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容芳
“叙事视角与小说的情节结构、人物塑造、主题表达、写作手法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因此,部编版教材加大了叙事视角在小说大单元教学中的比重,并不是出于将其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知识点的目的,而是希望学生通过对叙事视角的学习,更好地解读小说文本。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共有十六篇小说,其中五篇散落于七、八年级,剩余十一篇集中于九年级,且以单元的形式呈现。仔细对比这十六篇小说的课后练习,不难发现七、八年级的小说教学侧重于梳理情节、分析人物形象与提炼主题,九年级小说教学则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对作者如何讲好故事这个问题做了初步的指引,而这种指引在人教版教材中的分量显然更轻一些。
小说是叙事性作品中的一种。叙事就是讲故事,它涉及到怎么讲的问题,也就是看故事的人关心的故事是以何种角度叙述出来的问题。在叙事学理论中,就是所谓的视角。常见的叙事视角有全知视角、内视角、外视角三种形态。
新旧教材的变化中便有叙事视角的身影。人教版教材只有九年级下册《孔乙己》一课设置了关于叙事视角的探究,而且提得比较隐晦。该课“研讨与练习”第二题是这样表述的:“作者为什么要通过一个小伙计‘我’的眼光来讲述孔乙己的故事?体会一下这种写作角度与直接用第三人称描写的不同效果。”[2]而在部编版教材课后“积累拓展”第四题的表述则更为直接:“这篇小说以酒店小伙计的视角叙述故事,试着换个视角简单讲述这个故事,看看效果有什么不同。”[3]从后者来看,编者有意将叙事视角与讲述故事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体会两者之间的联系。
再从单篇课文中跳出来看整个九年级小说大单元,我们又在部编版教材中发现了叙事视角在两篇小说中的踪迹。一是九年级上册《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思考探究”第三题:“这篇小说是以若瑟夫回忆少年时代往事的角度来叙述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不妨试着变换一下叙事视角,体会一下有什么不同。”[4]二是九年级下册《溜索》一课的“阅读提示”:“小说处处通过‘我’的观察和感受来写,但从头到尾没有出现‘我’字,好像每位读者都是这个‘我’,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5]这都是从叙事视角出发进行提问的。
这种新旧教材的变化虽然只表现在课后题上,却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部编版教材加大叙事视角在小说大单元教学中的比重,只是将其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知识点吗?
以《孔乙己》为例,当学生尝试变换视角来讲述故事的时候,就会发现,整个故事都变形了。
如果是以某个短衣主顾为视角,那么这个视角的观察便会受到限制,因为做工者傍午傍晚才散工,加之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无法经常地、长久地待在咸亨酒店,便无法目睹很多与孔乙己有关的事情,如此一来,也就无法全面地展现孔乙己的精神世界。
如果是以孔乙己为视角,那么旁观者视角就转变为主人公视角,这将带来三种变化:一是故事内容的变化。小说中有一段酒店掌柜和顾客关于孔乙己偷窃被丁举人打折腿的闲谈,孔乙己不在场,该视角下的小说自然也得删去这部分情节。同样地,作者可以增加孔乙己如何偷窃、如何被抓被打、最终是死是活的内容,因为叙述者是孔乙己本身。二是人物形象塑造方式的变化。以孔乙己为视角,必将使读者更直接、更深入地触及他的内心,这与旁观者视角有很大的区别。三是主题表达的变化。孔乙己被打折腿本是一件令人发指的事情,但从“‘他打折了腿了。’掌柜说:‘哦!’”等闲谈中不难看出,掌柜和顾客对孔乙己的遭遇非常冷漠。该情节将冷酷麻木、践踏弱者的旁观者的国民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果因视角的关系被删去,自然也就削弱了小说的讽刺性和批判性。
由此可见,叙事视角、叙述者的确定,会引起小说的情节结构、人物塑造、主题表达、写作手法等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而主题、人物的确定,也往往决定了叙事视角、叙述者的选择。因此,部编版教材加大叙事视角在小说大单元教学中的比重,并不是将其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知识点来考虑的,而是希望学生通过对叙事视角的学习,更好地解读小说文本,进而探究小说作者是如何把一个故事讲好的。
既然叙事视角在小说创作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那么我们是否可以以此为切入点解读小说呢?答案是肯定的。为了能更直观地展现以叙事视角为切入点解读初中小说文本的过程,笔者截取并整理出自己的教学课例《我的叔叔于勒》的某些片段。该课教学的整体思路是:指导学生分别以若瑟夫、于勒、菲利普的视角将故事讲述一遍,并比较三个故事的不同,借此解读小说的人物、主题、环境和写作手法。
以若瑟夫的视角叙述故事:我家生活拮据,盼望叔叔于勒早日坐船回家。于勒叔叔当初败光家产,被家人打发到美洲去,后来做买卖发财,来信说希望赔偿我父亲的损失。两年后又来信说要去作长期旅行,不能通信。之后的十年里,于勒叔叔杳无音信,可父母坚信“好心的于勒”一定会回来。叔叔的信促成了二姐的婚事,我们全家坐轮船到哲尔赛岛游玩。在船上父亲带着姐姐姐夫吃牡蛎,意外发现伺候客人吃牡蛎的落魄老水手竟然就是于勒叔叔。父母惊慌恼怒,一致决定不能被于勒叔叔这个“贼”认出来,便派我去付钱。面对于勒叔叔,我默念“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还给了小费。从哲尔赛岛回来时,我们改乘另一艘船,以免再遇见于勒叔叔。
以于勒的视角叙述故事:我早年将遗产挥霍一空,被哥哥一家赶到美洲过活。刚开始日子真不好过啊,我吃了很多苦,后来终于白手起家,做起了大生意。我时常想起远在勒阿弗尔的亲人,觉得很对不起他们,于是去信告知发财之事,希望赔偿哥哥的损失。谁知不久生意失败,我又沦为穷光蛋。回乡已成奢望,哥哥嫂子是不会收留我的,所以我只能谎称自己去作长途旅行,不能通信。这十年间,我颠沛流离,穷困潦倒,直到去年才被船长带回国,在这艘离家乡很近的船上讨口饭吃……
以菲利普的视角叙述故事:我有一个弟弟,名叫于勒,早年是个流氓,败光了家产。我们实在忍无可忍,把他赶去了美洲。不久收到他的来信,才知道他变得阔绰了,想赔偿我的损失。上帝啊,这实在是太令人感动了,我多么盼望他早日回家啊!虽然两年后他来信说要作长途旅行,好几年不能通信,但这有什么关系呢?他迟早会回来的,带着我们过快活日子的!如今一晃十年过去,我相信很快就可以见到可爱的于勒了!为了庆祝二女儿结婚,我们坐船去哲尔赛岛,看到船上有一名衣衫褴褛的年老水手在伺候先生女士们吃牡蛎。啊,这是一种多么高贵的吃法啊,我当即决定带孩子们体验一下,却发现那个水手很像于勒,于是赶紧迂回曲折地找船长打听。果然,他真的是于勒!我的富贵梦破碎了!幸亏克拉丽丝反应快,让若瑟夫去付钱,否则被于勒认出来可如何是好!
