽中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研究从新社会阶层人士认识“两山”理念到共践“两山”理念再到共享“两山”理念的角度,分析新社会阶层人士践行“两山”理念契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逻辑框架,研究新社会阶层人士践行“两山”理念发挥社会治理优势。新社会阶层人士在社会治理中增强“两山”理念意识的逻辑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新社会阶层人士在社会治理中增强“两山”理念意识的逻辑框架
保护环境是践行“两山”理念应始终坚守的政治立场。新社会阶层人士在践行“两山”理念的过程中,需要经历从认识“两山”理念到形成坚决履行保护生态环境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政治责任理念的共识过程。2005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两山”理念明确地指出改革开放后的工业化进程导致中国生态赤字的现实,这让在工业化进程中衍生出来的新社会阶层人士意识到价值的创造不能以消耗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系统为代价,而是要“生态资本存量,在摆脱生态贫困下构建绿水青山”[1]。随着国家生态补偿政策的落实,我国的生态环境得到一定的恢复,新社会阶层人士对“两山”理念的认识进入生态资源资本化的层面,在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过程中,以乡村振兴、脱贫战略为背景,以多元主体身份参与到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进程中,在“两山”理念的共识中形成并坚守保护生态环境的政治立场。
“两山”理念蕴含着生态健康与人民健康紧密相连的价值旨归,在发掘绿水青山价值的实践中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生态健康,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健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破坏和污染不仅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人民群众的健康影响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民生问题,必须下大力气解决好。”[2]新社会阶层人士在“两山”理念的实践中明确“人民健康”的价值取向,为实现自然资本增值提供了有效的价值依托,进一步促进“两山”理念实践,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绿水青山的价值转化,响应人民在绿色发展中的健康需求,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纵向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当前,“美丽中国”建设是中国建设五位一体格局的重要依据,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条件之一。“两山”理念成为指引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宏观路线,“美丽中国”恰恰是在践行“两山”理念下,使中国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愿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新社会阶层人士践行“两山”理念符合绿色转型发展的现实需要,以其自身的独特优势,把我国绿色发展中的“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思想渗透到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中,形成了成熟的绿色发展观,提升了绿色发展中的治理效能,在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中,从践行“两山”理念的主体转变为绿色发展格局下的受益者,也为社会治理格局积蓄了生态文化底蕴。
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新社会阶层人士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力军,社会流动性较高,发展变化较快,思想状况和利益诉求多元,具有独特而鲜明的群体特征。理性地认识新社会阶层人士践行“两山”理念,明晰其发挥优势合力参与绿色发展所面临的现实困境,需要把新社会阶层人士放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大历史中,分析其在促进社会治理中再造“两山”理念共同体意识的现实困境。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团结新社会阶层人士。2015年,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新社会阶层人士组织起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共同体。近年来,各地纷纷开展新社会阶层组织化工作,但是新社会阶层人士践行“两山”理念依然存在组织困境。
1.组织本体的现实困境。新社会阶层组织定位于何种性质、采取何种组织方式,目前没有十分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近年来,新社会阶层人士逐渐得到党委及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但究竟通过何种方式高效地将新社会阶层人士组织和凝聚起来,一直未有相应的路径。笔者在调研时发现,许多新社会阶层人士不清楚参与组织的途径,尤其是自由职业者,由于工作属性关系,在日常工作中和生活中没有组织归属感。
2.组织凝聚的现实困境。许多新社会阶层人士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较高,个体参与社会治理的主观意识很强,但处于自由状态,践行“两山”理念时无法有效形成合力,往往表现出个体行为,而非集体行为。
3.组织运作的现实困境。组织的稳定运行是把新社会阶层人士有效地组织起来,是合力践行“两山”理念的重要基础。但是,新社会阶层人士是新生群体,新社会阶层集体组织的资金来源、制度构建和监督保障都需要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
英国学者卡尔·波兰尼最先提出嵌入理论,通过嵌入理论分析经济与社会的关系。新经济社会学的代表马克·格兰诺维特重塑了“嵌入性”这一概念,指出经济行动作为社会行动的一部分,是嵌入一定的社会结构之中的,行动者的行为既是“自主”的,也是“镶嵌”在互动网络中的,受到社会脉络约制。新社会阶层人士的成长历程和成长环境复杂多样,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其经济行动形成其践行“两山”理念的嵌入困境,具体表现为其是否有意识践行“两山”理念,是否有意愿参与社会治理,是否作为社会治理主体推进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推动在社会治理中构建“两山”理念共同体意识。第一,在践行“两山”理念的认识方面,新社会阶层人士对“两山”理念的认识不够深入。新社会阶层人士分散于各个行业中,其思想多变,价值观多元,对利益诉求强。在新时代,随着国家调整经济结构,新社会阶层人士面临着职业转换等压力,对“两山”理念的认识具有明显的差异,92.5%的新社会阶层人士知道“两山”理念,但43.2%的新社会阶层人士不清楚“两山”理念的意义和价值。第二,在践行“两山”理念的具体行为方面,新社会阶层人士缺少自觉行动意识,87.3%的新社会阶层人士践行“两山”理念主要依托政策指引。
