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教学中的“心育”探析

2022-12-25 22:34魏梦娇沈贵鹏
轻音乐 2022年11期
关键词:心育个体舞蹈

魏梦娇 沈贵鹏

舞蹈教学是通过亲身示范、动作指导、结合音乐、视频等多种方法使得被教育者了解舞蹈知识与文化、学会舞蹈技能、提升舞蹈能力的行为和过程。它不仅是人们所理解的教会学生简单地运用肢体来完成一系列的动作与技巧,更是把身体当做表达的媒介,传递出舞蹈背后的社会历史文化、人物情感,是历史与文化续存的一种表现形式。心育,即心理教育。班华教授认为,“心育是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其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进而促进整体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的教育”[1]。舞蹈教学与心育关系紧密,相辅相成。心育是舞蹈教学的基础,而舞蹈教学也促进了学生心理机能的成长以及心理潜能的开发。因此,舞蹈教学具有潜在的心育价值。

一、舞蹈教学的心育价值

教育目标指向培养人的方向和规格,其本身就包含了某种价值追求。教育目标的实施必然要经过一系列的教育实践、教育评价与反馈等,最终形成一定的教育结果。而教育价值正处于教育结果之中。[2]布鲁姆提出的教育目标分类法将教育目标分为三大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因此,基于此理论,本研究将舞蹈教学中的心育价值分为认知价值、情感价值与行为价值并尝试挖掘、解读其中的意蕴。

(一)认知价值

认知价值主要指向通过舞蹈教学使个体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的生理、心理特点,客观分析自身潜能,对自身的能力及心理健康有正确的认知与评价,同时能够了解周围环境对自身的要求。不同的舞蹈类型对舞者的软开度,身段比例等身体条件的要求不同。如古典舞民族舞对基本功要求较高,芭蕾舞对身材比例控制力要求较高,国标舞对爆发力要求较高。通过初步的舞蹈学习以及基本功的训练,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清楚自己的优势舞种,明白在舞蹈领域中也是“术业有专攻”的,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发自身的专业潜能,而非局限在自身不擅长的领域,使个体产生挫败、无助感。

(二)情感价值

情感价值皆在通过舞蹈教学培养个体积极、乐观、自信的态度体验,使个体在自我心理认知的基础上增强自身认同感,接纳自我,悦纳他人,自主克服负面情绪,培养心理共情能力,追求美的人格。舞蹈是一门身体艺术,舞蹈教学是一门身体教育。对自身的认同能使个体自如地展示肢体语言,肯定自身价值,以积极的心态开发自我潜能,大方接纳欣赏他人,自信但不自负。不论是独舞表演,还是大型群舞或舞剧表演,都离不开对舞蹈背后历史文化故事与精神的深入了解与共鸣。当舞者将其精神融入所创作的作品时,舞蹈便不再简单地游离于形式,而是成为有血有肉的作品,代表一种文化的精神力量。同时也表明舞者的心理共情能力与情感能力得到了较高的发展。

(三)行为价值

行为价值的关键在于“主动”。当个体的认知价值与情感价值逐步得到开发与彰显,行为价值便会突显出来。从而使个体能主动创设情境开发自身心理潜能,主动寻求帮助矫正不良心理问题,主动学习心理技能,主动提高心理修养,从而增强自我心理教育的能力。初级的舞蹈学习,大多是简单的动作和技巧模仿,舞蹈艺术最终需要面向大众,舞者的身体协调性、控制力、流畅度、面部表情以及在舞台上的情绪感染力和场控能力都是衡量舞蹈作品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因此,在平时的舞蹈训练中,教师便会采用音乐疗法、系统脱敏法等,个体在行为目标心理教育的导向下能够主动提高心理承受力,缓解舞台演出时的紧张、不安情绪;在团体舞中,自觉寻求方法完善不足之处,消解挫败心理;积极探索符合自身条件的舞蹈类型,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完善自我。

二、舞蹈教学与心理教育的关系

舞蹈不仅是肢体语言的形式化,舞蹈教学也不仅关注肢体动作表达,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身体表达展露内心的真实世界,外化生命的感悟,健全人格的发展。[3]因此,舞蹈教学必须厘清与心理教育的关系,把握其内涵,为舞蹈教学实践提供正确方向。