师:大家来说说这三种视角、三个故事的不同。
生1:以于勒为叙述者,读者可以很快了解他的生活状态,这样便失去了神秘的感觉,这故事也就没有那么好看了。
师:没有悬念,确实是一大损失。
生2:于勒写信告知要作长途旅行,好几年不能来信,这就暗示了他彼时已沦为穷光蛋,为后文他以落魄水手的形象出现埋下伏笔。如果以于勒的视角来写这篇小说,那么伏笔和照应也就不存在了。
师:看来叙事视角不同,小说的写作手法也随之不同。
生3:于勒并不知道哥哥一家收信后的表现,也不知道哥哥一家遇到自己这件事,如果以于勒的视角叙述,小说就没办法写这两个情节了。
师:作者为什么一定要写这些情节呢?
生4:菲利普夫妇得知于勒发财时急切地盼着他回家,后面发现于勒落魄穷困,就想方设法躲着他。两个情节,两种态度,二者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使菲利普夫妇嫌贫爱富、不念亲情的形象更加突出。
师:既然如此,那么以菲利普为视角叙述故事,是不是能更直接地向读者展示他嫌贫爱富、不念亲情的思想呢?
部分学生:好像是……
生5:但是这样一来,便无需大费周章,写这么一个故事了,直接以第一人称告诉读者,“我”——菲利普是一个六亲不认、唯利是图的家伙。
师;那就直接告诉读者好啦!
生6:那不行,没有一波三折的情节,小说就不吸引人了。
生7:直接告诉读者,未免太过直白,小说也变得索然无味了。
生8:所以还是以若瑟夫为视角来叙述会更好一些,因为他不是菲利普夫妇,不能直接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只能随着曲折多变的情节来耳闻目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变化,以此揭示菲利普夫妇丰富微妙的心理活动,这可比直接告诉读者更高级。
生9:小说有一个细节,若瑟夫去付钱的时候,面对衣衫褴褛的于勒默念“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样的心理活动只有以若瑟夫为视角才能展现出来。
师:这处心理活动很重要吗?不展现出来似乎也没什么问题呀。
生10:说明若瑟夫跟父母不一样,他是顾念亲情的。
师:我们常说“有其父必有其子”,若瑟夫不念亲情才更像是菲利普夫妇的儿子呀,为什么作者要将他设计为一个顾念亲情的人物?
生11:因为他还小,他的思想还没有受到父母的影响。
师:你的意思是,他的思想会慢慢发生变化,对吗?
生11:是的。
师:那么,他的父母——菲利普夫妇很可能最初也不是唯利是图的无情者,他们又是受到了谁的影响呢?请大家在小说中寻找蛛丝马迹,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12:小说开头介绍他们一家生活拮据,是生活的艰辛把他们逼成了一个无情者。
生13:我认为是受到了这个社会的影响。小说有一句话“人们按照当时的惯例,把他送上从勒阿弗尔到纽约的商船,打发他到美洲去”,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就是一个金钱远比亲情重要的社会。
生14:二姐夫也是因为得知大富翁于勒叔叔的存在,才下决心向二姐求婚的。
师:可见,金钱社会可以把一个人变得面目全非。请思考,作者的矛头对准了谁?
生15:金钱至上的社会风气。
师:菲利普夫妇受生活所迫,加上社会风气的影响,变成了无情者,同时也是受害者。作者对他们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生16:批判,却又同情。
从以上教学片段来看,以叙事视角为切入点解读小说文本的特点是将情节、人物、环境、主题、写作手法等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看待,而不是机械地将它们孤立开来。这种解读方法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小说讲了什么故事,为什么讲这个故事,如何讲这个故事等问题。
部编版九年级教材有三个小说单元,共有十一篇小说,我们不妨将叙事视角作为解读小说文本的方法之一,运用到这些篇目的教学乃至更多的小说教学中去,促使学生发现更多小说的奥秘。
注释:
[1]王荣生:《小说教学教什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05页。
[2]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7页。
[3][5]温儒敏总主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22页,第31页。
[4]温儒敏总主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81页。