基层党组织是治国安邦的战斗堡垒,具有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新社会阶层人士的经验。在新时代,加强党建引领,架好党和政府联系新社会阶层人士的“同心桥”,增添新社会阶层人士的活力,发挥新社会阶层人士的优势,是新社会阶层人士践行“两山”理念共同体意识具有精准性、有效性的关键条件之一。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角度看,党建引领新社会阶层人士再造关于“两山”理念的共同体意识,要基于“两山”理念对不同的社会阶层人士的利益,进一步有效紧密联系新社会阶层人士,形成资源多元联动,使不同利益诉求的新社会阶层人士在社会治理中运用“两山”理念共建共治。因此,设计新社会阶层组织架构,首先应以基层党组织为中心,整合辖区内的新社会阶层人士,根据各方的利益诉求,建立多元共治的共同体意识培养长效机制,使新社会阶层人士互联互动,通过多方力量的合力及党组织的组织优势,确定新社会阶层人士在“两山”理念共同体意识再造中的职责分工、需求清单,达到“两山”理念共同体意识培养理念准确嵌入的目的。在组织结构上,要汲取基层社会治理的成功经验,建立由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网格党小组组成的网格化管理体系,打造精益、高效的共同体意识再造机制。社区党委是组织架构的“中枢”,负责联系组织成员,设计共同体意识再造的顶层框架,由基层党管社区向网格化分散治理转变,平等、公开地反馈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拓展共同体意识再造的层次性,促进工作责任下沉和落实。[3]网格党支部负责承担社区党委下达的工作任务,发现对应网格在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查漏补缺,紧抓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点,将党建、党群、党员及群众思想工作贯穿起来,建立扁平化的工作机制。网格党小组按照不同网格的责任划分,按照共同体意识再造的任务、最新的政策方针,执行群众联系工作,培养群众的向心力,创新共同体意识再造方式。
新社会阶层人士大多在某个领域中具有一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其践行“两山”理念,应以绿色发展为中心,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在高质量发展上彰显新作为。
1. 新社会阶层人士应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做示范,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样板。可以培养和选树全市“百名优秀民营企业家”,进行大力宣传,对标先进典型,弘扬企业家精神,营造鼓励、支持、引导新社会阶层人士践行“两山”理念的浓厚氛围。
2.坚持绿色发展大局观,在绿色转型发展方面作示范。大力弘扬新社会阶层人士保护生态环境与人民健康取得的新成果,新社会阶层人士应将“生态+”理念融入产业发展,推进各领域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探索重点生态功能区实现生态优良、文明富裕转型发展的新路子,认识到高端生态可变成高端产业,特色资源可变成特色产品,良好的生态优势可转化为经济优势,使更多的新社会阶层人士成为生态示范创建的后备力量。
一般而言,制度同构是指企业或其他组织遵守一定的制度规范,在制度下为追求合理( 合法) 性而产生同质化,并由此适应一定的政治权威、行业规范和社会文化价值观[4]。社会学制度主义认为,制度不仅包括正式的规则,还包括程序和规范,以及符号系统、认知规定和道德模板,具有约束性和规范性,能够减少人的行为的不确定性,可以说,制度为人的行动提供了“意义框架”的象征系统、认知模式和道德模块,支持人与人之间的信用和信任[5]。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中国社会在经济利益、社会地位和群体关系等方面的变化,必然引起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变化。经济收入是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社会成员对社会生活的大部分价值判断基本上都建立在对经济收入判断的基础上。新制度主义认为,制度的合法性不仅与组织绩效、组织资源、组织能力等因素关系密切,更与文化认知紧密联系[6]。因此,推进制度同构,使新社会阶层人士在增进“两山”理念共识中提升制度的威力,在与践行“两山”理念中与共识形成双向关照。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环境保护部、中央组织部印发了《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和《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作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考核的依据。其中,《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由资源利用、环境治理、环境质量、生态保护、增长质量、绿色生活、公众满意程度等内容构成。我国的生态文明制度在现代化进程中证明其自身在绿色发展、构建“美丽中国”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治理功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结合“新的实践”,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新发展格局,结合“两山”理念共识,使生态健康与人民健康相辅相成,形成好的生态制度,从而为实现制度同构奠定了基础。因此,要辩证地看待“两山”理念的具体实践,既要形成好的制度,为新社会阶层人士践行“两山”理念提供良好的制度平台,又要增进新社会阶层人士对“两山”理念制度的认同,让制度间的协同效应同构作用有效发挥出来。进一步规范新社会阶层人士践行“两山”理念,使新社会阶层人士有效地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更好地把其意见领袖的职能应用到社会治理中,在规范自身行为的同时,凝聚社会力量的合力,促进绿色发展。
“两山”理念承袭中华文明演进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本体论、认识论、实践论和价值立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论成果,结合了“新的实践”,再塑新时代中国的发展理念与发展方式,为新时代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转变提供崭新的思路。新社会阶层人士践行“两山”理念,在社会治理中发挥自身的优势,有利于我国的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增强新社会阶层人士和社会大众凝聚“两山”理念的共同体精神,并互动于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之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