(一)心理教育需要遵循舞蹈美的法则

美是教育的一大法则,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等都遵循美的法则,心理教育也不例外。[4]身体是舞蹈教学的载体,是舞蹈教学中物质与思维的统一。舞蹈美体现为肢体语言的协调,肢体与音乐、节拍、情感的身心和谐统一发展。因此心理教育必须遵循舞蹈美的规律,符合舞蹈美的原则。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促进个体身心和谐发展、心理系统协调发展,心理机能与道德统一完善。

(二)心理教育与舞蹈教学是交叉关系

舞蹈是一门艺术,并非只是一种技术。舞蹈教学过程不仅是一种形体训练,它还是一种审美训练,同时伴随着心理训练、思维训练、感觉训练等。在舞蹈学习的过程中,影响舞蹈感觉、个体审美的主要因素并不是环境等外部因素,而是个体自身的心理感受、主观反应等内部因素。因此,在促进个体审美能力提升的教学中,通常运用心理教育手段,个体审美能力提升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心理教育过程。

(三)心理教育与舞蹈教学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心理教育与舞蹈教学是密不可分,相互促进,同时又相互制约的。心理教育是舞蹈教学的基础,同时要遵循舞蹈学科发展的规律,为舞蹈教学提供有力的理论和实践指导。同样,舞蹈教学过程也必须遵循个体身心发展规律,随着舞蹈学科中蕴含心理教育的元素被逐步发掘出来,个体审美趣味提高,逐渐拥有鉴别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形成美的人格,进而促进个体心理素质的提高,激发个体心理机能的完善。

三、舞蹈教学中融合心育的实践探寻

在中国古代时期,舞蹈就被赋予了育人功能。《周礼·春宫》中记载道:“设乐师掌国学之政,教国子小舞。凡舞,有恢舞,有羽舞,有皇舞,……”,其目的就是利用舞蹈的审美功能,把封建道德礼教观念潜移默化地输入到人们的思想之中。在当代,舞蹈的审美功能被进一步挖掘,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教育尤其是心理教育相结合。通过舞蹈教育,在道德品质和思想情操上给人以影响。但它不是以某种抽象的道德原则进行说教,而是把道德准则通过审美功能体现出来,使人从情感上受到感染,发自内心地体验到这一原则的崇高性,把它变为自己内在的心理欲求。

(一)基于社会历史文化的实践探寻

舞蹈本身就具有社会功能,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历史文化、精神面貌。近几年越来越被大众所接受的舞剧,大多也是根据历史名人的生平事迹及时代主题创造出来的,如《曹雪芹》《永不消逝的电波》《人生若只如初见》《李白》《杜甫》等舞剧展现了作家曹雪芹、抗日年代的民族英雄李侠、诗人纳兰性德、李白、杜甫等人的生平事迹。舞剧《朱鹮》则呼应时代主题,号召保护濒临灭绝的生物,爱护自然。这些优秀舞剧把历史人物以及真实事件鲜活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使人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舞蹈的美与精神。因此,在舞蹈剧目教学中,学生必须了解作品背后的历史文化、时代主题,细细揣摩人物性格特点、喜怒哀乐及一些难以言表的复杂情绪,大到肢体语言动作,小到一颦一簇的面部表情与神态、手势的变化、指尖的延伸,这一学习过程也是发展个体心理共情能力的过程。同时,经典剧目一般都具有健康性、规范性、经典性、学术性、训练性等特点,对个体的统筹能力、反应敏捷度、团体合作能力等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它需要排练团体在最短的时间排出优异的作品,当一个优秀的剧目作品被完整且高质量地展示出来时,这无疑是加速个体专业成熟、提高心理层次的最佳途径之一。

(二)基于良好情境的实践探寻

心理学角度认为情绪的主题体验是人的一种自我察觉,即大脑通过感官对外部环境的一种感受状态。因此外部环境对人的心理状态影响极大,良好的外部环境有助于帮助人们治愈不良情绪、心理疾病等。舞蹈教学主要能够提供两种外部环境——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主要指在跳舞过程中为个体提供的既轻松活泼又严谨学习的氛围。如舞蹈心理治疗法又称舞蹈/动作治疗(dance/movement therapy,简称DMT)便能为个体提供这种环境。它是一种运用舞蹈或动作过程,促进个体情绪、身体、认知和社会整合的心理疗法。舞蹈心理治疗理论认为人的身体和大脑是相互影响的。人的情绪状态会影响身体机能,在身体上反映出来,比如人紧张时会四肢发抖。同样,肢体的状态也会影响到人的情绪和态度。人的身体表达是内在精神生活的外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充满内在的意义,是人理解自我、理解生命以及生命体之间的交流和表达。从还没产生语言的原始人类开始,舞蹈就是原始人类运用身体表达愿望、发泄情感的最佳方式。[5]在舞蹈教学中,教师常常运用此方法来治愈学生的不良情绪或者心理疾患。配合有节奏感的音乐,群体一同律动,教师还会要求学生通过大声喊叫或用集体口号来释放情绪与压力,营造欢快愉悦的氛围,使个体能够与他人一同感受快乐。同时,身体肌肉的放松也会有效消除焦虑,促进心理适应能力的发展。自然环境,主要指为了个体能更深切地体会到舞蹈文化、与舞融合,教师会选择在一些具有启发性的大自然中进行教学。比如云门舞集的创始人林怀民先生将舞者们带到稻田中去,用肢体语言演绎稻子从成长到交配再到稻谷成熟的过程,舞者在泥土中释放自我,扎根生活,感受农民的安静与朴实,通过真实的环境,亲自体验人物角色,引发情感上的共鸣,将其所了解到的高尚品格由外在升华到内在,促进个体健康人格的长成。

(三)基于专业训练与身心融合的实践

舞蹈教学中有两大重要内容,一是控制力、软度与技巧的训练。体能、软度与技巧的训练能够磨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其坚持不懈、不怕吃苦的精神,不断挖掘其自身潜能,提高心理机能。二是气息的运用,也就是舞者的身韵训练。身韵的练习可以使人心神宁静,修养身心,提升气质,可谓“内外兼修”。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实现从发现美到创造美的质变,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努力塑造完美人格。无论是刚柔兼济的古典舞与民族舞,还是高贵优雅的芭蕾舞,亦是热情奔放的拉丁舞,都离不开这两项的训练,并以此为基础。这也是舞蹈教学相比于其他知识性学科所具有的自身独特性。不科学的舞蹈训练方法不仅会伤害个体的部分身体机能,同时也会造成个体心理上的阴霾。如舞蹈的基本功训练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训练初期身体常常处于极度疼痛状态,因此许多学生会对此产生恐惧或排斥心理,且个体的身体条件有其特殊性,如训练不当或不顾自身能力过度训练,都会对个体身体造成不可逆性的伤害、使个体心理产生一生无法泯灭的阴霾。因此,舞蹈教学除了要关注学科专业知识技能以外,还要关注与个体身体结构相关的生理学、与个体心理健康发展相关的心理教育等相关学科,根据个体年龄、能力、身心发展规律等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拉伸训练,疏导学生的恐惧心理,同时教师要及时反馈给学生客观公正的教学评价,引导学生对自身舞蹈能力有清楚的认知,能够客观地进行自我分析与评价,扫清舞蹈学习道路上的心理障碍,健全心理发育,从而使舞蹈训练能够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促进舞者身心持续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舞蹈是一种美的艺术,舞蹈教学以“以舞育人”为宗旨,个体通过切身地学习美,感受美,从舞美中得到信心、引发共情,在舞蹈训练中磨炼意志,从而激发个体的心理潜能,促进心理机能的成长。

结 论

当前的舞蹈教育过于注重技巧和组合的机械训练,忽视了其所特有的情感表达。这不免归因于在应试教育下,不少舞蹈学校、家长把舞蹈作为升学跳板,关注其功力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舞蹈美育的初衷及舞蹈本体价值。此外,飞速发展的社会促使人们不得不加快生活步伐,由各种压力造成的心理问题也逐渐进入社会视野。鉴于此,舞蹈教学与心理教育的融合成为了学科发展的必要方向。从教育范式来看,将两门学科进行有效融合,彼此渗透对个体的专业技能,心理能力发展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但舞蹈教学与心理教育都有各自的专属领域,又是区别开来的。因此,针对两门学科相结合的具体方法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

注释:

[1]班 华.心育刍议[J].教育研究,1991(05):36—38.

[2]杨 婷.论教育价值与教育目的的关系[J].科教导刊,2016(20):3—4.

[3]郑 兰,李政涛.身体表达素养的教育意蕴及培养路径[J].教育学术月刊,2021(10):3—12.

[4]沈贵鹏.心理教育论[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5:27—28.

[5]吕艺生.哲学为何忽略了舞蹈[J].文化艺术研究,2020,13(02):36—42.

猜你喜欢
心育个体舞蹈
心育课程资源建设的区域实践
学舞蹈的男孩子
舞蹈课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山区学校心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互联网+”背景下云南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路径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How Cats See the World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